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在倡导贯彻新课标,新理念,进行有效上课,打造高效课堂,全面提升学生素养,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今天,在各科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势在必行。《数学课程标准》对初中数学教学提出了具体的德育目标,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根据德育自身特点和数学教学的规律,在数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让德育内容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潜移默化,逐步内化为学生自身的思想品德,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是作为数学教师的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在此,结合自己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把我的一些在数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心得及体会与大家分享,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找准德育渗透的切入点
在我们的数学教材中,就有许多数学史上的典范材料,比如关于我国数学家陈景润、华罗庚、苏步青的故事,书中讲述了他们是如何通过自己的勤奋好学、刻苦钻研获得成功的。我在课堂上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让他们向数学家们学习,坚定信念、磨砺意志、克服困难、吃苦耐劳,彩虹总在风雨后;同时结合这些数学家在数学领域取得的成就对学生进行教育,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激情,崇尚科学的精神,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学习祖冲之在圆周率的突破成果时,我向学生介绍了祖冲之是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把圆周率的数值推算到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的第一人,直到15世纪阿拉伯数学家阿尔·卡西才超越了他的这一成果,并且还比祖冲之晚了近1000年。在欧洲,一直到16世纪,德国数学家奥托和荷兰数学家安托尼兹才重新算出这一数值,他们比祖冲之晚了1100多年。在数学教学中适当穿插数学家的故事,既丰富了学生的数学知识面,又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热情,极大地激励了学生为祖国繁荣富强,为实现中国梦努力学习的远大志向和宏伟报负,给学生上了一堂精彩的德育课。
二、在数学知识中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1.实践的观点
数学来源于现实生活,是从现实生活中抽象概括出来的科学,在数学教学中要揭示数学本身的物质基础。比如学习直角三角形“勾股定理”时,可让学生了解早在公元一世纪,我国古代数学家在多次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了“勾广三,股修四,经偶五”的规律(即勾三、股四、弦五),并且借助图形对该定理进行了两种方法的证明。通过讲解,让学生明确,任何一个定理、公式的形成均来自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是人类掌握自然规律的正确途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从而培养学生善于从客观事物中发现规律、认识规律、掌握规律的能力。
2.发展的观点
世界上没有绝对孤立、静止的东西,任何事物永远都处在运动变化发展之中,处在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运动变化中。数学也不例外,整数到分数,有理数到无理数,实数到负数,有限到无限等,都遵循这一规律。在数学教学中,要让学生认识到一切事物都在不断变化发展中,要培养学生超越旧事物,创造新事物的意识和能力。
3.辩证的观点
数学概念中正数与负数,常量与变量等,都表现为对立的形式,又各以它的对立而存在。代数中的加和减,乘和除是一对矛盾,引进了负数和分数之后,它们可以互相转化,反映了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解决一个数学问题,总是把未知转化为熟知的问题,或者将复杂的问题化为简单的问题等,这就是数学中的矛盾转化原理。在數学中要揭示这一关系,讲这一关系时,要启发学生认识到“事物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数学中充满着辩证法,教师应不失时机地予以启发,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识,同时为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打好基础。
三、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适时的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教材中的很多公式、定理、定律,只靠教师的讲解效果是不太好的,这时我们老师就应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大家共同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也可以培养他们的团结协作精神。这时,采取小组学习可以形成学生“大家一起学习,既要为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的观念,在这种情景中,学生会意识到个人目标和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关系,只有在其他小组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还可以让他们从小养成严肃看待他人学习成绩的习惯,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这对他们今后的发展是大有好处的。
四、挖掘数学潜在的美育价值
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数学中处处存在美,只要在数学中认真挖掘,就可以发现许多意想不到的美育资源。通过课堂教学中精辟的分析、形象的比喻等诸方面的引导,就可发现数学中的美,让学生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比如黄金数0.618是现实世界中美的表现,人体上肢和下肢的比例达到黄金数,那么这个上下肢就是长得最美的;比如结婚的时间,如果是定在7月中旬左右,那么这个日子就是最美的;又如当气温23摄氏度时,人感到最舒服,因为人的体温37度与气温之比正好是1:0.618。教学时,教师只要善于捕捉时机,有针对性地点拨引导,学生也能鉴赏到数学中存在的美。
总而言之,在数学教学中必须进行德育渗透。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要提高自己的德育渗透意识,充分发掘数学教材中蕴含的德育素材,在数学教学中有意识地进行德育渗透,这样才能收到“教书育人,润物无声”的效果。
一、找准德育渗透的切入点
在我们的数学教材中,就有许多数学史上的典范材料,比如关于我国数学家陈景润、华罗庚、苏步青的故事,书中讲述了他们是如何通过自己的勤奋好学、刻苦钻研获得成功的。我在课堂上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让他们向数学家们学习,坚定信念、磨砺意志、克服困难、吃苦耐劳,彩虹总在风雨后;同时结合这些数学家在数学领域取得的成就对学生进行教育,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激情,崇尚科学的精神,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学习祖冲之在圆周率的突破成果时,我向学生介绍了祖冲之是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把圆周率的数值推算到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的第一人,直到15世纪阿拉伯数学家阿尔·卡西才超越了他的这一成果,并且还比祖冲之晚了近1000年。在欧洲,一直到16世纪,德国数学家奥托和荷兰数学家安托尼兹才重新算出这一数值,他们比祖冲之晚了1100多年。在数学教学中适当穿插数学家的故事,既丰富了学生的数学知识面,又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热情,极大地激励了学生为祖国繁荣富强,为实现中国梦努力学习的远大志向和宏伟报负,给学生上了一堂精彩的德育课。
二、在数学知识中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1.实践的观点
数学来源于现实生活,是从现实生活中抽象概括出来的科学,在数学教学中要揭示数学本身的物质基础。比如学习直角三角形“勾股定理”时,可让学生了解早在公元一世纪,我国古代数学家在多次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了“勾广三,股修四,经偶五”的规律(即勾三、股四、弦五),并且借助图形对该定理进行了两种方法的证明。通过讲解,让学生明确,任何一个定理、公式的形成均来自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是人类掌握自然规律的正确途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从而培养学生善于从客观事物中发现规律、认识规律、掌握规律的能力。
2.发展的观点
世界上没有绝对孤立、静止的东西,任何事物永远都处在运动变化发展之中,处在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运动变化中。数学也不例外,整数到分数,有理数到无理数,实数到负数,有限到无限等,都遵循这一规律。在数学教学中,要让学生认识到一切事物都在不断变化发展中,要培养学生超越旧事物,创造新事物的意识和能力。
3.辩证的观点
数学概念中正数与负数,常量与变量等,都表现为对立的形式,又各以它的对立而存在。代数中的加和减,乘和除是一对矛盾,引进了负数和分数之后,它们可以互相转化,反映了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解决一个数学问题,总是把未知转化为熟知的问题,或者将复杂的问题化为简单的问题等,这就是数学中的矛盾转化原理。在數学中要揭示这一关系,讲这一关系时,要启发学生认识到“事物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数学中充满着辩证法,教师应不失时机地予以启发,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识,同时为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打好基础。
三、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适时的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教材中的很多公式、定理、定律,只靠教师的讲解效果是不太好的,这时我们老师就应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大家共同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也可以培养他们的团结协作精神。这时,采取小组学习可以形成学生“大家一起学习,既要为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的观念,在这种情景中,学生会意识到个人目标和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关系,只有在其他小组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还可以让他们从小养成严肃看待他人学习成绩的习惯,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这对他们今后的发展是大有好处的。
四、挖掘数学潜在的美育价值
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数学中处处存在美,只要在数学中认真挖掘,就可以发现许多意想不到的美育资源。通过课堂教学中精辟的分析、形象的比喻等诸方面的引导,就可发现数学中的美,让学生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比如黄金数0.618是现实世界中美的表现,人体上肢和下肢的比例达到黄金数,那么这个上下肢就是长得最美的;比如结婚的时间,如果是定在7月中旬左右,那么这个日子就是最美的;又如当气温23摄氏度时,人感到最舒服,因为人的体温37度与气温之比正好是1:0.618。教学时,教师只要善于捕捉时机,有针对性地点拨引导,学生也能鉴赏到数学中存在的美。
总而言之,在数学教学中必须进行德育渗透。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要提高自己的德育渗透意识,充分发掘数学教材中蕴含的德育素材,在数学教学中有意识地进行德育渗透,这样才能收到“教书育人,润物无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