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翻译与语用的关系、翻译与框架理论的关系、翻译与文化的关系三个方面入手,着重探索了当下普通高中教学中的常见问题。通过探索,以其达到让学习者共享中英文化,理解差异,沟通有无,兼收并蓄地理性地学习英语语言。
【关键词】英语翻译;语用; 框架理论;文化; 高中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04-0030-03
“信达雅”,体现了严复对翻译所设立的三个标准。有人批评严复本人就把(Huxley, Thomas Henry, Evolution and Ethics,1894译成《天演论》,而不是后人所译的《进化与伦理》,本身就是对三个标准参照的背离。《天演论》的译名一方面是由于时代社会的局限性,另一方面严复可能考虑到了读者的可接受程度。毕竟在十九世纪末的中国,自然科学的思想刚刚萌芽。“天”符合中国人传统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哲学思想。关于世界万物演变皆归之于天与道,也是合情合理的。
已故王佐良教授曾说过:“严复的历史功绩不可没。”“信达雅”
是很好的经验总结,说法精练之至所以能持久地吸引人。但时至今日,仍津津于这三字,则只能说明我们后人的停顿不前。他这一番话,实质也在鞭策后人能在翻译研究方面进行新的探索。
现代国内外出于教学目的,对翻译进行研究并有成果的大有人在。如赖斯就提出了文本类型理论(Text typology),其中以其text sorted(以体裁分类)理论影响最大。
她的学生Noda在其基础上又提出了function plus loyalty理论。这一理论与奈达后期在“动态对等”基础上修改成的“功能功能”极为接近,表明Halliday的功能语言学对他们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Noda认为“功能指的是使译文在目标语环境中按预定的方式运作的因素。忠诚指的是译者、原文作者、译文接受者及翻译发展者之间的人际关系。忠诚原则限制了某一原文的译文功能增加了译者与客户之间对翻译任务的商议。”
在教学中,这个“客户”不妨就可认为是“学习者”。教学的目的“传道授业解惑也”。有一句英谚说的好:Learners who don’t learn the culture of the language they are learning are only fluently speaking idiots.
实际教学过程中,以下三方面应引起重视。
1 翻译与语用关系密切(翻译的功能对等)
语用学也是一门发展很快的应用语言学分支。语用学主要体现了语言与使用者的关系。
再如英语教师可能都会告诉学生英国人见面谈论最多的就是天气,一是寒喧(phatic),二是引起话题(topic)。因此几乎所有人都会知道“It’sa hot day, isn’t it?”但根据语言背景,却会区分为:如盛夏,老师讲得满头大汗,说“It’s a hot day.”有眼色的学生马上去开电扇呢?这句话表达了祈使功能;如在别人喋喋不休时,一句“It’s ahot day?”无疑传递了I can’t bear her talking。
再如,贪玩的你从家中飞跑出来,疼爱你的奶奶背后端着诱人的大西瓜,着急地喊:“Stop,Stop!”——爱意;黑夜街道寂静空旷,一人手持菜刀“Stop!”——暴力;你追赶到学校的公交车“Stop,Stop!”——心急。
“What does Apple’s apple mean?”“亚当的苹果。”文化背景的差异,会产生学习障碍。
“语言使用说话者想要表达的意思,都与什么人在什么时候、什么场合说什么话以及怎样说有密切的联系。”(许余龙,2001:243)下面一个例子最能说明语言的语用性(Posner 1982:15)
When a diplomat says ‘yes’;
He means ‘perhaps’;
When he says ‘perhaps’;
He means ‘no’;
And when he says ‘no’;
He is no diplomat.
—Voltaire
这就是我们俗话说的“看戏看唱、锣鼓听音”或“行家看门道,外行看热闹。”英语也有相似的说法“between lines”。因此,在传授语言知识时,不应囿于句式结构,必须联系语境,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原文。
2 翻译与框架理论的关系
学习英语要了解英语的上下语境及文体,如果没有相关的知识,也就是Fillmore所说的图式理论,阅读会产生障碍的。Fillmore曾说:“人们在学习语言时,会将某些情景和语言框架联系在一起。情景不仅包括视觉景象,还包括典型的场景、陈设、机构设置、人体形象以及人们的信念行为、经验或想象的连贯片断。即人们对自身和外部世界的各种印象和感悟,或人们大脑中所储存的对周围世界的各种连贯信息。”而“语言框架”则指和这种种情景相对应的从词语到句式等的各种语言选择。他还认为,情景和框架相互触发,语言框架可以在人头脑中引发相应的情景,而情景也可引发对某种语言框架的选择。另外,在人的大脑中情景是相互联系的语言框架也是情景与心理。
关于中英两国人思维要从不同角度来比较,如称中国人思维方式为feminine,英国人为masculine;中国人思维方式是spiral英人呈lineman等。Sapire-whorf对语言与思维的弱式版本假说得到了许多人的认可。的确,思维方式的模式一旦形成定型,小至影响语言及行事方式大至会影响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命运。如希特勒在二战期间就利用波兰人喜好看热闹的思维方式兵不血刃地侵占了波兰领土。这样的历史事例举不胜举。也从一方面验证了Fillmore的框架理论,或者说Fillmore从历史和现实当中汲取了灵感,创立了框架理论。
(1)中国学生在做翻译时,往往喜爱使用小句,借助许多动词。如:
布朗太太想到丈夫即将踏上那漫长而危险的旅途,而在这期间她又不能跟他在一起,不禁感到难过。P119(新编英汉翻译教程孟庆升主编)
学习者往往译作Mr. Brown thought that her husband would set out to a long and dangerous purvey during which with him she felt sad for her not staying.语法上毫无问题,但就是罗嗦。如果考虑到英语中的动词名词化现象,这一句的翻译可能会地道得多。The thought that she would be separated from her husband during his long and dangerous journey saddened Mrs. Brown.
再如“拉丁美洲的历史就是美国进行军事干涉的历史。”就译为History of Latin-America is a history of U.S. military interventions. (英汉翻译手册 倜西 董乐山 商务印书国际有限公司P25)
美国作家海明威说过:“能用单词说的决不用词组,能用词组的决不用从句,能用从句的决不用句子。”
再如“我有个惊人的消息想告诉你。”
中国学生一定会把意思完整地表达出来,I have a surprsing piece of news, and I want to tell you about it. 应为:I have a surprise for you .。(《英汉写作对比研究》蔡莹刚编著,复旦大学出版社。)
(2)汉语会说:屋子里桌上有本书,英语却说:“There’s a book on the desk in the house.”
句法结构:中英视角是不相同的。中国人从外往里看,从大往小排。英美人从里往外看,从小往大排。很简单的一个句式却体现了两个民族的视角乃到思维的分野。
The city witnessed the changes.典型的原版英语。非人物作主语,在英语中很常见,如:我从未想到……,如用I have neverthought that 结构重心布局为thought,而 It never occurred to me that…则更地道。再如“弥补代沟”,可能会用make up the gap,正确为:bridge the gap.
(3)衔接与连贯(cohesion与coherence):
Cohesion在英文中多是overt(显性的),如过渡性衔接,其中有表举例的for example, such as,like等,表比较的the such…as, like, similarly等不一而足。词汇纽带手段主要有关联词,同义词和近义词,词的上下义关系,词的语义场。而中国学生往往受传统隐性衔接的影响,忽视了运用英国过渡手段。也可能是迁移的负作用。
3 翻译与文化的关系
中西文化背景的差异,会导致世界观、价值观的不同。如果对文本的文化背景不够清楚,可能会增加理解的难度。
英语中有许多taboo(禁忌语)。教材中仍用rubber表橡皮,实际上rubber(原意橡胶),在英美是禁忌语,正确的用法应是eraser。
中国人自古就称整个民族是“龙的传人”,而在西方人眼中,龙却凶恶残暴的象征。中国人出口就是“赤橙黄绿青蓝紫”,而英语中没有“青”,只有6种颜色。大多数民族关于雪的词汇无外乎大雪、小雪、飞雪、鹅毛大雪、雨加雪等。而爱斯基摩人却有40多个关于雪的不同单词,这当然与他们的居住环境有密切关系。因而他们对雪的细分是全世界之最。
美国人称生活簿为yellow books,而中国人看到yellow books马上会联系到黄色书刊。而西班牙人称不洁书刊为green books。真是天壤之别了。
中国人称红色的偏好自古有之。而霍桑的《红字》却道出了红色在英语的地位,红字是耻辱的象征。中国人结婚穿红,西方人穿白。都体现的是文化背景的差异导致了社会行为的迥异。当然情况也在变化,近年来随着中国大国的崛起,世界也逐渐喜爱上了中国红。
最据对比价值的是《小二黑结婚》中的三仙姑,大多中老年读者再熟悉不过她她脸上搽的粉象驴屎蛋上的霜的反面形象,但外国人看完会赞叹道:这个老太太心理多健康,多么热爱生活,充满了活力。让中国人听了不禁质疑自己的审美观了。
刚刚改革开放时的“五讲四美,三热爱”让自己人译得惨不忍睹,许多百年老店的译名让外国人看了不知所云。如张一元Quality of tea is like that of person. Grood people are like good tea, clear and pure,最搞笑的是奥运菜谱“童子鸡”,遇到的障碍更大了。竟被译成spring chicken,让人忍俊不禁。以及有专家写文批评建议,为什么不请资深英语本族语者译呢?
本篇所写的教学与翻译的关系主要指在常规课堂中不可避免地遇到的几种与翻译教学相关的因素,同时又要注意翻译策略的运用,让学习者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领略异域文化风土人情。
参考文献
[1] 王宁著.《文化翻译与经典阐释》.
[2] 李运兴主编.《汉英翻译教程》.新华出版社.
[3] 《译有所有—功能翻译理论阐释》(德).Christine Nord,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
[4] 《新编奈达论翻译》(英)Nida《A Course book on 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连淑能.高等教育出版社.
[5] 对比语言学.许余龙编著.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6] Posner, R.1982 Rational Discourse and Poetic Communication: Methods of Linguistic, Literacy, and Philosophical Analysis. Belling: Mouton
Discussed shallowly in the teaching translates function
【Abstract】This article from the three-pronged relationships between translation and pragmatic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and translation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ranslation and culture focuses on exploring the current teaching in the frequent issues. Through exploration, teaching aims to allow learners to reach their share of the Sino-British culture, understanding of the differences in communication, in a rational manner.
【Key words】English language;pragmatics;Framework;culture
【关键词】英语翻译;语用; 框架理论;文化; 高中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04-0030-03
“信达雅”,体现了严复对翻译所设立的三个标准。有人批评严复本人就把(Huxley, Thomas Henry, Evolution and Ethics,1894译成《天演论》,而不是后人所译的《进化与伦理》,本身就是对三个标准参照的背离。《天演论》的译名一方面是由于时代社会的局限性,另一方面严复可能考虑到了读者的可接受程度。毕竟在十九世纪末的中国,自然科学的思想刚刚萌芽。“天”符合中国人传统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哲学思想。关于世界万物演变皆归之于天与道,也是合情合理的。
已故王佐良教授曾说过:“严复的历史功绩不可没。”“信达雅”
是很好的经验总结,说法精练之至所以能持久地吸引人。但时至今日,仍津津于这三字,则只能说明我们后人的停顿不前。他这一番话,实质也在鞭策后人能在翻译研究方面进行新的探索。
现代国内外出于教学目的,对翻译进行研究并有成果的大有人在。如赖斯就提出了文本类型理论(Text typology),其中以其text sorted(以体裁分类)理论影响最大。
她的学生Noda在其基础上又提出了function plus loyalty理论。这一理论与奈达后期在“动态对等”基础上修改成的“功能功能”极为接近,表明Halliday的功能语言学对他们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Noda认为“功能指的是使译文在目标语环境中按预定的方式运作的因素。忠诚指的是译者、原文作者、译文接受者及翻译发展者之间的人际关系。忠诚原则限制了某一原文的译文功能增加了译者与客户之间对翻译任务的商议。”
在教学中,这个“客户”不妨就可认为是“学习者”。教学的目的“传道授业解惑也”。有一句英谚说的好:Learners who don’t learn the culture of the language they are learning are only fluently speaking idiots.
实际教学过程中,以下三方面应引起重视。
1 翻译与语用关系密切(翻译的功能对等)
语用学也是一门发展很快的应用语言学分支。语用学主要体现了语言与使用者的关系。
再如英语教师可能都会告诉学生英国人见面谈论最多的就是天气,一是寒喧(phatic),二是引起话题(topic)。因此几乎所有人都会知道“It’sa hot day, isn’t it?”但根据语言背景,却会区分为:如盛夏,老师讲得满头大汗,说“It’s a hot day.”有眼色的学生马上去开电扇呢?这句话表达了祈使功能;如在别人喋喋不休时,一句“It’s ahot day?”无疑传递了I can’t bear her talking。
再如,贪玩的你从家中飞跑出来,疼爱你的奶奶背后端着诱人的大西瓜,着急地喊:“Stop,Stop!”——爱意;黑夜街道寂静空旷,一人手持菜刀“Stop!”——暴力;你追赶到学校的公交车“Stop,Stop!”——心急。
“What does Apple’s apple mean?”“亚当的苹果。”文化背景的差异,会产生学习障碍。
“语言使用说话者想要表达的意思,都与什么人在什么时候、什么场合说什么话以及怎样说有密切的联系。”(许余龙,2001:243)下面一个例子最能说明语言的语用性(Posner 1982:15)
When a diplomat says ‘yes’;
He means ‘perhaps’;
When he says ‘perhaps’;
He means ‘no’;
And when he says ‘no’;
He is no diplomat.
—Voltaire
这就是我们俗话说的“看戏看唱、锣鼓听音”或“行家看门道,外行看热闹。”英语也有相似的说法“between lines”。因此,在传授语言知识时,不应囿于句式结构,必须联系语境,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原文。
2 翻译与框架理论的关系
学习英语要了解英语的上下语境及文体,如果没有相关的知识,也就是Fillmore所说的图式理论,阅读会产生障碍的。Fillmore曾说:“人们在学习语言时,会将某些情景和语言框架联系在一起。情景不仅包括视觉景象,还包括典型的场景、陈设、机构设置、人体形象以及人们的信念行为、经验或想象的连贯片断。即人们对自身和外部世界的各种印象和感悟,或人们大脑中所储存的对周围世界的各种连贯信息。”而“语言框架”则指和这种种情景相对应的从词语到句式等的各种语言选择。他还认为,情景和框架相互触发,语言框架可以在人头脑中引发相应的情景,而情景也可引发对某种语言框架的选择。另外,在人的大脑中情景是相互联系的语言框架也是情景与心理。
关于中英两国人思维要从不同角度来比较,如称中国人思维方式为feminine,英国人为masculine;中国人思维方式是spiral英人呈lineman等。Sapire-whorf对语言与思维的弱式版本假说得到了许多人的认可。的确,思维方式的模式一旦形成定型,小至影响语言及行事方式大至会影响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命运。如希特勒在二战期间就利用波兰人喜好看热闹的思维方式兵不血刃地侵占了波兰领土。这样的历史事例举不胜举。也从一方面验证了Fillmore的框架理论,或者说Fillmore从历史和现实当中汲取了灵感,创立了框架理论。
(1)中国学生在做翻译时,往往喜爱使用小句,借助许多动词。如:
布朗太太想到丈夫即将踏上那漫长而危险的旅途,而在这期间她又不能跟他在一起,不禁感到难过。P119(新编英汉翻译教程孟庆升主编)
学习者往往译作Mr. Brown thought that her husband would set out to a long and dangerous purvey during which with him she felt sad for her not staying.语法上毫无问题,但就是罗嗦。如果考虑到英语中的动词名词化现象,这一句的翻译可能会地道得多。The thought that she would be separated from her husband during his long and dangerous journey saddened Mrs. Brown.
再如“拉丁美洲的历史就是美国进行军事干涉的历史。”就译为History of Latin-America is a history of U.S. military interventions. (英汉翻译手册 倜西 董乐山 商务印书国际有限公司P25)
美国作家海明威说过:“能用单词说的决不用词组,能用词组的决不用从句,能用从句的决不用句子。”
再如“我有个惊人的消息想告诉你。”
中国学生一定会把意思完整地表达出来,I have a surprsing piece of news, and I want to tell you about it. 应为:I have a surprise for you .。(《英汉写作对比研究》蔡莹刚编著,复旦大学出版社。)
(2)汉语会说:屋子里桌上有本书,英语却说:“There’s a book on the desk in the house.”
句法结构:中英视角是不相同的。中国人从外往里看,从大往小排。英美人从里往外看,从小往大排。很简单的一个句式却体现了两个民族的视角乃到思维的分野。
The city witnessed the changes.典型的原版英语。非人物作主语,在英语中很常见,如:我从未想到……,如用I have neverthought that 结构重心布局为thought,而 It never occurred to me that…则更地道。再如“弥补代沟”,可能会用make up the gap,正确为:bridge the gap.
(3)衔接与连贯(cohesion与coherence):
Cohesion在英文中多是overt(显性的),如过渡性衔接,其中有表举例的for example, such as,like等,表比较的the such…as, like, similarly等不一而足。词汇纽带手段主要有关联词,同义词和近义词,词的上下义关系,词的语义场。而中国学生往往受传统隐性衔接的影响,忽视了运用英国过渡手段。也可能是迁移的负作用。
3 翻译与文化的关系
中西文化背景的差异,会导致世界观、价值观的不同。如果对文本的文化背景不够清楚,可能会增加理解的难度。
英语中有许多taboo(禁忌语)。教材中仍用rubber表橡皮,实际上rubber(原意橡胶),在英美是禁忌语,正确的用法应是eraser。
中国人自古就称整个民族是“龙的传人”,而在西方人眼中,龙却凶恶残暴的象征。中国人出口就是“赤橙黄绿青蓝紫”,而英语中没有“青”,只有6种颜色。大多数民族关于雪的词汇无外乎大雪、小雪、飞雪、鹅毛大雪、雨加雪等。而爱斯基摩人却有40多个关于雪的不同单词,这当然与他们的居住环境有密切关系。因而他们对雪的细分是全世界之最。
美国人称生活簿为yellow books,而中国人看到yellow books马上会联系到黄色书刊。而西班牙人称不洁书刊为green books。真是天壤之别了。
中国人称红色的偏好自古有之。而霍桑的《红字》却道出了红色在英语的地位,红字是耻辱的象征。中国人结婚穿红,西方人穿白。都体现的是文化背景的差异导致了社会行为的迥异。当然情况也在变化,近年来随着中国大国的崛起,世界也逐渐喜爱上了中国红。
最据对比价值的是《小二黑结婚》中的三仙姑,大多中老年读者再熟悉不过她她脸上搽的粉象驴屎蛋上的霜的反面形象,但外国人看完会赞叹道:这个老太太心理多健康,多么热爱生活,充满了活力。让中国人听了不禁质疑自己的审美观了。
刚刚改革开放时的“五讲四美,三热爱”让自己人译得惨不忍睹,许多百年老店的译名让外国人看了不知所云。如张一元Quality of tea is like that of person. Grood people are like good tea, clear and pure,最搞笑的是奥运菜谱“童子鸡”,遇到的障碍更大了。竟被译成spring chicken,让人忍俊不禁。以及有专家写文批评建议,为什么不请资深英语本族语者译呢?
本篇所写的教学与翻译的关系主要指在常规课堂中不可避免地遇到的几种与翻译教学相关的因素,同时又要注意翻译策略的运用,让学习者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领略异域文化风土人情。
参考文献
[1] 王宁著.《文化翻译与经典阐释》.
[2] 李运兴主编.《汉英翻译教程》.新华出版社.
[3] 《译有所有—功能翻译理论阐释》(德).Christine Nord,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
[4] 《新编奈达论翻译》(英)Nida《A Course book on 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连淑能.高等教育出版社.
[5] 对比语言学.许余龙编著.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6] Posner, R.1982 Rational Discourse and Poetic Communication: Methods of Linguistic, Literacy, and Philosophical Analysis. Belling: Mouton
Discussed shallowly in the teaching translates function
【Abstract】This article from the three-pronged relationships between translation and pragmatic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and translation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ranslation and culture focuses on exploring the current teaching in the frequent issues. Through exploration, teaching aims to allow learners to reach their share of the Sino-British culture, understanding of the differences in communication, in a rational manner.
【Key words】English language;pragmatics;Framework;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