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教学思想;教学实践;运用
二十年前,在华南师大校园里,我“结交”了孔子、陶行知和叶圣陶先生;为了完成教育史老师布置的作业,在图书馆里,我初次与杜威先生“交流”。这些教育家的教育教学理念深刻地影响着我的教育生涯,使我初步形成了个人的教学风格。
移动互联网的时代,学习资源、大数据随时随地可得,“翻转课堂”不再遥远,课堂教学究竟还有何价值?
广州市“中学名教师”培养项目培训令我重新审视个人的教学思想。回顾自身十几年的教育教学经历,从中等师范教育到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从传统教学到新课程改革,从单一课堂到综合实践活动,从心理问题预防到积极心理品质培养,在不断追逐变迁的时代中,我逐渐踏上了“不教见教,学以致用”的教学之路。
一、不教见教
1.“不教”也是一种“教”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导学生,不到他想了解而不得其解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表达意见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孔子提出“启发式”教学思想,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对他们进行启发、开导。这一方法即使对今天的教学法仍有深远的影响。教育是一种等待,等待每一位学生的成长。“不教”的等待是值得的,这种教学法将会引发学生对知识的更大渴望,激发学生更大潜能。尤其是目前学校教学时间紧、课程多、进度赶,耐得住等待真不容易。
当然,世上没有绝对“不教”的教育。我以为,“不教”不是教育者什么都不管不问,而是努力为学生创造体验的条件,教师的劳动价值首先体现在为学生精心创设“不教”的情景。不作过多的指导,让学生自己在自由的空间里去观察去体会,产生疑惑,自己尝试解惑。实际上,这就是一种“教”,“不教”见“教”。
2.“不教”的原因
杜威先生提出“教育即经验的继续不断地改造”,主张根据儿童现有的直接经验来进行教学。陶行知先生认为,人接受教育有两种途径,一种是书本知识(间接的),一种是直接的,即从实践获得。简而言之,教育的本源是人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教”还是“不教”、“教什么”都由孩子说了算。为人父母的都知道,我们的“甩手”,能让孩子“跑”得更快,即使磕磕碰碰。柏拉图在《理想国》里这样写,若把“强制”与“严格”训练少年们孜孜求学的方式,改为以引导兴趣为主,他们势必劲力喷涌,欲罢不能。联邦德国《基本法》(即宪法)第七条第六款明确规定,禁止设立先修学校。禁止对孩子过早开发智力,避免将孩子大脑变成硬盘,留给孩子大脑更多的想象空间。孩子在小学前的“惟一任务”就是快乐成长。
我认为,“不教”是为了让学生主动地从生活、书本、网络等渠道获取大量的经验,当直接经验或间接经验满足不了学生的需要时才开始“教”。
另外,“不教”还是“教”的目的。上世纪60年代,叶圣陶先生非常明确地提出了“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的著名观点。通过“教”,让学生不仅“学会”——学懂现实世界(已知世界)的知识,并且“会学”——有能力去探索未知世界的奥秘。“会学”的能力包括了探索精神、批判性思维、创新意识、学以致用的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生活在当代的科技、移动时代中,教师的劳动价值更多地体现在“授人以渔”。我认为,新时代的教师可能只是学生求学之路的陪伴者,从而让学生实现“不教→教→会学”的循环发展。
二、学以致用
1.学习内容的更新
什么课程是能满足学生需要的、值得学生学习的、有用的,是促进学生素质提高的?杜威认为:“学校科目相互联系的真正中心是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这正如目前我国高中新课程改革中增设的“通用技术、信息技术和研究性学习课程”。除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以外,学校课程开发时必须思考上述问题。部分学校的校本课程开设就很有特色,例如有衔接课程、德育心育活动课程、学科拓展课程、创新实验课程、国际交流课程、大家讲堂和学生讲坛等。百花齐放的实用型校本课程以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拓宽了学习空间,充分满足了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
2.学习方式的转身
“知行合一”是陶行知先生的重要观点,他认为“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法国哲学家笛卡尔曾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方法的知识。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认为,有了真正的方法,还是不够的,还要懂得运用它。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学习不是从课本中来到课本中去,学生不是知识的储存器。有研究发现,在做中学、教授他人和对所学内容的立即运用等学习方式是最高效的,两周后的平均学习保持率在75%以上。新型的学习方式应是对知识进行主动探求,并积极解决实际问题。活学活用,化学为用,以用促学。
三、二者的关系
不教见教与学以致用表达了我对教与学的主张。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所谓的做,我理解就是体验、实践。四川大学附属实验小学的校训是:“因生活而教育,在生活中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上向前而教育。”这与我心目中的学校蓝图不谋而合:设置灵活多样的课程计划,必修课程以基础知识技能为主,选修课程丰富多彩,大力推广活动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间平等对话,教学相长,爱满天下;建立多元开放的考核评价体制,注重过程性评价,全面评价师生的教与学的质量;讲究科学的教学方法,教师把握好何时“不教”和何时“教”,以及如何创设“不教”的条件和如何“教”会学生学和用。在理想的学校里,学生将在“做中学,学中做”,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更加“乐学、会学”,全面发展。
四、教学思想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教学实践中的运用
爱尔兰诗人叶芝把教育比作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第斯多惠在《德国教师教育指南》里写到:“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我希望自己能为学生点燃青春热情,希望自己的心理课堂能鼓舞人心、洋溢幸福。 在“不教见教,学以致用”的教学思想引导下,我提炼出个人的教学模式如下图。
1.动情
“不教”,是教育者努力为学生创造体验的条件,促使学生产生情绪情感,引发反省思考。
体验是指在实践中亲身经历的一种心理活动,它更多是指情感活动,是对情感的一种体会和感受。心理体验活动有游戏、实验、情景表演、角色扮演、沉思冥想、参观调查等方式。其中最常用的是心理游戏,以幸福课“热情让青春灿烂”里的“生命立方体”为例:
请准备一条长长的纸条。假如这张纸条是我们人类的生命直尺,请你估算自己活的岁数,然后把纸条后面撕掉,记住,一定要撕掉喔!请把你已经活的岁数,即把纸条前面撕掉;请将剩下的纸条折成三等份,通常人们每天睡觉8小时,请撕掉1/3纸条,吃喝拉撒、休闲娱乐、体育锻炼等几乎也占一天的1/3,请撕掉1/3纸条;余下的纸条长度就是我们追求梦想、奋斗的时间。请以纸条为长,用彩色笔绘出一个大大的立方体。
学生通过撕纸和画立方体的游戏活动来体验生命的长度与宽度。许多学生为了能够绘出大大的立方体,有的把余下的纸条对半撕开来增加长度,有的把之前撕去的2/3纸条找回粘贴,有的把立方体的宽和高不断延长。自主体验的过程触发了他们热爱和珍惜生命的情感。
2.明辨
学生动情后,可能会产生疑惑,也可能会有完善自己的想法,于是开始理性思考,尝试解惑,调整认知。借助团体动力,组织学生与学习共同体的成员分享交流,集思广益,感悟提升。等到学生充分感知之后,才是他们所渴望的“教”——教师的点拨。
明辨的活动有查阅文献、学习视听材料、心理测量、讨论辩论、教师讲授等方式。“头脑风暴”是小组研讨常用的做法,一般应遵守如下原则:(1)延迟评判,认真对待任何一种设想,而不管其是否恰当和可行;(2)自由畅想,各抒己见,求异创新;(3)以量求质,意见越多,产生好意见的可能性越大;(4)综合改善,鼓励参加者对他人已经提出的设想进行补充、改进和综合。以幸福课“将爱情藏于心里”中的“爱情加减法”为例(见上图):
小组合作探究:如果要为爱情做加法,需要贮备爱的能力和爱的资本,现阶段我们可以在哪些方面作出努力?
学生在“头脑风暴”的合作探究中,由于不受任何限制,对敏感话题能自由发言,激发热情,相互感染,突破固有观念的束缚,不断地开发思维,最大限度地发挥创造性。为了解决以上问题,学生提出的对策远远超过个人所想,经过整合的意见也更具可行性。这使学生重新审视爱情,对学生建立爱情观有积极的影响,也有助于学生树立责任意识。
3.笃行
心理方法的学习比心理知识更重要,我不仅会为学生提供科学的心理知识,而且会着重设计心理方法、技能的练习,布置行为训练的“长作业”,向学生推荐课外书籍、网站,组织心理课题研究活动,安排手抄报展览、成果汇报会等,通过各式各样的活动促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以致用,让生活更加健康幸福。
仿写练习是我在课堂上经常会安排的一项活动,在已有的心理研究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重新设计。以幸福课“生活的乐观解释”里的“五步脱困法”为例:
请仿照以下的例子,完成一个仿写练习,初步学会重新归因,积极乐观地解释生活。
参考案例:
第1步,困境:“我学不好英语。”
第2步,改写:“到现在为止,我的英语都不是很好。”
第3步,因果:“到现在为止,我的英语都不是很好。主要原因是我过去一直未能找到有效的学习英语的方法。”
第4步,假设:“到现在为止,我的英语都不是很好。主要原因是我过去一直未能找到有效的学习英语的方法。当我找到这些方法,我的英语成绩便会提升。”
第5步,未来:“到现在为止,我的英语都不是很好。主要原因是我过去一直未能找到有效的学习英语的方法。当我找到这些方法,我的英语成绩便会提升。我要找到英语学习出色的朋友或同学,向他们请教学习英语的有效方法;我还要上好每一节英语课,主动大胆请教英语老师;作好总结,认真完成每天的英语学习任务……我坚信我的英语一定会学得越来越好!”
请仿照以上的例子,完成一个仿写练习。
第1步
二十年前,在华南师大校园里,我“结交”了孔子、陶行知和叶圣陶先生;为了完成教育史老师布置的作业,在图书馆里,我初次与杜威先生“交流”。这些教育家的教育教学理念深刻地影响着我的教育生涯,使我初步形成了个人的教学风格。
移动互联网的时代,学习资源、大数据随时随地可得,“翻转课堂”不再遥远,课堂教学究竟还有何价值?
广州市“中学名教师”培养项目培训令我重新审视个人的教学思想。回顾自身十几年的教育教学经历,从中等师范教育到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从传统教学到新课程改革,从单一课堂到综合实践活动,从心理问题预防到积极心理品质培养,在不断追逐变迁的时代中,我逐渐踏上了“不教见教,学以致用”的教学之路。
一、不教见教
1.“不教”也是一种“教”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导学生,不到他想了解而不得其解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表达意见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孔子提出“启发式”教学思想,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对他们进行启发、开导。这一方法即使对今天的教学法仍有深远的影响。教育是一种等待,等待每一位学生的成长。“不教”的等待是值得的,这种教学法将会引发学生对知识的更大渴望,激发学生更大潜能。尤其是目前学校教学时间紧、课程多、进度赶,耐得住等待真不容易。
当然,世上没有绝对“不教”的教育。我以为,“不教”不是教育者什么都不管不问,而是努力为学生创造体验的条件,教师的劳动价值首先体现在为学生精心创设“不教”的情景。不作过多的指导,让学生自己在自由的空间里去观察去体会,产生疑惑,自己尝试解惑。实际上,这就是一种“教”,“不教”见“教”。
2.“不教”的原因
杜威先生提出“教育即经验的继续不断地改造”,主张根据儿童现有的直接经验来进行教学。陶行知先生认为,人接受教育有两种途径,一种是书本知识(间接的),一种是直接的,即从实践获得。简而言之,教育的本源是人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教”还是“不教”、“教什么”都由孩子说了算。为人父母的都知道,我们的“甩手”,能让孩子“跑”得更快,即使磕磕碰碰。柏拉图在《理想国》里这样写,若把“强制”与“严格”训练少年们孜孜求学的方式,改为以引导兴趣为主,他们势必劲力喷涌,欲罢不能。联邦德国《基本法》(即宪法)第七条第六款明确规定,禁止设立先修学校。禁止对孩子过早开发智力,避免将孩子大脑变成硬盘,留给孩子大脑更多的想象空间。孩子在小学前的“惟一任务”就是快乐成长。
我认为,“不教”是为了让学生主动地从生活、书本、网络等渠道获取大量的经验,当直接经验或间接经验满足不了学生的需要时才开始“教”。
另外,“不教”还是“教”的目的。上世纪60年代,叶圣陶先生非常明确地提出了“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的著名观点。通过“教”,让学生不仅“学会”——学懂现实世界(已知世界)的知识,并且“会学”——有能力去探索未知世界的奥秘。“会学”的能力包括了探索精神、批判性思维、创新意识、学以致用的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生活在当代的科技、移动时代中,教师的劳动价值更多地体现在“授人以渔”。我认为,新时代的教师可能只是学生求学之路的陪伴者,从而让学生实现“不教→教→会学”的循环发展。
二、学以致用
1.学习内容的更新
什么课程是能满足学生需要的、值得学生学习的、有用的,是促进学生素质提高的?杜威认为:“学校科目相互联系的真正中心是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这正如目前我国高中新课程改革中增设的“通用技术、信息技术和研究性学习课程”。除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以外,学校课程开发时必须思考上述问题。部分学校的校本课程开设就很有特色,例如有衔接课程、德育心育活动课程、学科拓展课程、创新实验课程、国际交流课程、大家讲堂和学生讲坛等。百花齐放的实用型校本课程以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拓宽了学习空间,充分满足了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
2.学习方式的转身
“知行合一”是陶行知先生的重要观点,他认为“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法国哲学家笛卡尔曾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方法的知识。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认为,有了真正的方法,还是不够的,还要懂得运用它。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学习不是从课本中来到课本中去,学生不是知识的储存器。有研究发现,在做中学、教授他人和对所学内容的立即运用等学习方式是最高效的,两周后的平均学习保持率在75%以上。新型的学习方式应是对知识进行主动探求,并积极解决实际问题。活学活用,化学为用,以用促学。
三、二者的关系
不教见教与学以致用表达了我对教与学的主张。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所谓的做,我理解就是体验、实践。四川大学附属实验小学的校训是:“因生活而教育,在生活中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上向前而教育。”这与我心目中的学校蓝图不谋而合:设置灵活多样的课程计划,必修课程以基础知识技能为主,选修课程丰富多彩,大力推广活动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间平等对话,教学相长,爱满天下;建立多元开放的考核评价体制,注重过程性评价,全面评价师生的教与学的质量;讲究科学的教学方法,教师把握好何时“不教”和何时“教”,以及如何创设“不教”的条件和如何“教”会学生学和用。在理想的学校里,学生将在“做中学,学中做”,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更加“乐学、会学”,全面发展。
四、教学思想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教学实践中的运用
爱尔兰诗人叶芝把教育比作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第斯多惠在《德国教师教育指南》里写到:“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我希望自己能为学生点燃青春热情,希望自己的心理课堂能鼓舞人心、洋溢幸福。 在“不教见教,学以致用”的教学思想引导下,我提炼出个人的教学模式如下图。
1.动情
“不教”,是教育者努力为学生创造体验的条件,促使学生产生情绪情感,引发反省思考。
体验是指在实践中亲身经历的一种心理活动,它更多是指情感活动,是对情感的一种体会和感受。心理体验活动有游戏、实验、情景表演、角色扮演、沉思冥想、参观调查等方式。其中最常用的是心理游戏,以幸福课“热情让青春灿烂”里的“生命立方体”为例:
请准备一条长长的纸条。假如这张纸条是我们人类的生命直尺,请你估算自己活的岁数,然后把纸条后面撕掉,记住,一定要撕掉喔!请把你已经活的岁数,即把纸条前面撕掉;请将剩下的纸条折成三等份,通常人们每天睡觉8小时,请撕掉1/3纸条,吃喝拉撒、休闲娱乐、体育锻炼等几乎也占一天的1/3,请撕掉1/3纸条;余下的纸条长度就是我们追求梦想、奋斗的时间。请以纸条为长,用彩色笔绘出一个大大的立方体。
学生通过撕纸和画立方体的游戏活动来体验生命的长度与宽度。许多学生为了能够绘出大大的立方体,有的把余下的纸条对半撕开来增加长度,有的把之前撕去的2/3纸条找回粘贴,有的把立方体的宽和高不断延长。自主体验的过程触发了他们热爱和珍惜生命的情感。
2.明辨
学生动情后,可能会产生疑惑,也可能会有完善自己的想法,于是开始理性思考,尝试解惑,调整认知。借助团体动力,组织学生与学习共同体的成员分享交流,集思广益,感悟提升。等到学生充分感知之后,才是他们所渴望的“教”——教师的点拨。
明辨的活动有查阅文献、学习视听材料、心理测量、讨论辩论、教师讲授等方式。“头脑风暴”是小组研讨常用的做法,一般应遵守如下原则:(1)延迟评判,认真对待任何一种设想,而不管其是否恰当和可行;(2)自由畅想,各抒己见,求异创新;(3)以量求质,意见越多,产生好意见的可能性越大;(4)综合改善,鼓励参加者对他人已经提出的设想进行补充、改进和综合。以幸福课“将爱情藏于心里”中的“爱情加减法”为例(见上图):
小组合作探究:如果要为爱情做加法,需要贮备爱的能力和爱的资本,现阶段我们可以在哪些方面作出努力?
学生在“头脑风暴”的合作探究中,由于不受任何限制,对敏感话题能自由发言,激发热情,相互感染,突破固有观念的束缚,不断地开发思维,最大限度地发挥创造性。为了解决以上问题,学生提出的对策远远超过个人所想,经过整合的意见也更具可行性。这使学生重新审视爱情,对学生建立爱情观有积极的影响,也有助于学生树立责任意识。
3.笃行
心理方法的学习比心理知识更重要,我不仅会为学生提供科学的心理知识,而且会着重设计心理方法、技能的练习,布置行为训练的“长作业”,向学生推荐课外书籍、网站,组织心理课题研究活动,安排手抄报展览、成果汇报会等,通过各式各样的活动促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以致用,让生活更加健康幸福。
仿写练习是我在课堂上经常会安排的一项活动,在已有的心理研究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重新设计。以幸福课“生活的乐观解释”里的“五步脱困法”为例:
请仿照以下的例子,完成一个仿写练习,初步学会重新归因,积极乐观地解释生活。
参考案例:
第1步,困境:“我学不好英语。”
第2步,改写:“到现在为止,我的英语都不是很好。”
第3步,因果:“到现在为止,我的英语都不是很好。主要原因是我过去一直未能找到有效的学习英语的方法。”
第4步,假设:“到现在为止,我的英语都不是很好。主要原因是我过去一直未能找到有效的学习英语的方法。当我找到这些方法,我的英语成绩便会提升。”
第5步,未来:“到现在为止,我的英语都不是很好。主要原因是我过去一直未能找到有效的学习英语的方法。当我找到这些方法,我的英语成绩便会提升。我要找到英语学习出色的朋友或同学,向他们请教学习英语的有效方法;我还要上好每一节英语课,主动大胆请教英语老师;作好总结,认真完成每天的英语学习任务……我坚信我的英语一定会学得越来越好!”
请仿照以上的例子,完成一个仿写练习。
第1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