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国家多元化资助体系的实施对高校学生诚信面临极大挑战,如何开展诚信教育,成为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本文围绕高校奖贷资助体系中的诚信缺失问题,提出了开展诚信教育的具体实施途径。
【关键词】 高校;奖贷资助体系; 诚信教育
为帮助高校贫困家庭学生顺利入学、完成学业,在教育部、财政部、银监会等有关部门和高校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已建立了以奖学金、助学金、助学贷款、特殊困难补助和学费减免为主体的多元化资助政策体系。但在资助政策体系,特别是奖贷资助体系的实施过程中,大学生诚信面临着极大挑战,诚信缺失问题业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1奖贷资助体系中的诚信缺失诚信是全人类所认同的道德规范,是人之为人最重要的品德【1】。随着社会发展,大学生诚信缺失似有增强之势。就助学贷款而言,贷款违约率不断攀升,据报道“广东有的高校违约率6年竟升高10多倍”【2】。高校奖贷资助体系中的诚信缺失主要体现在:
1.1违背原则,弄虚作假奖学金是为鼓励学习优秀、综合素质过硬的学生而开展的激励措施。但在评奖中少数学生采取欺骗手段,弄虚作假,如篡改成绩、伪造荣誉证书等,严重违背了客观、公正、公平等评奖原则。在助学金和助学贷款申请过程中,也不乏存在家庭经济并不困难的学生利用关系开具虚假困难证明骗取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等事例。
1.2故意违约,信贷拖欠
奖助贷资助政策的实施确实为学生完成学业提供了极大的帮助,但也给诚信缺失者造成可乘之机。就助学贷款中的高违约率来看,一方面是由于毕业生未就业或已就业但收入甚微,缺乏还贷能力;另一方面在于贷款学生故意欠费、不肯还贷,甚至有的贷款学生,为逃避还款,在其毕业后就立即变换通信方式,与学校、银行玩失踪。
1.3恶意贷款,追求虚荣
高校不乏个别学生利用政策恶意贷款,满足其不实际的追求。这些学生本身家庭并不困难,通过出具假证明材料获取助学金或助学贷款为满足其虚荣心和攀比愿望,把资助款用于购买手机、电脑、名牌服饰等消费品,极大违背资助政策的初衷。亦有学生在获得奖学金、助学金后,邀请同学好友到饭店、娱乐场所等,满足其虚荣需求。
2高校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
2.1社会客观因素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当前社会上普遍存在的一些不良现象,如制假售假、坑蒙拐骗、冒名顶替、抄袭剽窃等被各大媒体广为报道。这些不良现象时刻冲击着大学生的诚信思想,并给大学生造成了错觉,认为不讲诚信也可以实现自己的愿望。在学生中悄然形成了“谁讲诚信谁傻瓜”的错误观念,这种老实人吃亏、狡诈者受益的现象导致很多学生对诚信产生了怀疑,驱动了大学生的诚信缺失。
2.2自身主观原因素
大学生尚未完全融入社会,其信用意识较为淡薄,在信用问题上往往存在着一定的错误认识。如相当多的学生认为,国家助学贷款是国家政策导向的产物,国家在贴息以及拖欠款项中自然会承担一定的责任。有相当一部分贷款学生存在先贷而不考虑还款的心态,这种心态直接主导其今后虽工作领薪但不还贷的行为出现。
2.3制度政策因素
在信用制度比较健全的国家,公民都有一个社会安全号码,并且这个号码是无法伪造并且终身受用的。一旦出现不良的记录,便给自己的求职、领薪、纳税、购物、租房以及贷款等带来极大困难;而且法律对不讲信用之人将给予严厉的惩罚。而我国尚未建立健全的信用制度,对个人信用的考察和制约也就无从谈起,仅凭“道德”进行约束显然乏力。如在助学贷款中,由于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缺乏能反映个人信用的相關资料,使学生认为即使违约也不会影响其今后的工作、生活等,助长了诚信缺失的蔓延。
2.3奖贷体系工作中诚信教育实施途径
大学生诚信教育是根据诚信内涵和要求,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及有组织的教育,促使其树立诚信意识,养成诚信行为习惯的活动过程【3】。如何开展诚信教育,塑造大学生健全的诚实守信品质,业已引起高校教育工作者关注。
2.3.1在思想道德教育中开展诚信教育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道德教育是一项社会工程。针对大学生诚信缺失现象,高校理应把诚信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纳入整个教育体系,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要形成诚信的必修课程并由专门的教师进行授课,从诚信、道德等诸多方面有重点的开展诚信教育。此外,应动员全校教师将诚信教育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将诚信教育与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和课外活动相结合。
2.3.2在入学教育、毕业教育中强化诚信教育
入学教育和毕业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教育中两个极为重要的时期。高校应将诚信教育纳入新生入学教育的总体安排中,使学生从大学的第一堂课开始就接受诚信教育,明确诚信既是为人之本,也是获得资助资格所必需的品德。毕业教育作为学生步入社会前高校进行的最后一课,高校更应将诚信教育作为重中之重开展。在毕业教育中使毕业生在正确认识社会发展形势,正确树立人生观、价值观的同时,进一步巩固诚信为本的意识,增强诚实守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3.3结合学风建设,推进诚信教育
高校在学风建设中实时开展诚信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学校可围绕考试作弊、资助体系中的弄虚作假等问题组织开展诚信观等问题的讨论、征文活动,或组织开展诚信教育月活动,并将其列入学风建设范畴,在学生中深刻剖析校内外不诚信行为及其后果,树立诚信为本观念,积极创建诚信校园。
2.3.4借助宣传媒体营造诚信教育氛围
高校应借助各种宣传媒体,如校报、宣传栏、广播站、校园网等开展诚信宣传教育,弘扬诚信的传统美德,强化校园的诚信文化,营造以诚信为本的文化氛围,引导学生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同时报道诚信缺失的案例,让学生更好的认识诚信的重要性。
2.3.5加强诚信教育制度建设
诚实守信仅仅依靠思想道德教育还远远不够,必须建立健全的诚信制度约束学生的不诚信行为,如建立大学生信用档案。在对大学生基本情况(如成绩、获奖情况、违纪现象、助学贷款纪录)建档中增加诚信内容,记录有关诚信的正反面行为,并建立网络平台,动态跟踪,实时监控。形成诚信考核标准,作为学生申请贷款、奖学金评定等的重要依据,对学生诚信进行刚性约束。
参考文献
[1] 刘雄旺,马军党.高校大学生诚信教育载体建设的探究.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09;28(5):163-165
[2] 《深圳晚报》.2009年12月11日.A11
[3] 向佳玲.对农林高校大学生诚信现状的调查与思考.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61-64
【关键词】 高校;奖贷资助体系; 诚信教育
为帮助高校贫困家庭学生顺利入学、完成学业,在教育部、财政部、银监会等有关部门和高校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已建立了以奖学金、助学金、助学贷款、特殊困难补助和学费减免为主体的多元化资助政策体系。但在资助政策体系,特别是奖贷资助体系的实施过程中,大学生诚信面临着极大挑战,诚信缺失问题业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1奖贷资助体系中的诚信缺失诚信是全人类所认同的道德规范,是人之为人最重要的品德【1】。随着社会发展,大学生诚信缺失似有增强之势。就助学贷款而言,贷款违约率不断攀升,据报道“广东有的高校违约率6年竟升高10多倍”【2】。高校奖贷资助体系中的诚信缺失主要体现在:
1.1违背原则,弄虚作假奖学金是为鼓励学习优秀、综合素质过硬的学生而开展的激励措施。但在评奖中少数学生采取欺骗手段,弄虚作假,如篡改成绩、伪造荣誉证书等,严重违背了客观、公正、公平等评奖原则。在助学金和助学贷款申请过程中,也不乏存在家庭经济并不困难的学生利用关系开具虚假困难证明骗取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等事例。
1.2故意违约,信贷拖欠
奖助贷资助政策的实施确实为学生完成学业提供了极大的帮助,但也给诚信缺失者造成可乘之机。就助学贷款中的高违约率来看,一方面是由于毕业生未就业或已就业但收入甚微,缺乏还贷能力;另一方面在于贷款学生故意欠费、不肯还贷,甚至有的贷款学生,为逃避还款,在其毕业后就立即变换通信方式,与学校、银行玩失踪。
1.3恶意贷款,追求虚荣
高校不乏个别学生利用政策恶意贷款,满足其不实际的追求。这些学生本身家庭并不困难,通过出具假证明材料获取助学金或助学贷款为满足其虚荣心和攀比愿望,把资助款用于购买手机、电脑、名牌服饰等消费品,极大违背资助政策的初衷。亦有学生在获得奖学金、助学金后,邀请同学好友到饭店、娱乐场所等,满足其虚荣需求。
2高校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
2.1社会客观因素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当前社会上普遍存在的一些不良现象,如制假售假、坑蒙拐骗、冒名顶替、抄袭剽窃等被各大媒体广为报道。这些不良现象时刻冲击着大学生的诚信思想,并给大学生造成了错觉,认为不讲诚信也可以实现自己的愿望。在学生中悄然形成了“谁讲诚信谁傻瓜”的错误观念,这种老实人吃亏、狡诈者受益的现象导致很多学生对诚信产生了怀疑,驱动了大学生的诚信缺失。
2.2自身主观原因素
大学生尚未完全融入社会,其信用意识较为淡薄,在信用问题上往往存在着一定的错误认识。如相当多的学生认为,国家助学贷款是国家政策导向的产物,国家在贴息以及拖欠款项中自然会承担一定的责任。有相当一部分贷款学生存在先贷而不考虑还款的心态,这种心态直接主导其今后虽工作领薪但不还贷的行为出现。
2.3制度政策因素
在信用制度比较健全的国家,公民都有一个社会安全号码,并且这个号码是无法伪造并且终身受用的。一旦出现不良的记录,便给自己的求职、领薪、纳税、购物、租房以及贷款等带来极大困难;而且法律对不讲信用之人将给予严厉的惩罚。而我国尚未建立健全的信用制度,对个人信用的考察和制约也就无从谈起,仅凭“道德”进行约束显然乏力。如在助学贷款中,由于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缺乏能反映个人信用的相關资料,使学生认为即使违约也不会影响其今后的工作、生活等,助长了诚信缺失的蔓延。
2.3奖贷体系工作中诚信教育实施途径
大学生诚信教育是根据诚信内涵和要求,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及有组织的教育,促使其树立诚信意识,养成诚信行为习惯的活动过程【3】。如何开展诚信教育,塑造大学生健全的诚实守信品质,业已引起高校教育工作者关注。
2.3.1在思想道德教育中开展诚信教育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道德教育是一项社会工程。针对大学生诚信缺失现象,高校理应把诚信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纳入整个教育体系,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要形成诚信的必修课程并由专门的教师进行授课,从诚信、道德等诸多方面有重点的开展诚信教育。此外,应动员全校教师将诚信教育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将诚信教育与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和课外活动相结合。
2.3.2在入学教育、毕业教育中强化诚信教育
入学教育和毕业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教育中两个极为重要的时期。高校应将诚信教育纳入新生入学教育的总体安排中,使学生从大学的第一堂课开始就接受诚信教育,明确诚信既是为人之本,也是获得资助资格所必需的品德。毕业教育作为学生步入社会前高校进行的最后一课,高校更应将诚信教育作为重中之重开展。在毕业教育中使毕业生在正确认识社会发展形势,正确树立人生观、价值观的同时,进一步巩固诚信为本的意识,增强诚实守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3.3结合学风建设,推进诚信教育
高校在学风建设中实时开展诚信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学校可围绕考试作弊、资助体系中的弄虚作假等问题组织开展诚信观等问题的讨论、征文活动,或组织开展诚信教育月活动,并将其列入学风建设范畴,在学生中深刻剖析校内外不诚信行为及其后果,树立诚信为本观念,积极创建诚信校园。
2.3.4借助宣传媒体营造诚信教育氛围
高校应借助各种宣传媒体,如校报、宣传栏、广播站、校园网等开展诚信宣传教育,弘扬诚信的传统美德,强化校园的诚信文化,营造以诚信为本的文化氛围,引导学生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同时报道诚信缺失的案例,让学生更好的认识诚信的重要性。
2.3.5加强诚信教育制度建设
诚实守信仅仅依靠思想道德教育还远远不够,必须建立健全的诚信制度约束学生的不诚信行为,如建立大学生信用档案。在对大学生基本情况(如成绩、获奖情况、违纪现象、助学贷款纪录)建档中增加诚信内容,记录有关诚信的正反面行为,并建立网络平台,动态跟踪,实时监控。形成诚信考核标准,作为学生申请贷款、奖学金评定等的重要依据,对学生诚信进行刚性约束。
参考文献
[1] 刘雄旺,马军党.高校大学生诚信教育载体建设的探究.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09;28(5):163-165
[2] 《深圳晚报》.2009年12月11日.A11
[3] 向佳玲.对农林高校大学生诚信现状的调查与思考.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6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