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非在他的诗歌《一个秋风漫漫退去的季节》中这样写道:“被灵魂和记忆唤醒/我又回到了我的出发之地/像一片傲慢的灰尘/又落回了飘起的谷地”。
读到此处,忽然间觉得这位诗人有着与众不同的傲慢。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傲慢代表了某种高高在上的姿态,某种目中无人的睥睨,但诗人的傲慢绝非是此种。
他的傲慢栖身在尘埃之中。因为微不足道。没有人会关心一片灰尘的心情。但这正是傲慢的理由,诗人不屑被面目模糊的大多数人关注,他自有灰尘的傲慢。
在江非的《土拨鼠之歌》中,那些生活在黝黑地洞中的鼠类,那些偷盗粮食啃食牧草,身藏病毒的家伙哪里值得一首诗的歌唱呢?诗人曾说:“阳光普照的大地/竟像一出血流成河的苦戏”。如果说阳光普照的大地像一出血流成河的苦戏,那么在阳光照不到的漆黑冰冷的洞穴中,又有着怎样的光景。
第一次读这首诗的时候,我想起了电影《肖申克的救赎》。
“我用去了我一生的鞋子/走在一条回家的路上/我准备了一些晚年的泪水/腿里却灌满了沙子和骨灰。”这句诗和电影主人公银行家安迪实在是太过相像了。他本是一个活在阳光下的人,在他的世界中,阳光下的世界并没有血流成河,有的是光明的前程和美好的祝福。但是有一天,他被扔进了监狱中,一个地洞一般的监狱。在这个监狱中,每个人都像老鼠一样活着。谨慎并且胆战心惊。监狱长的施舍让安迪较其他人拥有更多的尊严,但本质上他依然是一个囚犯,和其他人没有什么两样。于是,他有了一个伟大的出逃计划。这个计划不需要太多条件,除了几十年的漫长时间。当他在监狱中慢慢悠悠游走,偷偷倾倒裤腿中的沙石时,一起倒走的还有他的时光。安迪在监狱中挖掘出路的时候,时间也在打磨他的骨头。终于安迪成功从这个黑暗洞窟一般的监狱中逃走。他穿着监狱长的鞋,开着跑车,行驶在落满阳光的海边,金色的阳光仿佛扫去所有来自监狱的阴霾,可真的如此吗?阳光下的海边沙滩,又不知上演过多少血流成河的苦戏。
在洞窟中挣扎,不见阳光,似乎是老鼠的悲哀宿命。
在卡夫卡的小说《洞穴》中有这样一句话:“我躺在这里,躺在一个四面八方都有安全保障的地方——在我的地洞里有五十多个这样的地方——随意挑选出一些时间,在似睡似醒和昏然而睡之间任其流逝。”这个生活在地洞中的“我”享受着地洞的寂静。但是这样的寂静是虚假的,这样的安全也是虚假的,这只生活在地洞中的老鼠不过是用尽全部力气来抵御自己的胆战心惊而已,对它来说,生活危机四伏,找不到出路。它向着未知的危险战斗。所谓的安全只是一个巨大的没有真相的谎言。安迪从监狱来到了太平洋海滨,何尝不是从一个嘈杂充满危险的洞穴来到一个寂静的洞穴,只是他自己未有所觉。
诗人说:“我追赶着一个白发苍苍的稻穗/那个可怜的老人/拄着一根拐杖,驮着一个空荡荡的胃。”那个白发苍苍的可怜老人像一只饥饿的老鼠,赶路的我同样也是。一无所有的卑微。
土拨鼠是否值得被歌唱?这似乎是个巨大的隐喻。
可谁又不是一只在土地上苟活的老鼠。
“于是,我们只好扛着四把铁锹/去一个逃跑者可能藏身的地方/去挖掘一个鼠仓一样的洞穴”江非在诗歌《逃跑的家伙》中这样说道。
无论是活着的人还是死去的人。从一个洞穴到另一个洞穴,从阳光到阴影,四处逃窜,拼命挣扎。老鼠的生活惶恐不安,四处建造鼠仓贮藏粮食。人的生活也不逞多让,将死去的肉体郑重掩埋。在死去的先灵身上寻找精神寄托,和老鼠从鼠仓中找寻生存的口粮,在土地眼中,也许并没有什么区别。
并不是只有伟大值得被歌唱。
这是诗人如灰尘一般的傲慢。身处于确实的黑暗之中,也并未曾拥有什么伟大的品格。但是,却能在危机四伏的黑暗中发现光明的卑劣,并感到不屑。可偏偏有的时候,只有在阳光之下,在充满谎言的现实面前,沉寂的灰尘才会拥有被看见的机会。诗人为此狂笑。灰尘自有它的傲慢和苦痛。
除去土拨鼠之外,诗人还给其它尘埃般的“卑劣”写了歌。如《老风车之歌》和《跛脚马之歌》。
《老风车之歌》中我感触最深的是这样一段:“啊,就这样到了年底/就这样变成了一具尸体/一堆黑暗黑暗中的淤泥/我的爷爷,他的父亲,烂完了脚趾/烂完了骨头,烂完了灵魂,剩下的一头白发/像那些松树小腿上的根系”
這段话让我几乎悚然。我想起我的奶奶。我用方言叫她阿婆。阿婆瘫痪在床,是因为出车祸。她出车祸是为了出门寻找一个走丢的女孩。女孩是因为阿婆走丢的。这样复杂的因果使阿婆的瘫痪不仅仅只是一个老人的落幕。闹到最后,只有八十岁的阿爷照顾阿婆。我去看望她的时候,阿婆在骂人,她只有嘴巴能正常使用了,她躺在床上,骂每一个来看望她的儿女。有时候疼痛会让她失去骂人的兴趣,于是那间小小的屋子里便到处回荡着痛苦的呻吟。我几乎不敢走进这间散发着腐烂和排泄物气味的屋子,但阿婆看见了在门口畏缩的我。她的哭嚎被卡在了喉咙里,像一只突然被扼住喉咙的鸭子。她招呼我进去,用那只能够微微摆动的手在爷爷和枕头之间指着。但并不说话。爷爷懂了她的意思,从枕头底下抽出一百元递给我,作为压岁钱。身为女孩,这个待遇是少有的。后来阿婆渐渐喊不动了。她的腐烂是从脚趾开始的。有一天,爷爷照常抱阿婆去上厕所,发现阿婆的一根脚趾摇摇欲坠,只剩一点油皮和身体相连。于是老人用纸巾将这根脚趾包住,像擦去一点屎尿一样自然地擦去了这根脚趾。爷爷没有告诉阿婆一根脚趾已经离开了她。但我猜,阿婆也许是知道的。她很快便离开了。
“就这样到了年底/就这样变成了一块垃圾”。这个世界上有多少人活着的时候像一只老鼠,临老成了一块垃圾。在黑暗中一点点腐烂,变成一滩烂泥,更可怕的是,腐烂在活着的时候便已经开始,从肉及灵。
我本以为跛脚马的故事会有所不同。因为我有一匹特别喜欢的马。这匹马从初中起便走入我的生活,直至大学,它依旧是我极喜欢的一匹马。
“胡马,胡马,远放燕支山下。跑沙跑雪独嘶,东望西望路迷。迷路,迷路,边草无穷日暮。”这匹马出自唐朝诗人韦应物的笔下。这匹胡马有着别样的活泼与自由,远离马群,远离纷扰,它的生活有沙有雪有草原。在群星盛大的草原之上,它孤独奔跑着,孤独并且自由。哪怕迷路也没有关系。来自旷野的星光和寂静伴随着这匹胡马,荒野之上,不见人烟。 但《跛脚马之歌》中没有星光,没有旷野,没有肆意地嘶鸣,“三千里的疆土中,我只看见那些石头/被我遗失的牙齿开采”。
冰冷的石头,发霉的小麦,穷人的灯影。这匹跛了腿的老马依旧走在祖国三千里的黄昏里,走向牙齿的宿营地。
可这仍然不够,诗人还说:“我背着这袋麦子/就像父亲背着他自己。/——这位可怜的老人/他已经很老了还背着他的大地。”
这竟然成为了一种无法躲避的宿命的轮回。从我,到父亲,再到那些进入漫长而狭窄的冬季,变成了一具具尸体的祖祖辈辈。无法脱离,如同土拨鼠,如同老风车,如同坡脚马一般的残酷而卑劣的宿命。
王小波在写给李银河的信中说,他不迷信命运,他只是有一点宿命的情怀。可倘若宿命的规矩是生生世世的苦难和卑微,那么宿命又如何能被称之为情怀。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如诗人一样发现低低在下的骄傲。更多的人只是在平凡甚至平庸的生活中默默成长,默默老去,默默离开,在土地中发芽,变成土豆或者一块没有名字的墓碑。 可是有的时候,平凡平庸甚至卑劣的生活也自有它的伟大之处,正如尘埃也有它的骄傲。
“在一座没有铭文的墓碑前,他们蹲下去/脸緊紧地靠近,漫长的片刻/然后告诉我们,无名者想要到什么地方去/但至今仍静静地只身躺在那里”诗人在《文物收集者》中这样说道。
无名者在收集者的眼中成为了静静的文物。平凡的卑劣在诗人眼中成了诗。
这个世界上有太多的无名者了。在《我不知道多少人有过肮脏的念头》中有肮脏的人,在《雨中》有面目无神的人,在《二十年后》有面色昏暗的步行人和抛弃历史的人。这些人不拥有名字,也没有墓碑,走在人群中,似睡非睡,似醒非醒。他们绝非伟大者,但他们的平凡拥有伟大的意义。
诗人并不伟大,但诗人也不平凡。诗人和这些面目无神的步行人最大的区别是什么?我是否又是那个人群的无名者呢?
江非说:“收养它/喂它情书/给她吃五点钟/晚上九点的鹅卵石/给它吃盐、肉/喝酒/一点点/哑巴的尸首”(《幽灵饲养指南》)。这也许便是诗人之所以能够成为诗人的理由。抛去千篇一律的笨重躯壳,成为一抹飘荡在各种主义中的幽灵,对人世间发出世人听不见的冷笑。
诗人该是和这些无名者不同,他虽然如同幽灵一般游走在这些无名者中间,和无名者们拥有同样的身份和地位,但他总归不该是那土拨鼠跛脚马或老风车。身处故事其中的人也许能看到故事的悲痛,但永远无法看到故事之外的骄傲。
诗人有一首叫做《黑鸟》的诗。我历来认为黑鸟是某种神秘的象征,是天空中的飞翔的灵,却没有精巧的羽翼,也没有清脆的歌喉。每当天空有黑鸟飞过,大地上都将留下一片阴影,也仅仅只留下一片阴影。诗这样说道:
“一只黑鸟在树林中走/它肥胖的身躯在证明着树林的稠密/……/它只有声音,无曾鸣叫/肥硕的身躯除了描述树林的稠密,在夜晚的/林中它是如实地移动,其余的也什么都不再指明”
假如一定要给诗人一个身份,他也许是那只自己笔下的黑鸟,这只黑鸟有着肥胖的身躯,甚至失去了飞翔的能力。天空中的飞翔的灵被束缚在了笨重的躯壳中,这只鸟,想要证明什么,它在这黑暗的森林中如幽灵一般徘徊,它知道自己和其他每一只鸟都不同,但是人们只会称呼它“黑鸟”。不知道这只黑鸟到底是什么鸟,如果是乌鸦,那么它也许会用沙哑难听的喉咙歌唱不祥,如果是黑卷尾,它也许会吃尽田野中的夜蛾、蝽象、蚂蚁、蝼蛄,总归不会用清脆的歌喉,歌唱盛世太平的乐章。因为这只黑鸟只有声音,无曾鸣叫。它在人群中隐去,又走回,被关注又被忽视,如同一个诗人的宿命。
这只黑鸟坦然面对自己的宿命,并且为此骄傲。
读到此处,忽然间觉得这位诗人有着与众不同的傲慢。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傲慢代表了某种高高在上的姿态,某种目中无人的睥睨,但诗人的傲慢绝非是此种。
他的傲慢栖身在尘埃之中。因为微不足道。没有人会关心一片灰尘的心情。但这正是傲慢的理由,诗人不屑被面目模糊的大多数人关注,他自有灰尘的傲慢。
在江非的《土拨鼠之歌》中,那些生活在黝黑地洞中的鼠类,那些偷盗粮食啃食牧草,身藏病毒的家伙哪里值得一首诗的歌唱呢?诗人曾说:“阳光普照的大地/竟像一出血流成河的苦戏”。如果说阳光普照的大地像一出血流成河的苦戏,那么在阳光照不到的漆黑冰冷的洞穴中,又有着怎样的光景。
第一次读这首诗的时候,我想起了电影《肖申克的救赎》。
“我用去了我一生的鞋子/走在一条回家的路上/我准备了一些晚年的泪水/腿里却灌满了沙子和骨灰。”这句诗和电影主人公银行家安迪实在是太过相像了。他本是一个活在阳光下的人,在他的世界中,阳光下的世界并没有血流成河,有的是光明的前程和美好的祝福。但是有一天,他被扔进了监狱中,一个地洞一般的监狱。在这个监狱中,每个人都像老鼠一样活着。谨慎并且胆战心惊。监狱长的施舍让安迪较其他人拥有更多的尊严,但本质上他依然是一个囚犯,和其他人没有什么两样。于是,他有了一个伟大的出逃计划。这个计划不需要太多条件,除了几十年的漫长时间。当他在监狱中慢慢悠悠游走,偷偷倾倒裤腿中的沙石时,一起倒走的还有他的时光。安迪在监狱中挖掘出路的时候,时间也在打磨他的骨头。终于安迪成功从这个黑暗洞窟一般的监狱中逃走。他穿着监狱长的鞋,开着跑车,行驶在落满阳光的海边,金色的阳光仿佛扫去所有来自监狱的阴霾,可真的如此吗?阳光下的海边沙滩,又不知上演过多少血流成河的苦戏。
在洞窟中挣扎,不见阳光,似乎是老鼠的悲哀宿命。
在卡夫卡的小说《洞穴》中有这样一句话:“我躺在这里,躺在一个四面八方都有安全保障的地方——在我的地洞里有五十多个这样的地方——随意挑选出一些时间,在似睡似醒和昏然而睡之间任其流逝。”这个生活在地洞中的“我”享受着地洞的寂静。但是这样的寂静是虚假的,这样的安全也是虚假的,这只生活在地洞中的老鼠不过是用尽全部力气来抵御自己的胆战心惊而已,对它来说,生活危机四伏,找不到出路。它向着未知的危险战斗。所谓的安全只是一个巨大的没有真相的谎言。安迪从监狱来到了太平洋海滨,何尝不是从一个嘈杂充满危险的洞穴来到一个寂静的洞穴,只是他自己未有所觉。
诗人说:“我追赶着一个白发苍苍的稻穗/那个可怜的老人/拄着一根拐杖,驮着一个空荡荡的胃。”那个白发苍苍的可怜老人像一只饥饿的老鼠,赶路的我同样也是。一无所有的卑微。
土拨鼠是否值得被歌唱?这似乎是个巨大的隐喻。
可谁又不是一只在土地上苟活的老鼠。
“于是,我们只好扛着四把铁锹/去一个逃跑者可能藏身的地方/去挖掘一个鼠仓一样的洞穴”江非在诗歌《逃跑的家伙》中这样说道。
无论是活着的人还是死去的人。从一个洞穴到另一个洞穴,从阳光到阴影,四处逃窜,拼命挣扎。老鼠的生活惶恐不安,四处建造鼠仓贮藏粮食。人的生活也不逞多让,将死去的肉体郑重掩埋。在死去的先灵身上寻找精神寄托,和老鼠从鼠仓中找寻生存的口粮,在土地眼中,也许并没有什么区别。
并不是只有伟大值得被歌唱。
这是诗人如灰尘一般的傲慢。身处于确实的黑暗之中,也并未曾拥有什么伟大的品格。但是,却能在危机四伏的黑暗中发现光明的卑劣,并感到不屑。可偏偏有的时候,只有在阳光之下,在充满谎言的现实面前,沉寂的灰尘才会拥有被看见的机会。诗人为此狂笑。灰尘自有它的傲慢和苦痛。
除去土拨鼠之外,诗人还给其它尘埃般的“卑劣”写了歌。如《老风车之歌》和《跛脚马之歌》。
《老风车之歌》中我感触最深的是这样一段:“啊,就这样到了年底/就这样变成了一具尸体/一堆黑暗黑暗中的淤泥/我的爷爷,他的父亲,烂完了脚趾/烂完了骨头,烂完了灵魂,剩下的一头白发/像那些松树小腿上的根系”
這段话让我几乎悚然。我想起我的奶奶。我用方言叫她阿婆。阿婆瘫痪在床,是因为出车祸。她出车祸是为了出门寻找一个走丢的女孩。女孩是因为阿婆走丢的。这样复杂的因果使阿婆的瘫痪不仅仅只是一个老人的落幕。闹到最后,只有八十岁的阿爷照顾阿婆。我去看望她的时候,阿婆在骂人,她只有嘴巴能正常使用了,她躺在床上,骂每一个来看望她的儿女。有时候疼痛会让她失去骂人的兴趣,于是那间小小的屋子里便到处回荡着痛苦的呻吟。我几乎不敢走进这间散发着腐烂和排泄物气味的屋子,但阿婆看见了在门口畏缩的我。她的哭嚎被卡在了喉咙里,像一只突然被扼住喉咙的鸭子。她招呼我进去,用那只能够微微摆动的手在爷爷和枕头之间指着。但并不说话。爷爷懂了她的意思,从枕头底下抽出一百元递给我,作为压岁钱。身为女孩,这个待遇是少有的。后来阿婆渐渐喊不动了。她的腐烂是从脚趾开始的。有一天,爷爷照常抱阿婆去上厕所,发现阿婆的一根脚趾摇摇欲坠,只剩一点油皮和身体相连。于是老人用纸巾将这根脚趾包住,像擦去一点屎尿一样自然地擦去了这根脚趾。爷爷没有告诉阿婆一根脚趾已经离开了她。但我猜,阿婆也许是知道的。她很快便离开了。
“就这样到了年底/就这样变成了一块垃圾”。这个世界上有多少人活着的时候像一只老鼠,临老成了一块垃圾。在黑暗中一点点腐烂,变成一滩烂泥,更可怕的是,腐烂在活着的时候便已经开始,从肉及灵。
我本以为跛脚马的故事会有所不同。因为我有一匹特别喜欢的马。这匹马从初中起便走入我的生活,直至大学,它依旧是我极喜欢的一匹马。
“胡马,胡马,远放燕支山下。跑沙跑雪独嘶,东望西望路迷。迷路,迷路,边草无穷日暮。”这匹马出自唐朝诗人韦应物的笔下。这匹胡马有着别样的活泼与自由,远离马群,远离纷扰,它的生活有沙有雪有草原。在群星盛大的草原之上,它孤独奔跑着,孤独并且自由。哪怕迷路也没有关系。来自旷野的星光和寂静伴随着这匹胡马,荒野之上,不见人烟。 但《跛脚马之歌》中没有星光,没有旷野,没有肆意地嘶鸣,“三千里的疆土中,我只看见那些石头/被我遗失的牙齿开采”。
冰冷的石头,发霉的小麦,穷人的灯影。这匹跛了腿的老马依旧走在祖国三千里的黄昏里,走向牙齿的宿营地。
可这仍然不够,诗人还说:“我背着这袋麦子/就像父亲背着他自己。/——这位可怜的老人/他已经很老了还背着他的大地。”
这竟然成为了一种无法躲避的宿命的轮回。从我,到父亲,再到那些进入漫长而狭窄的冬季,变成了一具具尸体的祖祖辈辈。无法脱离,如同土拨鼠,如同老风车,如同坡脚马一般的残酷而卑劣的宿命。
王小波在写给李银河的信中说,他不迷信命运,他只是有一点宿命的情怀。可倘若宿命的规矩是生生世世的苦难和卑微,那么宿命又如何能被称之为情怀。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如诗人一样发现低低在下的骄傲。更多的人只是在平凡甚至平庸的生活中默默成长,默默老去,默默离开,在土地中发芽,变成土豆或者一块没有名字的墓碑。 可是有的时候,平凡平庸甚至卑劣的生活也自有它的伟大之处,正如尘埃也有它的骄傲。
“在一座没有铭文的墓碑前,他们蹲下去/脸緊紧地靠近,漫长的片刻/然后告诉我们,无名者想要到什么地方去/但至今仍静静地只身躺在那里”诗人在《文物收集者》中这样说道。
无名者在收集者的眼中成为了静静的文物。平凡的卑劣在诗人眼中成了诗。
这个世界上有太多的无名者了。在《我不知道多少人有过肮脏的念头》中有肮脏的人,在《雨中》有面目无神的人,在《二十年后》有面色昏暗的步行人和抛弃历史的人。这些人不拥有名字,也没有墓碑,走在人群中,似睡非睡,似醒非醒。他们绝非伟大者,但他们的平凡拥有伟大的意义。
诗人并不伟大,但诗人也不平凡。诗人和这些面目无神的步行人最大的区别是什么?我是否又是那个人群的无名者呢?
江非说:“收养它/喂它情书/给她吃五点钟/晚上九点的鹅卵石/给它吃盐、肉/喝酒/一点点/哑巴的尸首”(《幽灵饲养指南》)。这也许便是诗人之所以能够成为诗人的理由。抛去千篇一律的笨重躯壳,成为一抹飘荡在各种主义中的幽灵,对人世间发出世人听不见的冷笑。
诗人该是和这些无名者不同,他虽然如同幽灵一般游走在这些无名者中间,和无名者们拥有同样的身份和地位,但他总归不该是那土拨鼠跛脚马或老风车。身处故事其中的人也许能看到故事的悲痛,但永远无法看到故事之外的骄傲。
诗人有一首叫做《黑鸟》的诗。我历来认为黑鸟是某种神秘的象征,是天空中的飞翔的灵,却没有精巧的羽翼,也没有清脆的歌喉。每当天空有黑鸟飞过,大地上都将留下一片阴影,也仅仅只留下一片阴影。诗这样说道:
“一只黑鸟在树林中走/它肥胖的身躯在证明着树林的稠密/……/它只有声音,无曾鸣叫/肥硕的身躯除了描述树林的稠密,在夜晚的/林中它是如实地移动,其余的也什么都不再指明”
假如一定要给诗人一个身份,他也许是那只自己笔下的黑鸟,这只黑鸟有着肥胖的身躯,甚至失去了飞翔的能力。天空中的飞翔的灵被束缚在了笨重的躯壳中,这只鸟,想要证明什么,它在这黑暗的森林中如幽灵一般徘徊,它知道自己和其他每一只鸟都不同,但是人们只会称呼它“黑鸟”。不知道这只黑鸟到底是什么鸟,如果是乌鸦,那么它也许会用沙哑难听的喉咙歌唱不祥,如果是黑卷尾,它也许会吃尽田野中的夜蛾、蝽象、蚂蚁、蝼蛄,总归不会用清脆的歌喉,歌唱盛世太平的乐章。因为这只黑鸟只有声音,无曾鸣叫。它在人群中隐去,又走回,被关注又被忽视,如同一个诗人的宿命。
这只黑鸟坦然面对自己的宿命,并且为此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