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典型的工作任务为基础、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改革传统的电子信息专业教学计划,调查专业的核心岗位群,提炼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学习领域及学习情境的设计。实施基于工作过程导向整合的教学计划后,促进了学生对原有知识体系的理解,取得比传统教学模式更好的效果。
关键词:工作过程 电子信息 教学计划
0 引言
电子信息专业课程多、课程内容抽象、技术发展快,目前高职院校电子信息专业的课程体系基本都是以事实性、概念性和论证性的陈述知识为主,与企业的需求有很大的差距,其中一个表现就是电子行业的企业标准、员工的知识结构、技能要求等,未能全面地引入到职业教育课程中来,教学内容针对性不强。
近年来,德国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比较成功地解决了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中的难题。美国教育界也提出一些新的职业教育理论,如“工作与学习开始合并”,“传统的训练、学习、教育和工作之间的区别正在模糊化”等,预言美国的技术教育未来将成为“学习将变为以工作和创新为本”。当前,这些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已普遍为我国职业教育的专家所接受。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教育將学习过程、工作过程与学生能力发展联系起来,可以缩短学习与工作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减少到工作岗位之后重新培训的过程。因此,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开发型人才,提高电子信息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改革传统电子信息专业的教学计划,把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理念引入电子信息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1 改革的思路
教学计划的改革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落脚点,高职高专培养的目标决定了其与普通本科教育有着不同的培养模式,高职高专教育学制短,学生的理论基础薄弱,自主学习能力不强,不可能像本科教育那样对学生进行学科体系的全面培养,所以要对其突出职业技能的培养,教会学生学会应用知识的方法。
根据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理念,高职高专电子信息专业的教学应具有三方面的培养任务:一是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二是通过实践训练,具备专业的基本操作能力;三是在综合性的训练中,使学生获得工程素质,形成工程思维,获得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初步训练,为将来进一步的发展、提高奠定基础。要实现以上的培养目标,必须对电子信息专业的教学计划进行重新整合。
“整合”在系统科学上表示两个以上的事物、现象凝聚成一个较大整体的过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学计划整合的内涵是在先进的教育理论的指导下,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环节,经过整理,相互融合,在个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集的效果,从而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
改革的总体思路是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课程模式,转变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来组织课程内容,课程内容的设计以“工作过程的任务驱动”为理念,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进行,以就业为导向,以够用为度,不追求系统性、完整性,并且融合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如电工上岗证、电工等级证、家电维修等级证等)的考核对知识、技能的要求。
制订教学计划时要研究电子信息专业不同目标岗位群的要求,对电子信息专业各核心课程进行学习领域及学习情境的设计。课程的设置是以计算机控制为主线,强电与弱电相结合,实验项目以应用为目的,删减验证性实验,加强项目设计、维修、焊接等专业基本技能的训练,对实验、实习、项目制作、技能竞赛、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进行优化整合。
2 教学计划整合的路线
教学计划整合的基本路线是以典型的工作任务为基础、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项目教学的形式来实施,使学生在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中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整合的步骤如下图所示:
2.1 岗位职业分析,明确典型工作任务
首先深入企业调研,调查企业的岗位工作职责、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了解岗位从业人员的具体工作任务,进一步明确专业的典型工作任务,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描述,包括任务的工作对象、工具、劳动组织等。可以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彩电原理与维修》进行试点,逐步完成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主要课程的教学资源建设。
2.2 学习领域、学习情境及课程标准的设计
按照工作过程导向的基本理论,首先对每个职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对完成典型工作任务必须具备的职业能力,包括理论知识及操作技能进行归纳,将课程的重要知识点组织起来,形成本专业的学习领域,如模拟电子技术的放大电路、振荡电路、电源电路等就是重要的知识点。专业的学习领域一般包括公共基础学习领域、专业学习领域和拓展学习领域。
学习情境是学习领域的具体化,其设计主要是确定每个“情境”中专业的培养目标、选定“情境”的教学方法、提供每个“情境”实施时需要的环境等。课程标准包括课程名称、课时数、能力结构、能力要求、课程的内容、考核方式等,完善的课程标准对专业课程的设置及课程的组织教学具有指导作用。
2.3 课程体系的实施
教学安排可以是柔性的,根据企业提供的顶岗实习岗位的时间和校内实训基地的资源灵活调整教学安排,这样保证了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实现与企业的紧密合作。比如,每年7月份至10月份企业的生产比较繁忙,急需人手,在暑假时组织高年级学生进厂实习就很受企业的欢迎,同时使学生受到了锻炼,这种锻炼不仅是专业技能的锻炼、更重要的是真实工厂环境的见习。
采用“车间教学”也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可以形成“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始终都与具体的职业实践相对应,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学习这项技能,所学的相关理论知识有什么用,怎么才学得更好。当然,这需要对实训基地的教学设施、实训设备、实习指导教师的培养等有比较大的投入。
3 整合后的教学计划
3.1 专业的能力结构与要求
专业的能力结构包括职业基础能力、职业核心能力和职业拓展能力。职业基础能力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观,对形势和政策具有一定的认知,具备一定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具备较强的公文和查询信息的能力,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
职业拓展能力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以及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具备一定的审美、摄影知识和美术知识、对色彩具有一定的感受能力,这些能力通过各类社团活动以及《演讲与口才》、《沟通与传播》、《摄影技术》、《计算机美术基础》等相关课程来培养。
3.2 教学项目课时数及学分比例
在新整合的的教学计划中,全程教学活动总时数2882学时,其中理论教学982学时,实践教学1900学时,两者比例1:1.93,实践教学活动时数占总时数65.9%,提高了实践课时的比例,我们认为这样设置对高职高专的学生是比较适合的。此外,还规定学生参加省级以上比赛获奖每项计2.0学分,可作为职业能力拓展课学分,替换选修课。具体的教学项目课时数及学分如下表2所示:
4 小结
实践证明,在实施基于工作过程导向整合的教学计划后,在教学课时总数持平的情况下,扩大了教学知识面的广度与深度,促进了学生对原有知识体系的理解,取得比传统教学模式更好的效果。基于工作过程导向教学计划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进一步完善电子信息专业教学计划的整合,从课程体系、教学学时分配、实验基础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各个环节总体规划,才能取得更好的整合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熊幸明,何新军,张志刚等.“工厂电气控制”实践课程整合的研究与探索[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3,25(3).
[2]靖涛,王汉斌.“数字电子技术”与“微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体系整合的研究[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5年专辑.
[3]李汉邦,丁会利,马岱等.地区性理工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整合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9(2).
[4]吴春梅.高校教学改革中系统整合的研究与实践[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77-79.
作者简介:
尤文坚,男,1969年生,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信息工程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电子系统设计及仿真。
关键词:工作过程 电子信息 教学计划
0 引言
电子信息专业课程多、课程内容抽象、技术发展快,目前高职院校电子信息专业的课程体系基本都是以事实性、概念性和论证性的陈述知识为主,与企业的需求有很大的差距,其中一个表现就是电子行业的企业标准、员工的知识结构、技能要求等,未能全面地引入到职业教育课程中来,教学内容针对性不强。
近年来,德国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比较成功地解决了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中的难题。美国教育界也提出一些新的职业教育理论,如“工作与学习开始合并”,“传统的训练、学习、教育和工作之间的区别正在模糊化”等,预言美国的技术教育未来将成为“学习将变为以工作和创新为本”。当前,这些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已普遍为我国职业教育的专家所接受。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教育將学习过程、工作过程与学生能力发展联系起来,可以缩短学习与工作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减少到工作岗位之后重新培训的过程。因此,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开发型人才,提高电子信息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改革传统电子信息专业的教学计划,把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理念引入电子信息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1 改革的思路
教学计划的改革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落脚点,高职高专培养的目标决定了其与普通本科教育有着不同的培养模式,高职高专教育学制短,学生的理论基础薄弱,自主学习能力不强,不可能像本科教育那样对学生进行学科体系的全面培养,所以要对其突出职业技能的培养,教会学生学会应用知识的方法。
根据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理念,高职高专电子信息专业的教学应具有三方面的培养任务:一是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二是通过实践训练,具备专业的基本操作能力;三是在综合性的训练中,使学生获得工程素质,形成工程思维,获得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初步训练,为将来进一步的发展、提高奠定基础。要实现以上的培养目标,必须对电子信息专业的教学计划进行重新整合。
“整合”在系统科学上表示两个以上的事物、现象凝聚成一个较大整体的过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学计划整合的内涵是在先进的教育理论的指导下,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环节,经过整理,相互融合,在个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集的效果,从而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
改革的总体思路是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课程模式,转变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来组织课程内容,课程内容的设计以“工作过程的任务驱动”为理念,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进行,以就业为导向,以够用为度,不追求系统性、完整性,并且融合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如电工上岗证、电工等级证、家电维修等级证等)的考核对知识、技能的要求。
制订教学计划时要研究电子信息专业不同目标岗位群的要求,对电子信息专业各核心课程进行学习领域及学习情境的设计。课程的设置是以计算机控制为主线,强电与弱电相结合,实验项目以应用为目的,删减验证性实验,加强项目设计、维修、焊接等专业基本技能的训练,对实验、实习、项目制作、技能竞赛、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进行优化整合。
2 教学计划整合的路线
教学计划整合的基本路线是以典型的工作任务为基础、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项目教学的形式来实施,使学生在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中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整合的步骤如下图所示:
2.1 岗位职业分析,明确典型工作任务
首先深入企业调研,调查企业的岗位工作职责、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了解岗位从业人员的具体工作任务,进一步明确专业的典型工作任务,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描述,包括任务的工作对象、工具、劳动组织等。可以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彩电原理与维修》进行试点,逐步完成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主要课程的教学资源建设。
2.2 学习领域、学习情境及课程标准的设计
按照工作过程导向的基本理论,首先对每个职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对完成典型工作任务必须具备的职业能力,包括理论知识及操作技能进行归纳,将课程的重要知识点组织起来,形成本专业的学习领域,如模拟电子技术的放大电路、振荡电路、电源电路等就是重要的知识点。专业的学习领域一般包括公共基础学习领域、专业学习领域和拓展学习领域。
学习情境是学习领域的具体化,其设计主要是确定每个“情境”中专业的培养目标、选定“情境”的教学方法、提供每个“情境”实施时需要的环境等。课程标准包括课程名称、课时数、能力结构、能力要求、课程的内容、考核方式等,完善的课程标准对专业课程的设置及课程的组织教学具有指导作用。
2.3 课程体系的实施
教学安排可以是柔性的,根据企业提供的顶岗实习岗位的时间和校内实训基地的资源灵活调整教学安排,这样保证了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实现与企业的紧密合作。比如,每年7月份至10月份企业的生产比较繁忙,急需人手,在暑假时组织高年级学生进厂实习就很受企业的欢迎,同时使学生受到了锻炼,这种锻炼不仅是专业技能的锻炼、更重要的是真实工厂环境的见习。
采用“车间教学”也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可以形成“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始终都与具体的职业实践相对应,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学习这项技能,所学的相关理论知识有什么用,怎么才学得更好。当然,这需要对实训基地的教学设施、实训设备、实习指导教师的培养等有比较大的投入。
3 整合后的教学计划
3.1 专业的能力结构与要求
专业的能力结构包括职业基础能力、职业核心能力和职业拓展能力。职业基础能力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观,对形势和政策具有一定的认知,具备一定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具备较强的公文和查询信息的能力,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
职业拓展能力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以及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具备一定的审美、摄影知识和美术知识、对色彩具有一定的感受能力,这些能力通过各类社团活动以及《演讲与口才》、《沟通与传播》、《摄影技术》、《计算机美术基础》等相关课程来培养。
3.2 教学项目课时数及学分比例
在新整合的的教学计划中,全程教学活动总时数2882学时,其中理论教学982学时,实践教学1900学时,两者比例1:1.93,实践教学活动时数占总时数65.9%,提高了实践课时的比例,我们认为这样设置对高职高专的学生是比较适合的。此外,还规定学生参加省级以上比赛获奖每项计2.0学分,可作为职业能力拓展课学分,替换选修课。具体的教学项目课时数及学分如下表2所示:
4 小结
实践证明,在实施基于工作过程导向整合的教学计划后,在教学课时总数持平的情况下,扩大了教学知识面的广度与深度,促进了学生对原有知识体系的理解,取得比传统教学模式更好的效果。基于工作过程导向教学计划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进一步完善电子信息专业教学计划的整合,从课程体系、教学学时分配、实验基础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各个环节总体规划,才能取得更好的整合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熊幸明,何新军,张志刚等.“工厂电气控制”实践课程整合的研究与探索[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3,25(3).
[2]靖涛,王汉斌.“数字电子技术”与“微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体系整合的研究[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5年专辑.
[3]李汉邦,丁会利,马岱等.地区性理工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整合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9(2).
[4]吴春梅.高校教学改革中系统整合的研究与实践[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77-79.
作者简介:
尤文坚,男,1969年生,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信息工程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电子系统设计及仿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