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和含义和理论基础入手,当前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互联网的普及,都标志着新的经济发展模式的诞生,以区域为单位的经济发展成为了新形势下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本文基于此,通过对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定义和理论依据做了介绍,深入分析了实施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基础和具体开展方法,以便为经济领域的相关从业人员提供一定的思路和参考。
关键词: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理论依据;实施途径
一、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含义和理论基础
(一)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含义
区域经济协同发展,顾名思义就是将区域作为单位,通过单元内各个经济体的有序配合,推动区域范围内的经济高速发展的一种新型经济模式。在同一个区域范围内,各个经济体之间密切配合,形成一个稳定的经济市场。在这个经济市场当中,不同经营商的生产货物可以进行贸易流通,区域内的经营商也处于平等的状态。
(二)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理论基础
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理论基础主要是由德国经济学家赫尔曼·哈肯提出的协同学及其基本原理。他对谢同学概念和研究对象的定义为:谢同学是一门横向交叉学科,它主要致力于研究系统当中各个子集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产生的不同空间结构。通过子集间的相互作用,整个系统将会被赋予全新的性质。
对于协同学来说,其理论的核心是自组织理论,且自组织理论会随着协同作用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和调整。协同作用,说到底就是指系统内部和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在此过程中,有必要对系统的子系统各自的特点有所了解和掌握,明确二者在差异性和协同性之间的关系。而对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来说,协同学和自组织理论具体应用体现在如下几点:第一,自组织理论当中提出的系统具有广泛性和普遍性,涵盖了多个领域和多个学科。第二,系统从杂乱到规整的建立是受到多个影响因素的干扰的,因此需要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适度的处理;第三,协同理论当中明确规定自组织需要具有处理干扰因素以及平衡系统的能力。
二、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方法理论
(一)理论指导原则
想要实现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相关工作人员需要充分掌握区域分工理论、协同学工作原理以及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的发展现状和全球经济发展趋势等。需要注意的是,在全球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作为全世界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发展有明显的社会主义特征,因此在经济资源的配置时市場扮演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价格作为市场经济发展和影响因素,受到政府部门出台政策、政府宏观调控等的干预和影响。总的来说,对于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来说,市场以及行业本身的竞争便是其运作的主线。
(二)比较优势和互利共赢原则
首先,想要发展区域经济,需要对不同区域之间的特点和优势进行比较,并且以此作为基础来开展整合工作,倘若缺乏区域之间的优劣势对比,那么互补效应以及整合内在动力便是无稽之谈,同时对于合成效益的产生和形成也是非常不利的。其次,有必要推动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以及产业链整合工作成果是可以共享的,这样才能够为区域范围内的经营者足够的信心来参与其中,更加主动的参与到各项经济活动当中,实现区域范围内经济体的互利共赢。
(三)科学及超前原则
在进行区域经济发展工作时, 需要明确各项工作开展的依据,确保区域经济发展、产业链整合以及其他工作内容都有证据可依。对于上述工作内容,需要有极强的科学依据和超前工作意识,从符合区域经济发展、产业发展以及支柱产业发展的角度来对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向进行规划和设计,确保区域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能够在政策以及方案的干预和帮扶下切实能够进步和优化。同时,相关工作人员还有必要认识到区域产业链的整合和产业结构优化对我国整体进行发展都是大有裨益的。
(四)可操作及可调控原则
需要结合区际经济以及产业的互补整合实际情况来选择可行性以及可操作性较高的开展对策以及调控措施。同时,对于区域经济来说,其整合和产业链的优化需要掌握在相关部门的手中,确保能够及时进行相关机制的调控,确保能够实现所有参与者经济效益地提升。
(五)公平性原则
为了有效解决各地区发展不平衡以及经济发展差距较大的问题,上世纪90年代开展,我国政府开始对西部等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进行“扶贫”工作,进入新世纪之后又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这都是从全国范围的角度考虑了协同发展以及效率公平等发展要求。在今后的工作当中,一定要统筹规划,不能仅将发展眼光放在经济较为发展的东南沿海地区,因为这样不仅无法取得令人满意的协同发展效果,而且还会导致地区间的经济差异进一步扩大。同时,也不能在缩小经济差距之间操之过急而将发展重点全部放在西部落后地区,这样也会影响整个协同发展甚至全国发展的公平性。因此,一定要做到重视效率和公平两手抓。
三、构建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区际协调机制
(一)建立更加完善的组织协调机制
在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过度注重地区利益的情况下,需要具有强大调控能力的机构和组织。不同地方区域之间的合作需要良好的联系机制、组织协调机制等,因此建议工作人员成立智能化的组织协调机构,专门致力于统筹规划、联系沟通、指导实施以及政策法律普及讲解等方面的工作,切实引导区际经济全方位、多层次的发展和进步,并且由此建立有效的组织运行机制。结合西方发达国家经济体的发展经验,在进行协作机制的建立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各行政区域主体在追求自身经济发展以及经济协同发展的情况下,需要自动过度一部分区域全力给跨行政区域组织机构,确保该组织机构具有决策权,参与到各种政策和方针的制定工作中。建立有权利的组织机构并不意味着权力的丢失,协作双方需要就权力制约和平衡工作开展相应的研究,从根本上确保区域间经济共同发展的落实和实现。
其次,保障跨行政区域组织机构的政策方针非常重要。对于跨行政区域组织机构来说,需要确保参与其中的主体均能够得到有效的利益分配,这是因为参与到联合体中的每个主体在行政地位上是平等的,因此都可以正常参与到追求自身利益的活动当中,倘若协作区的重大决策没有兼顾每个参与主体,或者是对某个或某几个参与主体存在偏颇,那么就破坏了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根基。 (二)从宏观角度入手进行区域规划设计
上文提到,经济的快速發展可以看成一种新型的跨区域工作模式,而我国作为一个多省份的国家,每个省份的经济发展目标和实际经济情况均存在差异性,因此想要推动跨行政区域的经济发展,有必要尽快出台一个强有力指导性质的方案和规定。而在制定该方案时,有必要从全国的高度入手来进行考虑,结合各个省份的实际经济情况以及发展优势来进行规划和设计。
(三)科学衡量地方经济发展
长期以来,我国对地方经济发展的衡量和评价都缺乏科学的标准。在衡量经济发展方面,过度注重经济的增长率、外贸进出口总额、税收和财政收入等,同时又将“经济增长速度”作为核心。这种畸形的经济发展评价机制导致地区经济发展过度追求速度,忽视了质量和效益方面的影响以及副作用,导致部分地方出现了争投资、争项目的地方保护主义。针对上述情况,有必要建立和横梁地方经济发展以及考核地方政府官员工作下过的标准和方法,为了鼓励跨行政区之间的经济平稳协同发展,除了相应的指标和工作要求外,还需要注意以下方面的问题:第一,地方政府和官员是否有开放、兼收并蓄、热情的工作态度;第二,能否对跨行政区整体和地方局部的经济发展情况进行妥善处理;第三,需要重视一个区域在经济协同发展过程中所作出的共享;第四,在经济发展效益和经济发展速度方面,地方政府和官员是否寻找到一个平衡点,确保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经济绿色发展并行。
参考文献:
[1]郭雪萌,王志刚.高新区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机理分析及实证研究[J/OL].东岳论丛,2021(05):33-46[2021-05-14].https://doi.org/10.15981/j.cnki.dongyueluncong.2021.05.004.
[2]武占江,韩曾丽,赵蕾霞,田蓁子.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态势和热点分析[J/OL].经济与管理,2021(03):31-38[2021-05-14].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3.1032.f.20210429.0838.012.html.
[3]苏鸿儒,卢晓程,黄梓晴,郑炯雄.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基于粤、鲁、浙、苏四省份的比较[J].中国经贸导刊(中),2021(04):141-144.
[4]崔宏凯,张林,王子健,王钦.物流产业发展和区域经济增长的关联效应研究——基于长江经济带三大都市圈的面板数据[J].经济问题,2021(03):78-85.
[5]魏巍.“高位推动”模式下区域协同治理政策的时空演进——以2014-2019年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政策文本分析为例[J].长白学刊,2021(01):82-90.
[6]黎鹏.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及其理论依据与实施途径[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5(04):51-55.
关键词: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理论依据;实施途径
一、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含义和理论基础
(一)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含义
区域经济协同发展,顾名思义就是将区域作为单位,通过单元内各个经济体的有序配合,推动区域范围内的经济高速发展的一种新型经济模式。在同一个区域范围内,各个经济体之间密切配合,形成一个稳定的经济市场。在这个经济市场当中,不同经营商的生产货物可以进行贸易流通,区域内的经营商也处于平等的状态。
(二)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理论基础
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理论基础主要是由德国经济学家赫尔曼·哈肯提出的协同学及其基本原理。他对谢同学概念和研究对象的定义为:谢同学是一门横向交叉学科,它主要致力于研究系统当中各个子集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产生的不同空间结构。通过子集间的相互作用,整个系统将会被赋予全新的性质。
对于协同学来说,其理论的核心是自组织理论,且自组织理论会随着协同作用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和调整。协同作用,说到底就是指系统内部和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在此过程中,有必要对系统的子系统各自的特点有所了解和掌握,明确二者在差异性和协同性之间的关系。而对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来说,协同学和自组织理论具体应用体现在如下几点:第一,自组织理论当中提出的系统具有广泛性和普遍性,涵盖了多个领域和多个学科。第二,系统从杂乱到规整的建立是受到多个影响因素的干扰的,因此需要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适度的处理;第三,协同理论当中明确规定自组织需要具有处理干扰因素以及平衡系统的能力。
二、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方法理论
(一)理论指导原则
想要实现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相关工作人员需要充分掌握区域分工理论、协同学工作原理以及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的发展现状和全球经济发展趋势等。需要注意的是,在全球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作为全世界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发展有明显的社会主义特征,因此在经济资源的配置时市場扮演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价格作为市场经济发展和影响因素,受到政府部门出台政策、政府宏观调控等的干预和影响。总的来说,对于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来说,市场以及行业本身的竞争便是其运作的主线。
(二)比较优势和互利共赢原则
首先,想要发展区域经济,需要对不同区域之间的特点和优势进行比较,并且以此作为基础来开展整合工作,倘若缺乏区域之间的优劣势对比,那么互补效应以及整合内在动力便是无稽之谈,同时对于合成效益的产生和形成也是非常不利的。其次,有必要推动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以及产业链整合工作成果是可以共享的,这样才能够为区域范围内的经营者足够的信心来参与其中,更加主动的参与到各项经济活动当中,实现区域范围内经济体的互利共赢。
(三)科学及超前原则
在进行区域经济发展工作时, 需要明确各项工作开展的依据,确保区域经济发展、产业链整合以及其他工作内容都有证据可依。对于上述工作内容,需要有极强的科学依据和超前工作意识,从符合区域经济发展、产业发展以及支柱产业发展的角度来对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向进行规划和设计,确保区域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能够在政策以及方案的干预和帮扶下切实能够进步和优化。同时,相关工作人员还有必要认识到区域产业链的整合和产业结构优化对我国整体进行发展都是大有裨益的。
(四)可操作及可调控原则
需要结合区际经济以及产业的互补整合实际情况来选择可行性以及可操作性较高的开展对策以及调控措施。同时,对于区域经济来说,其整合和产业链的优化需要掌握在相关部门的手中,确保能够及时进行相关机制的调控,确保能够实现所有参与者经济效益地提升。
(五)公平性原则
为了有效解决各地区发展不平衡以及经济发展差距较大的问题,上世纪90年代开展,我国政府开始对西部等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进行“扶贫”工作,进入新世纪之后又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这都是从全国范围的角度考虑了协同发展以及效率公平等发展要求。在今后的工作当中,一定要统筹规划,不能仅将发展眼光放在经济较为发展的东南沿海地区,因为这样不仅无法取得令人满意的协同发展效果,而且还会导致地区间的经济差异进一步扩大。同时,也不能在缩小经济差距之间操之过急而将发展重点全部放在西部落后地区,这样也会影响整个协同发展甚至全国发展的公平性。因此,一定要做到重视效率和公平两手抓。
三、构建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区际协调机制
(一)建立更加完善的组织协调机制
在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过度注重地区利益的情况下,需要具有强大调控能力的机构和组织。不同地方区域之间的合作需要良好的联系机制、组织协调机制等,因此建议工作人员成立智能化的组织协调机构,专门致力于统筹规划、联系沟通、指导实施以及政策法律普及讲解等方面的工作,切实引导区际经济全方位、多层次的发展和进步,并且由此建立有效的组织运行机制。结合西方发达国家经济体的发展经验,在进行协作机制的建立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各行政区域主体在追求自身经济发展以及经济协同发展的情况下,需要自动过度一部分区域全力给跨行政区域组织机构,确保该组织机构具有决策权,参与到各种政策和方针的制定工作中。建立有权利的组织机构并不意味着权力的丢失,协作双方需要就权力制约和平衡工作开展相应的研究,从根本上确保区域间经济共同发展的落实和实现。
其次,保障跨行政区域组织机构的政策方针非常重要。对于跨行政区域组织机构来说,需要确保参与其中的主体均能够得到有效的利益分配,这是因为参与到联合体中的每个主体在行政地位上是平等的,因此都可以正常参与到追求自身利益的活动当中,倘若协作区的重大决策没有兼顾每个参与主体,或者是对某个或某几个参与主体存在偏颇,那么就破坏了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根基。 (二)从宏观角度入手进行区域规划设计
上文提到,经济的快速發展可以看成一种新型的跨区域工作模式,而我国作为一个多省份的国家,每个省份的经济发展目标和实际经济情况均存在差异性,因此想要推动跨行政区域的经济发展,有必要尽快出台一个强有力指导性质的方案和规定。而在制定该方案时,有必要从全国的高度入手来进行考虑,结合各个省份的实际经济情况以及发展优势来进行规划和设计。
(三)科学衡量地方经济发展
长期以来,我国对地方经济发展的衡量和评价都缺乏科学的标准。在衡量经济发展方面,过度注重经济的增长率、外贸进出口总额、税收和财政收入等,同时又将“经济增长速度”作为核心。这种畸形的经济发展评价机制导致地区经济发展过度追求速度,忽视了质量和效益方面的影响以及副作用,导致部分地方出现了争投资、争项目的地方保护主义。针对上述情况,有必要建立和横梁地方经济发展以及考核地方政府官员工作下过的标准和方法,为了鼓励跨行政区之间的经济平稳协同发展,除了相应的指标和工作要求外,还需要注意以下方面的问题:第一,地方政府和官员是否有开放、兼收并蓄、热情的工作态度;第二,能否对跨行政区整体和地方局部的经济发展情况进行妥善处理;第三,需要重视一个区域在经济协同发展过程中所作出的共享;第四,在经济发展效益和经济发展速度方面,地方政府和官员是否寻找到一个平衡点,确保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经济绿色发展并行。
参考文献:
[1]郭雪萌,王志刚.高新区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机理分析及实证研究[J/OL].东岳论丛,2021(05):33-46[2021-05-14].https://doi.org/10.15981/j.cnki.dongyueluncong.2021.05.004.
[2]武占江,韩曾丽,赵蕾霞,田蓁子.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态势和热点分析[J/OL].经济与管理,2021(03):31-38[2021-05-14].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3.1032.f.20210429.0838.012.html.
[3]苏鸿儒,卢晓程,黄梓晴,郑炯雄.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基于粤、鲁、浙、苏四省份的比较[J].中国经贸导刊(中),2021(04):141-144.
[4]崔宏凯,张林,王子健,王钦.物流产业发展和区域经济增长的关联效应研究——基于长江经济带三大都市圈的面板数据[J].经济问题,2021(03):78-85.
[5]魏巍.“高位推动”模式下区域协同治理政策的时空演进——以2014-2019年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政策文本分析为例[J].长白学刊,2021(01):82-90.
[6]黎鹏.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及其理论依据与实施途径[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5(04):5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