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6年11月9日,陈跃鹏离开了人世,享年76周岁。他和另一名早已过世的老战士刘仕贵,曾是我国第一枚核导弹的“贴身保姆”。
陈跃鹏(1940~2016),几乎从小就是跟着伯父陈赓长大的。他1958年在湘乡一中高中毕业后,按照伯父陈赓的要求去了南京军委通信厂当徒工。后来,工厂选送他去西安军事电讯工程学院(今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习。
1964年,24岁的陈跃鹏被分配到位于大西北的酒泉基地,搞导弹专业。陈跃鹏二话没说,服从了分配。到达酒泉不久的1964年10月16日,在新疆罗布泊上空,中国第一颗代号为“596”的原子弹爆炸成功。
陈跃鹏不会想到,他也即将参与到一个令全世界震惊的核导弹试验项目。
到酒泉基地以后,陈跃鹏被分配到一部七处一科,担任导弹总体室技术助理。一年以后,陈跃鹏被选中,与同室的刘仕贵一起,参与“212”任务中最关键的技术操作。
“那个时候,我们的核弹已经爆炸成功了,但是美国等国家不怕。因为我们有了‘子弹’,但没有‘枪’,没法把核弹发射出去。”作为“212”任务中陈跃鹏所在中队的中队长莫沛德说。
1966年的1月至10月期间,陈跃鹏和刘仕贵要负责的就是把核弹头与导弹对接,与此同时还要在检测、运输期间全程跟护,控制温度。“說白了,就是核导弹的贴身保姆。这项工作也是最容易受到核辐射的,那个时候的防护服,只有上半身有。”莫沛德说。
为了保证完成核弹头与导弹的对接工作,基地先后派陈跃鹏和刘仕贵去北京学习,掌握如何将导弹弹体与核弹头对接的具体操作技术、两弹运输试验,还要学习导弹放在导弹车上时的保温、调温,保证核弹头在任何情况下都保持在21摄氏度加减1摄氏度的温度下。
为了完成这次任务,陈跃鹏和刘仕贵全程参与了弹体运输1200公里的试验,又在发射团进行了50多次的演练。
1966年10月20日,陈跃鹏和刘仕贵换上了防护服,戴上了防护眼罩、口罩和手套,与12名战士把调温管道、各部分的温度和压力传感器安装好,再进行正常的保温、调温操作,随后继续搞合练。
1966年10月25日下午,陈跃鹏和刘仕贵接到命令——把导弹弹体和核弹头对接起来。“要做到这样,不像是现在由机械手臂操作,我和刘仕贵是用手拖装核弹头,用双膝顶着核弹头,缓缓接触导弹。然后,由我指挥战士小田将8个爆炸螺栓拧紧。”陈跃鹏生前回忆道。
10月27日9时9分14秒,这一枚被陈跃鹏和刘仕贵守护了近200个小时的核弹头,成功在新疆罗布泊引爆。在核导弹发射前13分钟倒数时,陈跃鹏和刘仕贵撤离到阵地指挥所,看着核弹腾空飞起。
核导弹发射成功以后,基地要给陈跃鹏记二等功,给刘仕贵记三等功。但陈跃鹏找到了领导说:“大家都干得好,不要多表扬我,要记功都记三等功。”
由于当年的核防护水平有限,陈跃鹏和刘仕贵都受到了核辐射。
刘仕贵原本是个篮球运动员,身体强壮,但他在与陈跃鹏一起完成核弹试验任务4个月后,就因患脑癌去世了。陈跃鹏也开始出现白发、白眉和脱发的情况。试验完成一年之后,他的头发几乎全部掉光。
让妻子叶曙光没法忘记的是,陈跃鹏在1968年和她结婚的婚礼上,全程都是戴着帽子。“他的眉毛白了,戴着帽子跟我结婚,腿也经常痛。”
1980年,陈跃鹏接受上级的安排,离开了自己奉献了16年青春岁月的酒泉基地,调到了长沙国防科技大学。1986年,他又被调到了广州解放军通信学院任教员(即广东省军事体育学院)。离世前的多年时间里,陈跃鹏饱受肝癌、脑萎缩、肢体变形等各种病痛折磨。
陈跃鹏(1940~2016),几乎从小就是跟着伯父陈赓长大的。他1958年在湘乡一中高中毕业后,按照伯父陈赓的要求去了南京军委通信厂当徒工。后来,工厂选送他去西安军事电讯工程学院(今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习。
1964年,24岁的陈跃鹏被分配到位于大西北的酒泉基地,搞导弹专业。陈跃鹏二话没说,服从了分配。到达酒泉不久的1964年10月16日,在新疆罗布泊上空,中国第一颗代号为“596”的原子弹爆炸成功。
陈跃鹏不会想到,他也即将参与到一个令全世界震惊的核导弹试验项目。
到酒泉基地以后,陈跃鹏被分配到一部七处一科,担任导弹总体室技术助理。一年以后,陈跃鹏被选中,与同室的刘仕贵一起,参与“212”任务中最关键的技术操作。
“那个时候,我们的核弹已经爆炸成功了,但是美国等国家不怕。因为我们有了‘子弹’,但没有‘枪’,没法把核弹发射出去。”作为“212”任务中陈跃鹏所在中队的中队长莫沛德说。
1966年的1月至10月期间,陈跃鹏和刘仕贵要负责的就是把核弹头与导弹对接,与此同时还要在检测、运输期间全程跟护,控制温度。“說白了,就是核导弹的贴身保姆。这项工作也是最容易受到核辐射的,那个时候的防护服,只有上半身有。”莫沛德说。
为了保证完成核弹头与导弹的对接工作,基地先后派陈跃鹏和刘仕贵去北京学习,掌握如何将导弹弹体与核弹头对接的具体操作技术、两弹运输试验,还要学习导弹放在导弹车上时的保温、调温,保证核弹头在任何情况下都保持在21摄氏度加减1摄氏度的温度下。
为了完成这次任务,陈跃鹏和刘仕贵全程参与了弹体运输1200公里的试验,又在发射团进行了50多次的演练。
1966年10月20日,陈跃鹏和刘仕贵换上了防护服,戴上了防护眼罩、口罩和手套,与12名战士把调温管道、各部分的温度和压力传感器安装好,再进行正常的保温、调温操作,随后继续搞合练。
1966年10月25日下午,陈跃鹏和刘仕贵接到命令——把导弹弹体和核弹头对接起来。“要做到这样,不像是现在由机械手臂操作,我和刘仕贵是用手拖装核弹头,用双膝顶着核弹头,缓缓接触导弹。然后,由我指挥战士小田将8个爆炸螺栓拧紧。”陈跃鹏生前回忆道。
10月27日9时9分14秒,这一枚被陈跃鹏和刘仕贵守护了近200个小时的核弹头,成功在新疆罗布泊引爆。在核导弹发射前13分钟倒数时,陈跃鹏和刘仕贵撤离到阵地指挥所,看着核弹腾空飞起。
核导弹发射成功以后,基地要给陈跃鹏记二等功,给刘仕贵记三等功。但陈跃鹏找到了领导说:“大家都干得好,不要多表扬我,要记功都记三等功。”
由于当年的核防护水平有限,陈跃鹏和刘仕贵都受到了核辐射。
刘仕贵原本是个篮球运动员,身体强壮,但他在与陈跃鹏一起完成核弹试验任务4个月后,就因患脑癌去世了。陈跃鹏也开始出现白发、白眉和脱发的情况。试验完成一年之后,他的头发几乎全部掉光。
让妻子叶曙光没法忘记的是,陈跃鹏在1968年和她结婚的婚礼上,全程都是戴着帽子。“他的眉毛白了,戴着帽子跟我结婚,腿也经常痛。”
1980年,陈跃鹏接受上级的安排,离开了自己奉献了16年青春岁月的酒泉基地,调到了长沙国防科技大学。1986年,他又被调到了广州解放军通信学院任教员(即广东省军事体育学院)。离世前的多年时间里,陈跃鹏饱受肝癌、脑萎缩、肢体变形等各种病痛折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