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一公:“无论学什么,最不重要的就是智商!”

来源 :现代家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41436343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施一公:1967年5月5日出生于河南鄭州,198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95年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获博士学位。中国科学院院士、结构生物学家、清华大学教授,曾获第二届“未来科学大奖”之“生命科学奖”。现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西湖大学校长。
  人生路上,不管家庭还是个人出了状况,都要赶紧处理好,然后继续前进,千万不要掉队
  笔者:您是学术界公认的大牛。听说,您最喜欢的歌是《少年壮志不言愁》。请问,您是在学生时代就立下远大志向,一心要走科研之路的吗?
  施一公(以下简称施):我确实喜欢《少年壮志不言愁》这首歌,但不证明我在学生时代就不迷茫。其实整个学生时代,我都处在迷茫中,直到读完博士,才隐约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能做什么。
  当年,我因数学竞赛获河南省第一名,被保送清华大学,但学什么专业,心里没谱。后来,听清华大学的招生老师说生物化学是21世纪的最前沿科学,于是我决心学生物。你看,我选专业一不凭兴趣,二不凭专长,就凭老师一句话。可见,当时的我该有多迷茫啊!
  我数学学得好,可是生物不行。在班里,我的遗传学实验、遗传课、细胞学实验、细胞课等,成绩都是中下水平。为弥补不足,我又修了数学,好让总成绩好看一些。毕业时,我如愿拿到了双学位。
  然而,当时父亲的去世对我产生了很大影响,我对学术失去了兴趣,想从政——希望拥有改变社会、为百姓说话办事的机会。可从政无门,我想不如去经商。就业合同都签了,但因故又被撕毁。万般纠结后,我决定考托福出国。
  最终,我出国读了生物学博士。在霍普金斯大学的五年尤其前两年,我依然觉得生物难学。有一门课程,三次考试我只及格了一次,我央求老师放我一马。我对他说:“我是个好学生,学生物还在适应阶段。如果这次考试再不及格,我就会失去奖学金,而没有奖学金,我就只能退学了。”他眯着眼睛看了我半天,好像在看我究竟是不是个好学生。最后,他给了我一个B-。我万分感激。
  读博期间,最挣扎的时候我想过转系——转数学系、计算机系、经管系。转这些系,我都能发挥自己的长处,但我没转。我怕急急忙忙转系后,发现数学、物理、经管更没意思。所以,我努力说服自己,也许生物学真的是21世纪的最前沿科学呢!我在矛盾中硬着头皮往前走。1995年4月12日,我完成了博士学位答辩,但仍然不清楚自己能做什么。
  想到自己在清华大学时是活跃分子,参与过很多课外活动,我想我可以试试经商。于是,我参加了某大公司中国区首席代表的面试,并拿到了offer;还自己开了公司,做中美贸易。然而种种尝试之后,1995年11月,我终于沉静下来,决定走学术之路,不再起二心。我博士后读到一年半的时候,拿到了第一份工作——在普林斯顿大学做助理教授。更幸运的是,普林斯顿大学给我提供了很好的条件,让我开始了独立的科研生涯。
  如今回过头来看,我对所学专业、对人生迷茫过,也走过弯路,但幸运的是,我最终找到了正确方向,并坚持了下来。在这一过程中,我感悟到:人生路上,你会遭遇家庭变故,会被同学无情碾压,不管出了什么状况,都要赶紧处理好,跟上部队往前走。千万不要找理由停下来。因为你一旦掉队,就很难再赶上来。
  年轻人要尽早认识自己,看清自己,分析自己性格中的优缺点,扬长避短,这样才能走得更久、更远
  笔者:您一路走来毫不松懈,是不是跟您是学霸,充满了自信有关?
  施:我并不是一个自信的人。相反,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甚至到博士,我都是一个有些自卑的人。
  上高中时,化学老师在课堂上讲一个知识点,我没听懂。下课,我苦苦看书,还是不懂。当时,我的很多同学都懂。我觉得他们怎么都这么聪明,就我是个笨蛋?!
  但是,好在除自卑外,我还有个特点,那就是争强好胜。这个特点,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我。
  我好胜到了什么地步呢?处处都想拿第一。清华大学体检时测坐高,我个子不是很高,为显得自己高,我拼命往上拱,结果身高不到全班前五名的我,坐高全班第一。当时我沾沾自喜——终于有一项是第一了。后来,有个同学提醒我,坐高第一,表示腿短。于是,我痛苦地问我的教练:“孙老师,我的腿短吗?”孙老师的回答非常艺术:“一公,你一直训练得很刻苦,以你的身体条件能取得今天的成绩,很不容易。”
  我家从没出过运动员,我的哥哥、姐姐、父母都不是运动员,而我是国家二级运动员。这也和我的性格有关。
  我上初三时还不是共青团员,但写了入团申请书。学校马上要召开运动会了,有几个项目没人报。班主任对我说,你表现的时候到了,组织在考验你。于是,我报了1500米跑。开运动会那天,发令枪一响,我就猛跑起来。一开始,我至少领先其他选手100米,但后来我被倒数第二名的同学超越了。初三的我,什么都不爱就爱面子。我在最爱面子的时候,在同学面前丢了面子。可想而知,这对我是多么沉重的打击!
  但我又争强好胜。在颜面尽失的第二天,我开始练习跑步。一年后,我的800米跑成绩是2分17秒,3000米跑成绩是10分35秒。我到清华大学后,由于校长跑队只招专业运动员,我便转练竞走,从5000米到10000米。在校运动会上,我取得了学校有史以来竞走项目的最好成绩。直到我大学毕业5年后,这个纪录才被打破。
  如果我没有好胜、自强的一面,是很难走到今天的。因此,我想每个人尤其是年轻人,要尽早认识自己,看清自己,分析自己性格中的优缺点,扬长避短,这样才能走得更久、更远。
  无论学什么,我认为最不重要的是智商,而重要的是——时间的付出、方法论的改变、建立批判性思维
  笔者:很多孩子崇拜您,希望和您一样将来成为科学家。可是家长又觉得孩子的智商不那么高,怕在科研领域难有建树。请问,智商重要吗?科研领域的成功者,一般都具有什么素质?   施:无论干什么,科学研究也好,其他方面也好,我认为最不重要的就是智商,而重要的是以下三方面:
  一、付出足够的时间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我很反感有人说成功完全是机遇,这是瞎掰。
  没有极大的付出,是成不了科学家的。当年清华大学生物系主任老蒲,后来成为美国赫赫有名的终身讲席教授。他教导学生:我成功的最大秘诀就是勤奋工作,每周工作超过60个小时。你们不必像我一样,你们每周工作50个小时就行。而这也意味着每天要工作8个小时,每周工作6天以上。每天工作8个小时,我计算的是你具体做实验与查阅和实验相关文獻的时间,吃饭、放松的时间都要除掉。如果你能做到,就在我的实验室里待下去;如果做不到,就请离开。
  老蒲说的是大实话。做任何事情,如果不付出足够的时间,是一定不会成功的。
  二、掌握科学的方法论
  我的博士后导师只比我大一岁半,很年轻,却在一流的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堪称科学界的顶尖高手。
  求学期间,我听很多老师讲过,要广泛阅读文献,要了解现代科学进展到了什么地步。进入导师实验室后,我很希望和他探讨一些问题。于是,当我看到新出的《自然》杂志上有一篇领域内的前沿文章时,就仔细研读了一下,然后找导师探讨。结果导师说:“这篇文章我还没读呢。”当时,我还抱有一些功利的想法,觉得导师不跟我探讨,那这篇文章我就白读了。此后,我又看到领域内的一篇重要文章,便又去找导师探讨,结果他又说没读呢!
  一个月后,一位鼎鼎大名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来校,邀请我的导师进行一对一学术交流。结果那天,导师明明在办公室,却让秘书回复对方他“出差”了。我非常疑惑。按照中国人的习惯,这么有名的人来了,要去“套磁”,去表现一把才对啊!于是,我问导师:您为什么不和他见面?导师的回答非常简单:我没时间。我听后,大着胆子又问:那您还有时间读学术期刊吗?他说,我以前读,现在不读了。我再问:不读专业文章,如何养成科学素养呢?他说,科学素养的养成和读最前沿的文章没有任何关系。那些文章只是让你知道在研究领域内你处在一个什么位置,是否在做别人已经做过的东西,仅此而已。
  他的话让我醍醐灌顶:习以为常的东西,不一定是对的;要多问为什么,不要因为很多人这么说,就选择相信和接受。
  三、建立批判性思维
  我的博士生导师33岁时已是正教授、系主任。他无时无刻不在思考。他经常对我们说:“怀疑是科学发现的推动力。”
  一天,他激动地对我们说:“我有个想法,大家帮我看看有什么问题没有。”然后,他在黑板上画了一个长方形,中间加一个隔断,左面是氧气,右面是氮气。看他画的图和列出的公式,我想他是想证明热力学第二定律。他开始写公式,用满满一黑板的公式推演来证明热力学第二定律是错误的。当时,我就震惊了。
  中国人一般是不太敢挑战权威的,但我质疑过老师一次。那个老师理论基础扎实,教课也非常认真。但是有一天,我在他写的公式里发现了一处错误。当时我不太敢提,但转念一想的确有错啊,于是举手说,老师写的公式里有一处错误。这时,有同学看我一眼,说:“哪儿有错?没有啊!”我哆哆嗦嗦地说完,所有的同学都说我错了,中午没一个人理我,我独自去吃了午饭。下午,老师找到我,说你是对的,你学得非常好。此后,同学见到我,又开始主动打招呼,而我慢慢积累了自信。是导师、老师们,给予了我信心,让我有勇气去探寻科学的真相。他们勤勤恳恳、扎扎实实做学问的态度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对我有很大的影响。
  我不希望别人崇拜我,但我希望以自己的经历,鼓舞和影响更多的年轻人走上科研之路。这样,等若干年后我退休时,看到有那么多的年轻人因为我而成为理想远大、影响社会甚至影响世界的人,那将是多么快乐的事啊!
  【编辑:杨子】
其他文献
有人提出“悲情政治”的说法,引起争议,用之于对《官味》的阐释,倒是适合的。  我国官场向来以立德修身为上,事功次之,所以孟子说:“为政不难,不得罪于巨室。”这种犬儒式为官之道,所表达的是对德政的推重、对官场的蔑视,一种道德至上观。熊召政作《张居正》,塑造一位实行者形象。张居正一反千年官场常态,“重用循吏慎用清流”,用“好官”斥“好人”,为一意推行万历新政聚集了一群意在“立功”之人。注意于事功的实行
“这是弟弟送给你的,恭喜你当哥哥啦!”  “不生孩子的理由千百个,生孩子的理由只有一个——孩子是这世间最美好的小东西!”所以,有了儿子之后,我想再生一个,给他做伴。  一切都很顺利,小宝降生了。看着襁褓中的弟弟,大宝兴奋地问:“妈妈,这就是我弟弟?”“是。”得到我的肯定答复后,他俯身在弟弟脸上轻轻嘬了一口,说:“他好小啊!”我把提前准备好的礼物递给他:“这是弟弟送给你的,恭喜你当哥哥啦!”他接过礼
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为我们描绘了2020年世界的4种迥异图景:经济全球化仍在继续,但会出现更多的亚洲面孔;美国继续塑造国际秩序;伊斯兰宗教教义将挑战西方社会准则的主导地位;非国家力量带来的安全冲击,将导致因此失去人性的极权社会。  哪种情况最可能发生?虽然科技变革将继续推进全球化的发展,但有3个因素会决定政治结果。  首先是中国的实力及其使用方式。民意调查显示,三分之一的美国人认为,中国“很快就将主
居家防疫期间,孩子们正常的学习生活受到了影响,这些变化是否会给孩子带来心理上的困扰?日前,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1931名中小学生家长进行了调查。  受访家长中,来自一线城市的占33.0%,来自二、三线城市的占55.7%,来自四线城市的占9.5%,来自农村的占1.9%。  调查显示,97.1%的受访家长关注孩子居家学习的心理状况,其中,43.2%的受访家长非常关注。  93.0%的
问:我家宝宝两岁多,能自己吃饭,但吃几口就不吃了,要求吃水果。晚上,他不愿意吃饭,夜里要喝三次奶。如果尊重孩子的要求,我怕他以后就不吃饭了,且要求会越来越多。还有,他有时要求吃垃圾食品,我能给他吃吗?  小朱   答:食色,性也。吃饭是本能,孩子不会无缘无故不喜欢吃饭的。如果他没生病,却出现吃饭问题,可以断定他的问题是由大人造成的。孩子想吃什么、吃多少应该由他自己说了算,不应该由大人来规定。你可以
在日常称呼中,人们一般喜欢将国务院部门简称为“国家××部(委)”,如“国家发改委”、“国家工商总局”。但如果你去看机构全称,就会发现,不同部门的准确名称,开头几个字是不同的。有的开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有的开头却是“中国”,如中国气象局;有的开头又是“国家”,如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  这里,都有什么区别和讲究呢?  “名称的开头”,其实是个外行的说法,规范的说
我现在读小说,不会过多关注作者的写作技巧,而是在意其故事能否打动我。我床头总是放了几本书,每晚睡觉前翻翻,好看的作品让我一夜难眠,不感兴趣的看着看着就睡着了。王跃文的新作《黄叶满地》是一篇能让我一口气读完的小说,吸引我的有四大原因。  抓住了“上挂”这个点——信访局长、办公室主任、纪委书记……这些年不同类型的官员被小说家写个遍。《黄叶满地》却给读者展示了一个全新的领域——“上挂”干部,这是一般民众
前不久到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调研,发现了恩施不少好的基层治理经验,尤其是恩施“农民办事不出村”和“村医、村教进班子”的实践,让人印象深刻。  恩施是典型的山区,山大人稀,交通不便。在目前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的背景下,农民与政府部门打交道,不仅仅是“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而且他们根本就不清楚应该怎样去办这些事情。恩施“农民办事不出村”,通过在村一级设立代办员,就极大地便利了村民办事。村民找代办
【策划人语】  原本低调的铜陵市社区综合体制改革,因为直指街道办事处的撤销,近期骤然升温,并引发诸多讨论:街道办是撤还是留?社区能否去行政化?如何平衡改革中各方利益关系?“铜陵模式”可否复制……  诸如此类问题,促使我们对社区综合体制改革的观察,具有了多维视角。由此,本刊把关注点聚焦在改革源头——铜官山区。作为全国第一个、也是目前唯一的“社区管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发端于铜官山区的社区综合体制改革
6月中旬,南京市委书记杨卫泽率团赴北京考察,他在考察总结会上指出,考察目的是为了解决南京的“五个疑问”:疑问一,大学科研院所有什么东西,这些东西对我们有没有用?疑问二,科技教育人才创新资源如何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真正为我所用,服务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疑问三,如何对待市内外两种科教人才创新资源,要不要并如何把内外两种资源都利用起来?疑问四,把科教人才创新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政府要不要有所作为,如何有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