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国家在高校中广泛推行国家助学金,目的是为了鼓励贫寒学子自强不息,继续深造,帮助他们顺利完成高等教育而专门设立的资助项目。近些年,我国国家助学金无论从发放力度、还是发放范围都大幅度提升。因此,国家助学金评定工作开展的效果意义越来越重大。这不仅会影响经济困难的学生能否顺利完成学业,并且会关系到大学生对学校与老师的信任度,最终影响高等学校今后的发展与办学效果。
关键词:国家助学金 发放效果 调查研究
纵观近些年的实际现象,国家助学金评定工作中普遍存在各种问题与困难,国家助学金总体助学效率尚不理想,此类问题亟待解决。因此,本课题组以河北大学为例,做了实际调研,对各项数据进行了分析,探讨在国家助学金发放过程中的不足与漏洞,寻求一条有效的解决途径,更好的发挥国家助学金的效用。
一、 对象和方法
1.被试。随机选取河北大学学生800名被试,共回收有效问卷796份,其中男生422 名,女生374名;大一197名,大二224名,大三265 名,大四110名;文科487名,理科309名。
2.研究工具。课题组成员据研究需要,依据调查问卷的设计要求,在采纳多位专家宝贵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大学生助学金调查问卷”,问卷包括个人信息、班级助学金评审具体过程、国家助学金评审满意度及国家助学金的具体使用情况几个部分。并对问卷进行 Cronbacha 系数检验,检测结果其值均大于 0.7,表明该问卷内部一致性程度符合要求,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
3.程序。采用个体测试的方式 ,在测试开始前,强调该调查只用于研究并且是匿名调查的前提下由主试指导被试一次完成所有调查。所有数据均采用 SPSS13.0 软进行统计处理。
二、结果
1.国家助学金评审满意度。调查显示,有 83.5% 大学生对国家助学金的评审感到满意;16.5% 大学生对国家助学金的评审不满意。
2.国家助学金的发放对象。有77.4% 的大学生认为国家助学金要适度倾向家庭经济程度困难的同学;9.3%的大学生认为国家助学金应该轮流发放或者评分;7.5%的大学生认为国家助学金应该评给学习成绩好的同学;还有5.8%的大学生建议国家助学金可以优先考虑对班集体贡献大的同学。
3.国家助学金评审过程存在的问题。在调查中有 21.6 %的大学生认为在班级国家助学金具体评审过程当中存在的问题是评审过程不公开;23.5 %大学生认为在班级国家助学金具体的评审过程当中存在的问题是评审过程可能会伤害同学的自尊心;54.9%大学生认为在班级国家助学金具体的评审过程当中存在的问题是让同学们开始了争抢意识,违背了助学金发放的初衷。
4.国家助学金评审满意度的影响因素。我们将性别、年级、班级评审的具体操作过程等因素与国家助学金满意度求相关,得出一系列的具体相关值。归纳看来,有无国家助学金申请的准入制度与国家助学金评审满意度显著相关,相关系数为 0.388,P<0.01;有无国家助学金评审的量化评分规则与国家助学金评审满意度显著相关,相关系数为 0.336,P<0.01。也就是说,有国家助学金申请准入制度的同学满意度要高于无国家助学金申请准入制度的同学;在国家助学金的评审过程中有量化评分规则的同学满意度要高于无量化评分规则的同学。
三、讨论
1.国家助学金存在的问题。第一,如何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缺乏准确标准制度。国家并未针对贫困生的认定出台任何标准量化性政策,高校自行掌握的认定标准又缺乏准确性,因此,可操作性不高。2007 年 6 月,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认真做好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指明“支付教育费用困难”为一般困难学生、“无力支付教育费用”为特殊困难学生的定性规定,该规定属于定性描述,没有具体量化标准,可操作性差[ ]。高校辅导员在认定过程中,又会夹杂个人理解,难免带有主观色彩,缺乏客观标准性。第二,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流程不够具体、详细。学生申请中的“家庭人均收入”“遭受自然灾害情况”“家人身体健康状况”等情况,有些并不完全真实;辅导员、班主任也很难去考证真伪。另外,在班级评议( 民主测评投票)程序中,难免有个别学生在班级内实施拉票、买票等影响公正性的行为,因此,不善言谈的贫困生很有可能会在选票上亚于人际关系丰富的活跃分子。甚至个别贫困生由于自卑心理的原因,沉默寡言,当出现最终结果不够真实时,有可能引发贫困生的抑郁情绪,对今后的学习生活产生负面影响。第三,大学生对助学金的争抢现象有所增加。近些年,国家对贫困生的资助力度不断加大,从最开始同学们的“难为情”和谦让等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大学生们对助学金的申请逐年递增,比例越来越高,很多班级出现了一入学递交申请的人数就达到了100%。“免费午餐”对每个大学生来说确实都充满了无限诱惑,但是争抢现象的发展完全违背了国家设立助学金帮助贫寒学子的初衷。第四,对于受助学生对国家助学金的合理使用缺乏跟踪回访。国家助学金评定、发放结束后,很多高校认为此项活动已经圆满收尾,但事实上,后续工作并未结束。有些受到资助的学生,甚至产生了不劳而获的消极思想; 还有个别同学转变了金钱观,把“拿钱”当成了“快乐的享受”,将助学金进行日常娱乐,购买名牌、高档物品等奢侈之用,这些现象的发生,完全有悖于国家助学金设置的原则和初衷,并对其他同学起到反面影响。如果高校能够对受助学生国家助学金的合理使用进行跟踪回访,适时督促,建立健全监督管理和跟踪反馈机制,相信不良之风会大幅度削减。
2.做好国家助学金工作的对策。第一,完善助学金的认定制度,合理规范认定的流程,加强贫困生的前期考察,使贫困生的认定规范化、合理化、科学化。首先成立贫困生认定委员会,委员要走进宿舍,与班级同学多交流多沟通,尽最大限度如實了解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必要时,评审委员会可以借助电话咨询等调查形式,了解学生家庭经济状况的真实情况。在贫困生等级认定标准问题上,还要进行横评、竖评对比,确保尽可能的准确、科学。第二,建立健全监督机制,注重助学金发放后的跟踪回访工作。学校要不定期对学生领取助学金后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跟踪回访,必要时建立相应的举报制度,坚决禁止各种挥霍浪费、享乐奢靡的现象出现。一经发现严重违反助学金使用管理规定的,要及时采取停发甚至追回的措施,对于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第三,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使得助学金的作用不仅仅是金钱上,更重要的是教育意义。首先,诚信教育。诚信是立人之本,将评选工作与诚信教育相结合,加强在校大学生的诚信教育,能够为公平、公正、有效地开展助学金评定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最终使学生经济、精神双受益。其次,感恩教育。目前高校在校的学生基本是 90 后,大多是独生子女,很多大学生不体谅家长的辛苦,认为父母家庭的爱是应得的,不思回报,甚至产生自私、冷漠的可怕思想。当学校推行国家助学金这个“白来的”资助项目时,他们就会认为自己获得资助是理所应当的事情。甚至有些家庭贫困的学生认为,国家助学金就应该是我的。个别贫困生用自己的贫困当资本,心安理得地享受国家给予的关怀和帮助,丝毫没有对国家、对社会、对学校和对亲人的感恩之心。充分利用国家助学金评定过程的每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让他们学会感恩,心怀感恩,饮水思源,在得到国家、社会、他人帮助的同时从内心深处自发自觉地愿意去回馈别人,这对学生责任意识、自立意识、自尊意识和健全人格的培养都是行之有效的。
参考文献:
[1]张雷.高校国家助学金评定中存在问题及对策[J].华章.2012 (01).
[2]陆汉梓,黄道宏.高校奖助学金机制的育人功能[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1 (06).
※基金项目:保定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批准号:20140617.
关键词:国家助学金 发放效果 调查研究
纵观近些年的实际现象,国家助学金评定工作中普遍存在各种问题与困难,国家助学金总体助学效率尚不理想,此类问题亟待解决。因此,本课题组以河北大学为例,做了实际调研,对各项数据进行了分析,探讨在国家助学金发放过程中的不足与漏洞,寻求一条有效的解决途径,更好的发挥国家助学金的效用。
一、 对象和方法
1.被试。随机选取河北大学学生800名被试,共回收有效问卷796份,其中男生422 名,女生374名;大一197名,大二224名,大三265 名,大四110名;文科487名,理科309名。
2.研究工具。课题组成员据研究需要,依据调查问卷的设计要求,在采纳多位专家宝贵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大学生助学金调查问卷”,问卷包括个人信息、班级助学金评审具体过程、国家助学金评审满意度及国家助学金的具体使用情况几个部分。并对问卷进行 Cronbacha 系数检验,检测结果其值均大于 0.7,表明该问卷内部一致性程度符合要求,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
3.程序。采用个体测试的方式 ,在测试开始前,强调该调查只用于研究并且是匿名调查的前提下由主试指导被试一次完成所有调查。所有数据均采用 SPSS13.0 软进行统计处理。
二、结果
1.国家助学金评审满意度。调查显示,有 83.5% 大学生对国家助学金的评审感到满意;16.5% 大学生对国家助学金的评审不满意。
2.国家助学金的发放对象。有77.4% 的大学生认为国家助学金要适度倾向家庭经济程度困难的同学;9.3%的大学生认为国家助学金应该轮流发放或者评分;7.5%的大学生认为国家助学金应该评给学习成绩好的同学;还有5.8%的大学生建议国家助学金可以优先考虑对班集体贡献大的同学。
3.国家助学金评审过程存在的问题。在调查中有 21.6 %的大学生认为在班级国家助学金具体评审过程当中存在的问题是评审过程不公开;23.5 %大学生认为在班级国家助学金具体的评审过程当中存在的问题是评审过程可能会伤害同学的自尊心;54.9%大学生认为在班级国家助学金具体的评审过程当中存在的问题是让同学们开始了争抢意识,违背了助学金发放的初衷。
4.国家助学金评审满意度的影响因素。我们将性别、年级、班级评审的具体操作过程等因素与国家助学金满意度求相关,得出一系列的具体相关值。归纳看来,有无国家助学金申请的准入制度与国家助学金评审满意度显著相关,相关系数为 0.388,P<0.01;有无国家助学金评审的量化评分规则与国家助学金评审满意度显著相关,相关系数为 0.336,P<0.01。也就是说,有国家助学金申请准入制度的同学满意度要高于无国家助学金申请准入制度的同学;在国家助学金的评审过程中有量化评分规则的同学满意度要高于无量化评分规则的同学。
三、讨论
1.国家助学金存在的问题。第一,如何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缺乏准确标准制度。国家并未针对贫困生的认定出台任何标准量化性政策,高校自行掌握的认定标准又缺乏准确性,因此,可操作性不高。2007 年 6 月,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认真做好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指明“支付教育费用困难”为一般困难学生、“无力支付教育费用”为特殊困难学生的定性规定,该规定属于定性描述,没有具体量化标准,可操作性差[ ]。高校辅导员在认定过程中,又会夹杂个人理解,难免带有主观色彩,缺乏客观标准性。第二,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流程不够具体、详细。学生申请中的“家庭人均收入”“遭受自然灾害情况”“家人身体健康状况”等情况,有些并不完全真实;辅导员、班主任也很难去考证真伪。另外,在班级评议( 民主测评投票)程序中,难免有个别学生在班级内实施拉票、买票等影响公正性的行为,因此,不善言谈的贫困生很有可能会在选票上亚于人际关系丰富的活跃分子。甚至个别贫困生由于自卑心理的原因,沉默寡言,当出现最终结果不够真实时,有可能引发贫困生的抑郁情绪,对今后的学习生活产生负面影响。第三,大学生对助学金的争抢现象有所增加。近些年,国家对贫困生的资助力度不断加大,从最开始同学们的“难为情”和谦让等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大学生们对助学金的申请逐年递增,比例越来越高,很多班级出现了一入学递交申请的人数就达到了100%。“免费午餐”对每个大学生来说确实都充满了无限诱惑,但是争抢现象的发展完全违背了国家设立助学金帮助贫寒学子的初衷。第四,对于受助学生对国家助学金的合理使用缺乏跟踪回访。国家助学金评定、发放结束后,很多高校认为此项活动已经圆满收尾,但事实上,后续工作并未结束。有些受到资助的学生,甚至产生了不劳而获的消极思想; 还有个别同学转变了金钱观,把“拿钱”当成了“快乐的享受”,将助学金进行日常娱乐,购买名牌、高档物品等奢侈之用,这些现象的发生,完全有悖于国家助学金设置的原则和初衷,并对其他同学起到反面影响。如果高校能够对受助学生国家助学金的合理使用进行跟踪回访,适时督促,建立健全监督管理和跟踪反馈机制,相信不良之风会大幅度削减。
2.做好国家助学金工作的对策。第一,完善助学金的认定制度,合理规范认定的流程,加强贫困生的前期考察,使贫困生的认定规范化、合理化、科学化。首先成立贫困生认定委员会,委员要走进宿舍,与班级同学多交流多沟通,尽最大限度如實了解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必要时,评审委员会可以借助电话咨询等调查形式,了解学生家庭经济状况的真实情况。在贫困生等级认定标准问题上,还要进行横评、竖评对比,确保尽可能的准确、科学。第二,建立健全监督机制,注重助学金发放后的跟踪回访工作。学校要不定期对学生领取助学金后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跟踪回访,必要时建立相应的举报制度,坚决禁止各种挥霍浪费、享乐奢靡的现象出现。一经发现严重违反助学金使用管理规定的,要及时采取停发甚至追回的措施,对于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第三,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使得助学金的作用不仅仅是金钱上,更重要的是教育意义。首先,诚信教育。诚信是立人之本,将评选工作与诚信教育相结合,加强在校大学生的诚信教育,能够为公平、公正、有效地开展助学金评定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最终使学生经济、精神双受益。其次,感恩教育。目前高校在校的学生基本是 90 后,大多是独生子女,很多大学生不体谅家长的辛苦,认为父母家庭的爱是应得的,不思回报,甚至产生自私、冷漠的可怕思想。当学校推行国家助学金这个“白来的”资助项目时,他们就会认为自己获得资助是理所应当的事情。甚至有些家庭贫困的学生认为,国家助学金就应该是我的。个别贫困生用自己的贫困当资本,心安理得地享受国家给予的关怀和帮助,丝毫没有对国家、对社会、对学校和对亲人的感恩之心。充分利用国家助学金评定过程的每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让他们学会感恩,心怀感恩,饮水思源,在得到国家、社会、他人帮助的同时从内心深处自发自觉地愿意去回馈别人,这对学生责任意识、自立意识、自尊意识和健全人格的培养都是行之有效的。
参考文献:
[1]张雷.高校国家助学金评定中存在问题及对策[J].华章.2012 (01).
[2]陆汉梓,黄道宏.高校奖助学金机制的育人功能[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1 (06).
※基金项目:保定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批准号:2014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