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这是于漪老师的箴言,也是于保东一辈子的座右铭。他感慨道:“25年前,有幸得到于漪老师的指导,这位彼时已六十余岁高龄的前辈,依然保持着对教育的热情与执念,他作为教育家的风范,让还是青年教师的我,找准了人生的方向。”
回忆32年的教学经历,于保东用两个字高度概括——“守正”。在过去,他尝试做过很多创新,提出了“生活化作文”理念、“基于学生问题的导学”教学模式等很多超前的理念,但无论如何创新,他永远坚持将“读”“写”作为语文教学的核心,保持着对课堂这一主阵地的敬畏。
师生共读,一书一法
“我把阅读当作一场修行,每天坚持阅读是我的一种学习方式。”于保东曾在文章中这样写道。阅读是习惯,也是于保东对自己的监督,一有时间,他便捧起书本沉醉其中,或专业书籍,或文学名著,不同的书籍总会给他带去不同的满足感。阅读时,他常常会执一支笔,将自己的所思所感随时记录,他也常常动笔写一些文章,或论文,或随笔,三十几年的坚持,已经有百余篇文章发表在各类刊物上,这些,都是他一点一滴的积累汇聚。
教材文本,在于保东看来,是阅读教学的前沿阵地。在不断地反思与实践中,于保东总结出基于“大概念”理解下的单元阅读教学,即在大单元教学系统中,重视以学科大概念、单元大概念为核心,使阅读教学内容结构化,以单元主题为引领,使阅读内容情境化,真正促进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发生和落实。每篇课文的阅读价值点由大单元、大任务确定,彼此照应,又由共同的教学目的所统筹,阅读价值得到更大程度地发挥。
“整本书阅读,我注重对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阅读习惯的培养和阅读方法的指导。”在引导学生阅读上,于保东把自己比作“麦田的守望者”,他倡导师生共读,二十几年来,他坚持每学期至少陪伴学生共读两本书,与他们交流读书心得,初中三年,于保东能和学生一起读完十几本书。
所谓“教无定法”,对于整本书阅读,于保东更愿意采取一书一法,如阅读《俗世奇人》采用圈点批注、以篇达类,阅读《朝花夕拾》设计适切的阅读任务群,阅读《昆虫记》以“趣”为纲带动整本书阅读,阅读《红岩》则按照学生阅读能力层级提升的要求推进阅读……合适的阅读方法,往往能让作品的核心凸显,使经典著作更容易被阅读习惯尚在养成阶段的初中学生读懂、品味。
每年4月,于保东都会在班级开展“八个一”活动:参加一次阅读大赛;设立一个专题性阅读学习园地;每人制作一个简易阅读书签;每人写一篇1000字以上的名著解读;自办一份读书小报,发动全体学生贡献短文;每日早读诵读一篇美文;学生互换一本好书;组织一次班级读书心得交流会。这是于保东对学生更是对自己的阅读监督。他说:“让读书形成一种风气,一种氛围,一种促使师生主动学习、自由发展的人文环境,这正是我和学生开展读书活动所追求的目标。”
培养过程意识,让作文生活化
语文名师于永正曾说:“语文很简单,无非就是‘读’与‘写’那些事。”这揭示了语文教学的重点,便是集中于“阅读”与“写作”两个方面。
早在二十几年前,于保东便提出了“生活化作文”的理念,即作文不仅仅是考试的工具,作文教学应紧紧围绕学生的生活,引导学生密切关注自然、社会、人生,以生活的实际场景作为写作的起点,激發学生真实、自由书写生活的欲望。他说:“语言是人不同于万物的地方,是一个人的灵魂,作文即是用思维引导语言,为灵魂找一个表达的出口。”
如何做到作文生活化?于保东提到一个词,叫作“过程意识”。所谓“过程意识”,即是对于写作过程的清楚认知,知道哪个阶段应该如何进行。他解释道:“长期以来,作文教学只是站在作文的出口来看写作的结果,对作文过程的漠视,往往导致学生对作文对象和作文过程的选取意识淡薄,作文内容、模式千人一面,严重制约了学生写作思维能力的养成和发展。”
“对于学生过程意识的构建,教师应该明确三个阶段——前过程、过程中、过程后的不同任务。”于保东讲道。前过程指写作前一至两周,教师就要提前告知学生相关的准备内容。在一次以写景为主题的写作课,于保东提前两个星期便让学生利用假期,走出家门,拍摄自然美景,并将所拍的照片放到班级展示,写下精美的解说词。下一步,结合《春》《济南的冬天》等名篇或诗文,揣摩、领悟写作手法,积累优美词句,提前帮助学生进入到作文的问题情境中。
于保东认为,作文非公式化内容,因此在过程中这个阶段,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头脑风暴,而非是写作技巧的单向灌输和简单训练。“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学生由‘生活经验拥有者’向更高层次的‘生活经验表达者’身份过渡。通过课堂思考与讨论,教师应指引学生将脑海中的内容再现,并进行有目的的筛选,寻找彼此联系,从而构建起文章的结构网络。”于保东说道,就像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只有亲口尝一尝,教师绝不能剥夺学生亲历、体验的权利。
一篇作文初稿拟成,于保东和学生便会随即进行四个步骤:自评、反馈、修改与展示,这就是过程后阶段。首先学生按照语篇要素对文章解构,反思写作过程,做出自我评定;然后同伴以读者的身份进行评价,反馈文章的优点与不足;接着,结合自评与他评,以及教师提出的修改意见,对文章多次修改;最后,大部分文章在反复修改后,已经算得上优作,于保东便搭建班级博客、微信群、QQ群等平台,上传优秀作品,供每位同学学习参考。
“‘阅读’‘写作’是语文最重要的两个阵地,每一位语文老师都应该牢牢把握。”这是于保东对语文教学的理解。三十余年,于保东始终坚守在这两个阵地之上,勤苦治学、自觉成长,追求语文教学的深度与广度,正如他所说:“站在三尺讲台,便注定不忘初心。”
“阅读”、“写作”是语文最重要的两个阵地,每一位语文老师都应该牢牢把握。
GOOD TEACHER
于保东
山东省东营市实验中学语文教师,正高级教师,全国优秀语文教师、全国特色教育先进个人、山东省优秀语文教师、山东省地方课程评审专家、山东省地方课程传统文化编委、山东省教师职业技能评委、东营市教学能手、东营市青年骨干教师指导教师、东营市教育教学评审专家、东营市学校教育发展水平评估专家。主编教育教学论著多部,在《人民教育》《教学与管理》等刊物发表论文100余篇。
回忆32年的教学经历,于保东用两个字高度概括——“守正”。在过去,他尝试做过很多创新,提出了“生活化作文”理念、“基于学生问题的导学”教学模式等很多超前的理念,但无论如何创新,他永远坚持将“读”“写”作为语文教学的核心,保持着对课堂这一主阵地的敬畏。
师生共读,一书一法
“我把阅读当作一场修行,每天坚持阅读是我的一种学习方式。”于保东曾在文章中这样写道。阅读是习惯,也是于保东对自己的监督,一有时间,他便捧起书本沉醉其中,或专业书籍,或文学名著,不同的书籍总会给他带去不同的满足感。阅读时,他常常会执一支笔,将自己的所思所感随时记录,他也常常动笔写一些文章,或论文,或随笔,三十几年的坚持,已经有百余篇文章发表在各类刊物上,这些,都是他一点一滴的积累汇聚。
教材文本,在于保东看来,是阅读教学的前沿阵地。在不断地反思与实践中,于保东总结出基于“大概念”理解下的单元阅读教学,即在大单元教学系统中,重视以学科大概念、单元大概念为核心,使阅读教学内容结构化,以单元主题为引领,使阅读内容情境化,真正促进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发生和落实。每篇课文的阅读价值点由大单元、大任务确定,彼此照应,又由共同的教学目的所统筹,阅读价值得到更大程度地发挥。
“整本书阅读,我注重对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阅读习惯的培养和阅读方法的指导。”在引导学生阅读上,于保东把自己比作“麦田的守望者”,他倡导师生共读,二十几年来,他坚持每学期至少陪伴学生共读两本书,与他们交流读书心得,初中三年,于保东能和学生一起读完十几本书。
所谓“教无定法”,对于整本书阅读,于保东更愿意采取一书一法,如阅读《俗世奇人》采用圈点批注、以篇达类,阅读《朝花夕拾》设计适切的阅读任务群,阅读《昆虫记》以“趣”为纲带动整本书阅读,阅读《红岩》则按照学生阅读能力层级提升的要求推进阅读……合适的阅读方法,往往能让作品的核心凸显,使经典著作更容易被阅读习惯尚在养成阶段的初中学生读懂、品味。
每年4月,于保东都会在班级开展“八个一”活动:参加一次阅读大赛;设立一个专题性阅读学习园地;每人制作一个简易阅读书签;每人写一篇1000字以上的名著解读;自办一份读书小报,发动全体学生贡献短文;每日早读诵读一篇美文;学生互换一本好书;组织一次班级读书心得交流会。这是于保东对学生更是对自己的阅读监督。他说:“让读书形成一种风气,一种氛围,一种促使师生主动学习、自由发展的人文环境,这正是我和学生开展读书活动所追求的目标。”
培养过程意识,让作文生活化
语文名师于永正曾说:“语文很简单,无非就是‘读’与‘写’那些事。”这揭示了语文教学的重点,便是集中于“阅读”与“写作”两个方面。
早在二十几年前,于保东便提出了“生活化作文”的理念,即作文不仅仅是考试的工具,作文教学应紧紧围绕学生的生活,引导学生密切关注自然、社会、人生,以生活的实际场景作为写作的起点,激發学生真实、自由书写生活的欲望。他说:“语言是人不同于万物的地方,是一个人的灵魂,作文即是用思维引导语言,为灵魂找一个表达的出口。”
如何做到作文生活化?于保东提到一个词,叫作“过程意识”。所谓“过程意识”,即是对于写作过程的清楚认知,知道哪个阶段应该如何进行。他解释道:“长期以来,作文教学只是站在作文的出口来看写作的结果,对作文过程的漠视,往往导致学生对作文对象和作文过程的选取意识淡薄,作文内容、模式千人一面,严重制约了学生写作思维能力的养成和发展。”
“对于学生过程意识的构建,教师应该明确三个阶段——前过程、过程中、过程后的不同任务。”于保东讲道。前过程指写作前一至两周,教师就要提前告知学生相关的准备内容。在一次以写景为主题的写作课,于保东提前两个星期便让学生利用假期,走出家门,拍摄自然美景,并将所拍的照片放到班级展示,写下精美的解说词。下一步,结合《春》《济南的冬天》等名篇或诗文,揣摩、领悟写作手法,积累优美词句,提前帮助学生进入到作文的问题情境中。
于保东认为,作文非公式化内容,因此在过程中这个阶段,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头脑风暴,而非是写作技巧的单向灌输和简单训练。“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学生由‘生活经验拥有者’向更高层次的‘生活经验表达者’身份过渡。通过课堂思考与讨论,教师应指引学生将脑海中的内容再现,并进行有目的的筛选,寻找彼此联系,从而构建起文章的结构网络。”于保东说道,就像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只有亲口尝一尝,教师绝不能剥夺学生亲历、体验的权利。
一篇作文初稿拟成,于保东和学生便会随即进行四个步骤:自评、反馈、修改与展示,这就是过程后阶段。首先学生按照语篇要素对文章解构,反思写作过程,做出自我评定;然后同伴以读者的身份进行评价,反馈文章的优点与不足;接着,结合自评与他评,以及教师提出的修改意见,对文章多次修改;最后,大部分文章在反复修改后,已经算得上优作,于保东便搭建班级博客、微信群、QQ群等平台,上传优秀作品,供每位同学学习参考。
“‘阅读’‘写作’是语文最重要的两个阵地,每一位语文老师都应该牢牢把握。”这是于保东对语文教学的理解。三十余年,于保东始终坚守在这两个阵地之上,勤苦治学、自觉成长,追求语文教学的深度与广度,正如他所说:“站在三尺讲台,便注定不忘初心。”
“阅读”、“写作”是语文最重要的两个阵地,每一位语文老师都应该牢牢把握。
GOOD TEACHER
于保东
山东省东营市实验中学语文教师,正高级教师,全国优秀语文教师、全国特色教育先进个人、山东省优秀语文教师、山东省地方课程评审专家、山东省地方课程传统文化编委、山东省教师职业技能评委、东营市教学能手、东营市青年骨干教师指导教师、东营市教育教学评审专家、东营市学校教育发展水平评估专家。主编教育教学论著多部,在《人民教育》《教学与管理》等刊物发表论文10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