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幼儿家园行为差异现状
近年来,关于幼儿的行为教育问题关注度越来越高,幼儿家园行为的不一致也引起了诸多学者的重视。作为一线教师,对幼儿家园表现不一的现状有更清晰的了解。很多家长都觉得自家孩子在幼儿园里讲礼貌、爱劳动,但回到家后就成了小少爷、小公主,贪玩好动、偷懒任性。平时在接待家长来园接送孩子时,总能听到不少家长对老师“告状”:“我家小孩在幼儿园什么都听话,饭也自己吃、衣服也自己穿,但一回到家里就什么都不肯做,饭要喂了才吃,衣服也不愿自己穿,还不听大人的话,说他几句就乱发脾气。”“在幼儿园能管理好自己的东西,但是在家里玩具扔得满地都是,从来不肯自己收拾。”……每当幼儿园放寒暑假时,家长们都急切地盼望幼儿园早点开学,希望孩子到了幼儿园,老师能尽快地把他们变回放假前那个懂事、能干、听话的好孩子。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情况?难道家里和园里的幼儿不是同一个人吗?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孩子有了这样的变化?若能探究出孩子为何变化的原因,帮助孩子实现家园行为一致性,定能为孩子日后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探究幼儿家园行为差异性的成因以及思考如何帮助幼儿建立“家园表现一致性”的策略研究显得非常有必要。
二、幼儿家园行为不一致的原因
1.社会角色的改变,导致幼儿产生行为差异
现在独生子女家庭居多,在这些家庭里,幼儿一生下来就被奉为小皇帝、小公主,享受着家人的百般呵护和疼爱,因此他们知道,自己不管在家里做什么,都会被原谅。但幼儿园对幼儿的行为有要求,即幼儿行为规范,是對幼儿作为学生和同伴的行为规范。如听到教师的指令后动作要迅速,上课时想回答问题要先举手等,它一般都是成文的,具有强制的约束力。但是在家里,幼儿的行为规范更多是靠幼儿和家长之间的感情维系的,家长对幼儿的行为要求没有像幼儿园那样细致、琐碎,具体要求没有幼儿园规范那样全面和周到。既然家园的规范不同,幼儿家园行为表现的不一致也是在意料之中的。
2.家园教育观念不一致,导致幼儿产生行为差异
教师经过专门的训练,在教育观点和教育方法上相对比较科学,而家长的职业和文化背景各不相同,不少家长在儿童观、教育观等都有片面性。在访谈中,笔者了解到,家长一方面由于不太了解幼儿的生理、心理特点,教育子女无固定的模式,随意性较大,又多以自己情绪为转移,把幼儿置于被动地位,一切由成人包办,这种情况使幼儿在家中接受的教育不能很好的与幼儿园教育接轨;另一方面,家长对幼儿园教育不了解,或者了解不够,有的家长认为幼儿进了幼儿园如同进樊笼,便以家庭的宽容、放纵来补偿集体的常规教育。在访谈中,笔者就遇到了这样一位家长,他说:“孩子回家不就是玩玩吗?教育孩子不是幼儿园的事吗?”诸如此类的心态,或多或少存在于家长的观念里。有的家长对幼儿园教育持怀疑态度,怕老师顾及不到自己孩子的个性特点,除了在智力开发上听老师的,其他方面全按自己的方法行事。还有的家长对女过分溺爱,对幼儿的一些无理要求也是有求必应……在这些不正确的心态和方法下,家园双方要达成教育的一致变得很困难,幼儿接受了不一致的教育,他们的行为也难免出现差异。
三、促进幼儿家园行为一致的策略初探
1.与家长沟通,使其改正错误教养方式
在家建立行为规范,引导幼儿在家和在园保持行为一致。建议个别幼儿家长在家为孩子制定与幼儿园相似的作息制度,保持家园步调一致,让幼儿更好地适应。
2.认同幼儿家园表现差异,发现不良行为及时进行教育
幼儿家园行为表现差异的形成因素有客观的,也有主观的。行为规范的要求、家园地位的不同、家园扮演的角色不同这些都有可能让幼儿出现行为表现差异,但这是幼儿身为一个社会人自然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只要幼儿的家园表现能够大体一致就可以了,因为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个性逐渐在幼儿行为中突现出来,并成为较稳定的行为倾向。
在对待家园行为表现差异较大的幼儿时,特别是对有某些不良行为的幼儿,要靠言教、身教或者正面强化,使幼儿更加懂得规则、制度、约束的重要性,有助于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促进幼儿的健全发展。
3.引导家长转变自己的教育观和儿童观
家庭的结构状况、情感气氛、教养方式直接影响着儿童的心理发展,尤其是社会化的发展。家长的教育观念、情感变化会直接影响到他们对孩子施行的教育行为。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可直接影响到家长的教养行为,正如心理学家艾里克森所指出的,父母对孩子的良好态度为儿童以后形成正确的社会态度奠定了基础。因此,家长必须转变自己的教育观念,树立让孩子德、智、体、美等诸方面和谐全面发展的观念,树立必须与幼儿园密切配合,同步教育孩子的责任感,才能实现预定的教育目的,才能减少幼儿在园在家的行为表现差异,帮助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4.运用多种方法,形成家园合力
(1)组织召开家长会,开办家长学校,向家长系统讲授科学育儿的知识,定期开展咨询活动,提高家长育儿水平,共同教育好幼儿。家园之间的经常联系沟通,深入细致地开展家长工作,家园相互配合、同步教育。
(2)创设宣传栏,把幼儿园每次主题教育活动告知家长,得到家长的支持和配合,不是配合教师完成某些教学任务,而是相互配合落实教育目标,使孩子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提高孩子的素质。同时对家长提出一些具体要求,要求家长督促孩子严格执行,积极鼓励有进步的幼儿,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开办家长园地和家长信箱栏目,家长园地是老师与家长之间沟通联系的专栏。该专栏可以使家长了解、掌握幼儿园行为习惯的具体内容。家长信箱主要向家长宣传科学保育、教育幼儿的知识,帮助家长提高教育水平。家长也可以把自己的见解和要求,通过信箱传递给老师。
(4)开展丰富多彩的家园同乐活动。家长参与幼儿园的活动,可以让家长亲眼目睹幼儿在园的表现,了解自己孩子与其他幼儿之间的差距,同时也增加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亲情。
(5)利用每天的晨间接待和傍晚放学时间与家长多交流,及时沟通幼儿在家与在园的行为表现,针对其差异性做进一步探讨。
近年来,关于幼儿的行为教育问题关注度越来越高,幼儿家园行为的不一致也引起了诸多学者的重视。作为一线教师,对幼儿家园表现不一的现状有更清晰的了解。很多家长都觉得自家孩子在幼儿园里讲礼貌、爱劳动,但回到家后就成了小少爷、小公主,贪玩好动、偷懒任性。平时在接待家长来园接送孩子时,总能听到不少家长对老师“告状”:“我家小孩在幼儿园什么都听话,饭也自己吃、衣服也自己穿,但一回到家里就什么都不肯做,饭要喂了才吃,衣服也不愿自己穿,还不听大人的话,说他几句就乱发脾气。”“在幼儿园能管理好自己的东西,但是在家里玩具扔得满地都是,从来不肯自己收拾。”……每当幼儿园放寒暑假时,家长们都急切地盼望幼儿园早点开学,希望孩子到了幼儿园,老师能尽快地把他们变回放假前那个懂事、能干、听话的好孩子。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情况?难道家里和园里的幼儿不是同一个人吗?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孩子有了这样的变化?若能探究出孩子为何变化的原因,帮助孩子实现家园行为一致性,定能为孩子日后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探究幼儿家园行为差异性的成因以及思考如何帮助幼儿建立“家园表现一致性”的策略研究显得非常有必要。
二、幼儿家园行为不一致的原因
1.社会角色的改变,导致幼儿产生行为差异
现在独生子女家庭居多,在这些家庭里,幼儿一生下来就被奉为小皇帝、小公主,享受着家人的百般呵护和疼爱,因此他们知道,自己不管在家里做什么,都会被原谅。但幼儿园对幼儿的行为有要求,即幼儿行为规范,是對幼儿作为学生和同伴的行为规范。如听到教师的指令后动作要迅速,上课时想回答问题要先举手等,它一般都是成文的,具有强制的约束力。但是在家里,幼儿的行为规范更多是靠幼儿和家长之间的感情维系的,家长对幼儿的行为要求没有像幼儿园那样细致、琐碎,具体要求没有幼儿园规范那样全面和周到。既然家园的规范不同,幼儿家园行为表现的不一致也是在意料之中的。
2.家园教育观念不一致,导致幼儿产生行为差异
教师经过专门的训练,在教育观点和教育方法上相对比较科学,而家长的职业和文化背景各不相同,不少家长在儿童观、教育观等都有片面性。在访谈中,笔者了解到,家长一方面由于不太了解幼儿的生理、心理特点,教育子女无固定的模式,随意性较大,又多以自己情绪为转移,把幼儿置于被动地位,一切由成人包办,这种情况使幼儿在家中接受的教育不能很好的与幼儿园教育接轨;另一方面,家长对幼儿园教育不了解,或者了解不够,有的家长认为幼儿进了幼儿园如同进樊笼,便以家庭的宽容、放纵来补偿集体的常规教育。在访谈中,笔者就遇到了这样一位家长,他说:“孩子回家不就是玩玩吗?教育孩子不是幼儿园的事吗?”诸如此类的心态,或多或少存在于家长的观念里。有的家长对幼儿园教育持怀疑态度,怕老师顾及不到自己孩子的个性特点,除了在智力开发上听老师的,其他方面全按自己的方法行事。还有的家长对女过分溺爱,对幼儿的一些无理要求也是有求必应……在这些不正确的心态和方法下,家园双方要达成教育的一致变得很困难,幼儿接受了不一致的教育,他们的行为也难免出现差异。
三、促进幼儿家园行为一致的策略初探
1.与家长沟通,使其改正错误教养方式
在家建立行为规范,引导幼儿在家和在园保持行为一致。建议个别幼儿家长在家为孩子制定与幼儿园相似的作息制度,保持家园步调一致,让幼儿更好地适应。
2.认同幼儿家园表现差异,发现不良行为及时进行教育
幼儿家园行为表现差异的形成因素有客观的,也有主观的。行为规范的要求、家园地位的不同、家园扮演的角色不同这些都有可能让幼儿出现行为表现差异,但这是幼儿身为一个社会人自然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只要幼儿的家园表现能够大体一致就可以了,因为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个性逐渐在幼儿行为中突现出来,并成为较稳定的行为倾向。
在对待家园行为表现差异较大的幼儿时,特别是对有某些不良行为的幼儿,要靠言教、身教或者正面强化,使幼儿更加懂得规则、制度、约束的重要性,有助于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促进幼儿的健全发展。
3.引导家长转变自己的教育观和儿童观
家庭的结构状况、情感气氛、教养方式直接影响着儿童的心理发展,尤其是社会化的发展。家长的教育观念、情感变化会直接影响到他们对孩子施行的教育行为。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可直接影响到家长的教养行为,正如心理学家艾里克森所指出的,父母对孩子的良好态度为儿童以后形成正确的社会态度奠定了基础。因此,家长必须转变自己的教育观念,树立让孩子德、智、体、美等诸方面和谐全面发展的观念,树立必须与幼儿园密切配合,同步教育孩子的责任感,才能实现预定的教育目的,才能减少幼儿在园在家的行为表现差异,帮助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4.运用多种方法,形成家园合力
(1)组织召开家长会,开办家长学校,向家长系统讲授科学育儿的知识,定期开展咨询活动,提高家长育儿水平,共同教育好幼儿。家园之间的经常联系沟通,深入细致地开展家长工作,家园相互配合、同步教育。
(2)创设宣传栏,把幼儿园每次主题教育活动告知家长,得到家长的支持和配合,不是配合教师完成某些教学任务,而是相互配合落实教育目标,使孩子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提高孩子的素质。同时对家长提出一些具体要求,要求家长督促孩子严格执行,积极鼓励有进步的幼儿,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开办家长园地和家长信箱栏目,家长园地是老师与家长之间沟通联系的专栏。该专栏可以使家长了解、掌握幼儿园行为习惯的具体内容。家长信箱主要向家长宣传科学保育、教育幼儿的知识,帮助家长提高教育水平。家长也可以把自己的见解和要求,通过信箱传递给老师。
(4)开展丰富多彩的家园同乐活动。家长参与幼儿园的活动,可以让家长亲眼目睹幼儿在园的表现,了解自己孩子与其他幼儿之间的差距,同时也增加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亲情。
(5)利用每天的晨间接待和傍晚放学时间与家长多交流,及时沟通幼儿在家与在园的行为表现,针对其差异性做进一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