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标提倡化学教师自制或改进实验,不少教师实验改进或创新都从实验的微型化入手,贯穿渗入绿色环保理念,值得我们学习和研究。但在实际教学中并不是所有微型化实验都能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的,有些课本上的实验从“大”处着手改进实验会使现象更明显,效果更好,化学实验改进要同孙悟空的如意金箍棒一样,能大能小、恰到好处,方能彰显其功。
关键词:化学; 实验;兴趣;现象
文章编号:1008-0546(2015)12-0091-02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5.12.035
《登徒子好色赋》有这样一句话:“ 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一分则嫌白,黛一分则嫌墨。”现代人多用这句话来形容做事情恰到好处。这也正如数学上讲的黄金分割点一样,追求的是一种美感的比例。新课程理念倡导化学实验应从遵从绿色环保理念,提倡实验中要尽量节约药品,以最少的药品用量突出最明显的实验现象。不少教师在教学中的实验改进或创新都从实验的微型化入手。不可否认微型化实验有其自身的很多优点,值得我们学习和研究。但在实际教学中并不是所有微型化实验都能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的。笔者在实践中发现有些课本上的实验从“大”处着手改进实验会使实验现象更明显、持续时间更长,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带来良好的学习效果。下面谈谈自己在教学中一些成功的体会和做法。
一、 “大”的真切、美丽、宏观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研究表明:一个人在兴趣浓厚的状态下学习,注意力会高度集中,思维也会活跃起来,不但不会觉得学习是一种负担,反而会感到是一种乐趣。实验是化学的灵魂,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化学实验教学可以使学生获得生动的感性知识,从而更好地理解、巩固所学化学知识,也能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加深理解。学生对化学实验都有兴趣,学生对化学实验往往是因“奇”而“观”,但由于观察实验时目的性不明确,加之演示实验时仪器小而教室空间大、学生多,所以他们观察实验并不准确。因此化学要钻研实验,适时改进实验。如在教学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3章第1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时,为了帮助学生认识物质都是由肉眼看不见的极其微小的微粒构成的、微粒是不断运动的知识,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设计实验引入新课:利用生活中废弃的透明塑料油桶,课前让学生灌满水,放在讲台上。上课开始我将几粒高锰酸钾颗粒(或品红更好)同时慢慢放入盛有水的塑料桶内。下面的学生不由得发出“哇塞”真漂亮,只见高锰酸钾小颗粒拖着长长的红尾巴慢慢地沉下去,同时也不断地向四周扩散开来,犹如天女散花一样,真是一幅美妙绝伦的画面。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都集中在这里,很快就进入了学习状态,此时教师再组织学生体会学习物质的微粒性、微粒的运动性,学生必然学得轻松,理解得深刻。将实验从“大”入手,可以将实验现象放大,便于学生观察实验过程,体验实验乐趣,更好地集中注意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打造高效课堂。
二、 “大”的明显、持续
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学生普遍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新奇现象有强烈的探究欲望。对于刚刚接触化学的初三学生来说,他们学习化学的动机往往是以满足好奇心和感兴趣为主的。化学实验教学的首要任务是激发学生对学习化学的兴趣,并使这种“短暂”的兴趣能够稳定地保持并得以发展,从而提高他们学习化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课堂教学中的演示实验,最能调动学生的情绪,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教学中我们化学教师可以通过改进实验,特意地突出实验现象,激发学生的求知和探究欲望。如在教学微粒之间有空隙这一知识时,可以这样改进实验,将教材中的短玻璃管换成较长的玻璃管(我一般用长1米,直径为20毫米的玻璃管),这样改进实验,可以突出现象,吸引学生的眼球,学生可以明显观察到很大的一段气柱,从而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微粒之间有空隙。再如在学习氧气的性质时,很多学生对于铁丝在氧气中燃烧这一实验特别感兴趣,铁丝在集气瓶中燃烧完了,很多学生还出现意犹未尽的表情,有时学生还会要求老师再做一遍。为了满足学生的观察和求知欲望,可以这样改进实验:用一个比较大的集气瓶或其他容器收集一瓶氧气,再用一根比较长的螺旋形铁丝,这样做可以使铁丝在氧气中持续燃烧的时间更长一些,满足学生的观察欲望,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当然如果有条件的话,利用李为才老师发明的增氧酒精灯做铁丝燃烧实验,效果更好,该实验只要铁丝充足,燃烧的时间想要持续多长时间都行,可以让学生一饱眼福。教学中因时因地灵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中的实验,因学情和实验内容可以将实验适当的向“大”处改进,将学生惊奇的现象放得更明显或更持续,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教学效果。
三、“小”的简洁、快速
当然并不是所有实验都需要从大处着手,教材中的一些演示实验尤其是一些可能会对环境造成污染的实验,可以从“小”改进使其装置更微型化、实验药品更微化、实验步骤更简单,所需实验时间更短等。如沪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第5页“铁的锈蚀实验”,该实验由于铁丝生锈的速率较慢,课堂上所需时间较长,如果从小着手,把导管换成内径非常小的导管,就可以很快看到红墨水沿导管上升的现象,这样就可以有效地节约课堂教学时间,便于打造高效课堂。新课标提倡教师应指导学生利用生活中的常见用品和废弃物制成简易的实验仪器,因此平时化学实验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巧用注射器、小药瓶、废弃医用软管等改进实验进行微型绿色化学实验。微型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思维能力;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策略,提高课堂效益,并且对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也就有积极推动作用。
四、“小”的精确、环保
不少教师在改进实验时精力都放在装置仪器上,积极寻找可利用的替代品,降低实验成本,或把实验引向生活化,但是很多老师都忽视了药品的用量问题。如九年级沪教版化学上册第13页“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测定”实验,不少教师也设计了很好的实验,如利用放大镜点燃白磷,或用注射器做实验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该实验要保证成功的条件很多,其中一点就是红磷或白磷的量要足量,很多教师在做实验时都是凭借经验取用,保证红磷的质量只多不少,但殊不知这无形中错过了一个较好的教育契机,也体现化学教师的学科素养问题。红磷或白磷要过量,但究竟多少是过量,太多过量的药品既是一种资源浪费,同时也会增加污染。如果我们在做该实验时能给学生呈现定量计算,再称量药品,学生自然会领悟更多。虽然学生现在还不懂依据化学方程式计算,但只要教师简单地呈现给学生,理论计算结果需要红磷的质量学生是可以看懂的,然后再称量,过量的度就好把握了。教师的这一行为必然会对学生起到良好的学科素养教育,也能渗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学生在以后自己实验时,可能也会注意药品的用量问题,提高自己的能源环保意识。可见这样改进实验可以充分挖掘实验的功效。
综上所述,作为一线化学教师要学会创造性使用教材,对于教材中的实验,要依据教学内容和学情灵活改进或创新实验,以达到实验的最佳效果,根据实验本身的特点,需要从“大”处着手的,就要向大处改进,需要向“小”处微型改进的,就要实施微型化实验,化学实验能大能小、恰到好处,方能彰显其功。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北京市高中教师新课程教学基本功培训与展示报告会[M]. 2010,11
[3] 王磊.中学化学实验及教学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4] 孙建民、孔繁升主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艺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5
关键词:化学; 实验;兴趣;现象
文章编号:1008-0546(2015)12-0091-02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5.12.035
《登徒子好色赋》有这样一句话:“ 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一分则嫌白,黛一分则嫌墨。”现代人多用这句话来形容做事情恰到好处。这也正如数学上讲的黄金分割点一样,追求的是一种美感的比例。新课程理念倡导化学实验应从遵从绿色环保理念,提倡实验中要尽量节约药品,以最少的药品用量突出最明显的实验现象。不少教师在教学中的实验改进或创新都从实验的微型化入手。不可否认微型化实验有其自身的很多优点,值得我们学习和研究。但在实际教学中并不是所有微型化实验都能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的。笔者在实践中发现有些课本上的实验从“大”处着手改进实验会使实验现象更明显、持续时间更长,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带来良好的学习效果。下面谈谈自己在教学中一些成功的体会和做法。
一、 “大”的真切、美丽、宏观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研究表明:一个人在兴趣浓厚的状态下学习,注意力会高度集中,思维也会活跃起来,不但不会觉得学习是一种负担,反而会感到是一种乐趣。实验是化学的灵魂,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化学实验教学可以使学生获得生动的感性知识,从而更好地理解、巩固所学化学知识,也能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加深理解。学生对化学实验都有兴趣,学生对化学实验往往是因“奇”而“观”,但由于观察实验时目的性不明确,加之演示实验时仪器小而教室空间大、学生多,所以他们观察实验并不准确。因此化学要钻研实验,适时改进实验。如在教学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3章第1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时,为了帮助学生认识物质都是由肉眼看不见的极其微小的微粒构成的、微粒是不断运动的知识,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设计实验引入新课:利用生活中废弃的透明塑料油桶,课前让学生灌满水,放在讲台上。上课开始我将几粒高锰酸钾颗粒(或品红更好)同时慢慢放入盛有水的塑料桶内。下面的学生不由得发出“哇塞”真漂亮,只见高锰酸钾小颗粒拖着长长的红尾巴慢慢地沉下去,同时也不断地向四周扩散开来,犹如天女散花一样,真是一幅美妙绝伦的画面。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都集中在这里,很快就进入了学习状态,此时教师再组织学生体会学习物质的微粒性、微粒的运动性,学生必然学得轻松,理解得深刻。将实验从“大”入手,可以将实验现象放大,便于学生观察实验过程,体验实验乐趣,更好地集中注意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打造高效课堂。
二、 “大”的明显、持续
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学生普遍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新奇现象有强烈的探究欲望。对于刚刚接触化学的初三学生来说,他们学习化学的动机往往是以满足好奇心和感兴趣为主的。化学实验教学的首要任务是激发学生对学习化学的兴趣,并使这种“短暂”的兴趣能够稳定地保持并得以发展,从而提高他们学习化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课堂教学中的演示实验,最能调动学生的情绪,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教学中我们化学教师可以通过改进实验,特意地突出实验现象,激发学生的求知和探究欲望。如在教学微粒之间有空隙这一知识时,可以这样改进实验,将教材中的短玻璃管换成较长的玻璃管(我一般用长1米,直径为20毫米的玻璃管),这样改进实验,可以突出现象,吸引学生的眼球,学生可以明显观察到很大的一段气柱,从而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微粒之间有空隙。再如在学习氧气的性质时,很多学生对于铁丝在氧气中燃烧这一实验特别感兴趣,铁丝在集气瓶中燃烧完了,很多学生还出现意犹未尽的表情,有时学生还会要求老师再做一遍。为了满足学生的观察和求知欲望,可以这样改进实验:用一个比较大的集气瓶或其他容器收集一瓶氧气,再用一根比较长的螺旋形铁丝,这样做可以使铁丝在氧气中持续燃烧的时间更长一些,满足学生的观察欲望,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当然如果有条件的话,利用李为才老师发明的增氧酒精灯做铁丝燃烧实验,效果更好,该实验只要铁丝充足,燃烧的时间想要持续多长时间都行,可以让学生一饱眼福。教学中因时因地灵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中的实验,因学情和实验内容可以将实验适当的向“大”处改进,将学生惊奇的现象放得更明显或更持续,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教学效果。
三、“小”的简洁、快速
当然并不是所有实验都需要从大处着手,教材中的一些演示实验尤其是一些可能会对环境造成污染的实验,可以从“小”改进使其装置更微型化、实验药品更微化、实验步骤更简单,所需实验时间更短等。如沪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第5页“铁的锈蚀实验”,该实验由于铁丝生锈的速率较慢,课堂上所需时间较长,如果从小着手,把导管换成内径非常小的导管,就可以很快看到红墨水沿导管上升的现象,这样就可以有效地节约课堂教学时间,便于打造高效课堂。新课标提倡教师应指导学生利用生活中的常见用品和废弃物制成简易的实验仪器,因此平时化学实验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巧用注射器、小药瓶、废弃医用软管等改进实验进行微型绿色化学实验。微型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思维能力;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策略,提高课堂效益,并且对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也就有积极推动作用。
四、“小”的精确、环保
不少教师在改进实验时精力都放在装置仪器上,积极寻找可利用的替代品,降低实验成本,或把实验引向生活化,但是很多老师都忽视了药品的用量问题。如九年级沪教版化学上册第13页“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测定”实验,不少教师也设计了很好的实验,如利用放大镜点燃白磷,或用注射器做实验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该实验要保证成功的条件很多,其中一点就是红磷或白磷的量要足量,很多教师在做实验时都是凭借经验取用,保证红磷的质量只多不少,但殊不知这无形中错过了一个较好的教育契机,也体现化学教师的学科素养问题。红磷或白磷要过量,但究竟多少是过量,太多过量的药品既是一种资源浪费,同时也会增加污染。如果我们在做该实验时能给学生呈现定量计算,再称量药品,学生自然会领悟更多。虽然学生现在还不懂依据化学方程式计算,但只要教师简单地呈现给学生,理论计算结果需要红磷的质量学生是可以看懂的,然后再称量,过量的度就好把握了。教师的这一行为必然会对学生起到良好的学科素养教育,也能渗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学生在以后自己实验时,可能也会注意药品的用量问题,提高自己的能源环保意识。可见这样改进实验可以充分挖掘实验的功效。
综上所述,作为一线化学教师要学会创造性使用教材,对于教材中的实验,要依据教学内容和学情灵活改进或创新实验,以达到实验的最佳效果,根据实验本身的特点,需要从“大”处着手的,就要向大处改进,需要向“小”处微型改进的,就要实施微型化实验,化学实验能大能小、恰到好处,方能彰显其功。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北京市高中教师新课程教学基本功培训与展示报告会[M]. 2010,11
[3] 王磊.中学化学实验及教学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4] 孙建民、孔繁升主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艺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