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等植物的根伸进石头,等它发现自己别无去路,只有面对无尽的石头世界,它一定感到了某种荒唐,为了使自己挤进微微裂开的缝隙里,它不得不将自己的根变形,不得不将自己的根与石头合为一体,不得不顺着纹路形成古怪的直角、锐角,与刀子般的石头棱角相磨砺,它的生长姿势也会因此变成奇怪的模样。一个路人看到石头上的树,可能会惊叹:这是一株多么顽强的植物。但它忽略了植物根部的感受。作为根部,它也许体会到的更多是绝望和荒诞,是存在的忐忑和不安,根部的变形意味着与石头每时每刻的僵持,意味着走投无路时的惶惑,以及偶尔得逞时的悲喜交杂,而那些变形的根,在植物自己眼里看来是可笑的。每一寸都是可笑的,是绝望逼出来的,饱含着狼狈和荒诞。对于这株艰难生长的植物来说,畸形的根部才代表了它真实的存在。
创作《一嘴泥土》的时候,我希望能描述这僵持的时刻,我找到的承受者是小说主人公大虎和他的家人,在差不多一个月里,他们面对的是紧迫的困境、受辱的环境和沟壑里的原始坚硬的结土。他们居住在柿子沟。
大约八九岁左右,我跟着奶奶第一次走进沟壑,并见识了小说中描写的柿子沟,在那里,我体验到的更多的是恐惧。我之所以陪着奶奶去看沟(照看柿子沟),是因为奶奶从未一个人去过柿子沟,她要找一个人陪她,我有些激动和忐忑地跟着奶奶,奶奶说那里有柿子和核桃,虽然我知道这是诱饵,我也很期待见到传说中的沟壑,以前我只是见到用平车拉回来的一堆堆柿子,个别柿子还带着一点枝叶,有些柿子软了半个,已经被挤破,发出香甜的味道。有时,我也会见到拉回来的带着绿色果皮的核桃,它们散发出一种奇妙的苦涩味道。我期望见到这些果子的源头。我跟着奶奶走了很远,终于见到柿子沟的栅栏门,那里有一种静默和孤僻的氛围,有一种故意排斥人类的气氛,丘陵和树木对于我们的到来有些过于漠然,我隐隐有些窃喜。但在冷漠空阔的沟壑里,我居然也感觉自己有些害羞。重要的是,奶奶的神态体现了她的担心和害怕,她一向是一个胆小的人,只见她不停地环顾四周,有时定定地看着沟壑深处,似乎那里正有可疑的人或者动物走来,她一副担心和警惕的模样。她的这些表现更加令我惶恐。终于,奶奶安静地坐了下来,我也稍稍放心了,我爬上柿子树,柿子树的每次抖动,都发出唯有这棵树才发出的沙沙声,其他树都安静沉稳,沟壑很深,一排排茂密的树木一直延伸到看不见的沟壑底部,一座高大的丘陵从那里威严地壁立出来,有一副森然决然的态度,下面深绿色的树木还微微萦绕着薄雾。我越是虚张声势地利用柿子树发出沙沙声,越是感到孤单和恐惧。一种异于往常的野苍蝇发出巨大的嗡嘤声,树皮上攀爬着一厘米长的大蚂蚁。有一刻,我不敢发出任何声音,我只是静静地看着坐在石头上的奶奶,希望从奶奶那里得到勇气和信心。天色渐渐暗下来,一声一声悠长奇怪的呜呼声从沟壑深处传出来,奶奶站起来,突然朝我害羞地一笑,说:“赶紧回吧,真吓人。”
我赶紧从树上跳下,跳下的瞬间发现自己的腿已经软了,我紧紧跟随着奶奶,奶奶走不快,因为她是小脚,而且多少有些罗圈腿,她的脚步总发出特别的嚓嚓声。这时,呜呼声突然更清晰地传出来,声音几乎可以触到我的脖子,我不敢回头。奶奶说,这是猫头鹰在叫。她急于离开这里,我比她更急于离开这里。
小说描述的是后来的柿子沟,它变成了暴烈生活的场景,它同时呈现出伊甸园、世外桃源、炼狱等等的特征,最重要的是炼狱,主人公此起彼伏地上演着有些可笑可悲的故事,因为荒诞而多少感到有些可笑。
最后一次走进沟壑的时候,我和弟弟拿着相机,那是个春节,我已经彻底离开村庄,我们走在柿子沟里泛白的土路上,就像走在空荡荡的破旧舞台上,这里有着冬天特有的冷清,视线空阔,泛白,就像放陈的黑白照片,有些略略发黄。树木光秃秃的,已经变了模样,就像被人用画笔改写过一样,甚至你会以为这些树都挪移了位置。它们以另一种方式拒斥我们的到来,以一种强烈的陌生感。我们拿着相机,这似乎也显得有些轻佻,为此,沟壑似乎努力掩饰那种我们曾经感觉熟悉的事物。我们只有通过回忆,才能感觉到这里与我们息息相通,慢慢地,我发现这回忆就像一株活生生的植物,它在风中舒展着枝叶。
这枝叶摇荡的样子,让我想起文章开头的那个比喻——那株生长在石头上的植物。那株植物在摇曳中,有一种悠然、闲适、感叹,就像一种回忆,或者像是对回忆的一种品尝。
对于变形的根部来说,这是一种抚慰。
等我坐下来,试图创造那个僵持的时刻之时,我似乎感觉到了僵持时刻被迫塞进去的满嘴泥土。
我想起了沟壑窑洞里常常见到的蝎子,它们像花纹一样静静停在窑洞一角,就像远古的图案一样一动不动,它们以格外的冷静观望着我们这些闯入者的生活。在沟壑里,我家的母鸡不再下蛋,它们整天担忧盘旋在天空、几乎难以用肉眼看到的老鹰,鸡们凭靠自己的本能就能觉察到高空中老鹰的存在,在一次次惊吓中飞奔着逃到柿子树下,毛都竖立起来,不断颤抖,也因为这种日常性的恐慌而丧失了下蛋的功能。我也想起了四轮拖拉机暴烈的声响怎样震动了沟壑里的柿子树叶,它们怎样簌簌发抖;想起沟壑沙坑里那些五颜六色的石子,它们怎样让我贫困中的父亲产生梦想。当我在沟壑中阅读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阅读大江健三郎的小说时,沟壑有了一种奇妙的回应,就像在空无一人的火星上做弥撒一样。柿子树和各种植物始终漠然观望着我们,裸露在外的远古黄土层给人一种古怪的暗示。那时,我们的生活因为赤贫而变得紧张无比,几乎无法喘息,沟壑似乎放大了这些戏剧效果,释放出一种更为荒诞的紧张性。后来我们发现,我们已经与沟壑融为一体,它们就像我们穿在最外面的荒凉而奢华的衣服,更多时候,我感觉我们就像沟壑这件衣服里的几只徒劳的虱子。
我面对电脑,开始描写已经设定的生活,这时,我的背后伸出来非常多的手,他们不断指导我,左右我的思考和风格,他们都是文学大师,以至于我无法做出选择。最后我尽量清除了各种声音,找到自己相对比较稚弱单薄的声音,让它尝试做出一次努力,让它在僵持中体会写作者的荒诞,这孤单的声音重新体会到一种恐惧,就像童年跟随奶奶走进沟壑一样,它现在面对多少显得庞大漠然的世界,稍稍显得有些露怯。
当时我们带的是一个傻瓜相机,它有晕化等等的效果。在其中一张洗出的照片里,我看到自己的晕化效果,我周围的树木和丘陵稍稍扭曲了线条,最后羽化,变成了雾状。我在照相馆拿到照片,一边翻着不同的影像,一边走在我所居住的城市大街上,大街有一种更剧烈的排斥效果,它排斥了沟壑那种闲散幽深的氛围,也排斥着我的想象。大街也是普通的大街,乏味而平淡,我突然发现,我只是一株莫名其妙的植物,我的一部分根部依然在沟壑里,那畸形而怪异的根,晕化的照片也试图在抹去僵持时刻的印记,达到一种浪漫的效果,便于逃离那种无助的感觉。而我在一瞬间突然清晰看到被晕化之前的树木和丘陵,并强烈感觉到当初迎面像石头世界一样坚硬绝望的生活,如果截取一段时间,它可以从大虎大学毕业开始……
(作者系作家,山西日报社文化部编辑)
创作《一嘴泥土》的时候,我希望能描述这僵持的时刻,我找到的承受者是小说主人公大虎和他的家人,在差不多一个月里,他们面对的是紧迫的困境、受辱的环境和沟壑里的原始坚硬的结土。他们居住在柿子沟。
大约八九岁左右,我跟着奶奶第一次走进沟壑,并见识了小说中描写的柿子沟,在那里,我体验到的更多的是恐惧。我之所以陪着奶奶去看沟(照看柿子沟),是因为奶奶从未一个人去过柿子沟,她要找一个人陪她,我有些激动和忐忑地跟着奶奶,奶奶说那里有柿子和核桃,虽然我知道这是诱饵,我也很期待见到传说中的沟壑,以前我只是见到用平车拉回来的一堆堆柿子,个别柿子还带着一点枝叶,有些柿子软了半个,已经被挤破,发出香甜的味道。有时,我也会见到拉回来的带着绿色果皮的核桃,它们散发出一种奇妙的苦涩味道。我期望见到这些果子的源头。我跟着奶奶走了很远,终于见到柿子沟的栅栏门,那里有一种静默和孤僻的氛围,有一种故意排斥人类的气氛,丘陵和树木对于我们的到来有些过于漠然,我隐隐有些窃喜。但在冷漠空阔的沟壑里,我居然也感觉自己有些害羞。重要的是,奶奶的神态体现了她的担心和害怕,她一向是一个胆小的人,只见她不停地环顾四周,有时定定地看着沟壑深处,似乎那里正有可疑的人或者动物走来,她一副担心和警惕的模样。她的这些表现更加令我惶恐。终于,奶奶安静地坐了下来,我也稍稍放心了,我爬上柿子树,柿子树的每次抖动,都发出唯有这棵树才发出的沙沙声,其他树都安静沉稳,沟壑很深,一排排茂密的树木一直延伸到看不见的沟壑底部,一座高大的丘陵从那里威严地壁立出来,有一副森然决然的态度,下面深绿色的树木还微微萦绕着薄雾。我越是虚张声势地利用柿子树发出沙沙声,越是感到孤单和恐惧。一种异于往常的野苍蝇发出巨大的嗡嘤声,树皮上攀爬着一厘米长的大蚂蚁。有一刻,我不敢发出任何声音,我只是静静地看着坐在石头上的奶奶,希望从奶奶那里得到勇气和信心。天色渐渐暗下来,一声一声悠长奇怪的呜呼声从沟壑深处传出来,奶奶站起来,突然朝我害羞地一笑,说:“赶紧回吧,真吓人。”
我赶紧从树上跳下,跳下的瞬间发现自己的腿已经软了,我紧紧跟随着奶奶,奶奶走不快,因为她是小脚,而且多少有些罗圈腿,她的脚步总发出特别的嚓嚓声。这时,呜呼声突然更清晰地传出来,声音几乎可以触到我的脖子,我不敢回头。奶奶说,这是猫头鹰在叫。她急于离开这里,我比她更急于离开这里。
小说描述的是后来的柿子沟,它变成了暴烈生活的场景,它同时呈现出伊甸园、世外桃源、炼狱等等的特征,最重要的是炼狱,主人公此起彼伏地上演着有些可笑可悲的故事,因为荒诞而多少感到有些可笑。
最后一次走进沟壑的时候,我和弟弟拿着相机,那是个春节,我已经彻底离开村庄,我们走在柿子沟里泛白的土路上,就像走在空荡荡的破旧舞台上,这里有着冬天特有的冷清,视线空阔,泛白,就像放陈的黑白照片,有些略略发黄。树木光秃秃的,已经变了模样,就像被人用画笔改写过一样,甚至你会以为这些树都挪移了位置。它们以另一种方式拒斥我们的到来,以一种强烈的陌生感。我们拿着相机,这似乎也显得有些轻佻,为此,沟壑似乎努力掩饰那种我们曾经感觉熟悉的事物。我们只有通过回忆,才能感觉到这里与我们息息相通,慢慢地,我发现这回忆就像一株活生生的植物,它在风中舒展着枝叶。
这枝叶摇荡的样子,让我想起文章开头的那个比喻——那株生长在石头上的植物。那株植物在摇曳中,有一种悠然、闲适、感叹,就像一种回忆,或者像是对回忆的一种品尝。
对于变形的根部来说,这是一种抚慰。
等我坐下来,试图创造那个僵持的时刻之时,我似乎感觉到了僵持时刻被迫塞进去的满嘴泥土。
我想起了沟壑窑洞里常常见到的蝎子,它们像花纹一样静静停在窑洞一角,就像远古的图案一样一动不动,它们以格外的冷静观望着我们这些闯入者的生活。在沟壑里,我家的母鸡不再下蛋,它们整天担忧盘旋在天空、几乎难以用肉眼看到的老鹰,鸡们凭靠自己的本能就能觉察到高空中老鹰的存在,在一次次惊吓中飞奔着逃到柿子树下,毛都竖立起来,不断颤抖,也因为这种日常性的恐慌而丧失了下蛋的功能。我也想起了四轮拖拉机暴烈的声响怎样震动了沟壑里的柿子树叶,它们怎样簌簌发抖;想起沟壑沙坑里那些五颜六色的石子,它们怎样让我贫困中的父亲产生梦想。当我在沟壑中阅读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阅读大江健三郎的小说时,沟壑有了一种奇妙的回应,就像在空无一人的火星上做弥撒一样。柿子树和各种植物始终漠然观望着我们,裸露在外的远古黄土层给人一种古怪的暗示。那时,我们的生活因为赤贫而变得紧张无比,几乎无法喘息,沟壑似乎放大了这些戏剧效果,释放出一种更为荒诞的紧张性。后来我们发现,我们已经与沟壑融为一体,它们就像我们穿在最外面的荒凉而奢华的衣服,更多时候,我感觉我们就像沟壑这件衣服里的几只徒劳的虱子。
我面对电脑,开始描写已经设定的生活,这时,我的背后伸出来非常多的手,他们不断指导我,左右我的思考和风格,他们都是文学大师,以至于我无法做出选择。最后我尽量清除了各种声音,找到自己相对比较稚弱单薄的声音,让它尝试做出一次努力,让它在僵持中体会写作者的荒诞,这孤单的声音重新体会到一种恐惧,就像童年跟随奶奶走进沟壑一样,它现在面对多少显得庞大漠然的世界,稍稍显得有些露怯。
当时我们带的是一个傻瓜相机,它有晕化等等的效果。在其中一张洗出的照片里,我看到自己的晕化效果,我周围的树木和丘陵稍稍扭曲了线条,最后羽化,变成了雾状。我在照相馆拿到照片,一边翻着不同的影像,一边走在我所居住的城市大街上,大街有一种更剧烈的排斥效果,它排斥了沟壑那种闲散幽深的氛围,也排斥着我的想象。大街也是普通的大街,乏味而平淡,我突然发现,我只是一株莫名其妙的植物,我的一部分根部依然在沟壑里,那畸形而怪异的根,晕化的照片也试图在抹去僵持时刻的印记,达到一种浪漫的效果,便于逃离那种无助的感觉。而我在一瞬间突然清晰看到被晕化之前的树木和丘陵,并强烈感觉到当初迎面像石头世界一样坚硬绝望的生活,如果截取一段时间,它可以从大虎大学毕业开始……
(作者系作家,山西日报社文化部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