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题项目】本文为甘肃省“十二五”立项课题《藏族地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强化作文指导训练 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实践研究》(批准号 GS [2014] GHB0266)阶段性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642 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9-0188-01
写作是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集中体现,也是学生最重要的基础能力之一。在东部发达省市作文教学改革浪潮方兴未艾的今天,民族地区的汉语文的作文教学仍旧处于观念滞后、质量不高、徘徊不前的尴尬处境。笔者立足于课题《藏族地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强化作文指导训练,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实践研究》,以教学控制理论为指导,在阅读教学中有计划地、系统化、科学化地强化作文训练指导,优化创新阅读与作文结合教学,并在实现教师施教水平提升和学生语文综合素质提高方面取得了一些有益的实践启示。
一、阅读与作文结合教学的实施过程与方法
张志公先生在《谈作文教学的几个问题》中说:“没有良好的阅读教学基础,单靠作文课并不能达到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目的。……说到最根本处,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还得从阅读教学入手。阅读教学搞得好,学生一定会具有较好的表达能力,作文教学的根本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张公的这番话透彻论述了写作对阅读的依赖关系,说明了搞好作文教学是离不开阅读教学的。同时我们现有的语文教材都是专家学者精心挑选的经典文章,可以就地取材,高效利用,是作文教学极好的“例子”。为此我们课题组制定了《阅读教学中作文教学的强化训练计划(七年级)》,克服了阅读与作文结合教学无从入手,目标不明,无序无章可循的弊端,改革传统的阅读教学过程,紧密对接阅读与作文教学,建立起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同步实施、全面可控的体系。
同理,借助以上方法,我们对七年级全册的阅读课文进行逐篇逐单元的作文训练点分析梳理(例如图1),提炼汇总出三大类作文教学训练项目暨写人类、叙事类、写景类。以叙事类为例,我们统合提炼出记叙的完整、突出中心、以小见大、围绕中心选材、详略得当、插叙、首尾呼应等六个训练要目,每个训练要目内设“学习目标”、“课文连线”、“技法盘点”、“习作展台”、“对标训练”五项内容,并将以上材料整理编辑为校本教材,将个体作文教学改革的案例上升为适宜本土、可供参考、易于推广的作文教学改革模式。
课文 作文训练点 训练方法 训练题目
《散步》 1.以小见大
2.景物描写
3.语言对称美 品读
仿写 1.留心观察,联系思考,生活中哪些小事可以表现母爱。
2. 仿写课文中的对称式句子。
(图1)
二、阅读与作文结合教学的启示与反思
1.在阅读教学中相对独立地开展作文指导教学。
正如我国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丁有宽所说:“阅读和写作是个互逆的过程。阅读是理解吸收,写作是理解表达。”但反思当下民族地区的作文教学模式仍然重复着重阅读轻作文,作文教学从属于阅读教学这一普遍现象。因此,只有民族地区的语文教师认同内化了作文教学的独立地位和独特价值,树立起阅读与作文教学并行并施,读写结合的教学理念,才可能激发教师个体改进作文教学的内在动力和创新活力。
2.作文训练要做到胸有成竹,有的放矢。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传统的作文教学缺乏专门的训练计划、序列不明、随意性、盲目性等诸多问题的存在,造成少慢差费的教学效果也就在所难免了。基于此,我们课题组革新现有的作文教学,统筹全局又分层兼顾,对我校现行使用的语文教科书进行了深层次挖掘,总结梳理出阅读课文中蕴含的作文教学资源,明确了读写结合教学联接点以及目标、方法,提炼制定出七年级全学期的强化作文指导教学计划,并在教学中坚持实践、并对重要节点过程进行录像或反思研讨,既保证计划的落地落实,又能及时调整矫正,实现作文教学的可控和方便操作,极大地增强了我们实施作文改革教学的信心和动力。
3.遵循作文规律和学生特点,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是作文教学高效成功的基本准则。
教学控制论揭示了控制任何教学过程的理论,实质上就是利用客观规律来达到一定目的的方法学理论,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揭示借以控制具体教学过程的规律。为此,我们结合自身实践,总结了行之有效的作文教学的基本规律。一是在作文教学中遵循模仿创新之路。模仿就是阅读与写作教学密切结合集中体现。我们本着向课文学写法的原则,根据强化训练计划结合课文内容与特点,有针对性开展仿写句子、段落、篇章的指导和训练,从点滴做起,培养学生的模仿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写作信心,克服学生提笔犯难,愁眉不展的畏难情绪。二是开掘学生的生活写作源泉。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丰富多彩的生活理应成为学生写作的不竭源泉。在平时我们特别注重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善于积累素材的意识和能力。例如我们根据课文《王几何》的学习,拟定“一样的老师、不一样的故事”作文训练主题,指导学生细心观察身边的老师、用心回忆曾经的恩师,从切切实实的真人真事中挖掘写作素材,让学生有话可说,写真人、叙真事、抒真情。同时我们针对民族学生课堂发言积极,勇于表达的特点,有针对性开展口写训练,并在当堂将学生的口头表达及时转化为规范的写作表达,让学生能够第一时间得到评价反馈、第一时间得到方法指导、第一时间得到鼓励提升,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再者我们还注重调用多媒体资源,播放贴近生活、适宜学生欣赏的电影,丰富学生的生活阅历和写作素材。例如《放牛班的春天》讲诉了一群难缠的问题儿童的成长和马修老师的故事,学生们在看电影时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电影结束时,教师及时设疑设问:“你身边的老师都和马修老师一样吗?不一样在什么地方?”、“假如你犯了错,老师和父母会怎么样对待你?”及时地将学生的思考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触碰学生心弦,让学生有话想说,有话可说,有感而发,在期末考试中,很多学生的考场作文都引用到了电影中的情节和例子,效果非常突出。
4.注重科学理论指导,将反馈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有利于形成科学完整的作文闭合训练系统。
反馈理论所揭示的学习心理过程是一个“内化—外化—强化”的循环闭合环路,对应作文教学而言,内化是教师的作文指导内化为学生写作的方式方法,外化是学生对教师指导和自我思考的直观表达,强化是教师对学生作文的讲评和反馈。但现行的作文教学中教师讲评反馈一结束,一次作文训练也就标志着结束了,学生作文的矫正提高的步骤也就戛然而止了。针对这一弊端,我们结合学习心理学中的负反馈理论,对学生采取课堂讲评和面批面改相结合的方式,对个别学生进行两次甚至三次当面指导,重做重改,帮助学生切实领会方法,学会用法,展现技法,真正让作文教学过程既符合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过程,也符合教师的教由信息输出-信息反馈-指导矫正,学生的学由内化-外化-强化的循环闭合的教学控制的基本过程。
综上,关于阅读与写作结合教学是一个与时俱进、常谈常新的话题,教育教学理论的创新更是永不止境,笔者所期盼的是紧扣阅读与写作结合教学的扭结,找准一点,撬动全局,对民族地区的作文教学改革提供有益的实践参考,同时也期待自己的浅薄认识能够在广阔的作文改革和教学实践接受检验,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武玉鹏.作文教学过程新探[J].语文教学与研究,1996年02期
[2]徐元桥,黄克仁.运用控制论原理,优化初中作文教学流程[J].湖北教育,1994年11期
[3]叶至善,叶至美,叶至诚编.叶圣陶集[M].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4
[4]彭炜. 如何利用课本进行阅读和写作教学的优化整合[J]. 语文学刊. 2010(16)
【中图分类号】G642 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9-0188-01
写作是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集中体现,也是学生最重要的基础能力之一。在东部发达省市作文教学改革浪潮方兴未艾的今天,民族地区的汉语文的作文教学仍旧处于观念滞后、质量不高、徘徊不前的尴尬处境。笔者立足于课题《藏族地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强化作文指导训练,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实践研究》,以教学控制理论为指导,在阅读教学中有计划地、系统化、科学化地强化作文训练指导,优化创新阅读与作文结合教学,并在实现教师施教水平提升和学生语文综合素质提高方面取得了一些有益的实践启示。
一、阅读与作文结合教学的实施过程与方法
张志公先生在《谈作文教学的几个问题》中说:“没有良好的阅读教学基础,单靠作文课并不能达到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目的。……说到最根本处,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还得从阅读教学入手。阅读教学搞得好,学生一定会具有较好的表达能力,作文教学的根本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张公的这番话透彻论述了写作对阅读的依赖关系,说明了搞好作文教学是离不开阅读教学的。同时我们现有的语文教材都是专家学者精心挑选的经典文章,可以就地取材,高效利用,是作文教学极好的“例子”。为此我们课题组制定了《阅读教学中作文教学的强化训练计划(七年级)》,克服了阅读与作文结合教学无从入手,目标不明,无序无章可循的弊端,改革传统的阅读教学过程,紧密对接阅读与作文教学,建立起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同步实施、全面可控的体系。
同理,借助以上方法,我们对七年级全册的阅读课文进行逐篇逐单元的作文训练点分析梳理(例如图1),提炼汇总出三大类作文教学训练项目暨写人类、叙事类、写景类。以叙事类为例,我们统合提炼出记叙的完整、突出中心、以小见大、围绕中心选材、详略得当、插叙、首尾呼应等六个训练要目,每个训练要目内设“学习目标”、“课文连线”、“技法盘点”、“习作展台”、“对标训练”五项内容,并将以上材料整理编辑为校本教材,将个体作文教学改革的案例上升为适宜本土、可供参考、易于推广的作文教学改革模式。
课文 作文训练点 训练方法 训练题目
《散步》 1.以小见大
2.景物描写
3.语言对称美 品读
仿写 1.留心观察,联系思考,生活中哪些小事可以表现母爱。
2. 仿写课文中的对称式句子。
(图1)
二、阅读与作文结合教学的启示与反思
1.在阅读教学中相对独立地开展作文指导教学。
正如我国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丁有宽所说:“阅读和写作是个互逆的过程。阅读是理解吸收,写作是理解表达。”但反思当下民族地区的作文教学模式仍然重复着重阅读轻作文,作文教学从属于阅读教学这一普遍现象。因此,只有民族地区的语文教师认同内化了作文教学的独立地位和独特价值,树立起阅读与作文教学并行并施,读写结合的教学理念,才可能激发教师个体改进作文教学的内在动力和创新活力。
2.作文训练要做到胸有成竹,有的放矢。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传统的作文教学缺乏专门的训练计划、序列不明、随意性、盲目性等诸多问题的存在,造成少慢差费的教学效果也就在所难免了。基于此,我们课题组革新现有的作文教学,统筹全局又分层兼顾,对我校现行使用的语文教科书进行了深层次挖掘,总结梳理出阅读课文中蕴含的作文教学资源,明确了读写结合教学联接点以及目标、方法,提炼制定出七年级全学期的强化作文指导教学计划,并在教学中坚持实践、并对重要节点过程进行录像或反思研讨,既保证计划的落地落实,又能及时调整矫正,实现作文教学的可控和方便操作,极大地增强了我们实施作文改革教学的信心和动力。
3.遵循作文规律和学生特点,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是作文教学高效成功的基本准则。
教学控制论揭示了控制任何教学过程的理论,实质上就是利用客观规律来达到一定目的的方法学理论,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揭示借以控制具体教学过程的规律。为此,我们结合自身实践,总结了行之有效的作文教学的基本规律。一是在作文教学中遵循模仿创新之路。模仿就是阅读与写作教学密切结合集中体现。我们本着向课文学写法的原则,根据强化训练计划结合课文内容与特点,有针对性开展仿写句子、段落、篇章的指导和训练,从点滴做起,培养学生的模仿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写作信心,克服学生提笔犯难,愁眉不展的畏难情绪。二是开掘学生的生活写作源泉。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丰富多彩的生活理应成为学生写作的不竭源泉。在平时我们特别注重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善于积累素材的意识和能力。例如我们根据课文《王几何》的学习,拟定“一样的老师、不一样的故事”作文训练主题,指导学生细心观察身边的老师、用心回忆曾经的恩师,从切切实实的真人真事中挖掘写作素材,让学生有话可说,写真人、叙真事、抒真情。同时我们针对民族学生课堂发言积极,勇于表达的特点,有针对性开展口写训练,并在当堂将学生的口头表达及时转化为规范的写作表达,让学生能够第一时间得到评价反馈、第一时间得到方法指导、第一时间得到鼓励提升,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再者我们还注重调用多媒体资源,播放贴近生活、适宜学生欣赏的电影,丰富学生的生活阅历和写作素材。例如《放牛班的春天》讲诉了一群难缠的问题儿童的成长和马修老师的故事,学生们在看电影时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电影结束时,教师及时设疑设问:“你身边的老师都和马修老师一样吗?不一样在什么地方?”、“假如你犯了错,老师和父母会怎么样对待你?”及时地将学生的思考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触碰学生心弦,让学生有话想说,有话可说,有感而发,在期末考试中,很多学生的考场作文都引用到了电影中的情节和例子,效果非常突出。
4.注重科学理论指导,将反馈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有利于形成科学完整的作文闭合训练系统。
反馈理论所揭示的学习心理过程是一个“内化—外化—强化”的循环闭合环路,对应作文教学而言,内化是教师的作文指导内化为学生写作的方式方法,外化是学生对教师指导和自我思考的直观表达,强化是教师对学生作文的讲评和反馈。但现行的作文教学中教师讲评反馈一结束,一次作文训练也就标志着结束了,学生作文的矫正提高的步骤也就戛然而止了。针对这一弊端,我们结合学习心理学中的负反馈理论,对学生采取课堂讲评和面批面改相结合的方式,对个别学生进行两次甚至三次当面指导,重做重改,帮助学生切实领会方法,学会用法,展现技法,真正让作文教学过程既符合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过程,也符合教师的教由信息输出-信息反馈-指导矫正,学生的学由内化-外化-强化的循环闭合的教学控制的基本过程。
综上,关于阅读与写作结合教学是一个与时俱进、常谈常新的话题,教育教学理论的创新更是永不止境,笔者所期盼的是紧扣阅读与写作结合教学的扭结,找准一点,撬动全局,对民族地区的作文教学改革提供有益的实践参考,同时也期待自己的浅薄认识能够在广阔的作文改革和教学实践接受检验,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武玉鹏.作文教学过程新探[J].语文教学与研究,1996年02期
[2]徐元桥,黄克仁.运用控制论原理,优化初中作文教学流程[J].湖北教育,1994年11期
[3]叶至善,叶至美,叶至诚编.叶圣陶集[M].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4
[4]彭炜. 如何利用课本进行阅读和写作教学的优化整合[J]. 语文学刊. 20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