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许多地方出现了“陪读现象”。对于农村来说,在乡到镇的小范围迁移下陪读对农村妇女的影响已经越来越明显化。妇女已经成为主力军,对妇女的影响也有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但都强化了“男主外,女主内”的社会性别分工。从社会性别来看,陪读妇女所做出的行为选择受传统文化观念和社会角色塑造的影响,陪读使妇女陷入照顾孩子和就业的两难境地。传统的性别分工和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是陪读现象产生的根源,因此在宏观层面上关注农村教育,倡导性别平等。在微观层面,通过积极开展农村妇女技能服务,提供农村儿童服务等,提高农村妇女自我发展的能力。
关键词:陪读;社会性别;农村妇女
一.问题的提出
学界对陪读主要划分为临陪,半陪和全陪等几种类型。本研究主要关注全陪,也就是在农村家庭中为了使孩子能够在城市或者乡镇中更好的上学,则选择由母亲放弃原来的劳作和工作,通过在学校附近暂时租房安家,全身心照顾上学子女的生活与学习的一种社会现象???。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陪读现象也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就陪读对象的群体来说已经由之前的针对高考生的陪读转化成小初高都有陪读的现象。出现这种陪读现象的原因,学者们基本上归结于教育资源城乡配置不均衡???以及人才需求的城乡差异???。对于陪读所产生的影响部分学者的意见也不同,陆炳深认为如果采取宽松,开明的陪读手段将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和自己动手的能力,也能充分发挥孩子的主动性???。但大部分的学者认为,陪读这件事对孩子本身,或者说对家庭来说都有不利的影响。对于子女,可能会造成孩子能力的缺乏。对于家庭,可能会使家庭的经济负担增大。通过回顾之前的研究以及我们周边目前所存在的现象,我们会发现,陪读的人有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但大多数家庭无论是农村还是乡镇,女性成了陪读的首要人选来照顾孩子的生活,辅导与监督孩子的作业。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妇女们放弃自己工作干活的权力而当起了家里的“保姆”,对于她们来说,陪读会对她们参与社会造成影响吗?会影响家里的地位吗?因此从社会性别的角度来分析陪读妈妈的问题。
二.陪讀现象的原因
(一)“男主外,女主内”传统观念的影响
对于农村来说,“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观念一直影响着农村家庭。目前社会虽然已经在发展,女性在家里的地位也较之前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我们还是发现,在面临谁来陪读这个问题时,还是女性做出了让步,放弃自己的工作来照顾家庭。近些年来,农村为了寻求自身经济的发展以及许多农村的土地被用来征用,许多青壮年男性就外出打工。中国传统的“家本位”思想,则需要有一个人留下照顾家庭,这时女性就成了首要人选。陪读也是其中的照顾家庭内容的一项。
(二)各方利益的权衡
对于农村妇女来说,由于生理条件以及知识水平的限制使她们在与男性做同样的工作时处于较劣势的一方。农村妇女的受教育水平仍然比较低,因此她们所从事的工作更多的偏向于报酬较低服务业,同时自身生理条件的限制使她们在外出工作时,由于工种的不同而获得较低的报酬,因此通过权衡后,留下来陪读的通常是女性。同时也考虑到女性本身就比较细腻顾家,能够把家务照顾好,当然这一想法是否正确值得我们思考。随着社会的进步,农村父母更想让孩子有出息,因此在权衡外出工作的价值与在家照顾孩子让孩子能够成才这两方面时,大部分还是选择了后者。
(三)社会角色的形塑
在社会上,一提起女性就会想到温柔,亲和等特质。而提起男性就将其与顶梁柱,能挣钱联系在一起进而会产生一系列的社会角色和行为期望等,形成了对男性与女性对立的区分的,固化的性别气质的刻板印象。社会上,把女性定义为“母亲角色”“妻子角色”,对于她们来说,最大的任务就是照顾好家庭与家里面的孩子。女性主义理论认为,不仅在社会中,女性在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中并未与男性保持平等。同时,在家庭这样比较私密化的领域中,女性与男性的地位也是不平等的,但这种不平等并不是自然而然形成的,而是由社会与文化的环境构建出来的。因此,在女性家庭与工作的双重角色发生冲突时,女性的工作角色往往要服从于家庭角色??? 。当面对由谁来陪读的行为选择时,女性为了扮演好社会上的“好妻子”,“好母亲”的角色,而承担起了这个义务。因此,母亲陪读这个行为是由于社会上的建构而希望她们是这样的。
三.陪读对农村妇女的影响
(一)对农村妇女工作的影响
陪读时间有长有短,有的是高考的那段时间进行陪读,有的是从小学一直到高中。因此,在陪读的这段时间基本上是没有工作的状态,即使有的话可能也是手工活。对于在县城陪读的母亲,在县城能兼职的工作机会并不是很多。对于陪读的女性来说,当家庭与工作发生矛盾时,她们选择了家庭。对于农村妇女来说,她们虽然很少有正式的工作,但她们的工作都比较讲究经验与时间,也就是她们呆在一个地方基本不怎么换工作。当她们再次返回时,意味着她们需要重新开始,年龄的限制以及脱离工作环境太久,效率跟不上等各种问题也会出现。
(二)对亲子关系的影响
陪读对于亲子关系的影响应该是分为阶段性以及双面性的。在陪读初期,孩子们会特别开心自己的妈妈能够陪在自己的身边,给自己做好饭,把自己的生活打理的井然有序。然而也有另一个问题就是母亲整日忙于家务,没有了社交,接触不了外面的生活,跟不上孩子的思维,在沟通上出现了许多问题。尤其是那些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叛逆的心理促使她们开始讨厌母亲介入到自己的生活与学习中,也会介意自己的母亲没有自己的工作这件事让她们感到丢脸。此时,母亲与子女之间的关系出现了裂缝。由于陪读的是妈妈,而爸爸这一角色应该发挥的作用缺失了,父爱的缺位会使孩子们丧失了性别角色的学习对象,在他们周围女教师偏多,家里只有妈妈,他们缺乏父爱这一性别角色的介入,从而可能影响到他们的身心健康。
(三)对家庭的影响
陪读妈妈意味着她们失去了挣钱的机会,无经济来源。在家庭中所有的花费都要依靠丈夫,就会形成在经济上需要依附于男性这一现象,对于农村妇女来说,由于缺乏男女平等的意识,强化了她们在家庭中不平等的地位。丈夫虽然没有表现出对妻子不挣钱的埋怨,但对于一些妇女来说,她们自己觉得用钱还是不方便。杜荣芳认为,在传统社会性别规范下,家务劳动被当作家庭私事,所以女性承担家务劳动的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没有得到应有的社会承认和报偿,甚至可能会因为难以估量其具有的交换价值进而否定其产生的价值???。农村妇女认为陪读的时候,作为母亲的她应该回来,因为自己挣的钱比丈夫的少,因为自己是女性,对于她们来说,孩子最大。 (四)对自我的影响
经过长时间的陪读后,部分妇女就直接把自己的任务定位于照顾好孩子的起居,这其实是妇女没有意识到自身具有主体性的一种表现,同时也是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性别角色分工被妇女内化的表现。部分陪读妈妈在陪读期间表现出出自我封闭状态,不愿意与他人进行交流联系,除了平常必要的礼尚往来和亲戚走动,她们和周围人的交往特别少。
四.结语与建議
从整个社会来说,教学资源的分配不均以及目前的城乡之间的差异是产生陪读现象的原因,这些不均最终落到家庭,而在家庭中则落在了妇女的利益和发展上。陪读这件事虽然使农村妇女免于苦力,获得了一定的自由与解放,但同时也意味着,农村妇女工作的机会,走出家庭的机会变小了,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妇女的发展。她们在陪读中没有意识到这种性别化的分工给她们带来的不利的影响,针对此从以下方面给出建议。
(一)宏观层面上
重视农村教育,从社会政策上进行一定程度的支持。时刻关注乡村教育的本质问题,为其提供比较优质的资源以此来改善农村教育状况,缩小农村与城市的教育差距。同时,倡导性别平等,加强性别平等的宣传教育,呼吁大家给予陪读妈妈支持,肯定妇女劳动的贡献和价值。此外,大力发展当地农村的经济,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实现工作,和养育孩子能兼顾。促使男性参与进来,为妇女走出家庭,走向社会提供支持的环境。
(二)微观层面
第一,发挥社会组织的力量,给陪读妈妈提供技能培训。由于来自于农村,缺乏一定的职业技能,通过培训,提供就业信息等促使能够更好的适应市场的变化。第二,为农村家庭提供儿童服务,比如四点半课堂,能够使子女在放学后得到临时的托管和作业辅导,减轻陪读妈妈的负担,让她们能够参与工作。第三,扩大陪读妈妈的社会交往,通过开展互助小组,社区相关活动等拓展属于她们自己的兴趣,挖掘她们的特长,鼓励她们发挥自己的自主性等。
参考文献:
[1]郑燕娜.农村母亲“陪读”现象的社会学解读[j].法制与社会,2007,(8)
[2]王晓慧.农村中小学陪读现象的类型,成因及解决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3)
[3]张海洋.农村中小学陪读现象的政府原因及对策探析[j].法制与社会,2012,(5)
[4]陆炳生.陪读乐[j]。现代家教。1996,(2)
[5]李银河.女性主义[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
[6]杜荣芳.从社会性别视角看农村“留守妻子”现象[j].农村经济,2007,(6)
作者简介:
第一作者:王蓉,女,中华女子学院2019级社会工作研究生
第二作者:方铭圆,女,中华女子学院2019级社会工作研究生;
张倩,女,中华女子学院2019级社会工作研究生。
关键词:陪读;社会性别;农村妇女
一.问题的提出
学界对陪读主要划分为临陪,半陪和全陪等几种类型。本研究主要关注全陪,也就是在农村家庭中为了使孩子能够在城市或者乡镇中更好的上学,则选择由母亲放弃原来的劳作和工作,通过在学校附近暂时租房安家,全身心照顾上学子女的生活与学习的一种社会现象???。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陪读现象也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就陪读对象的群体来说已经由之前的针对高考生的陪读转化成小初高都有陪读的现象。出现这种陪读现象的原因,学者们基本上归结于教育资源城乡配置不均衡???以及人才需求的城乡差异???。对于陪读所产生的影响部分学者的意见也不同,陆炳深认为如果采取宽松,开明的陪读手段将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和自己动手的能力,也能充分发挥孩子的主动性???。但大部分的学者认为,陪读这件事对孩子本身,或者说对家庭来说都有不利的影响。对于子女,可能会造成孩子能力的缺乏。对于家庭,可能会使家庭的经济负担增大。通过回顾之前的研究以及我们周边目前所存在的现象,我们会发现,陪读的人有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但大多数家庭无论是农村还是乡镇,女性成了陪读的首要人选来照顾孩子的生活,辅导与监督孩子的作业。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妇女们放弃自己工作干活的权力而当起了家里的“保姆”,对于她们来说,陪读会对她们参与社会造成影响吗?会影响家里的地位吗?因此从社会性别的角度来分析陪读妈妈的问题。
二.陪讀现象的原因
(一)“男主外,女主内”传统观念的影响
对于农村来说,“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观念一直影响着农村家庭。目前社会虽然已经在发展,女性在家里的地位也较之前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我们还是发现,在面临谁来陪读这个问题时,还是女性做出了让步,放弃自己的工作来照顾家庭。近些年来,农村为了寻求自身经济的发展以及许多农村的土地被用来征用,许多青壮年男性就外出打工。中国传统的“家本位”思想,则需要有一个人留下照顾家庭,这时女性就成了首要人选。陪读也是其中的照顾家庭内容的一项。
(二)各方利益的权衡
对于农村妇女来说,由于生理条件以及知识水平的限制使她们在与男性做同样的工作时处于较劣势的一方。农村妇女的受教育水平仍然比较低,因此她们所从事的工作更多的偏向于报酬较低服务业,同时自身生理条件的限制使她们在外出工作时,由于工种的不同而获得较低的报酬,因此通过权衡后,留下来陪读的通常是女性。同时也考虑到女性本身就比较细腻顾家,能够把家务照顾好,当然这一想法是否正确值得我们思考。随着社会的进步,农村父母更想让孩子有出息,因此在权衡外出工作的价值与在家照顾孩子让孩子能够成才这两方面时,大部分还是选择了后者。
(三)社会角色的形塑
在社会上,一提起女性就会想到温柔,亲和等特质。而提起男性就将其与顶梁柱,能挣钱联系在一起进而会产生一系列的社会角色和行为期望等,形成了对男性与女性对立的区分的,固化的性别气质的刻板印象。社会上,把女性定义为“母亲角色”“妻子角色”,对于她们来说,最大的任务就是照顾好家庭与家里面的孩子。女性主义理论认为,不仅在社会中,女性在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中并未与男性保持平等。同时,在家庭这样比较私密化的领域中,女性与男性的地位也是不平等的,但这种不平等并不是自然而然形成的,而是由社会与文化的环境构建出来的。因此,在女性家庭与工作的双重角色发生冲突时,女性的工作角色往往要服从于家庭角色??? 。当面对由谁来陪读的行为选择时,女性为了扮演好社会上的“好妻子”,“好母亲”的角色,而承担起了这个义务。因此,母亲陪读这个行为是由于社会上的建构而希望她们是这样的。
三.陪读对农村妇女的影响
(一)对农村妇女工作的影响
陪读时间有长有短,有的是高考的那段时间进行陪读,有的是从小学一直到高中。因此,在陪读的这段时间基本上是没有工作的状态,即使有的话可能也是手工活。对于在县城陪读的母亲,在县城能兼职的工作机会并不是很多。对于陪读的女性来说,当家庭与工作发生矛盾时,她们选择了家庭。对于农村妇女来说,她们虽然很少有正式的工作,但她们的工作都比较讲究经验与时间,也就是她们呆在一个地方基本不怎么换工作。当她们再次返回时,意味着她们需要重新开始,年龄的限制以及脱离工作环境太久,效率跟不上等各种问题也会出现。
(二)对亲子关系的影响
陪读对于亲子关系的影响应该是分为阶段性以及双面性的。在陪读初期,孩子们会特别开心自己的妈妈能够陪在自己的身边,给自己做好饭,把自己的生活打理的井然有序。然而也有另一个问题就是母亲整日忙于家务,没有了社交,接触不了外面的生活,跟不上孩子的思维,在沟通上出现了许多问题。尤其是那些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叛逆的心理促使她们开始讨厌母亲介入到自己的生活与学习中,也会介意自己的母亲没有自己的工作这件事让她们感到丢脸。此时,母亲与子女之间的关系出现了裂缝。由于陪读的是妈妈,而爸爸这一角色应该发挥的作用缺失了,父爱的缺位会使孩子们丧失了性别角色的学习对象,在他们周围女教师偏多,家里只有妈妈,他们缺乏父爱这一性别角色的介入,从而可能影响到他们的身心健康。
(三)对家庭的影响
陪读妈妈意味着她们失去了挣钱的机会,无经济来源。在家庭中所有的花费都要依靠丈夫,就会形成在经济上需要依附于男性这一现象,对于农村妇女来说,由于缺乏男女平等的意识,强化了她们在家庭中不平等的地位。丈夫虽然没有表现出对妻子不挣钱的埋怨,但对于一些妇女来说,她们自己觉得用钱还是不方便。杜荣芳认为,在传统社会性别规范下,家务劳动被当作家庭私事,所以女性承担家务劳动的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没有得到应有的社会承认和报偿,甚至可能会因为难以估量其具有的交换价值进而否定其产生的价值???。农村妇女认为陪读的时候,作为母亲的她应该回来,因为自己挣的钱比丈夫的少,因为自己是女性,对于她们来说,孩子最大。 (四)对自我的影响
经过长时间的陪读后,部分妇女就直接把自己的任务定位于照顾好孩子的起居,这其实是妇女没有意识到自身具有主体性的一种表现,同时也是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性别角色分工被妇女内化的表现。部分陪读妈妈在陪读期间表现出出自我封闭状态,不愿意与他人进行交流联系,除了平常必要的礼尚往来和亲戚走动,她们和周围人的交往特别少。
四.结语与建議
从整个社会来说,教学资源的分配不均以及目前的城乡之间的差异是产生陪读现象的原因,这些不均最终落到家庭,而在家庭中则落在了妇女的利益和发展上。陪读这件事虽然使农村妇女免于苦力,获得了一定的自由与解放,但同时也意味着,农村妇女工作的机会,走出家庭的机会变小了,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妇女的发展。她们在陪读中没有意识到这种性别化的分工给她们带来的不利的影响,针对此从以下方面给出建议。
(一)宏观层面上
重视农村教育,从社会政策上进行一定程度的支持。时刻关注乡村教育的本质问题,为其提供比较优质的资源以此来改善农村教育状况,缩小农村与城市的教育差距。同时,倡导性别平等,加强性别平等的宣传教育,呼吁大家给予陪读妈妈支持,肯定妇女劳动的贡献和价值。此外,大力发展当地农村的经济,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实现工作,和养育孩子能兼顾。促使男性参与进来,为妇女走出家庭,走向社会提供支持的环境。
(二)微观层面
第一,发挥社会组织的力量,给陪读妈妈提供技能培训。由于来自于农村,缺乏一定的职业技能,通过培训,提供就业信息等促使能够更好的适应市场的变化。第二,为农村家庭提供儿童服务,比如四点半课堂,能够使子女在放学后得到临时的托管和作业辅导,减轻陪读妈妈的负担,让她们能够参与工作。第三,扩大陪读妈妈的社会交往,通过开展互助小组,社区相关活动等拓展属于她们自己的兴趣,挖掘她们的特长,鼓励她们发挥自己的自主性等。
参考文献:
[1]郑燕娜.农村母亲“陪读”现象的社会学解读[j].法制与社会,2007,(8)
[2]王晓慧.农村中小学陪读现象的类型,成因及解决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3)
[3]张海洋.农村中小学陪读现象的政府原因及对策探析[j].法制与社会,2012,(5)
[4]陆炳生.陪读乐[j]。现代家教。1996,(2)
[5]李银河.女性主义[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
[6]杜荣芳.从社会性别视角看农村“留守妻子”现象[j].农村经济,2007,(6)
作者简介:
第一作者:王蓉,女,中华女子学院2019级社会工作研究生
第二作者:方铭圆,女,中华女子学院2019级社会工作研究生;
张倩,女,中华女子学院2019级社会工作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