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新品种大华1623的选育及应用

来源 :安徽农学通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abc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大华1623(原名DJ1623)是江苏省大华种业集团有限公司以D1337为母本、D1316为父本组配的玉米单交种,2021年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适宜在江苏省淮南地区春播种植,全生育期120.2d,株高237cm,穗位高98cm,穗长17.1cm,穗粗5.0cm,秃尖长0.8cm,每穗15行,每行34粒,千粒重346g。综合性状优良,高抗大斑病,抗小斑病,中抗纹枯病、瘤黑粉病,抗倒能力强,营养品质优。该文介绍了玉米新品种大华1623的选育过程、特征特性、产量水平等,并提出了其高产栽培技术。
  关键词:玉米;新品种;大华1623;选育;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 S5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21)18-0032-03
  玉米是我国栽培面积最大的农作物之一,年栽种面积超过4000万hm2[1]。黄淮玉米区是主要的玉米生产区,栽种面积占我国玉米总种植面积的34%以上[2]。江苏地处黄淮玉米区的东部,属亚热带和暖温带地区,适宜玉米生长[3]。高温、干旱、雨涝,热带风暴(台风)等特殊气象因素是玉米生产的逆境条件,因此,应重视杂交玉米制种产量和质量的提高,选育抗病、抗旱耐涝、耐高温、抗倒伏的玉米品种,以保证玉米生产中所需要的种子数量与质量[4-5]。为适应生产需要,江苏省大华种业集团有限公司选育出大华1623(苏审玉20210001),其具有产量高、稳产性好、抗病抗逆能力强、后期绿性保持好等特点[4-5]。本文介绍了大华1623的选育过程、农艺性状及高产栽培技術要点,为其推广应用提供参考[4-5]。
  1 选育过程
  1.1 母本 母本D1337:2008—2012年以L239与335组配的杂交种为基础材料,经过连续8代单株选择选育而成。
  1.2 父本 父本D1316:2010—2013年以S122与D1153组配的杂交种为基础材料,经过连续6代单株选择选育而成。
  1.3 杂交种 2013年种植以D1337为母本,选用包括D1316在内的多个父本组配杂交组合。2014年进行品种比较试验,组合D1337/D1316表现突出。2015年和2016年进行多点鉴定,春播DJ1623综合性状最好,比对照苏玉29增产极显著。具体选育过程如图1所示。
  2 特征特性
  第一叶顶端形状为圆到匙形,叶鞘紫色,叶色绿,出苗快,苗势强,长势健壮。成株株型紧凑,总叶片数19张左右,江苏春播生育期120d左右;株高237cm,穗位98cm;雄花分枝8个左右,护颖绿色,花药绿色;雌穗较大,近似筒形,整齐一致,花丝浅紫色,穗长17.1cm,穗粗5.0cm,平均穗行数15.0,行粒数34,穗轴白色,千粒重346g,籽粒黄色、半马齿型粒型[4-5]。
  3 产量水平
  3.1 江苏省区试 大华1623于2018、2019年分别列入江苏省夏播玉米区域试验。2018年区域试验中10个试点中增产点数9个,减产点数1个。产量变幅在5934.0~9847.5kg/hm2,平均产量8683.5kg/hm2,比对照增幅0.4%~22.5%,平均增产11.6%,居第5位。生育期118d,比对照早2d。株高24cm,穗位高97cm,株型紧凑,双穗率和空杆率分别为0.4%、1.1%。倒伏率和倒折率分别为9.2%和1.9%。穗长16.8cm,穗粗4.9cm,秃尖长0.9cm,平均每穗15.0行,每行33粒。千粒重336g,出籽率86.7%。果穗筒形,籽粒黄色,半马齿型。田间自然发病观察结果该组合中抗大斑病、感小斑病、中抗茎腐病、中抗纹枯病、抗病毒病、中康玉米螟(表1~3)[4-5]。2019年区域试验中9个试点全部增产。产量变幅在9271.5~12478.5kg/hm2,平均产量10836.0kg/hm2,比对照增幅4%~18.1%,平均增产11.9%,居第3位。生育期123d,比对照早2d。株高24cm,穗位高100cm,株型紧凑,双穗率和空杆率分别为1.6%和0.1%。倒伏率为2.%,无倒折。穗长17.4cm,穗粗5.1cm,秃尖长0.7cm,平均每穗15.1行,每行35粒。千粒重355g,出籽率88.0%。果穗筒形,籽粒黄色,半马齿型。田间自然发病观察结果该组合中抗大斑病、抗小斑病、中抗茎腐病、中抗纹枯病、中抗病毒病、中抗玉米螟。高抗大斑病、高抗小斑病、感腐霉腐病、中抗纹枯病、抗瘤黑粉病、高感南方锈病、高感粗缩病(表1~3)[4-5]。2018、2019年2年江苏省夏播玉米区域试验平均产量9759.8kg/hm2,平均增产11.7%。
  3.2 江苏省生产试验 大华1623于2020年列入江苏省普通玉米生产试验,生产试验结果显示,9个试点全部增产。产量变幅在7650.0~0656.0kg/hm2,平均产量9163.5kg/hm2,比对照增幅为71%~28.0%,平均增产14.2%,居第2位。生育期118d,比对照早1d。株高231cm,穗位高96cm;株型紧凑,双穗率和空杆率分别为1.0%、0.5%。倒伏率和倒折率分别为44%、0.3%,穗长16.2cm,穗粗4.9cm,秃尖长0.7cm,平均每穗15.9行,每行32粒。千粒重339g,出籽率87.9%。果穗筒形,籽粒黄色,马齿型。田间自然发病观察结果:中抗大斑病、抗小斑病、感纹枯病、抗茎腐病、抗瘤黑粉病、抗弯孢菌叶斑病、中抗穗腐病、中抗南方锈病、中抗玉米螟[4-5]。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接种鉴定:高抗大斑病、抗小斑病、中抗腐霉茎腐病、抗瘤黑粉病、中抗南方锈病(表1~3)[4-5]。
  4 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4.1 适期播种,合理密植 大华1623适宜的播种期跨度大,植株单株生产力较为均衡,适宜的播种密度需根据适宜播期确定[4-5]。研究表明,玉米播种适宜的出苗期为6月初至6月底,适宜的播种密度在60000~67500株hm2,播种密度需根据播种期的延迟适当增大[6-7]。及时播种保全苗,夏播力争早播[8-9]。平整地块,确保播种深度较为均衡,开深沟,浅覆盖层,保障湿润播种,实现全苗匀苗、壮苗[10]。适宜的播种密度为:行距50~55cm,株距25~30cm[11]。   4.2 科学施肥 大华1623要获得9750kg/hm2以上的产量,全生育期需施用纯N300~375kg/hm2,配以相应的磷钾肥,确保植株生长健壮、果穗大穗、增加籽粒重[4-5]。基肥施尿素150kg/hm2、复合肥375kg/hm2,多施有机肥[12]。幼苗期需根据秧素质情况,补施尿素72~150kg/hm2[13]。近年开展的肥料运筹用量试验结果显示,大华1623在9~14叶时期,施尿素作穗肥,可显著增加植株的生长量,提高生长后期植株的干物质积累量,增加果粒数、果粒重,建议穗肥施用375kg/hm2[14]。
  4.3 加强田间管理 对种子进行药剂处理,防治地下害虫[15];做好纹枯病、粗缩病、玉米螟等的防治工作[16];秧苗期加强间苗、定植,做好抗逆减灾,适时收获[17-18]。
  参考文献
  [1]翟晓娜,谢奇珍,师建芳,等.我国玉米产业链标准现状及发展需求研究[J].河南工業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41(04):100-106,112.
  [2]朱勇生.2020年中国玉米产业报告[N].粮油市场报,2020-11-17(T23).
  [3]刘慧.从粮食安全高度搞好玉米产业发展[N].经济日报,2020-12-31(009).
  [4]王朋,孙杰,赵青.大华1409玉米新品种区域试验[J].现代农业科技,2020(11):36-37.
  [5]秦龙,孙杰,王鹏,等.玉米新品种大华1409的选育及应用[J].安徽农学通报,2020,26(10):102-104.
  [6]张峰,王朋,孙杰,等.玉米品种“苏玉34”的选育及其制种技术[J].上海农业科技,2018(03):43-44,49.
  [7]王朋,孙杰,赵青,等.玉米品种苏玉34超高产栽培技术[J].农业科技通讯,2018(04):244-245.
  [8]王朋,孙杰,张志高.氮肥运筹对玉米新品种大华1146产量构成的影响[J].农业科技通讯,2018(01):76-77.
  [9]王朋,孙杰,张志高.玉米新品种大华1146的特征特性及制种技术[J].农业科技通讯,2017(12):261-262.
  [10]王朋,孙杰,张志高.高温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J].农业科技通讯,2017(11):232-233.
  [11]孙杰,王朋,张志高.苏玉34不同密度对产量及构成因素关系的研究[J].农业科技通讯,2017(06):53-55.
  [12]王朋,孙杰,张志高.不同密度对玉米新品种大华1146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J].中国种业,2017(04):60-61.
  [13]张志高,王俊仁,孙杰,等.玉米新品种苏玉27的选育及应用[J].江苏农业科学,2013,41(09):98-99.
  [14]王朋,孙杰,赵青.2018年江苏省淮北普通玉米生产试验总结[J].安徽农学通报,2019,25(07):47-49.
  [15]魏国军.玉米栽培技术及常见病虫害防治对策[J].中国农业文摘-农业工程,2021,33(03):85-88.
  [16]冯铸,悦波,王笑,等.高产优质玉米太育9号及其栽培技术要点[J].中国种业,2021(03):98-99.
  [17]卢振宇,张伟,张玉霞,等.高产优质玉米品种泉玉86号及高产栽培技术推广[J].中国种业,2021(03):92-94.
  [18]王璐,牛新章,刘清瑞.玉米新品种沧玉76示范试验与栽培技术[J].种业导刊,2021(02):14-16.
  (责编:张宏民)
其他文献
摘 要:该文分析了南充市顺庆区乡镇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现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搞好乡镇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现状;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2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21)18-0003-03  农业技术推广是农业教育、科研与农民以及政府与农民之间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在农业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农技推广
摘 要:该文介绍了肥西县农业特色产业扶贫发展现状,分析了存在问题,并提出了扩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质量、强化科技人才支持等对策建议,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业特色产业扶贫;现状;问题;对策;肥西县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21)18-0001-03  肥西县是合肥市近郊县,拥有已出列贫困村13个、脱贫户7
颅脑是恶性肿瘤常见的转移部位之一,脑转移往往提示患者生活质量差、生存期短。传统手术和放疗对于治疗人群有选择性,常规化疗药物无法通过血脑屏障进入颅脑,靶向药物则需要筛选基因突变人群,因此均具有局限性,且治疗效果也欠佳。近年来兴起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脑转移中初见成效,与其他方式联合治疗的效果也在不断探索中。笔者对近年脑转移患者免疫治疗的临床试验及治疗进展进行回顾,就免疫治疗及其联合其他治疗在脑转移患者
目的研究贝伐珠单抗治疗立体定向放射外科(SRS)后出现放射性脑坏死(RN)疗效的放射剂量学及临床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1—2019年在我科治疗的SRS后诊断为RN的脑转移患者40例临床资料患者,SRS组15例,SRS+WBRT组25例。患者接受贝伐珠单抗治疗,并在不同时间点使用MRI随访6个月。回顾性分析剂量学等临床特征与影像改变等变量之间的关系。χ2检验差异,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从
摘 要:浙江省是全国数字经济的先行地,全国乡村振兴的样板。根据《2020全国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水平评价报告》显示,2019年全国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总体水平为36%,浙江省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总体水平为68.8%,居全国第一。浙江省通过产业数字化、治理数字化以及服务数字化等举措,建设出一批数字乡村的典型示范区,为全国各地数字乡村建设赋能乡村振兴提供了宝贵经验。笔者实地走访德清县城市大脑、新田农业科技
农业技术推广是将农业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环节,是打通农业科研与技术应用壁垒的关键所在。长期以来,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主要采取农技专家与广大农民面对面授课的线下培训模式,但随着农业现代化程度的不断提升,种植栽培和农艺农机对于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导致广大农民对于专业技术的需求越发迫切,传统的培训模式及授课方式无法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对于农业技术的现实需求。在新媒体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如何有效利用新媒体平台和新媒体传播方式全面、快捷、高效地推广农业技术知识是农技推广人的重要课题。该文以吉林省农业科学院为例,详细分析
摘 要:该试验研究了配方肥、缓释肥等肥料品种在小麦种植的不同时期的施肥处理,探索其对小麦个体发育与产量及其结构的影响,分析不同处理的经济效益,并提出小麦生产最佳施肥技术,以期为小麦生产中推广化肥减量增效技术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关键词:小麦;施肥;产量;成本  中图分类号 S51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21)18-0039-03  Study on H
摘 要:藤茶是葡萄科蛇葡萄属的嫩茎叶,长久以来被作泡茶使用、也作中草药使用,因其丰富的黄酮类和多酚类化合物含量受到了广泛的关注。而二氢杨梅素是藤茶中最主要的活性成分,也是目前藤茶单体成分中的研究重点与热点,并被认为是藤茶具有抗菌消炎、清咽消肿、保肝护肝、抗肿瘤和抗病毒等功能的基础。该文主要综述了藤茶和二氢杨梅素的抗菌作用及作用機制研究进展,为其作为食品添加剂或抗菌药物开发提供参考。  关键词:藤茶
摘 要: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与提取技术的提高,近年来对多糖生物学功能的认识有了量的提升和质的飞跃,多糖的生物学功能涉及免疫、癌变、肿瘤和衰老等方面,可以应用于食品、医药、农业、污水处理等领域。该文对多糖的定义、分类、生物合成和多糖的提取方法进行了概述,重点阐述了高压脉冲电场技术、超临界流体萃取法、双水相萃取法。虽然对微生物多糖的研究仍在不断深入,但微生物多糖真正的应用价值尚未得到实现。目前,胞外
肺癌是世界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及死亡率逐年升高。中枢神经系统转移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手术、放疗、化疗、靶向治疗等方法可一定程度延长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患者的生存期、改善其生活质量,针对未确诊脑转移的患者,预防性脑照射可一定程度降低脑转移的发生率,但同时也增加了神经系统不良反应。因此,有效识别高转移风险患者,有针对性进行早期干预及治疗,对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笔者主要对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的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