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1793年,马戛尔尼访华,与之同来的还有一封英王乔治三世给乾隆的信。关于信的名字,有两种。英国方面称之为“国书”,而中国则称其为“表文”。由此可见清朝当时在外交方面是以天朝上国自居的。此外,从书信的名称、對马戛尔尼的介绍、来华目的等多方面,都可以看到清朝的外交观。
【关键词】马戛尔尼;乾隆;外交国书
1792年(乾隆五十七年),英政府想通过与清王朝最高当局谈判,开拓中国市场,于是派乔治·马戛尔尼等人访问中国。马戛尔尼使团是到达中国的第一个英国外交使团,是清英之间最重要的一次早期交往,是清英关系史上的重大事件。与马戛尔尼一起来的,还有英国国王乔治三世给乾隆帝的一封书信。
乔治三世国书的英文文本,可以在《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编年史》(The Chronicles of the East India Company Trading to China, 1635-1834)里见得到。北平故宫博物馆出版的《掌故丛编》里,收录有《英使马戛尔尼来聘案》,里面便包括了《译出英吉利国表文》,相同的文本后来也见于1999年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编辑出版的《英使马戛尔尼访华档案史料汇编》内。一直以来,我们认定了这就是乔治三世国书的中文版本。
但在比较中英文版本的时候,我发现在英文版中,中英两国较为平等,虽然有想和中国交好的意味,但是并不是讨好。在中国版本中,英国则是以藩属国的口吻,想要求得中国的恩泽雨露。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书信名称的变化
乔治三世让马戛尔尼送去的是“国书”,而到了中国,摇身一变就成了“英吉利国表文”。“国书”是两国之间平等的对话,而在中国“表文”是臣下写给皇帝的奏章。乔治三世本是一国之君,到了中国就只能被视为大皇帝的一个臣子,平等对话完全不存在。
国文第一段称乔治三世国王是大不列颠、爱尔兰和法兰西的统治者,是海上霸主,是信念的守护者。虽然他把乾隆描述成“Supreme Emperor”、“worthy to live tens of thousands and tens of thousands thousand years”,并向中国皇帝“greeting”(致以问候)。但客观来讲,两者的地位是平等的。
但在表文中,乔治三世自称“英吉利国大红毛”,毕恭毕敬地向大皇帝“敬奏”、“恭惟大皇帝万万岁”,并表示“应该坐殿万万年”。很明显,上下级关系就出现了,乔治三世成了万千来朝的藩属国之一,而非可以和乾隆平起平坐对等讲话者。
二、对马戛尔尼的介绍
马戛尔尼作为本次使团的正使,自然是非常重要的人,在国书中也介绍到了他。国书花了很大的篇幅,大约有160多个英语单词,包括他的职位、经历等等都有介绍,甚至有点言过其实。但是翻译过来的中文版中,对马戛尔尼的形容仅仅只有“忠信良善”、“大博学的人”、“办过大事”这三个,其中还有一个是性格的形容。的确,如果要把马戛尔尼的一大串头衔功绩都翻译出来实属困难,而且即便翻译出来了,乾隆皇帝也不一定能够理解。但是从长篇大论缩短到寥寥几句,不仅将马戛尔尼的地位降低了,也连带着将英国的地位也降低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三、来华目的形容
马戛尔尼使团来华的重要是与清王朝最高当局谈判,开拓中国市场。在进贡和祝寿结束后,马戛尔尼向清政府提出了六项要求,包括通商、设立商馆、免税或减税等。但是在看中文版表文时,却发现表文中体现出来的并非如此。
在中文译本中,有这样的表述:“盼望得些好处……如今求大皇帝见他……再求大皇帝也与正贡使一样恩待他……故此求与中国永远平安和好……故恳请将所差的人在北京城切近观光……”。这是以一种极其谦顺卑屈的笔调写成,“求”、“盼望”、“恳请”这些词都把英国置于藩属附庸的位置,根本违悖了原来国书的内容和精神,英国在此成了卑躬屈膝希望得到中国一滴半点雨露恩泽的形象。
四、结尾落款
在国书中,强调的是两国皇帝的地位平等——so may a brotherly affection ever subsist between us——是“各有主权的兄弟”,是有着“兄弟般的情谊”。但是到了表文中,“贡使起身,已详细嘱咐他在大皇帝前小心敬慎,方显得一片诚心,能得大皇帝喜欢,下怀亦得喜欢。”代表乔治三世的使者,竟成了为了讨皇帝欢心而小心谨慎的贡使。
乔治三世给乾隆的是一份国书,是两个平等的国家在对话。可是到了中国,按照中国的封建礼法,自然而然就变成了一篇歌功颂德和谀意奉承的文章。翻译的难题并不是翻译的内容,而是两国不同的政治及文化思维,特别是清廷当时对待这次英国来使的态度。
因此,从英王乔治三世给乾隆的信中可以看出,当时清朝对外国并不是平等对待的,而是以天朝上国的姿态,接受万国来朝进贡,不存在平等外交的概念。
作者简介:傅丹囡(1997.4-),女,汉族,籍贯:浙江绍兴,学历:本科,研究方向:历史学。
参考文献:
[1]王宏志.马戛尔尼使华的翻译问题[J].近代史研究所集刊.2009,(63):97-145.
[2](美)马士著;区宗华译;岭南文库编辑委员会,广东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合编.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编年史 1635-1834年 第1卷[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6.
[3]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英使马戛尔尼访华档案史料汇编[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6.
【关键词】马戛尔尼;乾隆;外交国书
1792年(乾隆五十七年),英政府想通过与清王朝最高当局谈判,开拓中国市场,于是派乔治·马戛尔尼等人访问中国。马戛尔尼使团是到达中国的第一个英国外交使团,是清英之间最重要的一次早期交往,是清英关系史上的重大事件。与马戛尔尼一起来的,还有英国国王乔治三世给乾隆帝的一封书信。
乔治三世国书的英文文本,可以在《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编年史》(The Chronicles of the East India Company Trading to China, 1635-1834)里见得到。北平故宫博物馆出版的《掌故丛编》里,收录有《英使马戛尔尼来聘案》,里面便包括了《译出英吉利国表文》,相同的文本后来也见于1999年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编辑出版的《英使马戛尔尼访华档案史料汇编》内。一直以来,我们认定了这就是乔治三世国书的中文版本。
但在比较中英文版本的时候,我发现在英文版中,中英两国较为平等,虽然有想和中国交好的意味,但是并不是讨好。在中国版本中,英国则是以藩属国的口吻,想要求得中国的恩泽雨露。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书信名称的变化
乔治三世让马戛尔尼送去的是“国书”,而到了中国,摇身一变就成了“英吉利国表文”。“国书”是两国之间平等的对话,而在中国“表文”是臣下写给皇帝的奏章。乔治三世本是一国之君,到了中国就只能被视为大皇帝的一个臣子,平等对话完全不存在。
国文第一段称乔治三世国王是大不列颠、爱尔兰和法兰西的统治者,是海上霸主,是信念的守护者。虽然他把乾隆描述成“Supreme Emperor”、“worthy to live tens of thousands and tens of thousands thousand years”,并向中国皇帝“greeting”(致以问候)。但客观来讲,两者的地位是平等的。
但在表文中,乔治三世自称“英吉利国大红毛”,毕恭毕敬地向大皇帝“敬奏”、“恭惟大皇帝万万岁”,并表示“应该坐殿万万年”。很明显,上下级关系就出现了,乔治三世成了万千来朝的藩属国之一,而非可以和乾隆平起平坐对等讲话者。
二、对马戛尔尼的介绍
马戛尔尼作为本次使团的正使,自然是非常重要的人,在国书中也介绍到了他。国书花了很大的篇幅,大约有160多个英语单词,包括他的职位、经历等等都有介绍,甚至有点言过其实。但是翻译过来的中文版中,对马戛尔尼的形容仅仅只有“忠信良善”、“大博学的人”、“办过大事”这三个,其中还有一个是性格的形容。的确,如果要把马戛尔尼的一大串头衔功绩都翻译出来实属困难,而且即便翻译出来了,乾隆皇帝也不一定能够理解。但是从长篇大论缩短到寥寥几句,不仅将马戛尔尼的地位降低了,也连带着将英国的地位也降低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三、来华目的形容
马戛尔尼使团来华的重要是与清王朝最高当局谈判,开拓中国市场。在进贡和祝寿结束后,马戛尔尼向清政府提出了六项要求,包括通商、设立商馆、免税或减税等。但是在看中文版表文时,却发现表文中体现出来的并非如此。
在中文译本中,有这样的表述:“盼望得些好处……如今求大皇帝见他……再求大皇帝也与正贡使一样恩待他……故此求与中国永远平安和好……故恳请将所差的人在北京城切近观光……”。这是以一种极其谦顺卑屈的笔调写成,“求”、“盼望”、“恳请”这些词都把英国置于藩属附庸的位置,根本违悖了原来国书的内容和精神,英国在此成了卑躬屈膝希望得到中国一滴半点雨露恩泽的形象。
四、结尾落款
在国书中,强调的是两国皇帝的地位平等——so may a brotherly affection ever subsist between us——是“各有主权的兄弟”,是有着“兄弟般的情谊”。但是到了表文中,“贡使起身,已详细嘱咐他在大皇帝前小心敬慎,方显得一片诚心,能得大皇帝喜欢,下怀亦得喜欢。”代表乔治三世的使者,竟成了为了讨皇帝欢心而小心谨慎的贡使。
乔治三世给乾隆的是一份国书,是两个平等的国家在对话。可是到了中国,按照中国的封建礼法,自然而然就变成了一篇歌功颂德和谀意奉承的文章。翻译的难题并不是翻译的内容,而是两国不同的政治及文化思维,特别是清廷当时对待这次英国来使的态度。
因此,从英王乔治三世给乾隆的信中可以看出,当时清朝对外国并不是平等对待的,而是以天朝上国的姿态,接受万国来朝进贡,不存在平等外交的概念。
作者简介:傅丹囡(1997.4-),女,汉族,籍贯:浙江绍兴,学历:本科,研究方向:历史学。
参考文献:
[1]王宏志.马戛尔尼使华的翻译问题[J].近代史研究所集刊.2009,(63):97-145.
[2](美)马士著;区宗华译;岭南文库编辑委员会,广东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合编.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编年史 1635-1834年 第1卷[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6.
[3]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英使马戛尔尼访华档案史料汇编[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