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调动学生的各种潜能,让学生“动起来”,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让学生“动起来”,并不单单是上一节热热闹闹的课,而是要全方位地调动学生身体的各个器官全地为教学服务,“动起来”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使学生从被动的学习过程转变为主动的学习过程;三是使学生从纯知识的学习过程转变为创造性的学习过程;三是使学生从单一的学习方式转变为多元的学习方式。即在“动”中求“变”;在“变”中求“新”,只有学生“动起来”了,教师的教学设计才能实施,教学目标才能达成。那么,在地理课堂上,如何让学生“动起来”呢?
【关键词】教学有效性 地理课堂 教学设计
地理课是中学阶段一门基础课程,它以地理科学知识为基础,结合能力培养、思想教育于一体,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学科。初中地理课程是学习地理科学的基础,其重要性毋庸置疑。新编教材中,以人教版为例,编写内容精炼、图文并茂、形式活泼,突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尽管目前初中地理已是中考科目,但是一直在教学实践中处境尴尬,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学生学习地理积极性不高,课堂参与度不够,学习效果差强人意。因此,如何进行初中地理有效教学的课题就摆到了每个地理任课教师的面前。
一、让地理课堂真正“动”起来,首先要转变教学理念,教师先“动”起来
教师先“动”起来必须要有学问,有教学个性。新教材课文的文字很少,图、活动题很多都是知识点。作为一个地理教师,专业知识要比较全面,就一张图补充出相关的知识点,就一个活动题,培养学生的某种地理技能……,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懂得灵活取舍、补充教学内容,“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地理教师应博文广志,在解答学生的问题时深入浅出;要具有终身学习的思想,能与时俱进,不断的把学科的最新知识传授给学生。地理教师唯有不断学习,不断充实,积极关注学科发展动向,成为一条长流常新的小河,才能较好地胜任学科教学工作。很多时候,教师的才华、学问通常借由自己的教学个性表现出来。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无个性必平庸,平庸的课堂学生很难集中精力听讲,教学效果自然很差。教师的教学个性越突出、越明显,就越有魅力。教学过程并不是一个机械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移植到另一个头脑中去的过程,而是一个师生间心灵的接触与交往的过程。有教学个性的教师,会根据自己的个性、气质、专业精心设计自己的语言风格,或感情充沛、气势磅礴;或质朴明快、平易近人;或机敏厚重、风趣幽默;或流畅清晰,脉络分明,把学生带入一种境界……这就是个性教师的教学魅力。学生往往喜欢这样的老师上课,进而产生对本学科课程的热爱。有教学个性的教师师生关系比较融洽,教师较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励学生的自信心和上进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都有利于课堂教学的开展和教学效果的提高。
二、精心策划“活动”,让学生真正“动”起来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们的手指尖上。”学生在动中思、在动中学、在动中发现,手脑并用刺激大脑神经系统,保持兴奋状态。由此可见,活动教学能创设丰富多彩、富有启发性、具有开放性的课堂氛围,而这种氛围的创设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实践,在实践活动中直接感知、主动探索、发现规律,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作为教师应认识到只有尽快地让学生活动起来,改变以往“以听为主”的倾向,才能真正解决“一听就会,一做就错”的问题。这种把静态的学习内容活化成为动态的学习活动的做法,符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所以有助于使学习效益得到提高。地理新教材的显著特点就是编排了大量的“活动”内容,它既是知识的承载形式,又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教师要重视它们,组织学生“活动”。当然,“活动”的处理要根据编者意图以及与教学的紧密结合程度,灵活运用,并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有所创新,使地理教学变得生动、活泼起来。
(一)选好内容,使学生“可以动”,以活动激“趣”
在内容的选择上我们可以很好地体现“可动性”。如对于“等高线地形图”的运用,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对教材中的活动进行了改造,将学生“玩”橡皮泥的过程设计到学习的活动过程中,让学生在堆山地地形,进行等高度线条的切割中,获取等高线、等高线地形图与地形关系等相关知识。又如对于“动物园导游图”,可以通过让学生设计观看某些动物的游览路线或设计一条观看所有动物最便捷的路线,激发学生学习地图知识的兴趣。
(二)创设情境,使学生“乐意动”,以活动增“知”
教材中活动类型很多,如,复习巩固类、信息展示类、德育渗透类等。如第五章《发展与合作》中“国家和地区”的活动题1、2,“国际合作”的活动题3,就是联系当前国际形势、世界热点问题(如国际贸易、中国加入WTO、国际反恐合作、巴以冲突等)组织活动,结合热点,利用学生对问题的兴趣,寻找问题的切入点,这样既使学生开阔了眼界,又增长了知识。在组织这类活动时,一方面要做好活动场地的布置,營造一个和谐的氛围;另一方面,在活动开始和活动过程中可利用绘声绘色的语言、情境渲染、实物演示和动手操作等方法,以激起学生想看看、说说、做做的强烈愿望。
(三)巧选形式,优化结构,让学生“全体动”“全程动”
为确保学生在活动过程的每一环节都处于“动”中,教师除了让学生参与活动的准备工作以外,还必须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科学、合理、有序的活动程序,优化活动课课堂结构。如,“多变的天气”一课中关于天气预报的活动设计,通过天气图知识的预备学习,借助中央台天气预报节目,开展优秀预报员评比,让学生做到全体动,全程动。
让地理课堂“动”起来,方法多种多样。我们要根据不同的案例特征与现实情况采用适当的方法。作为教师始终要记住一个有效教学的原则:我们是“戏”的导演,学生才是“戏”的主角。建立和谐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都是为了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使学生自觉学习,在愉快中学习,在创新中学习,从而提高教育教学成绩,这是我们教育教学的最终目的。
【关键词】教学有效性 地理课堂 教学设计
地理课是中学阶段一门基础课程,它以地理科学知识为基础,结合能力培养、思想教育于一体,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学科。初中地理课程是学习地理科学的基础,其重要性毋庸置疑。新编教材中,以人教版为例,编写内容精炼、图文并茂、形式活泼,突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尽管目前初中地理已是中考科目,但是一直在教学实践中处境尴尬,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学生学习地理积极性不高,课堂参与度不够,学习效果差强人意。因此,如何进行初中地理有效教学的课题就摆到了每个地理任课教师的面前。
一、让地理课堂真正“动”起来,首先要转变教学理念,教师先“动”起来
教师先“动”起来必须要有学问,有教学个性。新教材课文的文字很少,图、活动题很多都是知识点。作为一个地理教师,专业知识要比较全面,就一张图补充出相关的知识点,就一个活动题,培养学生的某种地理技能……,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懂得灵活取舍、补充教学内容,“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地理教师应博文广志,在解答学生的问题时深入浅出;要具有终身学习的思想,能与时俱进,不断的把学科的最新知识传授给学生。地理教师唯有不断学习,不断充实,积极关注学科发展动向,成为一条长流常新的小河,才能较好地胜任学科教学工作。很多时候,教师的才华、学问通常借由自己的教学个性表现出来。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无个性必平庸,平庸的课堂学生很难集中精力听讲,教学效果自然很差。教师的教学个性越突出、越明显,就越有魅力。教学过程并不是一个机械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移植到另一个头脑中去的过程,而是一个师生间心灵的接触与交往的过程。有教学个性的教师,会根据自己的个性、气质、专业精心设计自己的语言风格,或感情充沛、气势磅礴;或质朴明快、平易近人;或机敏厚重、风趣幽默;或流畅清晰,脉络分明,把学生带入一种境界……这就是个性教师的教学魅力。学生往往喜欢这样的老师上课,进而产生对本学科课程的热爱。有教学个性的教师师生关系比较融洽,教师较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励学生的自信心和上进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都有利于课堂教学的开展和教学效果的提高。
二、精心策划“活动”,让学生真正“动”起来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们的手指尖上。”学生在动中思、在动中学、在动中发现,手脑并用刺激大脑神经系统,保持兴奋状态。由此可见,活动教学能创设丰富多彩、富有启发性、具有开放性的课堂氛围,而这种氛围的创设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实践,在实践活动中直接感知、主动探索、发现规律,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作为教师应认识到只有尽快地让学生活动起来,改变以往“以听为主”的倾向,才能真正解决“一听就会,一做就错”的问题。这种把静态的学习内容活化成为动态的学习活动的做法,符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所以有助于使学习效益得到提高。地理新教材的显著特点就是编排了大量的“活动”内容,它既是知识的承载形式,又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教师要重视它们,组织学生“活动”。当然,“活动”的处理要根据编者意图以及与教学的紧密结合程度,灵活运用,并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有所创新,使地理教学变得生动、活泼起来。
(一)选好内容,使学生“可以动”,以活动激“趣”
在内容的选择上我们可以很好地体现“可动性”。如对于“等高线地形图”的运用,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对教材中的活动进行了改造,将学生“玩”橡皮泥的过程设计到学习的活动过程中,让学生在堆山地地形,进行等高度线条的切割中,获取等高线、等高线地形图与地形关系等相关知识。又如对于“动物园导游图”,可以通过让学生设计观看某些动物的游览路线或设计一条观看所有动物最便捷的路线,激发学生学习地图知识的兴趣。
(二)创设情境,使学生“乐意动”,以活动增“知”
教材中活动类型很多,如,复习巩固类、信息展示类、德育渗透类等。如第五章《发展与合作》中“国家和地区”的活动题1、2,“国际合作”的活动题3,就是联系当前国际形势、世界热点问题(如国际贸易、中国加入WTO、国际反恐合作、巴以冲突等)组织活动,结合热点,利用学生对问题的兴趣,寻找问题的切入点,这样既使学生开阔了眼界,又增长了知识。在组织这类活动时,一方面要做好活动场地的布置,營造一个和谐的氛围;另一方面,在活动开始和活动过程中可利用绘声绘色的语言、情境渲染、实物演示和动手操作等方法,以激起学生想看看、说说、做做的强烈愿望。
(三)巧选形式,优化结构,让学生“全体动”“全程动”
为确保学生在活动过程的每一环节都处于“动”中,教师除了让学生参与活动的准备工作以外,还必须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科学、合理、有序的活动程序,优化活动课课堂结构。如,“多变的天气”一课中关于天气预报的活动设计,通过天气图知识的预备学习,借助中央台天气预报节目,开展优秀预报员评比,让学生做到全体动,全程动。
让地理课堂“动”起来,方法多种多样。我们要根据不同的案例特征与现实情况采用适当的方法。作为教师始终要记住一个有效教学的原则:我们是“戏”的导演,学生才是“戏”的主角。建立和谐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都是为了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使学生自觉学习,在愉快中学习,在创新中学习,从而提高教育教学成绩,这是我们教育教学的最终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