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肝脏梅毒在临床上是很少见的。Portis氏报告肝脏梅毒的发病数为0.5-2%。Hahn氏报告1,165例梅毒的剖检中,有57个分叶肝及树胶样肿,占4.9%。Mallory氏引证550个肝硬变病例中有28个为梅毒性硬变,占5%。在国内文献中,尚未找到有关这方面的报告。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肝脏梅毒在临床上是很少见的。Portis氏报告肝脏梅毒的发病数为0.5-2%。Hahn氏报告1,165例梅毒的剖检中,有57个分叶肝及树胶样肿,占4.9%。Mallory氏引证550个肝硬变病例中有28个为梅毒性硬变,占5%。在国内文献中,尚未找到有关这方面的报告。
其他文献
毛细胆管胆汁性肝硬化是一种慢性疾患。远在1876年即为法国人Hanot氏所报告,故亦称为Hanot氏肝硬化。此后关于该病的报告陆续出现,但各家所用的名称多不一致,常见的除上述二者外尚有下列数种:肥大性胆汁性肝硬化(Hypertrophicbiliary cirrhosis),肝内胆管性胆汁性肝硬化(Intrahepatic cholangiolitic biliary cirrhosis),原发性
肢端肥大及巨大畸形公认系脑垂体嗜酸性细胞分泌亢进所致,绝大多数由於嗜酸性细胞腺瘤,少数由於嗜酸性细胞增殖引起肢端肥大症或巨大畸形症,视发病年龄而定。若发生於骨骺線闭合以前便成巨大畸形症。发生於骨骺線闭合以后便成肢端肥大症。若在青年期开始发病,而持续发展至成年期,则伴有此二状态,名为肢端肥大性巨大畸形症。
原发性肝癌在国外的文献都认为是一种少见的疾病,但很多作者认为在亚洲及非洲却有较高的发病率。我院自1947年4月至1954年7月由尸体解剖、剖腹探查、肝脏针刺活体组织检查证实为原发性肝癌的共18例。最近又发现两例,共20例。兹将此20例患者之临床表现,加以分析,并结合文献略加讨论。
著者观察到一个20岁患风湿性二尖瓣心脏病患者(二尖瓣闭锁不全),在注入阿托品时,发现了矛盾反应。在原来心电图上,注明有二度部分的传导阻滞,PQ延长为0.25-0.75秒,心室综合降低。在注入0.1%的阿托品溶液1毫升后,发生完全的传导阻滞的症状,以及离解和干扰的征象。在以后注入阿托品时,完全的传导阻滞不再发现,可以见到不显著的窦性心律不整,以及周期性发生的二度部分的传导阻滞。在观察期内,患者并无可
肢端肥大症是一个比较少见的疾病,其原因为脑下垂体前叶之腺肿,或嗜酸性细胞增生。生长激素、生糖尿激素、肾上腺刺激素以及甲状腺刺激素等的分泌都行增加。主要为生长激素的过度分泌。若发生在青春期前,就形成“巨人症”,若在其后期则为“肢端肥大症”。前者因骨骺端尚未封闭,长骨因生长激素之刺激而在长度上大加伸展。后者则因发生时骨骺端已连合,无法增长,只能有骨质增厚,尤其是扁平骨,更为明显。
甲状腺是一个重要的内分泌腺,成人腺体约重25克,但供给此腺体的血液量却非常丰富,在一小时内人体整个循环系统所含血液皆流过此腺。腺体所分泌的甲状腺激素最主要的生理作用计有下列几方面:(一)促进一切细胞的基础代谢;(二)促进生长与发育;(三)作用於脑下垂体;(四)作用於中枢神经系统。其他的作用:如对於乳腺、胰腺、肝、肠、胃、肾脏、肌肉、循环系统等器官或组织的作用都和上述主要作用有联系。因此,欲明瞭甲状
在传染性肝炎,黄疸的消失并不一定等於痊愈。完全的痊愈往往很迟,每在无黄疸之后期中。而且在临床上常见复发,并引致严重的并发症与后果。
无脉病(Pulseless disease)又名Takayasu氏病。1908年Takayasu氏首先报告这种罕见的慢性血管病,其主要病变存在于从主动脉弓发出的动脉如无名动脉、颈总动脉、锁骨下动脉等。动脉管腔因病变而发生血栓性的闭塞。病程经过长达数年、患者一般由于颈动脉血栓性闭塞发生脑部缺血而死亡。Caccamise、Whitman(1952)及Jervell(1954)氏等认为本病的特点如下:(
传染性肝炎为滤过性病毒所引起之急性流行性或散发性之疾病,由于病人之消化道排泄物而传染。其临床特征为较长之潜伏期(20-40日)、全身不适、低热、消化道症状、肝肿大并有肝区压痛及黄疸等。病理变化为肝小叶中心坏死及门静脉汇管区浸润等病变。
在心电图学的理论上和临床应用上,单极心前导联和单极肢体导联的优越性是肯定的。单极导联的心电图无论为了确定心电位或诊断心肌梗死、心室肥厚和心肌炎等症,以及在其精确度方面都已远超过了所谓标准(双极)导联的心电图。关于单极导联心电图的研究工作在国内近来也已陆续有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