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2016年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大火到今年三星堆“再醒”出圈,多年冷门的文保行业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看热闹是一回事,投身其中又是另一回事。”河南博物院文物保护中心主任单晓明坦言。
除了慢,别无选择
端午假期,河南博物院又是一票难求。自春节期间创意舞蹈《唐宫夜宴》火到出圈后,文物的出处——河南博物院也意外走红,前来一睹文物真容的参观者让这个新晋的“宝藏”博物馆前所未有地热闹。
不过,作为让文物“复活”的人,在藏身于雄伟展厅身后的一栋小楼里,并不为热闹所改变。
47岁的杜安在修复台前坐着,台上那件带盖铜尊缶已经被他端详了很久。
每过一会儿,杜安会缓缓转动底盘变换观察角度,偶尔再拿起手术刀用刀尖轻点器物表面——那里有几处粉蓝色的锈蚀。除此外,几乎再无别的动作。
“可能是粉状锈,有人称之为青铜器中的‘癌症’。”半晌,杜安说了一句话。慢速工作模式,是河南博物院文物保护中心副主任杜安的日常。选择修文物,就选择了落在时间后面。这个道理,专攻书画修复的曹晋从入行第一天就开始体会。
刷子、毛笔、镊子、浆糊……书画修复所用的每一件工具,看起来都没什么“技术含量”,但要能用这些小东西熟练地与薄如蝉翼的纸质文物打交道,入门平均都要花5年时间。
虫蛀、鼠啮、酸化、老化……因为是有机物,书画文物可能同时存在多种病害。等到人工修复结束,还要让它们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中自然晾干、平整,这动辄又是数月的时间。“想要获得一幅修复效果良好的字画,除了‘慢慢来’,别无选择。”曹晋说。
一边没有人,一边等不起
“曹老师,你快来一下。”听见张怡晗略带求助口吻的呼唤,曹晋知道小姑娘遇到麻烦了。
去年8月,张怡晗进入文保中心书画修复室工作,做了曹晋的徒弟。起初,她主要负责拍摄待修复书画的影像资料,记录破损情况,用仪器检测它们的酸碱度、纸张厚度、尺寸等,进而为文物创建修复档案。
2020年8月,河南博物院展开内部竞聘,张怡晗通过考核从河南博物院信息管理处“转行”到了文物保护中心工作。“这是很难得的个例。”单晓明感叹道,“文物修复还是太缺人了”。
一名熟练的青铜器修复师,每年可修复的文物大约20件。一名熟练的书画修复师,这个数据是12件左右。全国范围内,在编文物修复师只有2000多名,但我国仅是亟须修复的古代文物就达到上千万件。
随着文物修复理念的改变和技术的发展,一名合格的年轻修复师,除了要接受传统“师带徒”的培养,还要掌握化学、物理、材料学、艺术史等跨学科的专业知识。“即使条件都具备,如果耐不住寂寞吃不了苦,在这条路上还是难以走远。”曹晋说。
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显示,我国的年文物修复量正在逐年增长,但文物总量和待修复文物数量也在增长。原国家博物馆科技部主任、国家文物局专家周宝中表示:“近年来,北京大学、北京科技大学、西北大学等高校在不断培养文物保护人才,但是相比于巨大的文物数量,这支队伍还远远不夠用。”
除了慢,别无选择
端午假期,河南博物院又是一票难求。自春节期间创意舞蹈《唐宫夜宴》火到出圈后,文物的出处——河南博物院也意外走红,前来一睹文物真容的参观者让这个新晋的“宝藏”博物馆前所未有地热闹。
不过,作为让文物“复活”的人,在藏身于雄伟展厅身后的一栋小楼里,并不为热闹所改变。
47岁的杜安在修复台前坐着,台上那件带盖铜尊缶已经被他端详了很久。
每过一会儿,杜安会缓缓转动底盘变换观察角度,偶尔再拿起手术刀用刀尖轻点器物表面——那里有几处粉蓝色的锈蚀。除此外,几乎再无别的动作。
“可能是粉状锈,有人称之为青铜器中的‘癌症’。”半晌,杜安说了一句话。慢速工作模式,是河南博物院文物保护中心副主任杜安的日常。选择修文物,就选择了落在时间后面。这个道理,专攻书画修复的曹晋从入行第一天就开始体会。
刷子、毛笔、镊子、浆糊……书画修复所用的每一件工具,看起来都没什么“技术含量”,但要能用这些小东西熟练地与薄如蝉翼的纸质文物打交道,入门平均都要花5年时间。
虫蛀、鼠啮、酸化、老化……因为是有机物,书画文物可能同时存在多种病害。等到人工修复结束,还要让它们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中自然晾干、平整,这动辄又是数月的时间。“想要获得一幅修复效果良好的字画,除了‘慢慢来’,别无选择。”曹晋说。
一边没有人,一边等不起
“曹老师,你快来一下。”听见张怡晗略带求助口吻的呼唤,曹晋知道小姑娘遇到麻烦了。
去年8月,张怡晗进入文保中心书画修复室工作,做了曹晋的徒弟。起初,她主要负责拍摄待修复书画的影像资料,记录破损情况,用仪器检测它们的酸碱度、纸张厚度、尺寸等,进而为文物创建修复档案。
2020年8月,河南博物院展开内部竞聘,张怡晗通过考核从河南博物院信息管理处“转行”到了文物保护中心工作。“这是很难得的个例。”单晓明感叹道,“文物修复还是太缺人了”。
一名熟练的青铜器修复师,每年可修复的文物大约20件。一名熟练的书画修复师,这个数据是12件左右。全国范围内,在编文物修复师只有2000多名,但我国仅是亟须修复的古代文物就达到上千万件。
随着文物修复理念的改变和技术的发展,一名合格的年轻修复师,除了要接受传统“师带徒”的培养,还要掌握化学、物理、材料学、艺术史等跨学科的专业知识。“即使条件都具备,如果耐不住寂寞吃不了苦,在这条路上还是难以走远。”曹晋说。
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显示,我国的年文物修复量正在逐年增长,但文物总量和待修复文物数量也在增长。原国家博物馆科技部主任、国家文物局专家周宝中表示:“近年来,北京大学、北京科技大学、西北大学等高校在不断培养文物保护人才,但是相比于巨大的文物数量,这支队伍还远远不夠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