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英王乔治三世给乾隆的信看清朝外交观

来源 :成长·读写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iyan1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1793年,马戛尔尼访华,与之同来的还有一封英王乔治三世给乾隆的信。关于信的名字,有两种。英国方面称之为“国书”,而中国则称其为“表文”。由此可见清朝当时在外交方面是以天朝上国自居的。此外,从书信的名称、對马戛尔尼的介绍、来华目的等多方面,都可以看到清朝的外交观。
  【关键词】马戛尔尼;乾隆;外交国书
  1792年(乾隆五十七年),英政府想通过与清王朝最高当局谈判,开拓中国市场,于是派乔治·马戛尔尼等人访问中国。马戛尔尼使团是到达中国的第一个英国外交使团,是清英之间最重要的一次早期交往,是清英关系史上的重大事件。与马戛尔尼一起来的,还有英国国王乔治三世给乾隆帝的一封书信。
  乔治三世国书的英文文本,可以在《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编年史》(The Chronicles of the East India Company Trading to China, 1635-1834)里见得到。北平故宫博物馆出版的《掌故丛编》里,收录有《英使马戛尔尼来聘案》,里面便包括了《译出英吉利国表文》,相同的文本后来也见于1999年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编辑出版的《英使马戛尔尼访华档案史料汇编》内。一直以来,我们认定了这就是乔治三世国书的中文版本。
  但在比较中英文版本的时候,我发现在英文版中,中英两国较为平等,虽然有想和中国交好的意味,但是并不是讨好。在中国版本中,英国则是以藩属国的口吻,想要求得中国的恩泽雨露。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书信名称的变化
  乔治三世让马戛尔尼送去的是“国书”,而到了中国,摇身一变就成了“英吉利国表文”。“国书”是两国之间平等的对话,而在中国“表文”是臣下写给皇帝的奏章。乔治三世本是一国之君,到了中国就只能被视为大皇帝的一个臣子,平等对话完全不存在。
  国文第一段称乔治三世国王是大不列颠、爱尔兰和法兰西的统治者,是海上霸主,是信念的守护者。虽然他把乾隆描述成“Supreme Emperor”、“worthy to live tens of thousands and tens of thousands thousand years”,并向中国皇帝“greeting”(致以问候)。但客观来讲,两者的地位是平等的。
  但在表文中,乔治三世自称“英吉利国大红毛”,毕恭毕敬地向大皇帝“敬奏”、“恭惟大皇帝万万岁”,并表示“应该坐殿万万年”。很明显,上下级关系就出现了,乔治三世成了万千来朝的藩属国之一,而非可以和乾隆平起平坐对等讲话者。
  二、对马戛尔尼的介绍
  马戛尔尼作为本次使团的正使,自然是非常重要的人,在国书中也介绍到了他。国书花了很大的篇幅,大约有160多个英语单词,包括他的职位、经历等等都有介绍,甚至有点言过其实。但是翻译过来的中文版中,对马戛尔尼的形容仅仅只有“忠信良善”、“大博学的人”、“办过大事”这三个,其中还有一个是性格的形容。的确,如果要把马戛尔尼的一大串头衔功绩都翻译出来实属困难,而且即便翻译出来了,乾隆皇帝也不一定能够理解。但是从长篇大论缩短到寥寥几句,不仅将马戛尔尼的地位降低了,也连带着将英国的地位也降低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三、来华目的形容
  马戛尔尼使团来华的重要是与清王朝最高当局谈判,开拓中国市场。在进贡和祝寿结束后,马戛尔尼向清政府提出了六项要求,包括通商、设立商馆、免税或减税等。但是在看中文版表文时,却发现表文中体现出来的并非如此。
  在中文译本中,有这样的表述:“盼望得些好处……如今求大皇帝见他……再求大皇帝也与正贡使一样恩待他……故此求与中国永远平安和好……故恳请将所差的人在北京城切近观光……”。这是以一种极其谦顺卑屈的笔调写成,“求”、“盼望”、“恳请”这些词都把英国置于藩属附庸的位置,根本违悖了原来国书的内容和精神,英国在此成了卑躬屈膝希望得到中国一滴半点雨露恩泽的形象。
  四、结尾落款
  在国书中,强调的是两国皇帝的地位平等——so may a brotherly affection ever subsist between us——是“各有主权的兄弟”,是有着“兄弟般的情谊”。但是到了表文中,“贡使起身,已详细嘱咐他在大皇帝前小心敬慎,方显得一片诚心,能得大皇帝喜欢,下怀亦得喜欢。”代表乔治三世的使者,竟成了为了讨皇帝欢心而小心谨慎的贡使。
  乔治三世给乾隆的是一份国书,是两个平等的国家在对话。可是到了中国,按照中国的封建礼法,自然而然就变成了一篇歌功颂德和谀意奉承的文章。翻译的难题并不是翻译的内容,而是两国不同的政治及文化思维,特别是清廷当时对待这次英国来使的态度。
  因此,从英王乔治三世给乾隆的信中可以看出,当时清朝对外国并不是平等对待的,而是以天朝上国的姿态,接受万国来朝进贡,不存在平等外交的概念。
  作者简介:傅丹囡(1997.4-),女,汉族,籍贯:浙江绍兴,学历:本科,研究方向:历史学。
  参考文献:
  [1]王宏志.马戛尔尼使华的翻译问题[J].近代史研究所集刊.2009,(63):97-145.
  [2](美)马士著;区宗华译;岭南文库编辑委员会,广东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合编.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编年史 1635-1834年 第1卷[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6.
  [3]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英使马戛尔尼访华档案史料汇编[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6.
其他文献
椅子——学校教室中的必备品,也是幼儿园中孩子们的必需品。那么,椅子的作用是什么呢?我的脑海中第一个跳出来的就是“坐”,确实椅子大多数时间是给孩子们坐着的,但是我在孩子们的区域活动中,发现了椅子别有一番用处。从中,我也在不断调整我的区域环境设置,从孩子的行为来验证区域设置的合理性。  一、镜头一:都要椅子吗——区域中摆放椅子的数量有讲究  在区域中摆放了一些小椅子,孩子们有的选择坐着玩,有的选择站着
期刊
(上篇讲到,父母离了婚,虽然想和父亲一起,但是法院偏偏把他判给了母亲,母亲对他的殴打和谩骂使他早已厌倦了这个家,在经历了长达一个星期的父母离异的思想调整后,他来到了学校,至少这里有他曾经苦心经营后的友谊。)  下了早自习,几个同学都出奇地聚了过来,大概是对他请长假而感到好奇吧,他心想。同时他也感到很温暖,因为有人在关心他。他心中的太阳正在冉冉升起,整个身体都觉得暖洋洋的。  “小天,帮我写下作业吧
期刊
【摘 要】网络反腐的兴起与发展为公民政治参与开辟了新途径,但仍处于“年轻、不成熟”的状态。要实现新常态面临着制度缺位、平台滞后、反腐主体素质参差不齐等问题。从根源上治理腐败,最终还是要依靠法治。建立和完善治理腐败的规范化制度体系时法治反腐的关键。  【关键词】网络反腐;公民参与;反腐路径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有腐必惩、有贪必肃,“老虎”“苍蝇”一起拍,倒下一大批贪腐官员。十
期刊
【摘 要】现阶段,公交车成为人们出行的基础工具之一,在乘客上车或下车的同时,仍然有自行车或电动车甚至汽车从公交车与站台之间的空隙通行,极有可能会撞到乘客,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对此,本文设计了一种带有安全栏的公交车,以此来避免上述问题的发生。  【关键词】安全栏;公交车;技术  一、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交通安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带有安全栏的公交车。  二、背景技术  日常生活中可以看到,当
期刊
读书这么多年来,想想对我影响最大的还是小学的语文课本。作为一个少不经事,懵懂无知的六岁小童,除了小时候在老家跟随着哥哥姐姐们做过一段时期的“放牛娃”,我对这个世界的认知还没有超出我居住的这个城市。一二年级的时候识字不多,看课文大概只看得懂一半,对课文的理解也基本是在老师的朗读下才得以明白个七八分,但我还是很喜欢听老师给我们讲课文,就像听小时候老人给我讲故事一样,新奇,有趣。印象比较深刻的是有一篇课
期刊
【摘 要】巧妙而新颖的课堂提问能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使师生不断地处于和谐的信息交流中,并且产生某种知识和心灵上的共鸣。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把握提问的契机,精炼提问的语言,优化提问效果,最终形成数学课堂提问艺术。  【关键词】课堂;提问;效果;艺术  课堂提问是一项设疑、激趣、引思的综合性教学艺术。巧妙而新颖的课堂提问能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使师生不断地处于和谐的信息交流中,并且产生某种知识和心灵上的共鸣。教
期刊
新课程改革的春风已经吹遍全国的每个角落,可是学生厌世、厌学的现象,校园伤害的案例却有增无减。事实告诉我们:学生需要爱心教育,如果教师只注重知识的传播,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那是对学生成长的误导,是对教育的严重失职,下面就此谈谈本人的心得体会。  一、关爱生命,以生命感悟生命  案例一:有位教师在学生完成并汇报“废旧电池浸出液、酸雨对小麦种子发芽率的影响”后提出问题:“同学们通过
期刊
【摘 要】国画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伟大象征。所以对于初中美术课的国画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初中美术课还没有到让学生们自主作画的程度,而只是从起源,形式,表面等方面,全面的认识国画,了解国画,了解中国文化的精粹。  【關键词】初中美术;国画教育  初中生国画教育课的设立,体现出了我国对国画这一门传统文化的重视。国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文化的精粹,国画融合了诗书印画等元素,形成了
期刊
【摘 要】旗袍是中国服装家族中的一枝奇葩,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包含着丰富的艺术特色和审美思想。它在很大程度上承担着东方艺术特色载体的功能。旗袍由民族服装演化为阶级服装,又演化为国家服装,再成为世界服装。旗袍是一定历史时期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综合体现。本文将对旗袍的起源及发展历程,以及其地位和其未来的前景做出详细的阐述。  【关键词】旗袍;起源与发展历程;地位;未来前景  一、旗袍的起源及其发展
期刊
钟灵毓秀大江山,华夏龙腾五千年!国学雄风应犹在,中华兴起慰轩辕!——题记  红色是中华民族最喜爱的颜色,甚至成为中国人的文化图腾和精神皈依,代表着喜庆、热闹与祥和。红,是嘉兴南湖的红色航船,是八一南昌的的炮火连天,是井冈山上的星星之火,是雪山草地的赤胆忠心,是新世纪中国人民红红火火的日子,是新世纪中国不断提升的综合国力。“国学”一词,古已有之。“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  罗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