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来研究量词大多是从静态的立场,即主要就量词本身来进行分类和描述;本文主要借鉴邵敬敏《汉语语法的立体研究》中关于量词的研究以及陈颖《苏轼作品量词研究》中提出的思路,采用动态的观点,即从动量词与动词的语义双向选择这一特定角度进行,以期有新的发现。而《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校注》是现存最早的南戏剧本,收集了南宋和元代三种戏文,其中的宾白具有较高的口语化程度,所以运用封闭式、穷尽式的调查方法,对其中的动量词进行描写分析是很有价值的。为了行文方便,例句出处用简写形式,括号中的数字是引文页码,数字前是三种戏文的简称。如“(张,P148)”,即“《张协状元》148页”,余类推。
借鉴郭先珍《现代汉语量词手册》中对量词的分类,我们也把文献中称量动作行为单位的叫动量词。
一、动量词的分类及描写
动量词和动词具有语义选择关系。根据邵敬敏的研究,我们把文献中的动量词分为四个层面:通用动量词、自主动量词、借助动量词和情态动量词。
(一)通用动量词
1.计数量词邵敬敏先生认为计数量词“表示的是动作的重复性,不考虑时间因素,也没有别的附加意义,语义最为单纯”。在所考察的文献中,出现了2个计数量词。
(1) 回例如:《状元张叶传》,前回曾演,汝辈搬成。(张,P2)
莫教转面一回顾,真个三十六宫无粉光。(张,P74)
称量与“回”的本义“回转”有联系的“带方向性”、“周期性变化”的动词。
(2) 度例如:直待劳心千百度。(张,P204)
几度沉吟弹粉泪,对人空滴悲多情。(小,P265)
称量有形动作或精神活动的动词。
⒉计时量词邵敬敏先生认为计时量词“是时段的计时,表示动作或状态的持续性,任何动作进行,或者动作完成以后转入状态,都必须跟时间密切相关,因此,动作或状态都离不开时间这一根本属性”。吕叔湘(1982)《中国文法要略》中认为:“动作的次数,一方面和‘量’的观念有关,一方面也和‘时’的观念有关,也是一种‘动相’。”①文献中有5个计时量词。
(1) 夜例如:一夜睡不着。(张,P14)
(2) 宵例如:张丈,你胡乱去供床下睡一宵。(张,P56)
(3) 日例如:在这里安歇几日,便入试院。(张,P125)
(4) 秋例如:寒窗苦志知几秋,忽登桂籍魁鳌头。(张,P159)
(5) 载例如:夫主姓孙,亡过数载。(小,P271)
由上面的例句可以看出,计数量词和计时量词在语义上侧重点不同:计数量词重在动作的完成性,而计时量词则重在动作的可持续性上。
(二)自主动量词和自主动量词配合的是自主动词,马庆株在《自主动词与非自主动词》中谈及“自主动词从语义上说是能表示有意识的或有心的动作行为的。”⒅
⒈同形量词在文献中仅有2例同形量词,它们构成V一V格式,表示动作的时间很短暂,并且称量的都是有形动词。例如:
且歇一歇了,去坐地。(张,P43)
一番腰紧,便嗳一嗳。(张,P124)
⒉短时量词
和例如:好!你说一和,大开门都使不得!(张,P44)
合例如:下山去借一条棒,更相打一合。(张,P45)
这个动量词在文献中都只做补语,称量动词“说”“叫”“打”等。
⒊下其作动量词是由称量“打击”义类的动词开始的,所以往往含有“短时距”的意味,主要称量与“扣击”义有关的动词。例如:
懦弱底与它几下刀背。(张,P41)
(三)借助动量词和借助动量词配合的是有依动词。邵敬敏认为“凡是必须借助于某种器官、工具或必须伴随有某种结果的动作动词,可以叫‘有依动词’”。可见借助动量词是从某些特殊名词转化而来的,它们与动作之间有一定的借助关系存在。
⒈器官量词这些动量词主要是借用身体某些器官名词。例如:
它打我一拳,被我闪过,踢了一脚。(张,P42)
⒉工具量词这些动量词主要来源于动作所使用的工具。例如:
到这五矶上,被贼打一铁查。(张,P68)
怕知县点追,才点着定吃十五大棒。(张,P132)
后例在数词和量词中间还有个形容词“大”,起了修饰限制作用。
⒊伴随量词文献中只出现“声”一个伴随量词,用于称量声音发出的次数。例如:
且待男女叫一声:先生在?(张,P26)
(四)情态动量词伴随着一定的情态,有持续、整体和空间量词。
⒈持续量词
番在文献中,“番”是出现次数最多的动量词。除了和数词结合外,还可以和“前”、“今”等结合。例如:
演一番看。(张,P2)
我女今番嫁状元。(张,P134)
阵在文献中“阵”只用于自然现象,表示动作持续的时间比较长,含有持续性。例如:
怪风一阵,有如裂帛之声。(张,P50)
⒉整体量词
顿强调动作的累计量比较大,侧重于动作的整体性,在文献中和“打”义有关的动词结合。例如:
顽猾底与它一顿铁查。(张,P41)
遍强调动作从头到尾进行了一次。文献中仅有1例:
你算有何冤抑,各各从头供状一遍。(小,P322)
场(cháng)强调动作的整体性,是有头有尾的一个事件,称量较大,时间较长。例如:
辛苦须教醉一场。(张,P174)
夜来只为那贼人,险些不做出一场事来,这事只得自相灭。(小,P295)
⒊空间量词
场(chǎng)依赖一定的空间场所,完整性地进行一次活动。例如:
嫁个张协,惹一场臭。(张,P156)
遭主要和动词“走”“分付”“打旋”结合。例如:
我投家里去走一遭。(小,P287)
如今不免亲去分付一遭,却去坐衙。(错,P226)
二、动量词的组合功能
和数词组合,这种形式在文献中也是最多的,并且主要是与数词“一”和“几”组合,例如:
都说得一合。(张,P43)
几度沉吟弹粉泪,对人空滴悲多情。(小,P265)
除此之外,还和数词“十”“两”“九”“千百”组合,但数目不多。
和指示代词组合,指示代词仅限“这”,有3例。例如:
这番书会,要夺魁名。(张,P2)
和时间名词组合,主要是“前回”“前番”“今番”。例如:
我女今番嫁状元。(张,P134)
三、动量词的句法功能
动量词作句法成分常和数词结合在一起,最常见的是作状语和补语。
(一)和数词、指示代词或时间名词组合后作状语。
⒈和数词组合后作状语。例如:
一夜睡不着。(张,P14)
若是说不肯,一顿打出屎。(错,P222)
⒉和指示代词组合后作状语。例如:
这番书会,要夺魁名。(张,P2)
这回刬草不除根,惟恐萌芽春再发。(张,P174)
⒊和时间名词组合后作状语。例如:
《状元张叶传》,前回曾演,汝辈搬成。(张,P2)
我当初分付买镜归,今番十面也有。(张,P148)
(二)和数词、指示代词组合后作补语。
⒈和数词组合后作补语。这种情况是文献中动量词句法功能中出现的最多的。例如:
它打我一拳,被我闪过,踢了一脚。(张,P42)
你带得掌记来,敷演一番。(错,P231)
在这里安歇几日,便入试院。(张,P125)
⒉和指示代词组合后作补语。例如:
奴家怎洗这场羞!(张,P162)
这例似乎量词“场”成了物量词,但是鉴于对文献的考察,我们还是把它作为动量词中的整体量词,强调完整的一件事件,时间上存在延续性。从句法功能看,文献中也仅这例是和指示代词“这”组合后作补语成分的。可看作是“奴家[怎]洗〈这场〉羞!”中省略了补语的形式标记“得”。
经过对《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校注》中的动量词做了三方面的调查研究,我们对南宋、元初南方的量词系统有了一定的了解,从中也发现了动量词活跃、生动的动态系统,这不仅是对前一时期量词系统的继承和发展,也影响了元代及元以后时期的量词系统。
附注:
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M].商务印书馆,1982.
马庆株.自主动词和非自主动词[J].中国语言学报[A].商务印书馆,1988.
参考文献:
[1] 陈颖.苏轼作品量词研究[M].四川:巴蜀书社,2003.
[2] 郭先珍.现代汉语量词手册[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87.
[3] 刘世儒.论魏晋南北朝的量词[J].中国语文,1959.
[4] 钱南扬校注.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校注[M]. 北京:中华书局,1979.
[5] 邵敬敏.汉语语法的立体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6] 许慎撰,徐铉校定.说文解字[M]. 北京:中华书局,2005.
(林是非,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
借鉴郭先珍《现代汉语量词手册》中对量词的分类,我们也把文献中称量动作行为单位的叫动量词。
一、动量词的分类及描写
动量词和动词具有语义选择关系。根据邵敬敏的研究,我们把文献中的动量词分为四个层面:通用动量词、自主动量词、借助动量词和情态动量词。
(一)通用动量词
1.计数量词邵敬敏先生认为计数量词“表示的是动作的重复性,不考虑时间因素,也没有别的附加意义,语义最为单纯”。在所考察的文献中,出现了2个计数量词。
(1) 回例如:《状元张叶传》,前回曾演,汝辈搬成。(张,P2)
莫教转面一回顾,真个三十六宫无粉光。(张,P74)
称量与“回”的本义“回转”有联系的“带方向性”、“周期性变化”的动词。
(2) 度例如:直待劳心千百度。(张,P204)
几度沉吟弹粉泪,对人空滴悲多情。(小,P265)
称量有形动作或精神活动的动词。
⒉计时量词邵敬敏先生认为计时量词“是时段的计时,表示动作或状态的持续性,任何动作进行,或者动作完成以后转入状态,都必须跟时间密切相关,因此,动作或状态都离不开时间这一根本属性”。吕叔湘(1982)《中国文法要略》中认为:“动作的次数,一方面和‘量’的观念有关,一方面也和‘时’的观念有关,也是一种‘动相’。”①文献中有5个计时量词。
(1) 夜例如:一夜睡不着。(张,P14)
(2) 宵例如:张丈,你胡乱去供床下睡一宵。(张,P56)
(3) 日例如:在这里安歇几日,便入试院。(张,P125)
(4) 秋例如:寒窗苦志知几秋,忽登桂籍魁鳌头。(张,P159)
(5) 载例如:夫主姓孙,亡过数载。(小,P271)
由上面的例句可以看出,计数量词和计时量词在语义上侧重点不同:计数量词重在动作的完成性,而计时量词则重在动作的可持续性上。
(二)自主动量词和自主动量词配合的是自主动词,马庆株在《自主动词与非自主动词》中谈及“自主动词从语义上说是能表示有意识的或有心的动作行为的。”⒅
⒈同形量词在文献中仅有2例同形量词,它们构成V一V格式,表示动作的时间很短暂,并且称量的都是有形动词。例如:
且歇一歇了,去坐地。(张,P43)
一番腰紧,便嗳一嗳。(张,P124)
⒉短时量词
和例如:好!你说一和,大开门都使不得!(张,P44)
合例如:下山去借一条棒,更相打一合。(张,P45)
这个动量词在文献中都只做补语,称量动词“说”“叫”“打”等。
⒊下其作动量词是由称量“打击”义类的动词开始的,所以往往含有“短时距”的意味,主要称量与“扣击”义有关的动词。例如:
懦弱底与它几下刀背。(张,P41)
(三)借助动量词和借助动量词配合的是有依动词。邵敬敏认为“凡是必须借助于某种器官、工具或必须伴随有某种结果的动作动词,可以叫‘有依动词’”。可见借助动量词是从某些特殊名词转化而来的,它们与动作之间有一定的借助关系存在。
⒈器官量词这些动量词主要是借用身体某些器官名词。例如:
它打我一拳,被我闪过,踢了一脚。(张,P42)
⒉工具量词这些动量词主要来源于动作所使用的工具。例如:
到这五矶上,被贼打一铁查。(张,P68)
怕知县点追,才点着定吃十五大棒。(张,P132)
后例在数词和量词中间还有个形容词“大”,起了修饰限制作用。
⒊伴随量词文献中只出现“声”一个伴随量词,用于称量声音发出的次数。例如:
且待男女叫一声:先生在?(张,P26)
(四)情态动量词伴随着一定的情态,有持续、整体和空间量词。
⒈持续量词
番在文献中,“番”是出现次数最多的动量词。除了和数词结合外,还可以和“前”、“今”等结合。例如:
演一番看。(张,P2)
我女今番嫁状元。(张,P134)
阵在文献中“阵”只用于自然现象,表示动作持续的时间比较长,含有持续性。例如:
怪风一阵,有如裂帛之声。(张,P50)
⒉整体量词
顿强调动作的累计量比较大,侧重于动作的整体性,在文献中和“打”义有关的动词结合。例如:
顽猾底与它一顿铁查。(张,P41)
遍强调动作从头到尾进行了一次。文献中仅有1例:
你算有何冤抑,各各从头供状一遍。(小,P322)
场(cháng)强调动作的整体性,是有头有尾的一个事件,称量较大,时间较长。例如:
辛苦须教醉一场。(张,P174)
夜来只为那贼人,险些不做出一场事来,这事只得自相灭。(小,P295)
⒊空间量词
场(chǎng)依赖一定的空间场所,完整性地进行一次活动。例如:
嫁个张协,惹一场臭。(张,P156)
遭主要和动词“走”“分付”“打旋”结合。例如:
我投家里去走一遭。(小,P287)
如今不免亲去分付一遭,却去坐衙。(错,P226)
二、动量词的组合功能
和数词组合,这种形式在文献中也是最多的,并且主要是与数词“一”和“几”组合,例如:
都说得一合。(张,P43)
几度沉吟弹粉泪,对人空滴悲多情。(小,P265)
除此之外,还和数词“十”“两”“九”“千百”组合,但数目不多。
和指示代词组合,指示代词仅限“这”,有3例。例如:
这番书会,要夺魁名。(张,P2)
和时间名词组合,主要是“前回”“前番”“今番”。例如:
我女今番嫁状元。(张,P134)
三、动量词的句法功能
动量词作句法成分常和数词结合在一起,最常见的是作状语和补语。
(一)和数词、指示代词或时间名词组合后作状语。
⒈和数词组合后作状语。例如:
一夜睡不着。(张,P14)
若是说不肯,一顿打出屎。(错,P222)
⒉和指示代词组合后作状语。例如:
这番书会,要夺魁名。(张,P2)
这回刬草不除根,惟恐萌芽春再发。(张,P174)
⒊和时间名词组合后作状语。例如:
《状元张叶传》,前回曾演,汝辈搬成。(张,P2)
我当初分付买镜归,今番十面也有。(张,P148)
(二)和数词、指示代词组合后作补语。
⒈和数词组合后作补语。这种情况是文献中动量词句法功能中出现的最多的。例如:
它打我一拳,被我闪过,踢了一脚。(张,P42)
你带得掌记来,敷演一番。(错,P231)
在这里安歇几日,便入试院。(张,P125)
⒉和指示代词组合后作补语。例如:
奴家怎洗这场羞!(张,P162)
这例似乎量词“场”成了物量词,但是鉴于对文献的考察,我们还是把它作为动量词中的整体量词,强调完整的一件事件,时间上存在延续性。从句法功能看,文献中也仅这例是和指示代词“这”组合后作补语成分的。可看作是“奴家[怎]洗〈这场〉羞!”中省略了补语的形式标记“得”。
经过对《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校注》中的动量词做了三方面的调查研究,我们对南宋、元初南方的量词系统有了一定的了解,从中也发现了动量词活跃、生动的动态系统,这不仅是对前一时期量词系统的继承和发展,也影响了元代及元以后时期的量词系统。
附注:
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M].商务印书馆,1982.
马庆株.自主动词和非自主动词[J].中国语言学报[A].商务印书馆,1988.
参考文献:
[1] 陈颖.苏轼作品量词研究[M].四川:巴蜀书社,2003.
[2] 郭先珍.现代汉语量词手册[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87.
[3] 刘世儒.论魏晋南北朝的量词[J].中国语文,1959.
[4] 钱南扬校注.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校注[M]. 北京:中华书局,1979.
[5] 邵敬敏.汉语语法的立体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6] 许慎撰,徐铉校定.说文解字[M]. 北京:中华书局,2005.
(林是非,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