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课的导入环节是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设计好导入语对实现高效的语文教学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从温故知新、解题及背景切入、激情朗读、巧用媒介等十二个方面对导入语设计的要求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语文教学导入方法
语文教学是一门极富艺术特色的创造性活动。教师课前的导入,是给学生学习留下的第一印象。从心理学角度去看,这第一印象极大的制约着学生的课堂情绪以及学习兴趣等。导入艺术的魅力能延续中学生兴趣高峰的时值,导入艺术的优势,往往潜在地影响着整堂课的教学效果。因此,我在从事中学语文教学时,常常根据不同的课文采用不同的导入方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一、温故知新法
在讲授新课时,教师根据教材内容,联系学生储备的知识,引故而为新用。此种方法有两种类型:一是通过知识的类比;二是通过知识的对比。如讲授朱自清的《春》时,可以带领学生回顾杜甫、王安石描写春天的诗句,由两首诗对春天的描写的不同角度,自然而然地引入对新课文的学习。
二、解题及背景切入法
题目是文章的文眼,有很多是含义深刻、耐人寻味的。我们若能从释题入手导入新课,那么对学生了解课文的内容将大有益处。另外,对于有些作品,教师可从作品、作者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入手,一开始便激发学生的崇敬感。同时,对一些有影响的作品,我们可交代其产生的时代背景,以便让学生更深入全面地了解课文。
三、激情朗读法
感人心者,莫过于情,情感渲染就是对学生动之以情。教师可范读,也可请学生朗读,把大家引入课文的美妙意境中。这样的导入方式往往适用于一些优美动情的散文或诗歌的教学。
四、巧用媒介法
巧妙地运用电教用具,通过欣赏音乐,观看电视、录像、电影等方式,加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生动性,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很快进入教学内容的情境中。如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文,可放一段有关人民解放军千帆竞发,横渡长江的电影片断。
五、悬念设置法
设置悬念,是文学创作中常用的方法。在语文课导课时,如果注意设置悬念,也可以增强讲课的吸引力。此种方法特别适用于小说、戏剧的教学。对于小说、戏剧中的人物,特别是主要人物的命运、归宿,是大家所关心的,根据这一点,教师在教小说、戏剧时,可以就人物特别是主要人物的命运、归宿设置悬念。
六、问题冲突法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假设问题,引导学生思辨,造成观点冲突,既激活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又活跃课堂气氛。例如:上课开始,教师提出两个问题:在你前进的道路上,一个垮塌下来的大石头挡住了去路,你是想办法搬掉大石头,还是绕路行走?假如你居住在半山腰,前面的大山挡住了你的出路,你是选择挖山,还是选择搬家?大家讨论问题,教师借势导入。
七、对联揭示法
对联是中华民族文化艺苑中的一朵奇葩,巧妙地将这一语言艺术引进课堂,能给课堂带来无限的生机。如教《范进中举》一文,可用一幅恰好能概括范进中举前后的不同境遇的对联,以此来导入本课的学习。对联是:
回忆去岁饥荒,五六七月间,柴米尽焦枯。贫无一寸铁,赊不得,欠不得,虽有近戚远亲,谁肯雪中送炭?
侥幸今朝中举,一二三场内,文章皆合式。中了五经魁,名也香,姓也香,不拘张三李四,都来锦上添花。
八、故事导入法
用于导课的故事,可以是与要讲的内容相似,也可以是所讲课文的内容梗概,如教《出师表》时,可以先讲三顾茅庐和白帝城托孤的故事,让学生弄清诸葛亮、刘备、刘禅三者之间的关系,既利于课文的学习,又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
九、简笔图形法
比如教《我的叔叔于勒》时,先在黑板上画一个圆圈,问学生是什么?启发学生从生活中、数学课中、为人处事等方面展开形象思维;第二步,在圆圈里画一个正方形,问学生像什么东西?有些学生会回答是铜钱;第三步,在这个铜钱里面画一个人,寓意什么?提示学生人钻到钱眼里去,寓意六亲不认。最后导入: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这样内容的文章,文章的主人公已钻到钱眼里,一心只认得钱,连自己的亲弟弟也不认!而后板书课题《我的叔叔于勒》。简笔图形的慢慢画入,学生便会兴致勃勃地往下学习。
十、游戏导入法
有位教师在教学《听讲要专心》时,便采用了游戏导入课题的方法。刚一上课,教师便提出做游戏的建议。游戏的名字叫《品尝》。教师首先拿出三只瓶子。一只装满汽油,一只装满蓖麻油,一只装满醋。教师说道:现在请仔细观察。然后他给一个杯子倒入一点汽油、一点蓖麻油和一点醋。学生们静静地看着他时,他把三种液体混合在一起。随后他竖起一个手指给学生看。接着他把手指放进杯子蘸了一下。几秒钟后,他把手指拿出来。这位教师接着说:记住,你们要照我做的去做。他把一个手指放进嘴里,尝了尝,微笑着,显得很高兴的样子。然后他把杯子递给学生,在全班传递。每个学生把一个手指伸进混合液蘸了蘸,然后放进嘴里吸了一下。他们没有笑,而是每个人都做了个鬼脸。这混合液的味道太难吃了。当这个杯子最后传回到教师手里时,他很不高兴地说道:很遗憾,你们中谁都观察得不够仔细。不错,我是吮吸了一个手指,但是我放进嘴里的那个手指并不是我伸进杯子里的那個。这样就自然地揭示了课题《听讲要专心》。这样导入使学生们兴趣十足,也起到了组织教学的作用。
十一、巧妙化用诗句导入法
在与课文内容吻合的情况下,导入中恰当化用一些学生耳熟能详的诗句,能达到言简意赅的效果,既提升了学生的兴趣,又增加了导语的文化底蕴。
在教学《我的老师》一文时,先闭目聆听了一首歌颂老师的歌曲《山乡小渡船》后,笔者设计了这样一段导语:是呀,老师就是渡船,把文明渡往我们的心田,把我们送往希望的彼岸。真是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恩师育我情啊!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位好老师,她就是美国著名盲人作家海伦·凯勒的恩师莎利文老师。在这里,笔者巧妙的化用了李白的诗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达到了异曲同工之妙。
总之,课堂导入虽然不是教学的主要环节,但却是讲好一堂课的重要前提之一。正如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以上几种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而定。
【关键词】语文教学导入方法
语文教学是一门极富艺术特色的创造性活动。教师课前的导入,是给学生学习留下的第一印象。从心理学角度去看,这第一印象极大的制约着学生的课堂情绪以及学习兴趣等。导入艺术的魅力能延续中学生兴趣高峰的时值,导入艺术的优势,往往潜在地影响着整堂课的教学效果。因此,我在从事中学语文教学时,常常根据不同的课文采用不同的导入方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一、温故知新法
在讲授新课时,教师根据教材内容,联系学生储备的知识,引故而为新用。此种方法有两种类型:一是通过知识的类比;二是通过知识的对比。如讲授朱自清的《春》时,可以带领学生回顾杜甫、王安石描写春天的诗句,由两首诗对春天的描写的不同角度,自然而然地引入对新课文的学习。
二、解题及背景切入法
题目是文章的文眼,有很多是含义深刻、耐人寻味的。我们若能从释题入手导入新课,那么对学生了解课文的内容将大有益处。另外,对于有些作品,教师可从作品、作者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入手,一开始便激发学生的崇敬感。同时,对一些有影响的作品,我们可交代其产生的时代背景,以便让学生更深入全面地了解课文。
三、激情朗读法
感人心者,莫过于情,情感渲染就是对学生动之以情。教师可范读,也可请学生朗读,把大家引入课文的美妙意境中。这样的导入方式往往适用于一些优美动情的散文或诗歌的教学。
四、巧用媒介法
巧妙地运用电教用具,通过欣赏音乐,观看电视、录像、电影等方式,加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生动性,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很快进入教学内容的情境中。如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文,可放一段有关人民解放军千帆竞发,横渡长江的电影片断。
五、悬念设置法
设置悬念,是文学创作中常用的方法。在语文课导课时,如果注意设置悬念,也可以增强讲课的吸引力。此种方法特别适用于小说、戏剧的教学。对于小说、戏剧中的人物,特别是主要人物的命运、归宿,是大家所关心的,根据这一点,教师在教小说、戏剧时,可以就人物特别是主要人物的命运、归宿设置悬念。
六、问题冲突法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假设问题,引导学生思辨,造成观点冲突,既激活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又活跃课堂气氛。例如:上课开始,教师提出两个问题:在你前进的道路上,一个垮塌下来的大石头挡住了去路,你是想办法搬掉大石头,还是绕路行走?假如你居住在半山腰,前面的大山挡住了你的出路,你是选择挖山,还是选择搬家?大家讨论问题,教师借势导入。
七、对联揭示法
对联是中华民族文化艺苑中的一朵奇葩,巧妙地将这一语言艺术引进课堂,能给课堂带来无限的生机。如教《范进中举》一文,可用一幅恰好能概括范进中举前后的不同境遇的对联,以此来导入本课的学习。对联是:
回忆去岁饥荒,五六七月间,柴米尽焦枯。贫无一寸铁,赊不得,欠不得,虽有近戚远亲,谁肯雪中送炭?
侥幸今朝中举,一二三场内,文章皆合式。中了五经魁,名也香,姓也香,不拘张三李四,都来锦上添花。
八、故事导入法
用于导课的故事,可以是与要讲的内容相似,也可以是所讲课文的内容梗概,如教《出师表》时,可以先讲三顾茅庐和白帝城托孤的故事,让学生弄清诸葛亮、刘备、刘禅三者之间的关系,既利于课文的学习,又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
九、简笔图形法
比如教《我的叔叔于勒》时,先在黑板上画一个圆圈,问学生是什么?启发学生从生活中、数学课中、为人处事等方面展开形象思维;第二步,在圆圈里画一个正方形,问学生像什么东西?有些学生会回答是铜钱;第三步,在这个铜钱里面画一个人,寓意什么?提示学生人钻到钱眼里去,寓意六亲不认。最后导入: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这样内容的文章,文章的主人公已钻到钱眼里,一心只认得钱,连自己的亲弟弟也不认!而后板书课题《我的叔叔于勒》。简笔图形的慢慢画入,学生便会兴致勃勃地往下学习。
十、游戏导入法
有位教师在教学《听讲要专心》时,便采用了游戏导入课题的方法。刚一上课,教师便提出做游戏的建议。游戏的名字叫《品尝》。教师首先拿出三只瓶子。一只装满汽油,一只装满蓖麻油,一只装满醋。教师说道:现在请仔细观察。然后他给一个杯子倒入一点汽油、一点蓖麻油和一点醋。学生们静静地看着他时,他把三种液体混合在一起。随后他竖起一个手指给学生看。接着他把手指放进杯子蘸了一下。几秒钟后,他把手指拿出来。这位教师接着说:记住,你们要照我做的去做。他把一个手指放进嘴里,尝了尝,微笑着,显得很高兴的样子。然后他把杯子递给学生,在全班传递。每个学生把一个手指伸进混合液蘸了蘸,然后放进嘴里吸了一下。他们没有笑,而是每个人都做了个鬼脸。这混合液的味道太难吃了。当这个杯子最后传回到教师手里时,他很不高兴地说道:很遗憾,你们中谁都观察得不够仔细。不错,我是吮吸了一个手指,但是我放进嘴里的那个手指并不是我伸进杯子里的那個。这样就自然地揭示了课题《听讲要专心》。这样导入使学生们兴趣十足,也起到了组织教学的作用。
十一、巧妙化用诗句导入法
在与课文内容吻合的情况下,导入中恰当化用一些学生耳熟能详的诗句,能达到言简意赅的效果,既提升了学生的兴趣,又增加了导语的文化底蕴。
在教学《我的老师》一文时,先闭目聆听了一首歌颂老师的歌曲《山乡小渡船》后,笔者设计了这样一段导语:是呀,老师就是渡船,把文明渡往我们的心田,把我们送往希望的彼岸。真是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恩师育我情啊!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位好老师,她就是美国著名盲人作家海伦·凯勒的恩师莎利文老师。在这里,笔者巧妙的化用了李白的诗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达到了异曲同工之妙。
总之,课堂导入虽然不是教学的主要环节,但却是讲好一堂课的重要前提之一。正如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以上几种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