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6月2日,由北京师范大学管理学院、政府管理研究院主办、《民生周刊》协办的“《2012中国民生发展报告》发布会在北京师范大学学术报告厅举行。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周铁农教授;第九、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北京师范大学管理学院院长蒋正华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王炳林以及相关单位领导和学术代表百余人出席。北京师范大学管理学院执行院长兼政府管理研究院院长唐任伍教授主持了会议。
《民生周刊》总编辑蒋秀生出席发布会并发言,他指出当前中国社会正在逐步转型,民生问题日益突显,并已经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热点,同时目前党和政府越来越重视民生,保障和改善民生已经成为各级政府的工作主线。“此次《2012中国民生发展报告》对内地30多个省自治区民生发展报告定量分析,编制了详细的2011发展指数。这些数据非常有重大价值,对民生新闻报道十分有益。”
一年前,国内首份民生发展年度报告《2011中国民生发展报告》发布。报告总结了“十一五”期间我国民生进展状况,分析了中国民生发展“十二五”面临的诸多挑战,编制“2010中国民生发展指数”。
今年的报告以“跨越变革世界中的‘民生陷阱’”为题,将中国置于国际范围内,讨论了我国民生的发展阶段,对世界民生发展的贡献,指出三个“民生陷阱”; 在中国文化传承与自主创新的坚实基础上提出我国跨越“民生陷阱”的对策,并详细分析了不同省市的民生指数,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
报告首次提出了民生研究的新框架——民生发展理论。民生发展无国界,它既包含民生保障的普世性原则,也包含民生改善的文化多样性。基于此报告中提出的民生是指为实现人的生存权和发展权的相关需求,既包含追求生存条件,又包含追求生活质量。因此民生发展分为保证、改善和发展三个层面,包括基本生活需求、尊严与人类关怀三个核心内容。
从民生发展的阶段和包含的三个核心内容角度衡量,该报告指出,中国民生跨越了“保障”阶段,在“保障”基本层面取得了巨大进步;目前正处于“改善”阶段,“有尊严的生活”层面的物质保障正逐渐得到加强。
此外,报告首次站在国际视角提出三大“民生陷阱”。透过金融危机,纵观民生发展总结出了三个民生陷阱:一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片面追求现代化、忽视民生发展而造成的“民生缺失陷阱”, 以阿拉伯之春为标志;二是发达国家为迎合选民利益驱动,形成利益只涨不降的“高福利陷阱”,以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为标志;三是金融资本主义贪得无厌、撕裂社会而造成的“贫富分化陷阱”, 以美国占领华尔街运动为标志。不加甄别地盲目吸收别国曾经的民生解决经验可能成为中国未来民生发展的陷阱。
报告主要起草人之一、北京师范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王宏新在会上指出,对变革的世界,既要充分借鉴世界各国民生发展经验,更需吸取变革世界中的“民生陷阱”教训,找准跨越“民生陷阱”的着力点,寻求改善民生的发展之路。
为此,本报告提出了一系列的政治建议:民生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避免“民生缺失陷阱”;渐进式改善民生,防止“高福利陷阱”;建设“橄榄型”社会,避免“贫富分化陷阱”;制定完善民生保障法,提升民生保障法治水平与民生工作效率;推动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世界民生发展等。
此外,报告首次提出了测量民生发展的十大维度。报告广泛吸收借鉴国际机构的研究成果,提出量化民生的收入与就业,居住与出行,安全与健康,文化与教育,生态与环境等十个纬度,健全了一套民生发展的监测指标体系和指数测算体系,即“中国民生发展指数”, 以测度中国民生发展状况,监测中国民生发展进展。
借此,报告还增加了我国1995年至2010年,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工作的总体成效的量化考察:民生发展成果显著,总体上呈现指数增长的趋势;并呈现出三大特征:第一,省级民生指数排名区域集中度较高。民生发展水平大致呈现出“东部—东北部—中部—西部”由强渐弱的阶梯型分布趋势。省级民生发展指数北京、上海、天津仍排前三名。第二,在阶梯型分布总体趋势下,部分省(区、市)呈现出与其所在区域总体位次趋势不一致的情形。西部的陕西、重庆进入前15名,东部的海南则远远落后。第三,排名表现出较强的区域经济实力相关性。
唐任伍教授表示,报告旨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探究中国民生问题全局和区域发展的基本规律,在政策层面上起到对国家和省域民生发展的战略导向作用,以满足中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政策需求。
《民生周刊》总编辑蒋秀生出席发布会并发言,他指出当前中国社会正在逐步转型,民生问题日益突显,并已经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热点,同时目前党和政府越来越重视民生,保障和改善民生已经成为各级政府的工作主线。“此次《2012中国民生发展报告》对内地30多个省自治区民生发展报告定量分析,编制了详细的2011发展指数。这些数据非常有重大价值,对民生新闻报道十分有益。”
一年前,国内首份民生发展年度报告《2011中国民生发展报告》发布。报告总结了“十一五”期间我国民生进展状况,分析了中国民生发展“十二五”面临的诸多挑战,编制“2010中国民生发展指数”。
今年的报告以“跨越变革世界中的‘民生陷阱’”为题,将中国置于国际范围内,讨论了我国民生的发展阶段,对世界民生发展的贡献,指出三个“民生陷阱”; 在中国文化传承与自主创新的坚实基础上提出我国跨越“民生陷阱”的对策,并详细分析了不同省市的民生指数,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
报告首次提出了民生研究的新框架——民生发展理论。民生发展无国界,它既包含民生保障的普世性原则,也包含民生改善的文化多样性。基于此报告中提出的民生是指为实现人的生存权和发展权的相关需求,既包含追求生存条件,又包含追求生活质量。因此民生发展分为保证、改善和发展三个层面,包括基本生活需求、尊严与人类关怀三个核心内容。
从民生发展的阶段和包含的三个核心内容角度衡量,该报告指出,中国民生跨越了“保障”阶段,在“保障”基本层面取得了巨大进步;目前正处于“改善”阶段,“有尊严的生活”层面的物质保障正逐渐得到加强。
此外,报告首次站在国际视角提出三大“民生陷阱”。透过金融危机,纵观民生发展总结出了三个民生陷阱:一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片面追求现代化、忽视民生发展而造成的“民生缺失陷阱”, 以阿拉伯之春为标志;二是发达国家为迎合选民利益驱动,形成利益只涨不降的“高福利陷阱”,以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为标志;三是金融资本主义贪得无厌、撕裂社会而造成的“贫富分化陷阱”, 以美国占领华尔街运动为标志。不加甄别地盲目吸收别国曾经的民生解决经验可能成为中国未来民生发展的陷阱。
报告主要起草人之一、北京师范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王宏新在会上指出,对变革的世界,既要充分借鉴世界各国民生发展经验,更需吸取变革世界中的“民生陷阱”教训,找准跨越“民生陷阱”的着力点,寻求改善民生的发展之路。
为此,本报告提出了一系列的政治建议:民生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避免“民生缺失陷阱”;渐进式改善民生,防止“高福利陷阱”;建设“橄榄型”社会,避免“贫富分化陷阱”;制定完善民生保障法,提升民生保障法治水平与民生工作效率;推动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世界民生发展等。
此外,报告首次提出了测量民生发展的十大维度。报告广泛吸收借鉴国际机构的研究成果,提出量化民生的收入与就业,居住与出行,安全与健康,文化与教育,生态与环境等十个纬度,健全了一套民生发展的监测指标体系和指数测算体系,即“中国民生发展指数”, 以测度中国民生发展状况,监测中国民生发展进展。
借此,报告还增加了我国1995年至2010年,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工作的总体成效的量化考察:民生发展成果显著,总体上呈现指数增长的趋势;并呈现出三大特征:第一,省级民生指数排名区域集中度较高。民生发展水平大致呈现出“东部—东北部—中部—西部”由强渐弱的阶梯型分布趋势。省级民生发展指数北京、上海、天津仍排前三名。第二,在阶梯型分布总体趋势下,部分省(区、市)呈现出与其所在区域总体位次趋势不一致的情形。西部的陕西、重庆进入前15名,东部的海南则远远落后。第三,排名表现出较强的区域经济实力相关性。
唐任伍教授表示,报告旨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探究中国民生问题全局和区域发展的基本规律,在政策层面上起到对国家和省域民生发展的战略导向作用,以满足中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政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