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电视专访节目是主持人与特定的对象在特定的场景就一定的主题展开谈话的节目形态,主持人是节目的核心,要做细致、深入的添砖加瓦的准备工作,采访中要注重营造气氛,采用善于提问、收放控制、倾听等技巧,增加节目的魅力。
【关键词】节目形态 核心 必修课 艺术性
随着大众传播中人际传播的融入,一种彰显人物个性的电视节目形态越来越受到观众的钟情与喜爱,那就是电视专访节目。无论是主持人对某一新闻人物的一对一的采访、还是就某新闻事件主持人对事件相关人进行的一对众的采访,必定都是人物专访。电视专访和电视谈话节目一起构成电视访谈节目形态,是一种典型的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相结合的产物。中央电视台的人物专访节目《东方之子》、《面对面》等电视专访节目深受观众喜爱,白岩松、王志、柴静等一批主持人也脱颖而出。主持人在电视人物专访节目中如何定位?主持人如何做好专访节目?又有哪些采访技巧和主持艺术呢?本文一一探讨。
一、主持人是电视人物专访节目的核心
在谈话节目中,由主持人邀集嘉宾和观众,围绕公众关注的重要话题,在平等民主、真诚和谐的氛围中展开讨论的群言式言论节目。而专访节目,是主持人与采访对象就一定的主题在特定场景进行谈话的一种节目形态。和电视谈话节目不同的是,在专访节目中,采访对象具有专一性,主持人与之实现的是一对一的语言、情绪的双向沟通,在节目中属直接参与而非谈话节目主持人的迂回参与。而且,人物专访只有主持人和采访对象,不像谈话节目有时除了嘉宾还有现场观众,有不少可调度、可协调的余地。与专访人物之间的和谐、碰撞、升华无不直接考验着主持人的智慧。因此,电视人物专访成功与否,主持人至关重要,主持人在电视人物专访节目中起着核心作用。
二、充分的准备工作是专访主持人的必修课
不要以为准备工作只是编导的功课,编导的准备是为节目框架服务的,添砖加瓦的事情却是由主持人来完成。话筒在手,能否挖掘出节目的需要、能否感召采访对象的内心、能否借助语言制造出节目的经典,主持人对事件、尤其是采访对象的了解是最基础的工作,只有了解了与你思想交锋的“对手”,才能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主持人在采访进行之前,对采访对象的生活、工作经历、兴趣爱好、性格特征都要充分了解,这是走近专访人物的“敲门砖”;围绕节目主题搜集专访对象与主题事件的所有关联信息,从中不仅可以捕捉到派上大用场的细节、也能因这个人与节目主题的重大关联性,从而突显专访对象话语的权威性、更能让人物语言脉络与节目主题脉络相吻合。意大利当代女记者奥里亚娜·法拉奇,她每次采访都作了充分的准备,每次访问都像“学生准备大考”一样,有时要阅读好几公斤材料。再如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记者迈克·华莱士为采访邓小平,在采访前他研究了许多有关的文字材料和影视资料,正因为他事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熟谙邓小平的性格、兴趣等,所以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在做好充分的搜集准备工作之后,主持人应该在案头制定出一个采访提纲,找好话题切入点、明确采访层次、列出必问话题以及采访中可能出现问题的对策等。只有充分备料,采访进行时才能充分报料。
三、运用采访技巧使专访主持更具艺术性
1.营造宽松、和谐对话氛围
我们采访的对象,职业、性格、文化程度、年龄都不尽相同,受访立场、心态也不尽相同。有威严权威的、有胆小怯懦的、有“无知无畏”的、有口若悬河的、有愿意接受采访的、有被动接受采访的。无论是哪一种情况,主持人的第一个问题,也就是切入话题的第一个提问非常关键。这个提问既可以起到放松采访对象心情的效果,也可以让采访气氛紧张起来。这就要求主持人运用对采访对象的了解,找到合适的话题切入。
在采访正式开始前,主持人也可以进行一次“收”“纵”热身,所谓“收”,对于过于激情的采访对象的情绪要进行收回稳定;对于严防死守式的被动接受采访的对象,要用智慧触动他们的软肋、抓住他们的心结,激发他们开口的愿望。“纵”,对于紧张、内向的采访对象要放松、鼓劲、煽动,启发他们的言语愿望。调试好各类采访对象的情绪,才能够营造好一个积极、和谐的交谈氛围。
2.紧扣主题,善于提问
专访节目的主轴就是提问,主持人水平的高低也表现在提问上。首先,提问要精确,要提在关键处、要害处而且要问的明白,采访对象才能有的放矢、对答如流;提问要适宜,紧扣主题、掌握好难易和深浅程度,让谈话松弛有度、层次分明;提问要有质疑精神,无论是追问、反问,质疑都能让节目产生亮点、让主持人和采访对象在思想上碰擦出“火花”来;提问要善于延伸,主持人捕捉到一个重要信息时,可以用“比方说”、“比如”、“您举个例子好吗”这样的跟进挖掘重要信息;提问要把握逻辑脉络,主持人提问一定不能偏离主题,问题之间也要有逻辑联系,要顺应节目主题脉络层层推进。
3.收放自如,控制谈话方向
和谈话节目不同的是,专访节目目的性更强。专访节目一定是直接、简洁的谈话,决不能漫谈。在专访过程中,经常会遇到采访对象思绪大开、侃侃而谈。也会遇到采访对象自顾悬河、跑题千里。主持人既要按照事先设计好的节目脉络“左突右进”,也要善于捕捉谈话中突然出现的更好的主题来交谈,更要控制好谈话的方向、时间长短。尤其不能让采访“跑题”,当谈话脱离主题时就要想办法将谈话牵回正题。
4.倾听是沟通的前提
善于提问是一种能力,善于倾听更是一种高境界的能力。中国传媒大学教授苗棣曾说:访谈节目主持人最常犯的三个毛病是:听不见、听不进、听不懂。这“三不”是专访节目主持人的大忌。采访对象的每一句话都是重要的信息,有他们的思想、有他们的愿望、有他们反映的问题。主持人如果只注重自己想问什么而不注重采访对象想说什么,只能说主持人与采访对象之间的交流是不畅通的;采访对象所谈的内容必定有其思想观点,如果主持人听不进去,也就是说主持人没有去捕捉众多信息群的新亮点、没有挖掘采访对象的内心,节目怎么可能成功?采访对象怎还愿意谈下去?听不懂,这与主持人的文化素养、人生阅历有关,连话都听不懂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呢?
倾听,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修养。善于倾听,能让采访对象有一种被尊重、被认同的感觉,采访对象才更有信心、有兴趣谈下去。善于倾听,主持人才便于在倾听中思考,发现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5.语言能力使节目主持更具魅力
语言是主持人的传播工具,语言魅力是主持人素质体现的语言能力,也是节目主持艺术性的展现。人物专访类节目是否受大众喜爱在很大程度上会依靠主持人和被访者的语言魅力。犀利、幽默、对峙、质疑,在语言交锋中的思想博弈是专访节目不穷的亮点。王志的质疑不舍,白岩松的理性犀利,柴静的冷静执着……这些个性鲜明,富有魅力的主持人给专访注入了活力,他们的语言表现能力也引领着观众的收视兴趣。值得注意的是,主持人的语言态度、表情口吻就像一只晴雨表,直接影响着受众的认知、代表着媒体的态度,主持人在节目中实现传播时,人际表现要得当,始终要把自我这个度把握好,才能真正实现其职业性、专业性、艺术性。
专访节目方兴未艾,收视观众更是兴趣盎然,其思想性赋予这种节目形态顽强的生命力,专访主持人的智慧也因此平台得以展现,我们的专访主持人要研究专访主持的技巧、风格、艺术性,期待于进一步梳理、突破。
作者单位:武汉电视台电视新闻中心主持人。
【关键词】节目形态 核心 必修课 艺术性
随着大众传播中人际传播的融入,一种彰显人物个性的电视节目形态越来越受到观众的钟情与喜爱,那就是电视专访节目。无论是主持人对某一新闻人物的一对一的采访、还是就某新闻事件主持人对事件相关人进行的一对众的采访,必定都是人物专访。电视专访和电视谈话节目一起构成电视访谈节目形态,是一种典型的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相结合的产物。中央电视台的人物专访节目《东方之子》、《面对面》等电视专访节目深受观众喜爱,白岩松、王志、柴静等一批主持人也脱颖而出。主持人在电视人物专访节目中如何定位?主持人如何做好专访节目?又有哪些采访技巧和主持艺术呢?本文一一探讨。
一、主持人是电视人物专访节目的核心
在谈话节目中,由主持人邀集嘉宾和观众,围绕公众关注的重要话题,在平等民主、真诚和谐的氛围中展开讨论的群言式言论节目。而专访节目,是主持人与采访对象就一定的主题在特定场景进行谈话的一种节目形态。和电视谈话节目不同的是,在专访节目中,采访对象具有专一性,主持人与之实现的是一对一的语言、情绪的双向沟通,在节目中属直接参与而非谈话节目主持人的迂回参与。而且,人物专访只有主持人和采访对象,不像谈话节目有时除了嘉宾还有现场观众,有不少可调度、可协调的余地。与专访人物之间的和谐、碰撞、升华无不直接考验着主持人的智慧。因此,电视人物专访成功与否,主持人至关重要,主持人在电视人物专访节目中起着核心作用。
二、充分的准备工作是专访主持人的必修课
不要以为准备工作只是编导的功课,编导的准备是为节目框架服务的,添砖加瓦的事情却是由主持人来完成。话筒在手,能否挖掘出节目的需要、能否感召采访对象的内心、能否借助语言制造出节目的经典,主持人对事件、尤其是采访对象的了解是最基础的工作,只有了解了与你思想交锋的“对手”,才能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主持人在采访进行之前,对采访对象的生活、工作经历、兴趣爱好、性格特征都要充分了解,这是走近专访人物的“敲门砖”;围绕节目主题搜集专访对象与主题事件的所有关联信息,从中不仅可以捕捉到派上大用场的细节、也能因这个人与节目主题的重大关联性,从而突显专访对象话语的权威性、更能让人物语言脉络与节目主题脉络相吻合。意大利当代女记者奥里亚娜·法拉奇,她每次采访都作了充分的准备,每次访问都像“学生准备大考”一样,有时要阅读好几公斤材料。再如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记者迈克·华莱士为采访邓小平,在采访前他研究了许多有关的文字材料和影视资料,正因为他事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熟谙邓小平的性格、兴趣等,所以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在做好充分的搜集准备工作之后,主持人应该在案头制定出一个采访提纲,找好话题切入点、明确采访层次、列出必问话题以及采访中可能出现问题的对策等。只有充分备料,采访进行时才能充分报料。
三、运用采访技巧使专访主持更具艺术性
1.营造宽松、和谐对话氛围
我们采访的对象,职业、性格、文化程度、年龄都不尽相同,受访立场、心态也不尽相同。有威严权威的、有胆小怯懦的、有“无知无畏”的、有口若悬河的、有愿意接受采访的、有被动接受采访的。无论是哪一种情况,主持人的第一个问题,也就是切入话题的第一个提问非常关键。这个提问既可以起到放松采访对象心情的效果,也可以让采访气氛紧张起来。这就要求主持人运用对采访对象的了解,找到合适的话题切入。
在采访正式开始前,主持人也可以进行一次“收”“纵”热身,所谓“收”,对于过于激情的采访对象的情绪要进行收回稳定;对于严防死守式的被动接受采访的对象,要用智慧触动他们的软肋、抓住他们的心结,激发他们开口的愿望。“纵”,对于紧张、内向的采访对象要放松、鼓劲、煽动,启发他们的言语愿望。调试好各类采访对象的情绪,才能够营造好一个积极、和谐的交谈氛围。
2.紧扣主题,善于提问
专访节目的主轴就是提问,主持人水平的高低也表现在提问上。首先,提问要精确,要提在关键处、要害处而且要问的明白,采访对象才能有的放矢、对答如流;提问要适宜,紧扣主题、掌握好难易和深浅程度,让谈话松弛有度、层次分明;提问要有质疑精神,无论是追问、反问,质疑都能让节目产生亮点、让主持人和采访对象在思想上碰擦出“火花”来;提问要善于延伸,主持人捕捉到一个重要信息时,可以用“比方说”、“比如”、“您举个例子好吗”这样的跟进挖掘重要信息;提问要把握逻辑脉络,主持人提问一定不能偏离主题,问题之间也要有逻辑联系,要顺应节目主题脉络层层推进。
3.收放自如,控制谈话方向
和谈话节目不同的是,专访节目目的性更强。专访节目一定是直接、简洁的谈话,决不能漫谈。在专访过程中,经常会遇到采访对象思绪大开、侃侃而谈。也会遇到采访对象自顾悬河、跑题千里。主持人既要按照事先设计好的节目脉络“左突右进”,也要善于捕捉谈话中突然出现的更好的主题来交谈,更要控制好谈话的方向、时间长短。尤其不能让采访“跑题”,当谈话脱离主题时就要想办法将谈话牵回正题。
4.倾听是沟通的前提
善于提问是一种能力,善于倾听更是一种高境界的能力。中国传媒大学教授苗棣曾说:访谈节目主持人最常犯的三个毛病是:听不见、听不进、听不懂。这“三不”是专访节目主持人的大忌。采访对象的每一句话都是重要的信息,有他们的思想、有他们的愿望、有他们反映的问题。主持人如果只注重自己想问什么而不注重采访对象想说什么,只能说主持人与采访对象之间的交流是不畅通的;采访对象所谈的内容必定有其思想观点,如果主持人听不进去,也就是说主持人没有去捕捉众多信息群的新亮点、没有挖掘采访对象的内心,节目怎么可能成功?采访对象怎还愿意谈下去?听不懂,这与主持人的文化素养、人生阅历有关,连话都听不懂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呢?
倾听,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修养。善于倾听,能让采访对象有一种被尊重、被认同的感觉,采访对象才更有信心、有兴趣谈下去。善于倾听,主持人才便于在倾听中思考,发现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5.语言能力使节目主持更具魅力
语言是主持人的传播工具,语言魅力是主持人素质体现的语言能力,也是节目主持艺术性的展现。人物专访类节目是否受大众喜爱在很大程度上会依靠主持人和被访者的语言魅力。犀利、幽默、对峙、质疑,在语言交锋中的思想博弈是专访节目不穷的亮点。王志的质疑不舍,白岩松的理性犀利,柴静的冷静执着……这些个性鲜明,富有魅力的主持人给专访注入了活力,他们的语言表现能力也引领着观众的收视兴趣。值得注意的是,主持人的语言态度、表情口吻就像一只晴雨表,直接影响着受众的认知、代表着媒体的态度,主持人在节目中实现传播时,人际表现要得当,始终要把自我这个度把握好,才能真正实现其职业性、专业性、艺术性。
专访节目方兴未艾,收视观众更是兴趣盎然,其思想性赋予这种节目形态顽强的生命力,专访主持人的智慧也因此平台得以展现,我们的专访主持人要研究专访主持的技巧、风格、艺术性,期待于进一步梳理、突破。
作者单位:武汉电视台电视新闻中心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