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古诗词是中华语言的精华,它年代久远、词句凝练、表象丰富、情韵悠远。对经典高质量的品读,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收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让学生掌握赏析古诗的正确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可以自己赏析古诗,置身于古诗营造的丰富而美好的精神世界中,享受古诗带来的乐趣,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可以把所学内容融入生活中,实现家校共赢。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教学;自主学习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要加强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主动获取知识,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这些科学的教学思想与自主学习的教学理念不谋而合。学生一旦掌握了赏析古诗的正确方法,形成自学能力的他们就可以自己赏析古诗,自行享受古诗带来的审美乐趣。我在自主学习教学理念的指导下,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学生独立赏析、探究古诗的方法及一些粗浅的体会。
一、学生学习朗读
古语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苏轼更提出“三分诗七分吟”。读是学习古诗的重要手段,也是赏析的第一步。古人写诗最讲押韵,我让学生借助以下方法读出诗的韵味——情景交融:诗的灵魂在于它的意象、意境。读诗一旦达到入象、入情、入境的“诗我相融”境界,朗读者就已融入詩中,在感受诗人之情的同时也创造了自己的情感体验,这时的读诗者已获得“诗感”。
训练方法:
1.获取尽可能多的诗歌背景资料。
2.想象入境。这是一种心理投射的方法,把自己的情趣通过想象投射到由自己的想象而产生的事物上面,产生属于自己独特的审美感觉,再把这种感觉融入朗读中。
例1:吟诵《饮湖上初晴后雨》时,想象自己就是苏轼,在美丽的西湖饮酒泛舟,池里开着婀娜的荷花,晴天娇艳,雨天则弥漫着迷蒙的雾气。我被这朦胧而又奇妙的神秘感觉包裹着,此情此景,个中滋味涌上心头,我情不自禁,脱口而出——(吟诵此诗)。
通过充分想象的自我暗示,忘我地投入自己想象的诗的境界之中,再通过自我情趣的投射作用,完成了独特的、专属于学生自己的审美创造,自然和着音乐的节拍读出悠然的诗味儿。借助丰富的想象,学生为诗呈现了精致的改写。
例2:学生在改写高鼎的《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时写道:“推开窗子——沾着露珠的青草地苍翠欲滴,杂花生树,群莺飞舞。方知江南的二月迎来娇艳的春色。远处,袅袅的翠柳慵懒地抚摸着碧绿的湖水,似乎在湖堤的烟波中醉倒一般。”
这是多么美丽而浪漫的想象啊!正是学生忘我地投入自己想象的诗的境界而产生的,再通过自我情趣的投射作用,完成了独特的、专属于学生自己的审美创造,而不仅仅是单纯地再现诗歌。
二、探究学习品析诗句,感受意境
古诗与我们相隔久远,古人的语言习惯与现代人大不相同,而学生的知识积累有限,如何让学生克服时代差异,去理解古诗的内容和主旨,孟子提出了鉴赏诗文的两大方法:“知人论世,以意逆志”。作为诗歌的创作者,诗人把自己的生活体验、情绪感受融入诗中,诗才具有生命力。因此,“知人论世,以意逆志”是学生独立学习诗歌的主要方法。
1.“知人论世”:了解作者的生平为人、生活际遇。考察作者所处的时代风貌、写作背景等。
2.“以意逆志”:把自己当成诗人,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情绪感受,“将心比心”去体悟、推测诗人情感,进而理解诗歌主旨。
根据以上理论指导,学生可按照以下步骤自学、备课:
(1)查找作者生平、写作背景等。把握诗人的心路历程与精神世界。
(2)解读重点词语,解释诗文:可凭出题目、找图片、换字换词、造句、想象扩写等手段带领同学理解其中含义。
(3)把握“诗眼”。这是理解诗歌内容主旨的关键。“诗眼”大致包括:最能表现诗人情感、思想,最传神的名字、名词、名句等。
抓“诗眼”借助两大途径:
①结合意象抓诗眼。意象就是(物)象与(情)意的组合。是诗中被诗人赋予了情感的各种形象,包括人物、景物、物体等。比如红豆寄托相思之情。
②借助修辞抓诗眼:诗眼大都运用了比喻、拟人、夸张、象征、通感等修辞手法。
以下实录片段是学生借助以上方法,独立赏析古诗、把握诗眼的尝试:
例1:探究作者生平,了解所处时代,与诗人心灵相通。
刘闻:“通过苏轼做官的经历可以看出他和杭州很有缘分,他在杭州生活了三年,他很喜欢杭州,最爱的就是西湖了,我觉得正是因为他对西湖的无限深情,才能写出流传千古的《饮湖上初晴后雨》。”
这就是知人论世:苏轼在杭州期间,最爱到西湖游玩,他对西湖之爱一如对美人之爱。他的生命已融入时而潋滟、时而空蒙的西湖山水之中,才得以创作出千古名诗。
例2:结合生活体验,理解重点词语。
戴礼江:“水光潋滟晴方好”这句中的“潋滟”是什么意思?
“潋滟”告诉我们是水波荡漾的样子,请问你们在哪里见过水光潋滟的画面呢?
刘栩溱:我们找到一张图片,请同学们看(课件展示图片)——阳光照耀着水面,你觉得这水面像什么?
(学生结合自身体验回答)
张洪铭:我们组在解读“方”字的时候,查了字典中的几种解释,请大家选择“方”的意思?
(出示课件,学生选择)
晴天的西湖是多么美好啊,如果能给“方”换个词,可以换什么词呢? (学生回答,答案多元,合理即可)
学生独立备课设计题目,以图片展示、换字词、谈体会的方法带领其他同学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深入理解诗意,这不就是学生对“以意逆志”最好的实践和探索吗?
例3:借助修辞方法,解读诗眼。
黄夏涛:
谁知道“欲把西湖比西子”这句诗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
苏轼把什么比喻成什么?
你知道西子是谁吗?她到底有多美?谁能找到资料证明?
(学生回答,自由补充,其中有同学找到了西施“沉鱼之美”的传说)
学生独立探究,借助修辞抓诗眼。
例4:“触景生情,情随境生”。
学生在教学杜牧的《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时,先找到了景物:莺啼、绿、红、水村、风、寺庙、楼台、烟雨。然后引导其他同学把这些零散的自然景物加以有声有色、有动有静的精确描绘,使大家身临其境——宛然置身于迷蒙烟雨、春意盎然的江南大地,使同学们在思想感情上产生共鸣,受到感染。
接着,再引导大家结合作者写这首诗的时代背景共同讨论、分析后得出结论:它不仅是一幅歌颂春光的写景图,而且在借景抒情、借古讽今之中,给予当时的统治者以含蓄委婉的嘲笑,达到了情意情景水乳交融的境界。
诗人事先没有某种情意,因遇到某种物境,触发了某种情意,从而借助对物境的描写,把自己的情意表达出来。于是学生通过抓景物来发掘诗人蕴藏其中的情意而得到诗眼。
例5:“理解意象,把握主旨,有创意解读作品,获得审美体验”。
赵建勋:中国四大美人中,闭月、羞花、沉鱼、落雁分别指谁?而诗人为什么偏偏拿西施来比喻西湖呢?请查到资料的同學说说。
(学生回答,自由补充、讨论)
我们查了资料:(1)西湖和西施都在越地,可以说它们是一个地方的。(2)她们的名字里都有一个“西”字,她们的美都是天然、变化无穷的。所以这个比喻就得到了后世的公认,从此,苏轼的这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就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
杨柳青青:是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这两句诗正是精华所在,诗人用奇妙而又贴切的比喻,写出了西湖的神韵。
师(点拨学生、加深理解):刚才这组同学抓住了这首诗的精髓进行解读。苏轼的这个比喻被后人评为“道尽西湖好处”的千古之比。此句一出,无人再敢写西湖了。西湖西子的绝妙在于:(1)西湖地处江南,它美的灵魂附着于它的水,水光的潋滟,雨水笼罩下的空蒙,它的美离不开水。西施正是在江南浣纱溪边被发现的,世人以“沉鱼之美”赞誉她。她们同出江南,一个是江南秀水,一位是江南秀色,她们共同继承了江南的阴柔之美。(2)从四大美人的气质神韵上分析:貂蝉是妩媚的,杨玉环是高贵的,王昭君则是冷艳的。只有西施的清丽高雅和神秘气质与西湖的空灵之美一脉相承。所以,西湖的最佳代言人非谁莫属呢?当然非西子不可比。
抓住诗眼,体悟诗眼——方见诗魂
以上是学生按照老师提供的方法,借助一首诗做出的自学、备课到展示教学的尝试与探索。
古诗的魅力在于它能穿越时空的阻隔,直指人心。正是教与学方式的改变提供了宝贵的平台,让学生可以自己赏析、品鉴古诗;也让学生得以对经典来一次个性领悟、个性探索和个性发现;更让古诗学习成为美的享受。
总之,古诗自学的方法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正所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本人会致力研究古诗的教学方法,以期可以让学生更好更快地融入古诗的理解中,让学生爱上古诗,通过自己的赏析享受古诗。长此以往,学生沐浴于经典之中,必能滋养他们的人生。
参考文献:
[1]汤韵.浅析小学语文古诗趣味性教学策略[J].考试周刊,2019(80):46-47.
[2]朱吉喆.浅谈古诗“教”学的特点和实施方法[J].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中旬),2017(6):22.
[3]佚名.古诗:教什么,怎么教?:江苏九名师古诗教学专题研讨纪实[J].语文教学通讯,2016(18):71-73.
[4]邵清石.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的美育探索[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14.
编辑 李建军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教学;自主学习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要加强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主动获取知识,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这些科学的教学思想与自主学习的教学理念不谋而合。学生一旦掌握了赏析古诗的正确方法,形成自学能力的他们就可以自己赏析古诗,自行享受古诗带来的审美乐趣。我在自主学习教学理念的指导下,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学生独立赏析、探究古诗的方法及一些粗浅的体会。
一、学生学习朗读
古语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苏轼更提出“三分诗七分吟”。读是学习古诗的重要手段,也是赏析的第一步。古人写诗最讲押韵,我让学生借助以下方法读出诗的韵味——情景交融:诗的灵魂在于它的意象、意境。读诗一旦达到入象、入情、入境的“诗我相融”境界,朗读者就已融入詩中,在感受诗人之情的同时也创造了自己的情感体验,这时的读诗者已获得“诗感”。
训练方法:
1.获取尽可能多的诗歌背景资料。
2.想象入境。这是一种心理投射的方法,把自己的情趣通过想象投射到由自己的想象而产生的事物上面,产生属于自己独特的审美感觉,再把这种感觉融入朗读中。
例1:吟诵《饮湖上初晴后雨》时,想象自己就是苏轼,在美丽的西湖饮酒泛舟,池里开着婀娜的荷花,晴天娇艳,雨天则弥漫着迷蒙的雾气。我被这朦胧而又奇妙的神秘感觉包裹着,此情此景,个中滋味涌上心头,我情不自禁,脱口而出——(吟诵此诗)。
通过充分想象的自我暗示,忘我地投入自己想象的诗的境界之中,再通过自我情趣的投射作用,完成了独特的、专属于学生自己的审美创造,自然和着音乐的节拍读出悠然的诗味儿。借助丰富的想象,学生为诗呈现了精致的改写。
例2:学生在改写高鼎的《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时写道:“推开窗子——沾着露珠的青草地苍翠欲滴,杂花生树,群莺飞舞。方知江南的二月迎来娇艳的春色。远处,袅袅的翠柳慵懒地抚摸着碧绿的湖水,似乎在湖堤的烟波中醉倒一般。”
这是多么美丽而浪漫的想象啊!正是学生忘我地投入自己想象的诗的境界而产生的,再通过自我情趣的投射作用,完成了独特的、专属于学生自己的审美创造,而不仅仅是单纯地再现诗歌。
二、探究学习品析诗句,感受意境
古诗与我们相隔久远,古人的语言习惯与现代人大不相同,而学生的知识积累有限,如何让学生克服时代差异,去理解古诗的内容和主旨,孟子提出了鉴赏诗文的两大方法:“知人论世,以意逆志”。作为诗歌的创作者,诗人把自己的生活体验、情绪感受融入诗中,诗才具有生命力。因此,“知人论世,以意逆志”是学生独立学习诗歌的主要方法。
1.“知人论世”:了解作者的生平为人、生活际遇。考察作者所处的时代风貌、写作背景等。
2.“以意逆志”:把自己当成诗人,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情绪感受,“将心比心”去体悟、推测诗人情感,进而理解诗歌主旨。
根据以上理论指导,学生可按照以下步骤自学、备课:
(1)查找作者生平、写作背景等。把握诗人的心路历程与精神世界。
(2)解读重点词语,解释诗文:可凭出题目、找图片、换字换词、造句、想象扩写等手段带领同学理解其中含义。
(3)把握“诗眼”。这是理解诗歌内容主旨的关键。“诗眼”大致包括:最能表现诗人情感、思想,最传神的名字、名词、名句等。
抓“诗眼”借助两大途径:
①结合意象抓诗眼。意象就是(物)象与(情)意的组合。是诗中被诗人赋予了情感的各种形象,包括人物、景物、物体等。比如红豆寄托相思之情。
②借助修辞抓诗眼:诗眼大都运用了比喻、拟人、夸张、象征、通感等修辞手法。
以下实录片段是学生借助以上方法,独立赏析古诗、把握诗眼的尝试:
例1:探究作者生平,了解所处时代,与诗人心灵相通。
刘闻:“通过苏轼做官的经历可以看出他和杭州很有缘分,他在杭州生活了三年,他很喜欢杭州,最爱的就是西湖了,我觉得正是因为他对西湖的无限深情,才能写出流传千古的《饮湖上初晴后雨》。”
这就是知人论世:苏轼在杭州期间,最爱到西湖游玩,他对西湖之爱一如对美人之爱。他的生命已融入时而潋滟、时而空蒙的西湖山水之中,才得以创作出千古名诗。
例2:结合生活体验,理解重点词语。
戴礼江:“水光潋滟晴方好”这句中的“潋滟”是什么意思?
“潋滟”告诉我们是水波荡漾的样子,请问你们在哪里见过水光潋滟的画面呢?
刘栩溱:我们找到一张图片,请同学们看(课件展示图片)——阳光照耀着水面,你觉得这水面像什么?
(学生结合自身体验回答)
张洪铭:我们组在解读“方”字的时候,查了字典中的几种解释,请大家选择“方”的意思?
(出示课件,学生选择)
晴天的西湖是多么美好啊,如果能给“方”换个词,可以换什么词呢? (学生回答,答案多元,合理即可)
学生独立备课设计题目,以图片展示、换字词、谈体会的方法带领其他同学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深入理解诗意,这不就是学生对“以意逆志”最好的实践和探索吗?
例3:借助修辞方法,解读诗眼。
黄夏涛:
谁知道“欲把西湖比西子”这句诗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
苏轼把什么比喻成什么?
你知道西子是谁吗?她到底有多美?谁能找到资料证明?
(学生回答,自由补充,其中有同学找到了西施“沉鱼之美”的传说)
学生独立探究,借助修辞抓诗眼。
例4:“触景生情,情随境生”。
学生在教学杜牧的《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时,先找到了景物:莺啼、绿、红、水村、风、寺庙、楼台、烟雨。然后引导其他同学把这些零散的自然景物加以有声有色、有动有静的精确描绘,使大家身临其境——宛然置身于迷蒙烟雨、春意盎然的江南大地,使同学们在思想感情上产生共鸣,受到感染。
接着,再引导大家结合作者写这首诗的时代背景共同讨论、分析后得出结论:它不仅是一幅歌颂春光的写景图,而且在借景抒情、借古讽今之中,给予当时的统治者以含蓄委婉的嘲笑,达到了情意情景水乳交融的境界。
诗人事先没有某种情意,因遇到某种物境,触发了某种情意,从而借助对物境的描写,把自己的情意表达出来。于是学生通过抓景物来发掘诗人蕴藏其中的情意而得到诗眼。
例5:“理解意象,把握主旨,有创意解读作品,获得审美体验”。
赵建勋:中国四大美人中,闭月、羞花、沉鱼、落雁分别指谁?而诗人为什么偏偏拿西施来比喻西湖呢?请查到资料的同學说说。
(学生回答,自由补充、讨论)
我们查了资料:(1)西湖和西施都在越地,可以说它们是一个地方的。(2)她们的名字里都有一个“西”字,她们的美都是天然、变化无穷的。所以这个比喻就得到了后世的公认,从此,苏轼的这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就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
杨柳青青:是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这两句诗正是精华所在,诗人用奇妙而又贴切的比喻,写出了西湖的神韵。
师(点拨学生、加深理解):刚才这组同学抓住了这首诗的精髓进行解读。苏轼的这个比喻被后人评为“道尽西湖好处”的千古之比。此句一出,无人再敢写西湖了。西湖西子的绝妙在于:(1)西湖地处江南,它美的灵魂附着于它的水,水光的潋滟,雨水笼罩下的空蒙,它的美离不开水。西施正是在江南浣纱溪边被发现的,世人以“沉鱼之美”赞誉她。她们同出江南,一个是江南秀水,一位是江南秀色,她们共同继承了江南的阴柔之美。(2)从四大美人的气质神韵上分析:貂蝉是妩媚的,杨玉环是高贵的,王昭君则是冷艳的。只有西施的清丽高雅和神秘气质与西湖的空灵之美一脉相承。所以,西湖的最佳代言人非谁莫属呢?当然非西子不可比。
抓住诗眼,体悟诗眼——方见诗魂
以上是学生按照老师提供的方法,借助一首诗做出的自学、备课到展示教学的尝试与探索。
古诗的魅力在于它能穿越时空的阻隔,直指人心。正是教与学方式的改变提供了宝贵的平台,让学生可以自己赏析、品鉴古诗;也让学生得以对经典来一次个性领悟、个性探索和个性发现;更让古诗学习成为美的享受。
总之,古诗自学的方法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正所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本人会致力研究古诗的教学方法,以期可以让学生更好更快地融入古诗的理解中,让学生爱上古诗,通过自己的赏析享受古诗。长此以往,学生沐浴于经典之中,必能滋养他们的人生。
参考文献:
[1]汤韵.浅析小学语文古诗趣味性教学策略[J].考试周刊,2019(80):46-47.
[2]朱吉喆.浅谈古诗“教”学的特点和实施方法[J].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中旬),2017(6):22.
[3]佚名.古诗:教什么,怎么教?:江苏九名师古诗教学专题研讨纪实[J].语文教学通讯,2016(18):71-73.
[4]邵清石.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的美育探索[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14.
编辑 李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