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于少勇(1972-),男,陕西西安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与训练学。
摘 要: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和数理统计法对参加2004年昆明春训的18支球队的400名我国优秀成年女子足球运动员的运动损伤流行病学情况进行了调查、统计与分析。结果表明,我国优秀女足球员的运动损伤流行病学有着特有的规律和特点,损伤较多的前三个部位依次分别为膝关节(32.7%),踝关节(30.8%)和腰(9.8%),占到了整个损伤部位的73.3%。并提出了减少损伤发生的预防对策。
关键词:女子足球;运动损伤;流行病学;预防对策
中图分类号1G804.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6)02—0209—03
运动创伤和罹患运动疾病是现代竞技体育给竞技选手们带来的负面影响,是伴随着竞技选手社会职责的履行而常常同步产生的职业缺憾。女足运动员的运动损伤是影响运动虽运动寿命、竞技能力提高及运动成绩获得的一大障碍。本文对参加2004年昆明春训的18支我国优秀成年女子足球队的400名运动员的运动损伤和流行病情进行了问卷调查,旨在全面、客观、准确地掌握现阶段优秀女足群体运动损伤的流行病学状特点,井据提出了在快速提高运动竞技水平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运动伤病发生的预防对策。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参加2004年昆明春训的18支我国优秀成年女子足球队的400名女足运动员。
1.2 研究方法
1.2.1 问卷调查法 对2004年昆明春训的18支成年女子足球队的400名女足运动员发放调查表共400份,回收378份,回收率94.5%,且全为有效问卷。此问卷调查表由西安体育学院运动医学教研室主任强大平教授编制。
1.2.2 专家访谈法 对在云南海埂训练基地参加2004年春训的教练员和队医进行了相关问题的访谈。
1.2.3 数理统计法 对所获得的各种原始数据,运用Ex·eel2000的数据分析功能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优秀女足运动员运动损伤的主要部位和类型 此次对我国优秀女足队员的调查显示,其受伤最多的前三个部位依次为膝关节(32.7%),躁关节(30.8%)、腰(9.8%),占到了整个损伤部位的73.3%(图1)。从本文掌握的文献资料来看,杨毅(1997)和刘正振(2000)[4]分别对274名和241名我国甲A三线队员的运动损伤调查显示,对于男足队员,最容易发生运动损伤的部位,两人的调查结果分别为大腿(27.7%、22.4%);躁关节(17.2%、22.4%);膝关节(12.4%、15.8%),两人的调查结果均显示,此三个部位的损伤占到了总损伤的60%左右。耿建华”…对2002—2003年陕西国力男子足球队运动损伤情况的调查也显示,队员发生运动损伤最多的前三个部位是:脚踝(19.5%),大腿(15.6%),膝关节(14.1%)和小腿(14.1甲o)。将本次调查后得到的数据同已有文献中的统计数据对比后可发现,女子足球运动员的掴伤部位及所占比例与男足有着很大的不同,表现出了女足特有的运动损伤流行病学特征。
从损伤的类型来看,女足队员的运动损伤较多表现在踝、膝关节韧带的损伤上,见表1。而我国男足的运动损伤类型则多为挫伤和擦伤[4,8],这一方面,也显示出了女足运动员的不同特点。另外与男足不同的是:女足很少有肘部和头部受伤的现象;原因是女足运动员很少做凌空倒勾、争顶和鱼跃冲顶等一些惊险的动作。这电与女子的力量和速度较男子差,以及与其特有的生理特点有关。
从运动生理及解剖学来看,女子运动员的下肢关节(主要是膝和踝关节)韧带较为松弛,肌肉力量为男子的60%左右,且肌腱较为细小[7]。虽然关节韧带的相对松弛对动作的幅度和灵活性有利,但也相应的使这些关节的稳定性有所降低,而现代的女子足球运动不论是比赛还是训练,均较多地表现出了高强度、高对抗的特点。因此,正是由于女足队员的这些生理特点,再加上比赛和训练的外部因素,使女足运动员的膝、踝关节成了最易受伤的两个部位,具体表现为膝关节、踝关节的韧带损伤、半月板损伤、十字韧带损伤、髌骨损伤以及跟腿损伤等等。另外,结合足球运动项目特点,女子在转体变向时由于骨盆较宽,增大了大腿之间的内侧角度,而且上肢躯干较长,重心相对较低,需要较大的腰部转动幅度及力量才能将重心转过来。但一般来讲,女子的腰腹肌力量相对较差,因此,女足运动员腰部的损伤也相应较多,这一点与男足队员有着显著的不同。其次,“月经”是女足训练中的一个特殊问题。在女足运动员,尤其是训练年限较短的的女足运动员月经期如何对其进行科学化训[练,这是女足教练员首先必须面临的一个问题。研究表明,从事运动的妇女出现痛经比闭经或月经失调较多见[3],而痛经的许多症状严重影响着队员的精神状态,在训练中极易导致疲劳,继而可诱发各种运动伤病的发生,这一点应引起女足教练员的高度重视。
2.2 导致运动损伤的主要原因分析 表2显示的是我国优秀女子足球运动员常见运动损伤的主要致病因素。从表2中可以看出,导致女足运动员运动损伤的发病原因概括起来主要集中表现在队员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个方面。
2.2.1 导致运动损伤的因素分析 足球运动员的肌肉力量越大,关节柔韧性越好就越能有效预防和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调查显示,由于力量不足而造成的损伤为圃人次,占总损伤因素的9.8%,这与女子的生理特点有着很大的关系。在调查中得知,在女足比赛中,下半时的损伤发生率要明显高于上半时,这与下半时女足队员体能下降有密切的关系,
护腿板和护踝带的使用或能否正确使用,倒地动作是否合理等也是造成女足运动员运动损伤的非常重要的因素。我国优秀女子足球运动员中有64人次损伤是由于保护不当所造成的,占到了9.5%,列内部因素的第二位。国外的研究表明,患有躁关节旧伤且没有使用半固定矫正装置的运动员的踝关节扭伤率是使用对照组的5倍[10]。
足球运动员在疲劳时运动能力及注意力会明显下降,很容易在争抢和对抗中受伤;在训练和比赛中技术运用不合理,踢球违反人体解剖原理,极易造成运动损伤。另外,陈旧损伤尚未不完全恢复,训练前或比赛前准备活动不充分和带伤参加训练也是导致运动员运动损伤的重要的因素。
2.2.2 导致运动损伤的外部因素分析
2.2.2.1 场地因素 从表2中可以看出,由于场地不良,如场地湿滑、凹凸不平,夜间照明效果差等因素所造成的损伤,在诸因素中高达16.6%,列外部因素第1位,这也从更深层面 上反映出了限制我国女足运动发展的社会学问题。
2.2.2.2 比赛与训练因素 比赛和训练中队员的蓄意犯规和故意伤人;裁判员的执裁水平以及对比赛的控制能力等方面都对运动员运动损伤的发生有很大影响。在本次对产生运动损伤的环境进行调查时显示,队员认为大约有50%的损伤是在比赛环境下造成的,45%的损伤是在训练环境下造成的,而且在训练环境下所造成的损伤,有86.3%的队员认为教练员当时是在现场时出现的。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我国优秀女足运动员的运动损伤流行病有着其固有的特征,损伤较多的前三个部位依次为膝关节(32.7%),踝关节(30.8%)、腰(9.8%),占到了整个损伤部位的73.3%。损伤的种类较多集中在躁关节韧带损伤、膝关节韧带损伤和半月板拐伤等方面。导致女足运动员运动损伤发病的原因主要集中在队员力量不足等内部因素和场地不良等外部因素两个方面。
3.2 建议 1)女足运动员由于性别差异所具有的弱势是一个既定的事实,不能改变。因此,只有从预防和后天的训练学角度来尽量弥补这一缺憾。针对女足队员运动创伤的流行病学特点和足球专项特征,应加大对运动员的体能训练,尤其要加强下肢各肌肉及关节以及腰腹部的力量训练。2)女足教练员应对训练负荷进行最佳调控,使不同的量和强度组合成最佳的训练效益,实施立体恢复,避免局部负担过重及过度疲劳的产生。3)高度重视“白衣教练员”的重要作用,提高教练员科学化训练水平,杜绝涸泽而渔式的训练和比赛做法,改善和提升比赛和训练的场地和装备。4)对运动员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树立正确的比赛观,减少和杜绝蓄意犯规和故意伤人行为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徐本力,著.21世纪中国竞技体育[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202—247.
[2]田麦久,著.体育发展战略研究与学科建设[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9—15.
[3]杨锡让,著.实用运动生理学[刚.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8:301—308.
[4]赖炳森,杜光宁,古文东,等.不同层次足球运动参与者运动损伤的比较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XY2,22(5)82—85.
[5]胡济群.高校足球运动损伤的调查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1,24(3):340—341.
[6]李登光.标枪运动员的运动损伤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体育科技,2003,39(4):27-28.
[7]赵洪毅.女子足球运动员生理、心理及训练特点[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37(4):148—3.49.
[8]吕志刚,杨从麝,杨次榆,等.足球运动员的损伤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8,24(2):83—8,.
[9]邓芳.中国女子足球运动的发展及面临的挑战[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1,25(2):78—80.
[10]耿建华.2002—2003年陕西国力足球队运动损伤情况的分析与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4,40(6):62—63,66.
摘 要: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和数理统计法对参加2004年昆明春训的18支球队的400名我国优秀成年女子足球运动员的运动损伤流行病学情况进行了调查、统计与分析。结果表明,我国优秀女足球员的运动损伤流行病学有着特有的规律和特点,损伤较多的前三个部位依次分别为膝关节(32.7%),踝关节(30.8%)和腰(9.8%),占到了整个损伤部位的73.3%。并提出了减少损伤发生的预防对策。
关键词:女子足球;运动损伤;流行病学;预防对策
中图分类号1G804.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6)02—0209—03
运动创伤和罹患运动疾病是现代竞技体育给竞技选手们带来的负面影响,是伴随着竞技选手社会职责的履行而常常同步产生的职业缺憾。女足运动员的运动损伤是影响运动虽运动寿命、竞技能力提高及运动成绩获得的一大障碍。本文对参加2004年昆明春训的18支我国优秀成年女子足球队的400名运动员的运动损伤和流行病情进行了问卷调查,旨在全面、客观、准确地掌握现阶段优秀女足群体运动损伤的流行病学状特点,井据提出了在快速提高运动竞技水平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运动伤病发生的预防对策。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参加2004年昆明春训的18支我国优秀成年女子足球队的400名女足运动员。
1.2 研究方法
1.2.1 问卷调查法 对2004年昆明春训的18支成年女子足球队的400名女足运动员发放调查表共400份,回收378份,回收率94.5%,且全为有效问卷。此问卷调查表由西安体育学院运动医学教研室主任强大平教授编制。
1.2.2 专家访谈法 对在云南海埂训练基地参加2004年春训的教练员和队医进行了相关问题的访谈。
1.2.3 数理统计法 对所获得的各种原始数据,运用Ex·eel2000的数据分析功能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优秀女足运动员运动损伤的主要部位和类型 此次对我国优秀女足队员的调查显示,其受伤最多的前三个部位依次为膝关节(32.7%),躁关节(30.8%)、腰(9.8%),占到了整个损伤部位的73.3%(图1)。从本文掌握的文献资料来看,杨毅(1997)和刘正振(2000)[4]分别对274名和241名我国甲A三线队员的运动损伤调查显示,对于男足队员,最容易发生运动损伤的部位,两人的调查结果分别为大腿(27.7%、22.4%);躁关节(17.2%、22.4%);膝关节(12.4%、15.8%),两人的调查结果均显示,此三个部位的损伤占到了总损伤的60%左右。耿建华”…对2002—2003年陕西国力男子足球队运动损伤情况的调查也显示,队员发生运动损伤最多的前三个部位是:脚踝(19.5%),大腿(15.6%),膝关节(14.1%)和小腿(14.1甲o)。将本次调查后得到的数据同已有文献中的统计数据对比后可发现,女子足球运动员的掴伤部位及所占比例与男足有着很大的不同,表现出了女足特有的运动损伤流行病学特征。
从损伤的类型来看,女足队员的运动损伤较多表现在踝、膝关节韧带的损伤上,见表1。而我国男足的运动损伤类型则多为挫伤和擦伤[4,8],这一方面,也显示出了女足运动员的不同特点。另外与男足不同的是:女足很少有肘部和头部受伤的现象;原因是女足运动员很少做凌空倒勾、争顶和鱼跃冲顶等一些惊险的动作。这电与女子的力量和速度较男子差,以及与其特有的生理特点有关。
从运动生理及解剖学来看,女子运动员的下肢关节(主要是膝和踝关节)韧带较为松弛,肌肉力量为男子的60%左右,且肌腱较为细小[7]。虽然关节韧带的相对松弛对动作的幅度和灵活性有利,但也相应的使这些关节的稳定性有所降低,而现代的女子足球运动不论是比赛还是训练,均较多地表现出了高强度、高对抗的特点。因此,正是由于女足队员的这些生理特点,再加上比赛和训练的外部因素,使女足运动员的膝、踝关节成了最易受伤的两个部位,具体表现为膝关节、踝关节的韧带损伤、半月板损伤、十字韧带损伤、髌骨损伤以及跟腿损伤等等。另外,结合足球运动项目特点,女子在转体变向时由于骨盆较宽,增大了大腿之间的内侧角度,而且上肢躯干较长,重心相对较低,需要较大的腰部转动幅度及力量才能将重心转过来。但一般来讲,女子的腰腹肌力量相对较差,因此,女足运动员腰部的损伤也相应较多,这一点与男足队员有着显著的不同。其次,“月经”是女足训练中的一个特殊问题。在女足运动员,尤其是训练年限较短的的女足运动员月经期如何对其进行科学化训[练,这是女足教练员首先必须面临的一个问题。研究表明,从事运动的妇女出现痛经比闭经或月经失调较多见[3],而痛经的许多症状严重影响着队员的精神状态,在训练中极易导致疲劳,继而可诱发各种运动伤病的发生,这一点应引起女足教练员的高度重视。
2.2 导致运动损伤的主要原因分析 表2显示的是我国优秀女子足球运动员常见运动损伤的主要致病因素。从表2中可以看出,导致女足运动员运动损伤的发病原因概括起来主要集中表现在队员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个方面。
2.2.1 导致运动损伤的因素分析 足球运动员的肌肉力量越大,关节柔韧性越好就越能有效预防和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调查显示,由于力量不足而造成的损伤为圃人次,占总损伤因素的9.8%,这与女子的生理特点有着很大的关系。在调查中得知,在女足比赛中,下半时的损伤发生率要明显高于上半时,这与下半时女足队员体能下降有密切的关系,
护腿板和护踝带的使用或能否正确使用,倒地动作是否合理等也是造成女足运动员运动损伤的非常重要的因素。我国优秀女子足球运动员中有64人次损伤是由于保护不当所造成的,占到了9.5%,列内部因素的第二位。国外的研究表明,患有躁关节旧伤且没有使用半固定矫正装置的运动员的踝关节扭伤率是使用对照组的5倍[10]。
足球运动员在疲劳时运动能力及注意力会明显下降,很容易在争抢和对抗中受伤;在训练和比赛中技术运用不合理,踢球违反人体解剖原理,极易造成运动损伤。另外,陈旧损伤尚未不完全恢复,训练前或比赛前准备活动不充分和带伤参加训练也是导致运动员运动损伤的重要的因素。
2.2.2 导致运动损伤的外部因素分析
2.2.2.1 场地因素 从表2中可以看出,由于场地不良,如场地湿滑、凹凸不平,夜间照明效果差等因素所造成的损伤,在诸因素中高达16.6%,列外部因素第1位,这也从更深层面 上反映出了限制我国女足运动发展的社会学问题。
2.2.2.2 比赛与训练因素 比赛和训练中队员的蓄意犯规和故意伤人;裁判员的执裁水平以及对比赛的控制能力等方面都对运动员运动损伤的发生有很大影响。在本次对产生运动损伤的环境进行调查时显示,队员认为大约有50%的损伤是在比赛环境下造成的,45%的损伤是在训练环境下造成的,而且在训练环境下所造成的损伤,有86.3%的队员认为教练员当时是在现场时出现的。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我国优秀女足运动员的运动损伤流行病有着其固有的特征,损伤较多的前三个部位依次为膝关节(32.7%),踝关节(30.8%)、腰(9.8%),占到了整个损伤部位的73.3%。损伤的种类较多集中在躁关节韧带损伤、膝关节韧带损伤和半月板拐伤等方面。导致女足运动员运动损伤发病的原因主要集中在队员力量不足等内部因素和场地不良等外部因素两个方面。
3.2 建议 1)女足运动员由于性别差异所具有的弱势是一个既定的事实,不能改变。因此,只有从预防和后天的训练学角度来尽量弥补这一缺憾。针对女足队员运动创伤的流行病学特点和足球专项特征,应加大对运动员的体能训练,尤其要加强下肢各肌肉及关节以及腰腹部的力量训练。2)女足教练员应对训练负荷进行最佳调控,使不同的量和强度组合成最佳的训练效益,实施立体恢复,避免局部负担过重及过度疲劳的产生。3)高度重视“白衣教练员”的重要作用,提高教练员科学化训练水平,杜绝涸泽而渔式的训练和比赛做法,改善和提升比赛和训练的场地和装备。4)对运动员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树立正确的比赛观,减少和杜绝蓄意犯规和故意伤人行为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徐本力,著.21世纪中国竞技体育[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202—247.
[2]田麦久,著.体育发展战略研究与学科建设[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9—15.
[3]杨锡让,著.实用运动生理学[刚.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8:301—308.
[4]赖炳森,杜光宁,古文东,等.不同层次足球运动参与者运动损伤的比较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XY2,22(5)82—85.
[5]胡济群.高校足球运动损伤的调查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1,24(3):340—341.
[6]李登光.标枪运动员的运动损伤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体育科技,2003,39(4):27-28.
[7]赵洪毅.女子足球运动员生理、心理及训练特点[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37(4):148—3.49.
[8]吕志刚,杨从麝,杨次榆,等.足球运动员的损伤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8,24(2):83—8,.
[9]邓芳.中国女子足球运动的发展及面临的挑战[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1,25(2):78—80.
[10]耿建华.2002—2003年陕西国力足球队运动损伤情况的分析与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4,40(6):62—6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