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个人简介:
廖国锋曾获得广西壮族自治区“劳动模范”、广西“最美劳动者”、柳州市“十大公民榜样”等荣誉,连续3年获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电焊工技能大赛冠军,2016年获得“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成为柳工首位技术工人全国劳模;2017年,获国务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2013年,柳工成立“廖国锋(劳模)创新工作室”,廖國锋带徒授艺500多人,承担起装载机公司的焊接技能人才培训工作,完成20多项技术攻关、工艺改进及工装设计项目,解决了大量工艺、质量、成本、工效、安全等方面的难题,为公司节约和创造的经济价值近400万元。其中,《装载机前车架焊接工装优化》《动臂搭子焊接工艺优化》项目分别获得2014年自治区优秀工艺工装评选二等奖和三等奖。
廖国锋在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柳工”)工作22年,曾获得广西壮族自治区“劳动模范”、广西“最美劳动者”、柳州市“十大公民榜样”等荣誉,连续3年获柳工电焊工技能大赛冠军。公司以他名字命名“廖国锋(劳模)创新工作室”,带徒授艺500多人,多人多次在各项电焊技术比武中获大奖。2016年,廖国锋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称号,成为柳工首位技术工人全国劳模;2017年初,获国务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从平凡的一线工人,到闪亮的全国劳动模范,他的成长伴随着风风雨雨,最终迎来了绚丽的彩虹!
对于荣誉,廖国锋看得很淡。他说“用一种做艺术品的心态来做自己的产品,享受工作的乐趣,踏踏实实走好眼前的路。”
板凳要坐十年冷
功夫才能练得精
1993年,刚满18岁的廖国锋从广西横县职业中学农村机电维修专业毕业,进入当时的柳州工程机械厂技工学校生产实习工厂,后在柳州柳工齿轮有限公司做电焊工。电焊工作“苦、脏、累”,常被人看做是“努力不长智,费力不露脸”的工种,但初入职场的廖国锋觉得能在城里找到一份工作挺满足。
焊接分平焊、立焊、横焊、仰焊等多种方式,得要一样一样地学。由于焊接的不规则性,有些焊位地方狭小,必须蹲着、跪着,甚至趴着才能施焊,一整天干下来,连腰都直不起。
对于廖国锋而言,身体劳累是小事,他知道,要想焊得好,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由于当时使用的是外面厂家提供的电焊设备,平时遇到难题廖国锋就请教厂家师傅,一定要把难点攻克才肯罢休。他投入大量精力在车间练习焊接技能,10年坚持不懈换来一身绝技,成为柳工焊接技术超群的工人技术专家,被柳工聘为首批技能大师。他还找来900多页《机器人操作指导综合手册》,一边研读一边实践,几年时间,愣是通读三遍。
技术比武露锋芒
技艺高超创佳绩
电焊是柳工应用最多的工种,也是最重要的工种之一。柳工工会每年举行电焊工技能比武,各生产厂也会每年举行一次类似的技术比武。2004年至2007年,廖国锋连续三届夺得柳工电焊工岗位技能大赛冠军。
荣耀的背后是艰辛的付出。柳工的技术比武是利用选手们的业余时间来进行的。当时正是公司高速发展的时期,电焊工不仅要高效完成生产任务,还要牺牲业余时间做大赛备战练习。廖国锋总是第一个走进操作间,最后一个出来。一天的练习下来,双眼被电焊弧光“灼伤”得像两只红肿的桃子。晚上,工友都下班了,他不停摸索摆枪位置、焊接参数,争取找到最佳点。翌日,他会把不满意的问题带到现场向师傅们请教,直至得到满意的结果为止。
皇天不负苦心人,廖国锋的努力没有白费,接踵而来的荣誉让他名噪一时。他在比赛中所表露出来的沉稳、镇定、灵活、善于使用资源等综合素质,奠定了他成为柳工首批技能大师的基础。
除了在技术比武中大显身手外,廖国锋更多的是把技艺用在实际生产中。他主导实施的CLG855装载机前车架连接板、前中梁连续船形焊方法,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焊接的外观质量。他设计制造的主机架护罩拼焊定位工装,使护罩装配合格率由20%提高到99.7%。
头脑灵光“小灶”开
技术美誉传海外
通过不断自学,廖国锋还学会了焊接工装设计和复杂焊接工艺编制,在公司高端产品结构件设计生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1999年,美国CASE公司焊接专家特莱伯到柳工进行富氩混合气体保护焊培训,当时柳工未曾用过此焊接工艺,廖国锋勤学苦练新工艺,每天总是比别人早到晚走。“西方人没有午休习惯,我借此机会经常找特莱伯先生‘开小灶’。”最终,他掌握并精通了这门新技术。特莱伯先生赞道:“这是我在中国遇到的最好的、最刻苦的、最善于学习的电焊工。”
廖国锋在焊接技术方面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扩大,2000年,美国CASE公司进行全球供应商招标,廖国锋所在的柳工路面机械公司一举中标成为CASE公司铲斗、动臂、振动锤等部件的生产和供应商。柳工产品焊接质量的美誉也流传海外。2004年,澳大利亚ROBBO公司也看上了以廖国锋为代表的柳工焊接力量,主动上门寻求合作,将每年1000多台套挖斗、四合一斗、叉车架等产品交给他们生产,每年新增产值150多万元。
导师带徒是本分
满院花开才是春
天津柳工建立之初,柳工派廖国锋到新公司进行技术支持。针对新工厂基础薄弱的情况,他带领焊工们努力提高焊接技能,为天津柳工培养了40名拼焊骨干。在当年天津空港保税区举办的首届焊工技能大赛中,他带出的两名年轻徒弟分别夺得气体保护焊亚军和电弧焊季军。
回到柳工总部后,公司聘请廖国锋为培训专员,专门培训焊接人才和攻关电焊项目,在他的精心培养下,柳工涌现出一批在一线生产中挑大梁,在各种岗位技能大赛中屡创佳绩的电焊技能高手。光是参加柳工内部举行的电焊工岗位技能大赛,在2006年度和2007年度比赛中,就创造了4人进入前六名和7人进入前十名的战绩。
2013年,柳工成立“廖国锋(劳模)创新工作室”。两年多来,廖国锋带领他的工作室团队,承担起装载机公司的焊接技能人才培训工作,完成了20多项技术攻关、工艺改进及工装设计项目,解决了大量工艺、质量、成本、工效、安全等方面的难题,为公司节约和创造的经济价值近400万元。其中,《装载机前车架焊接工装优化》《动臂搭子焊接工艺优化》项目分别获得2014年自治区优秀工艺工装评选二等奖和三等奖,是参评项目中少数由一线工人主导开展的项目。 为促进柳工产品制造整体实力的提升,廖国锋还多次接受公司委托,以工人焊接专家的身份,前往柳工位于天津、江阴、镇江等地的子公司,进行培训和技术支持。
新鲜技术挠心痒
艺无止境虚心学
电焊新技术的发展,让廖国锋在进行“工装设计”时遇到一些瓶颈,对此,厂里开展“高级技师结对子”活动,将掌握新技术但缺乏实践经验的本科工程师与实践经验丰富但新技术基础薄弱的高级技能专家结成互学对子,取长补短。为了使用电脑熟练进行工装设计,廖国锋认真听互学对子小李的讲解和操作演示,学到新技术。
2014年,公司要派一批焊接机器人操作工到河北唐山开元机器人公司培训,廖国锋主动要求参加培训。在为期20天的培训中,廖国锋带队系统学习焊接机器人的工作原理、传感功能的扩展应用、深层次功能的应用开发、维修保养及报警分级故障排除等专业知识,参加了实际操作训练,并取得了焊接培训结业证书。
2016年,公司指定廖国锋(劳模)创新工作室负责《装载机公司焊接机器人搬迁及安装调试》项目,将原大型机厂的焊接机器人搬迁至新组建的构件工厂。廖国锋与生产厂家充分沟通,协调公司内部资源,全程参与预编搬迁程序到重设内部通信、画线安装基准、重新校准机器人及移动装置、变位机精度,制作工位器具等工作,全年完成9台设备的搬迁、安装及调试工作,为公司节约36万元的费用,并对原使用6—7年的十多台设备进行检修保养,修复3台因机械或电气故障而闲置的焊接机器人,盘活近500万的设备资产,利用废旧手工焊枪改造成机器人焊枪7把,为公司节约成本近10万元,得到公司嘉奖。在搬迁和安装过程中,廖国锋还培养3名机械手操作工,更好地为企业服务。
随着H系列产品的导入,产量不断攀升,原有的焊接机械手已不能满足生产的需求,2016年,廖国锋参与《前车架车间C线机械手焊接转台改进》项目,通过多次电脑模拟和周密计算,现场实测,改变原工装的定位基准点和制作部分夹具,满足H系列产品上机械手焊接要求。经过改进,目前有8台机械手能够同时兼容原来的50C系列和H系列产品,为工厂节省10多万元的工装投入,同时,廖国锋加班完成H系列20多套程序的编写,为H系列产品快速打入市场奠定基础。
过去,后车架镗孔进入下道工序的钻孔加工时,需要把侧立的后车架转换为平放状态才能上钻床加工。数吨重的后车架翻身都要用大行车吊运来完成,由于后车架重心不统一,每次翻身晃动很大,后车架落地时发出很大噪声,给加工空间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为此,廖国锋参与《后车架自动翻身机构制作》项目,经过多次的试验以及论证,最终完成后车架翻身机构钢结构骨架以及油缸系统安装。项目实施后,镗孔下来的后车架要放到缓存区,在从缓存区吊到翻身区,翻身上工位小车;从改进前使用4次变成改进后2次;时间次3分钟减少到1分钟;减少了操作者的等待时间;钻床工序产能从日均衡18台到改进后的24台每天,既提高了生产效率,又降低了安全风险。
廖国锋还参与公司《后车架辊道线修磨防尘降尘》项目,配合工艺部门利用原老油漆线的隔离栅进行地面铺设,为工厂减少1万多元的投资,各项指标均达到设计要求,大大改善员工的职业卫生状况和劳动强度。
随着制造技术的智能化不断推进,2016年,廖国锋还参与公司《动臂焊接机器人自动化改造》项目,提出在L型臂上附带人工踏板平台的建议,解决了以往中间搭子难以在前道工序和后道工序焊接的难题。作为动臂焊接流水线精益物流改造項目的一部分,动臂板自动翻身机构是难点之一,在试制翻身机过程中与设计人员密切配合,通过试验和不断改进,目前已制作出使用样件并投入使用,消除了单台动臂以往焊接时行车翻身2次的频率,使动臂焊接员工操作更符合人机工程,更高效安全。
廖国锋还先后积极参与公司的现场质量、效率、成本、5S改进,完成20多种产品的机器人程序编写和完善优化,培训员工90多人次,所带徒弟在2016年度柳工电焊工技术比武中获第一名,实现了相隔十多年后的“状元”回归。
廖国锋曾获得广西壮族自治区“劳动模范”、广西“最美劳动者”、柳州市“十大公民榜样”等荣誉,连续3年获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电焊工技能大赛冠军,2016年获得“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成为柳工首位技术工人全国劳模;2017年,获国务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2013年,柳工成立“廖国锋(劳模)创新工作室”,廖國锋带徒授艺500多人,承担起装载机公司的焊接技能人才培训工作,完成20多项技术攻关、工艺改进及工装设计项目,解决了大量工艺、质量、成本、工效、安全等方面的难题,为公司节约和创造的经济价值近400万元。其中,《装载机前车架焊接工装优化》《动臂搭子焊接工艺优化》项目分别获得2014年自治区优秀工艺工装评选二等奖和三等奖。
廖国锋在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柳工”)工作22年,曾获得广西壮族自治区“劳动模范”、广西“最美劳动者”、柳州市“十大公民榜样”等荣誉,连续3年获柳工电焊工技能大赛冠军。公司以他名字命名“廖国锋(劳模)创新工作室”,带徒授艺500多人,多人多次在各项电焊技术比武中获大奖。2016年,廖国锋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称号,成为柳工首位技术工人全国劳模;2017年初,获国务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从平凡的一线工人,到闪亮的全国劳动模范,他的成长伴随着风风雨雨,最终迎来了绚丽的彩虹!
对于荣誉,廖国锋看得很淡。他说“用一种做艺术品的心态来做自己的产品,享受工作的乐趣,踏踏实实走好眼前的路。”
板凳要坐十年冷
功夫才能练得精
1993年,刚满18岁的廖国锋从广西横县职业中学农村机电维修专业毕业,进入当时的柳州工程机械厂技工学校生产实习工厂,后在柳州柳工齿轮有限公司做电焊工。电焊工作“苦、脏、累”,常被人看做是“努力不长智,费力不露脸”的工种,但初入职场的廖国锋觉得能在城里找到一份工作挺满足。
焊接分平焊、立焊、横焊、仰焊等多种方式,得要一样一样地学。由于焊接的不规则性,有些焊位地方狭小,必须蹲着、跪着,甚至趴着才能施焊,一整天干下来,连腰都直不起。
对于廖国锋而言,身体劳累是小事,他知道,要想焊得好,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由于当时使用的是外面厂家提供的电焊设备,平时遇到难题廖国锋就请教厂家师傅,一定要把难点攻克才肯罢休。他投入大量精力在车间练习焊接技能,10年坚持不懈换来一身绝技,成为柳工焊接技术超群的工人技术专家,被柳工聘为首批技能大师。他还找来900多页《机器人操作指导综合手册》,一边研读一边实践,几年时间,愣是通读三遍。
技术比武露锋芒
技艺高超创佳绩
电焊是柳工应用最多的工种,也是最重要的工种之一。柳工工会每年举行电焊工技能比武,各生产厂也会每年举行一次类似的技术比武。2004年至2007年,廖国锋连续三届夺得柳工电焊工岗位技能大赛冠军。
荣耀的背后是艰辛的付出。柳工的技术比武是利用选手们的业余时间来进行的。当时正是公司高速发展的时期,电焊工不仅要高效完成生产任务,还要牺牲业余时间做大赛备战练习。廖国锋总是第一个走进操作间,最后一个出来。一天的练习下来,双眼被电焊弧光“灼伤”得像两只红肿的桃子。晚上,工友都下班了,他不停摸索摆枪位置、焊接参数,争取找到最佳点。翌日,他会把不满意的问题带到现场向师傅们请教,直至得到满意的结果为止。
皇天不负苦心人,廖国锋的努力没有白费,接踵而来的荣誉让他名噪一时。他在比赛中所表露出来的沉稳、镇定、灵活、善于使用资源等综合素质,奠定了他成为柳工首批技能大师的基础。
除了在技术比武中大显身手外,廖国锋更多的是把技艺用在实际生产中。他主导实施的CLG855装载机前车架连接板、前中梁连续船形焊方法,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焊接的外观质量。他设计制造的主机架护罩拼焊定位工装,使护罩装配合格率由20%提高到99.7%。
头脑灵光“小灶”开
技术美誉传海外
通过不断自学,廖国锋还学会了焊接工装设计和复杂焊接工艺编制,在公司高端产品结构件设计生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1999年,美国CASE公司焊接专家特莱伯到柳工进行富氩混合气体保护焊培训,当时柳工未曾用过此焊接工艺,廖国锋勤学苦练新工艺,每天总是比别人早到晚走。“西方人没有午休习惯,我借此机会经常找特莱伯先生‘开小灶’。”最终,他掌握并精通了这门新技术。特莱伯先生赞道:“这是我在中国遇到的最好的、最刻苦的、最善于学习的电焊工。”
廖国锋在焊接技术方面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扩大,2000年,美国CASE公司进行全球供应商招标,廖国锋所在的柳工路面机械公司一举中标成为CASE公司铲斗、动臂、振动锤等部件的生产和供应商。柳工产品焊接质量的美誉也流传海外。2004年,澳大利亚ROBBO公司也看上了以廖国锋为代表的柳工焊接力量,主动上门寻求合作,将每年1000多台套挖斗、四合一斗、叉车架等产品交给他们生产,每年新增产值150多万元。
导师带徒是本分
满院花开才是春
天津柳工建立之初,柳工派廖国锋到新公司进行技术支持。针对新工厂基础薄弱的情况,他带领焊工们努力提高焊接技能,为天津柳工培养了40名拼焊骨干。在当年天津空港保税区举办的首届焊工技能大赛中,他带出的两名年轻徒弟分别夺得气体保护焊亚军和电弧焊季军。
回到柳工总部后,公司聘请廖国锋为培训专员,专门培训焊接人才和攻关电焊项目,在他的精心培养下,柳工涌现出一批在一线生产中挑大梁,在各种岗位技能大赛中屡创佳绩的电焊技能高手。光是参加柳工内部举行的电焊工岗位技能大赛,在2006年度和2007年度比赛中,就创造了4人进入前六名和7人进入前十名的战绩。
2013年,柳工成立“廖国锋(劳模)创新工作室”。两年多来,廖国锋带领他的工作室团队,承担起装载机公司的焊接技能人才培训工作,完成了20多项技术攻关、工艺改进及工装设计项目,解决了大量工艺、质量、成本、工效、安全等方面的难题,为公司节约和创造的经济价值近400万元。其中,《装载机前车架焊接工装优化》《动臂搭子焊接工艺优化》项目分别获得2014年自治区优秀工艺工装评选二等奖和三等奖,是参评项目中少数由一线工人主导开展的项目。 为促进柳工产品制造整体实力的提升,廖国锋还多次接受公司委托,以工人焊接专家的身份,前往柳工位于天津、江阴、镇江等地的子公司,进行培训和技术支持。
新鲜技术挠心痒
艺无止境虚心学
电焊新技术的发展,让廖国锋在进行“工装设计”时遇到一些瓶颈,对此,厂里开展“高级技师结对子”活动,将掌握新技术但缺乏实践经验的本科工程师与实践经验丰富但新技术基础薄弱的高级技能专家结成互学对子,取长补短。为了使用电脑熟练进行工装设计,廖国锋认真听互学对子小李的讲解和操作演示,学到新技术。
2014年,公司要派一批焊接机器人操作工到河北唐山开元机器人公司培训,廖国锋主动要求参加培训。在为期20天的培训中,廖国锋带队系统学习焊接机器人的工作原理、传感功能的扩展应用、深层次功能的应用开发、维修保养及报警分级故障排除等专业知识,参加了实际操作训练,并取得了焊接培训结业证书。
2016年,公司指定廖国锋(劳模)创新工作室负责《装载机公司焊接机器人搬迁及安装调试》项目,将原大型机厂的焊接机器人搬迁至新组建的构件工厂。廖国锋与生产厂家充分沟通,协调公司内部资源,全程参与预编搬迁程序到重设内部通信、画线安装基准、重新校准机器人及移动装置、变位机精度,制作工位器具等工作,全年完成9台设备的搬迁、安装及调试工作,为公司节约36万元的费用,并对原使用6—7年的十多台设备进行检修保养,修复3台因机械或电气故障而闲置的焊接机器人,盘活近500万的设备资产,利用废旧手工焊枪改造成机器人焊枪7把,为公司节约成本近10万元,得到公司嘉奖。在搬迁和安装过程中,廖国锋还培养3名机械手操作工,更好地为企业服务。
随着H系列产品的导入,产量不断攀升,原有的焊接机械手已不能满足生产的需求,2016年,廖国锋参与《前车架车间C线机械手焊接转台改进》项目,通过多次电脑模拟和周密计算,现场实测,改变原工装的定位基准点和制作部分夹具,满足H系列产品上机械手焊接要求。经过改进,目前有8台机械手能够同时兼容原来的50C系列和H系列产品,为工厂节省10多万元的工装投入,同时,廖国锋加班完成H系列20多套程序的编写,为H系列产品快速打入市场奠定基础。
过去,后车架镗孔进入下道工序的钻孔加工时,需要把侧立的后车架转换为平放状态才能上钻床加工。数吨重的后车架翻身都要用大行车吊运来完成,由于后车架重心不统一,每次翻身晃动很大,后车架落地时发出很大噪声,给加工空间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为此,廖国锋参与《后车架自动翻身机构制作》项目,经过多次的试验以及论证,最终完成后车架翻身机构钢结构骨架以及油缸系统安装。项目实施后,镗孔下来的后车架要放到缓存区,在从缓存区吊到翻身区,翻身上工位小车;从改进前使用4次变成改进后2次;时间次3分钟减少到1分钟;减少了操作者的等待时间;钻床工序产能从日均衡18台到改进后的24台每天,既提高了生产效率,又降低了安全风险。
廖国锋还参与公司《后车架辊道线修磨防尘降尘》项目,配合工艺部门利用原老油漆线的隔离栅进行地面铺设,为工厂减少1万多元的投资,各项指标均达到设计要求,大大改善员工的职业卫生状况和劳动强度。
随着制造技术的智能化不断推进,2016年,廖国锋还参与公司《动臂焊接机器人自动化改造》项目,提出在L型臂上附带人工踏板平台的建议,解决了以往中间搭子难以在前道工序和后道工序焊接的难题。作为动臂焊接流水线精益物流改造項目的一部分,动臂板自动翻身机构是难点之一,在试制翻身机过程中与设计人员密切配合,通过试验和不断改进,目前已制作出使用样件并投入使用,消除了单台动臂以往焊接时行车翻身2次的频率,使动臂焊接员工操作更符合人机工程,更高效安全。
廖国锋还先后积极参与公司的现场质量、效率、成本、5S改进,完成20多种产品的机器人程序编写和完善优化,培训员工90多人次,所带徒弟在2016年度柳工电焊工技术比武中获第一名,实现了相隔十多年后的“状元”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