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与关键矿产资源管理

来源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n4027713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作为碳排放大国和能源消费大国,实现碳中和既是保障能源安全,促进能源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驱动力.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推动,尤其是碳中和愿景下,关键矿产资源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碳中和与关键矿产之间的纽带联动性将不断提升.碳中和作为新时代全球范围内一次新的能源革命,对关键矿产资源的需求剧增,维护关键矿产资源供给的安全稳定成为影响世界各国未来能源资源发展战略转型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之一.但由于关键矿产具有品位偏低、矿石类型复杂、经常性共生伴生等特点,在勘探技术、价格波动等方面存在更大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因此,关键矿产全球有效治理也成为全球性的经济和政治议题.而且中国的优势关键矿产缺乏高端高附加值产品,在全球价值链中缺乏话语权,而中国的紧缺型关键矿产对外依存度较高,难以满足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同时关键矿产的共伴生性加剧了生产消费结构的不均衡.中国处于中高速发展过程中,面临高碳能源结构、产业结构等艰难挑战,亟需结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走出一条既可以发挥资源、技术优势,又可以克服自身弱项的关键矿产可持续发展道路.完善关键矿产治理体系,统筹发展和安全,协同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持续发展与保障关键矿产安全,既是加快构建发挥国内大循环的主导作用,国内国际双循环协同促进新发展格局的客观要求,又是经济高质量发展培育新动能与国际竞争优势的有效途径.
其他文献
该研究采用环境政策分析的一般模式,对“双碳”目标下碳排放控制政策进行了初步设计.在完成碳达峰目标过程中,已有的碳排放源主要通过采用较先进的技术,用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的方式控制碳排放;新排放源则需要采用最先进的减少碳排放的技术才能被准许进入市场.在实现碳中和目标过程中,可再生能源产业逐渐成熟,开始规模化地替代化石能源;但只要使用化石能源的碳排放源的减碳成本仍然低于使用可再生能源的成本,碳排放源就需要继续减排.空气污染物排放控制的基础政策主要是固定源基于技术的排放标准、排污许可证制度等.分行业制定碳排放绩效标准
挖掘蓝碳资源的固碳增汇潜力,有助于完善国际气候治理体系,保证气候行动的生态完整性,实现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海洋可持续发展等多重效益联动.我国亟需通过蓝碳市场的建设,推动蓝碳资源资本化进程,以解决蓝碳资源保护修复领域长期的资本误置和融资约束.为此,文章在生态资源资本化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系统建设蓝碳市场的总体思路,为指导产权确权、技术创新、价值核算、交易机制、运营投资等核心制度安排提供理论支撑,为处于不同发展阶段或不同产品/服务类型的项目提供差异化的交易机制选择,为蓝碳市场建设的政策制定提供决策参考:尽早形成我国
随着对气候变化的认识逐渐深入,世界各国围绕应对气候变化达成了一系列国际性公约,在此过程中,“碳中和”的概念被提出并得到社会各界认可,特别是《巴黎协定》和IPCC《全球升温1.5℃特别报告》,促使碳中和成为越来越多国家提出的应对气候变化的目标.我国仍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较快发展阶段,实现碳中和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但这一过程也是孕育和创造新发展机遇的过程,是走向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碳中和技术体系的构建需要立足我国的基本国情,在分析能源供给侧和消费侧两端需求与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建立从低碳到零碳和负碳的技术体系布
采用中国知网数据库中2000—2019年中国流域生态补偿研究的相关数据,综合文献计量分析与文献综述方法,梳理我国流域生态补偿科研成果,介绍中国流域生态补偿研究发展变化,探讨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后续研究方向.结果表明:流域生态补偿相关研究的发文数量经历了初步探索、快速上升、平稳发展3个阶段;流域生态补偿相关研究作者较集中;当前研究热点话题为河长制、横向生态补偿、长江经济带和水污染防治等;理论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流域生态补偿理论基础、流域生态补偿途径、流域生态补偿标准、流域生态补偿原则及流域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