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天津市塘沽城市建设投资公司 天津市 300450
摘要:如何认识工程项目质量和成本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在为企业生存谋求最大化经济利润的同时兼顾企业信誉和品牌的树立,是工程项目的深层次管理目标。要有效地在工程项目管理中实现质量成本控制,除了要在宏观上遵循全面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及时性原则、有效性原则和成本责任制原则,理顺管理思路,从制度上对管理责任加以落实外,更为重要的是在管理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而合同就是这个“的”。
关键词:工程项目;质量与成本
长期以来,许多建筑施工企业对质量与成本二者间的辩证统一关系一直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甚至常常把质量与成本对立起来。一类是习惯于强调工程质量,而对工程成本关心不够,造成工程质量虽然有了较大提高,但增加了提高工程质量所付出的质量成本,使经济效益不理想,企业资本积累不足,甚至背上经济包袱,导致资金周转不灵,经济陷入困境。另一类是片面追求利润,尤其是在当前的建筑市场中,施工企业多而任务不饱满。由于供需不平衡,就形成了买方市场,业主处于明显的主动支配地位,对工程盲目压价。施工企业为了寻求生存,占有市场,不惜压低价格,微利甚至亏损来获得承包。低价承包的后果造成有些施工企业不规范执行施工程序,施工安全没有保证,施工质量隐患重重,更有一些企业为了达到盈利或保本的目的,只能通过偷工减料、粗制滥造来完成工程。
要正确认识工程质量与项目成本间的关系,就必须运用质量成本管理的方法走出这个误区。首先,要明确“质量成本”的定义。质量成本是指工程中为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而支出的一切费用,包括内部故障成本(如返工、停工等引起的费用)、外部故障成本(如保修、索赔等引起的费用)、质量预防费用和质量检验费用。施工企业在建筑产品的施工过程中投入人工、材料、机械,再加上直接和间接的管理费用,并最终形成的建筑产品使用价值的高低(质量的优劣),即是透过质量成本而得以确定。
从质量成本管理的角度来看,要使施工企业的效益达到最大化,工程的质量并非越高越好,超过合理水平时,属于质量过剩。一般说来,质量预防费用起初较低,随着质量要求的提高逐渐会增加,当质量达到一定水平再要求提高时,该项费用就会急剧上升。质量检验费用较为稳定,不过随着质量的提高也会有一定程度的增长。而因质量不足引起的内、外故障成本则不然,开始时因质量较差,损失很大,随着产品质量不断改进,该项损失逐步减少。只有在三者的交叉作用下,才能达成质量成本管理的目标,找到一个质量成本最低的理想点。所以,工程产品的质量无论是不足或过剩,都会造成质量成本的增加,都要通过质量成本管理加以调整。
要有效地在工程项目管理中实现质量成本控制,除了要在宏观上遵循全面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及时性原则、有效性原则和成本责任制原则,理顺管理思路,从制度上对管理责任加以落实外,更为重要的是在管理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而合同就是这个“的”。项目内外的经济活动所构成的项目成本,无论是固定成本还是可变成本,都可以纳入项目的内外合同体系,从工程项目开始时签订的工程合同到项目经理部与各个内部市场,如内部劳务市场、机械设备租赁市场、材料市场和资金市场等签订的各类经济合同,各项成本的发生过程就是各个合同的履约过程。形成以合同管理为核心的质量成本管理体系,对于切实做好质量成本的预测、预控以及过程控制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加强合同条款的签订工作,做好质量成本的预测预控。质量成本管理的首要工作是根据工程要求,制定质量目标计划,并在合理的质量标准要求下,搞好成本预测。既不能为了提高企业信誉和市场竞争力而使工程全面出现质量过剩现象,以致完成工程量不少,但经济效益低下;也不能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质量,虽然就单项工程而言,利润指数可能很高,但是因质量上不去,可能会增加因未达到质量标准而付出的额外质量成本,既增加了成本支出,又对企业信誉造成很坏的不良影响。而施工前各种合同的签订就可以直接决定成本预测的结果,因为各种合同(劳务合同、材料合同、三钢租赁合同和构件加工合同等)一经签订,资源的消耗就基本落实,计划成本就成定数。因此,不管从合同管理的角度出发,还是从质量成本预测预控的角度出发,都必须签订好合同。签订合同是质量成本管理的开始,质量成本控制的过程实质就是合同的履约过程。加强合同的履约管理,可以提高成本控制的质量,使质量成本的预控预测落到实处。为此,要根据各类合同中体现的成本预测结果及自身管理水平,编制详细的成本计划及切实可行的降低成本措施,细化管理责任,落实到人。要以项目经理牵头,项目核算员为主,项目其他人员共同参与,各负其责,建立健全成本管理的各项基础工作,如各种表格、台账等。同时要建立以落实责任制为手段,以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的成本分析与考核體系,从项目成本第一责任人(项目经理)到成本的具体控制者,都应有自己的经济责任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并对责任人进行考核,建立考核档案。
搞好各种合同履约完成的分析、评审与考核。为确保通过严格的合同管理实现有效控制成本的目的,在合同履约终了时,要对合同履约结果进行全面考核,真正落实各个岗位管理人员的责权利。通过合同分析评审,对管理者、责任人进行考核,严格兑现奖惩,以便对项目的成本结果真正做到心中有数。
规范合同管理。除执行国家已制定并推行的合同示范文本外,就企业内部合同而言,也应制订标准统一的合同文本,以促进合同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在签订合同以前,应执行合同参与人会签制度,让人人肩上有责任,全员努力促成成本的降低。同时,还应建立完善的合同台账和合同评审分析与考核资料,便于公司参与项目成本管理,随时检查项目部的成本管理情况。
强化合同管理是促成质量成本管理扎实运行的有效手段。以合同管理为突破口,进行质量成本管理,正确处理质量成本中质量损失(内、外部故障损失)、预防费用和检验费用间的相互关系。同时,企业要在工程施工阶段充分发挥技术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对工程合同中的主要技术方案作必要的技术经济论证,寻求较为经济可靠的施工方案,积极采用科学合理、先进实用的技术措施,并发掘使用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等等,在确保施工质量达到设计要求水平的前提下,降低工程成本。
结束语:
建筑施工企业要提高市场竞争力,必须以良好的工程质量树立企业信誉,并在工程项目施工中以尽量少的物化消耗和劳动力消耗来降低企业成本,把影响企业成本的各项耗费控制在计划范围之内。所以,施工企业必须对质量成本管理的战略功能有深刻地认识,才能实现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并增强企业的市场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
摘要:如何认识工程项目质量和成本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在为企业生存谋求最大化经济利润的同时兼顾企业信誉和品牌的树立,是工程项目的深层次管理目标。要有效地在工程项目管理中实现质量成本控制,除了要在宏观上遵循全面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及时性原则、有效性原则和成本责任制原则,理顺管理思路,从制度上对管理责任加以落实外,更为重要的是在管理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而合同就是这个“的”。
关键词:工程项目;质量与成本
长期以来,许多建筑施工企业对质量与成本二者间的辩证统一关系一直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甚至常常把质量与成本对立起来。一类是习惯于强调工程质量,而对工程成本关心不够,造成工程质量虽然有了较大提高,但增加了提高工程质量所付出的质量成本,使经济效益不理想,企业资本积累不足,甚至背上经济包袱,导致资金周转不灵,经济陷入困境。另一类是片面追求利润,尤其是在当前的建筑市场中,施工企业多而任务不饱满。由于供需不平衡,就形成了买方市场,业主处于明显的主动支配地位,对工程盲目压价。施工企业为了寻求生存,占有市场,不惜压低价格,微利甚至亏损来获得承包。低价承包的后果造成有些施工企业不规范执行施工程序,施工安全没有保证,施工质量隐患重重,更有一些企业为了达到盈利或保本的目的,只能通过偷工减料、粗制滥造来完成工程。
要正确认识工程质量与项目成本间的关系,就必须运用质量成本管理的方法走出这个误区。首先,要明确“质量成本”的定义。质量成本是指工程中为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而支出的一切费用,包括内部故障成本(如返工、停工等引起的费用)、外部故障成本(如保修、索赔等引起的费用)、质量预防费用和质量检验费用。施工企业在建筑产品的施工过程中投入人工、材料、机械,再加上直接和间接的管理费用,并最终形成的建筑产品使用价值的高低(质量的优劣),即是透过质量成本而得以确定。
从质量成本管理的角度来看,要使施工企业的效益达到最大化,工程的质量并非越高越好,超过合理水平时,属于质量过剩。一般说来,质量预防费用起初较低,随着质量要求的提高逐渐会增加,当质量达到一定水平再要求提高时,该项费用就会急剧上升。质量检验费用较为稳定,不过随着质量的提高也会有一定程度的增长。而因质量不足引起的内、外故障成本则不然,开始时因质量较差,损失很大,随着产品质量不断改进,该项损失逐步减少。只有在三者的交叉作用下,才能达成质量成本管理的目标,找到一个质量成本最低的理想点。所以,工程产品的质量无论是不足或过剩,都会造成质量成本的增加,都要通过质量成本管理加以调整。
要有效地在工程项目管理中实现质量成本控制,除了要在宏观上遵循全面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及时性原则、有效性原则和成本责任制原则,理顺管理思路,从制度上对管理责任加以落实外,更为重要的是在管理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而合同就是这个“的”。项目内外的经济活动所构成的项目成本,无论是固定成本还是可变成本,都可以纳入项目的内外合同体系,从工程项目开始时签订的工程合同到项目经理部与各个内部市场,如内部劳务市场、机械设备租赁市场、材料市场和资金市场等签订的各类经济合同,各项成本的发生过程就是各个合同的履约过程。形成以合同管理为核心的质量成本管理体系,对于切实做好质量成本的预测、预控以及过程控制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加强合同条款的签订工作,做好质量成本的预测预控。质量成本管理的首要工作是根据工程要求,制定质量目标计划,并在合理的质量标准要求下,搞好成本预测。既不能为了提高企业信誉和市场竞争力而使工程全面出现质量过剩现象,以致完成工程量不少,但经济效益低下;也不能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质量,虽然就单项工程而言,利润指数可能很高,但是因质量上不去,可能会增加因未达到质量标准而付出的额外质量成本,既增加了成本支出,又对企业信誉造成很坏的不良影响。而施工前各种合同的签订就可以直接决定成本预测的结果,因为各种合同(劳务合同、材料合同、三钢租赁合同和构件加工合同等)一经签订,资源的消耗就基本落实,计划成本就成定数。因此,不管从合同管理的角度出发,还是从质量成本预测预控的角度出发,都必须签订好合同。签订合同是质量成本管理的开始,质量成本控制的过程实质就是合同的履约过程。加强合同的履约管理,可以提高成本控制的质量,使质量成本的预控预测落到实处。为此,要根据各类合同中体现的成本预测结果及自身管理水平,编制详细的成本计划及切实可行的降低成本措施,细化管理责任,落实到人。要以项目经理牵头,项目核算员为主,项目其他人员共同参与,各负其责,建立健全成本管理的各项基础工作,如各种表格、台账等。同时要建立以落实责任制为手段,以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的成本分析与考核體系,从项目成本第一责任人(项目经理)到成本的具体控制者,都应有自己的经济责任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并对责任人进行考核,建立考核档案。
搞好各种合同履约完成的分析、评审与考核。为确保通过严格的合同管理实现有效控制成本的目的,在合同履约终了时,要对合同履约结果进行全面考核,真正落实各个岗位管理人员的责权利。通过合同分析评审,对管理者、责任人进行考核,严格兑现奖惩,以便对项目的成本结果真正做到心中有数。
规范合同管理。除执行国家已制定并推行的合同示范文本外,就企业内部合同而言,也应制订标准统一的合同文本,以促进合同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在签订合同以前,应执行合同参与人会签制度,让人人肩上有责任,全员努力促成成本的降低。同时,还应建立完善的合同台账和合同评审分析与考核资料,便于公司参与项目成本管理,随时检查项目部的成本管理情况。
强化合同管理是促成质量成本管理扎实运行的有效手段。以合同管理为突破口,进行质量成本管理,正确处理质量成本中质量损失(内、外部故障损失)、预防费用和检验费用间的相互关系。同时,企业要在工程施工阶段充分发挥技术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对工程合同中的主要技术方案作必要的技术经济论证,寻求较为经济可靠的施工方案,积极采用科学合理、先进实用的技术措施,并发掘使用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等等,在确保施工质量达到设计要求水平的前提下,降低工程成本。
结束语:
建筑施工企业要提高市场竞争力,必须以良好的工程质量树立企业信誉,并在工程项目施工中以尽量少的物化消耗和劳动力消耗来降低企业成本,把影响企业成本的各项耗费控制在计划范围之内。所以,施工企业必须对质量成本管理的战略功能有深刻地认识,才能实现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并增强企业的市场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