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辽河储气库群作为国家级储气中心,L储气库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针对L储气库有效工作气量相对偏小的问题,在分析了储層条件、边底水、提高采气量潜力等油藏地质特征基础上,开展了影响工作气量占比因素分析和主要原因确定工作,为L储气库下一步制定提高工作气量占比对策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工作气量占比 原因分析 储气库
1 区块概况
L储气库由L块气藏改建而成,位于辽宁省盘锦市盘山县喜彬乡,八一水库北侧。构造上处于辽河坳陷西部凹陷陈家洼陷北侧,属于冷东油田开发区块,东为L47断块,西接L62断块,北邻高33断块,南临L60断块。该断块构造形态为一四周被断层封闭的断鼻构造,高点在L气3井附近,高点埋深约为1192m,地层向北西方向倾斜,构造幅度200m,圈闭面积1.8km2,地层倾角7°~12°,开发目的层为S3。
2 提高占比可行性分析
L储气库圈闭构造落实,储层埋藏浅,物性好,盖层厚度大分布稳定,密封条件好,边底水不活跃,具有提高日注采气量的潜力,为提高有效工作气量占比奠定基础。
L储气库目的层为沙三段热河台油层,埋深1190~1340m,地层岩性以中厚层灰色砂砾岩、含砾砂岩为主,上部发育大段灰色泥岩,平均孔隙度27%,平均渗透率640mD,属高孔高渗储层。
L块5口气井射孔段距离气水界面8.9m以上,并且射孔层段气层与水层之间隔层厚度0.5-4m,含气范围内平面分布稳定,对气层起到保护作用。同时,完成两口井试水工作,折算日产水15m3左右,供给半径约140m,边底水能量较弱。
L块现在8口注采井,井控程度在80%左右,局部存在未动用区,新增部署注采井,可提高运行效率20%,实现3.4亿方的调峰工作气量。
3 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3.1影响工作气量占比因素分析
统计储气库建设以来影响有效工作气量占比的因素频数,运行压力区间小的影响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达到82%,只要消除了这一影响,就能够较好解决有效工作气量占比偏低的问题。
针对运行压力区间小这一主要因素,运用因果分析法,采用“5M1E”作为原因类别,从人、机、料、法、环五个方面查找影响因素。
从因果图可以看出,造成储气库运行压力区间小的末端因素有:管理经验少、地面处理能力不足、水体认识不足、监测资料少、单井注采水平低、库存控制程度低和采气期短。
3.2影响工作气量占比主要原因确定
对于因果图中给出的七条末端因素,制定了要因分析验证表,逐条进行要因分析验证和确认。
(1)单井注采水平低,需要确认历史注采数据是否达到设计水平,注采井能力是否完全发挥。经统计L气藏开发阶段和储气库运行阶段注采气数据,实际采气量小于计划采气量的,即用户需求量是大于实际调峰气量的,因此确定该因素为次因。
(2)采气期短,需要确认实际采气期与设计采气期是否相符。L储气库设计采气期为150天,与东北供暖期匹配,实际采气期120天,主要原因为大部分用户为京冿冀地区,此为不可抗外力因素,因此确定该因素为次因。
(3)地面处理能力不足,需要确认现有压缩机、采气管线是否能满足目标所需,压缩机与采气管线是否满足3.4亿方调峰需求。L压缩机品牌为PROPAK,工程可行,当工作气量由3.02亿方增加到3.4亿方时,下限压力由6MPa下降到5MPa,井口压力仍满足压缩机1.5MPa进口压力的要求,另外,L现有一条采气管线,根据采气期120天计算,可满足3.4亿方调峰需求。因此确定该因素为次因。
(4)监测资料不足,需要确认目前已有监测资料是否能满足动态分析需求。L储气库目前没有观察井,有8口注采井,该水平远低于国内平均水平1.5:1、国际平均水平1.1:1,监测资料不足制约精细动态分析,调整采气量的依据,故确定该因素为要因。
(5)水体认识不足,需要确认水体对储气库注采过程的影响。气藏开发阶段和储气库运行阶段,缺乏对气水界面动态变化情况精细研究,不能定量确定边底水对库容量、运行压力区间的影响,故确定该因素为要因。
(6)库存控制程度低,需要确认目前库存控制程度95%以上。过现代试井理论井控诊断,现有8口注采吉的井控程度在80%左右,局部存在未动用区,库存的利用率有限,直接导致调峰工作气量减少,确定该因素为要因。
通过分析论证,确定了四条主要因素:监测数据不足、水体认识不足、单井注采水平低及库存控制程度低。
4 认识与结论
(1)L储气库圈闭构造落实,储层条件好、边底水不活跃、具有提高注采气量潜力等有利油藏地质特征,为提高有效工作气量占比提供了基础。
(2)造成储气库运行压力区间小的末端因素有:管理经验少、地面处理能力不足、水体认识不足、监测资料少、单井注采水平低、库存控制程度低和采气期短。通过分析论证,确定了四条主要因素:监测数据不足、水体认识不足、单井注采水平低及库存控制程度低。
参考文献:
[1] 马小明,赵平起.地下储气库设计实用技术[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11.
[2] 夏威峰.准噶尔盆地南缘霍玛吐背斜带紫三段油气储层综合评价[D].荆州:长江大学, 2015.
[3] 赵树栋,王皆明.天然气地下储气库注采技术[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朱婵,男,1987年生,工程师,2012年毕业于长江大学,现于中石油辽河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从事油气田开发工程工作。
关键词:工作气量占比 原因分析 储气库
1 区块概况
L储气库由L块气藏改建而成,位于辽宁省盘锦市盘山县喜彬乡,八一水库北侧。构造上处于辽河坳陷西部凹陷陈家洼陷北侧,属于冷东油田开发区块,东为L47断块,西接L62断块,北邻高33断块,南临L60断块。该断块构造形态为一四周被断层封闭的断鼻构造,高点在L气3井附近,高点埋深约为1192m,地层向北西方向倾斜,构造幅度200m,圈闭面积1.8km2,地层倾角7°~12°,开发目的层为S3。
2 提高占比可行性分析
L储气库圈闭构造落实,储层埋藏浅,物性好,盖层厚度大分布稳定,密封条件好,边底水不活跃,具有提高日注采气量的潜力,为提高有效工作气量占比奠定基础。
L储气库目的层为沙三段热河台油层,埋深1190~1340m,地层岩性以中厚层灰色砂砾岩、含砾砂岩为主,上部发育大段灰色泥岩,平均孔隙度27%,平均渗透率640mD,属高孔高渗储层。
L块5口气井射孔段距离气水界面8.9m以上,并且射孔层段气层与水层之间隔层厚度0.5-4m,含气范围内平面分布稳定,对气层起到保护作用。同时,完成两口井试水工作,折算日产水15m3左右,供给半径约140m,边底水能量较弱。
L块现在8口注采井,井控程度在80%左右,局部存在未动用区,新增部署注采井,可提高运行效率20%,实现3.4亿方的调峰工作气量。
3 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3.1影响工作气量占比因素分析
统计储气库建设以来影响有效工作气量占比的因素频数,运行压力区间小的影响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达到82%,只要消除了这一影响,就能够较好解决有效工作气量占比偏低的问题。
针对运行压力区间小这一主要因素,运用因果分析法,采用“5M1E”作为原因类别,从人、机、料、法、环五个方面查找影响因素。
从因果图可以看出,造成储气库运行压力区间小的末端因素有:管理经验少、地面处理能力不足、水体认识不足、监测资料少、单井注采水平低、库存控制程度低和采气期短。
3.2影响工作气量占比主要原因确定
对于因果图中给出的七条末端因素,制定了要因分析验证表,逐条进行要因分析验证和确认。
(1)单井注采水平低,需要确认历史注采数据是否达到设计水平,注采井能力是否完全发挥。经统计L气藏开发阶段和储气库运行阶段注采气数据,实际采气量小于计划采气量的,即用户需求量是大于实际调峰气量的,因此确定该因素为次因。
(2)采气期短,需要确认实际采气期与设计采气期是否相符。L储气库设计采气期为150天,与东北供暖期匹配,实际采气期120天,主要原因为大部分用户为京冿冀地区,此为不可抗外力因素,因此确定该因素为次因。
(3)地面处理能力不足,需要确认现有压缩机、采气管线是否能满足目标所需,压缩机与采气管线是否满足3.4亿方调峰需求。L压缩机品牌为PROPAK,工程可行,当工作气量由3.02亿方增加到3.4亿方时,下限压力由6MPa下降到5MPa,井口压力仍满足压缩机1.5MPa进口压力的要求,另外,L现有一条采气管线,根据采气期120天计算,可满足3.4亿方调峰需求。因此确定该因素为次因。
(4)监测资料不足,需要确认目前已有监测资料是否能满足动态分析需求。L储气库目前没有观察井,有8口注采井,该水平远低于国内平均水平1.5:1、国际平均水平1.1:1,监测资料不足制约精细动态分析,调整采气量的依据,故确定该因素为要因。
(5)水体认识不足,需要确认水体对储气库注采过程的影响。气藏开发阶段和储气库运行阶段,缺乏对气水界面动态变化情况精细研究,不能定量确定边底水对库容量、运行压力区间的影响,故确定该因素为要因。
(6)库存控制程度低,需要确认目前库存控制程度95%以上。过现代试井理论井控诊断,现有8口注采吉的井控程度在80%左右,局部存在未动用区,库存的利用率有限,直接导致调峰工作气量减少,确定该因素为要因。
通过分析论证,确定了四条主要因素:监测数据不足、水体认识不足、单井注采水平低及库存控制程度低。
4 认识与结论
(1)L储气库圈闭构造落实,储层条件好、边底水不活跃、具有提高注采气量潜力等有利油藏地质特征,为提高有效工作气量占比提供了基础。
(2)造成储气库运行压力区间小的末端因素有:管理经验少、地面处理能力不足、水体认识不足、监测资料少、单井注采水平低、库存控制程度低和采气期短。通过分析论证,确定了四条主要因素:监测数据不足、水体认识不足、单井注采水平低及库存控制程度低。
参考文献:
[1] 马小明,赵平起.地下储气库设计实用技术[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11.
[2] 夏威峰.准噶尔盆地南缘霍玛吐背斜带紫三段油气储层综合评价[D].荆州:长江大学, 2015.
[3] 赵树栋,王皆明.天然气地下储气库注采技术[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朱婵,男,1987年生,工程师,2012年毕业于长江大学,现于中石油辽河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从事油气田开发工程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