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全国新课标高考是“摸着石头过河”的艱难而富有成效的探索历程。语文学科的备考要以考纲为备考行动指南,科学预测高考趋势,准确把握高考语文命题特点,使语文备考具有针对性和高效性。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稳扎稳打,提高复习备考效率。辩证处理语文学科复习备考中“知识与文化”、“薄与厚”的关系,使语文的高考复习备考取道厚积薄发的路子上来。
【关键词】高考命题;语文复习;高效备考
又一年的高考迫在眉睫,为了更进一步认识新高考、接近新高考、把握新高考,从而成功应对新高考,针对语文学科提出以下策略,希望对备考有所帮助。
一、以考纲为备考行动指南,科学预测高考趋势,准确把握高考语文命题特点,使语文备考具有针对性和高效性
从高考大纲中,不仅可以知道高考语文要考察哪些知识点,还能知道各个知识点要求掌握的程度是怎样,比如有些知识点是要求识记,记住了会默写,会辨认是否出错就好;有些知识点是要求运用,这就要求高三生要掌握相关的方法,用以解相关的题。
(1)新课标中强调现代文(社科文)阅读,重在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筛选整合信息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2)文言文选文大多在二十四史范围内,主要考查实词、文本理解及文言句子翻译。
(3)诗歌鉴赏命题方向重在名家的非代表作品,或非著名作家的代表作品。重在考查:一是考查学生对诗人思想感情的把握,一是艺术手法的考查;且难度降低,学生容易把握。
(4)语言运用部分,选择题主要是成语、句病和语序考查,表述题句式变换、仿句的考查。这部分虽难度不大,但学生很不容易把握,成语和句病出错较多。
(5)作文部分,“文章合为时而著”,强调关注现实社会生活。新课程标准卷高考作文,在命题的价值取向方面与现实社会关联,对于倡导中学生关注国家命运、民族前途等具有导向作用,以契合了新课改的精神。
二、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稳扎稳打,提高复习备考效率
(一)回归课本的一轮复习备考,课堂教学应注重“变式”训练。
如社科文阅读和文言文阅读是高考的重点和难点,在回归课本的复习中师生普遍感到无处下手,无从着力。一般采用“逐篇目讲析、全方位提示、大面积回炉”的方式进行,类似讲授课文,费时费力,效果不佳。鉴于此,在复习文艺理论、科技类文章和文言文篇目的时候,可以考虑借鉴高考相应版块模式命制一课一练的检测试题,通过“变式”训练,以强化刺激,引导学生接近高考,增强高考适应性和实战力,提高复课效果。检测题的命制,可以发挥集体备课的优势,做到资源共享,协助共赢。
(二)训练选题贴近高考卷型和考点,试题讲评注重“校正”环节。
训练选题很重要,这些选题除了要具备训练的作用之外,还应该具有典型性、导向性和实战性,达到举一反三、贴近高考的目的。所以,训练选题要依照高考卷型,瞄准高考考点。
在试题讲评过程中要注重“反馈——校正”环节,真正提高复课有效性。现代认知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过程应包括“训练——反馈——校正——提高”四个环节。教师在复课中,往往进行高强度、大容量的训练,反复考练,题海战术,但效果欠佳。其中的问题主要是忽视了“训练”之后的学生训练情况的“反馈”和有针对性的“校正”环节。
(1)谁来“校正”——以学生为主校正,让复课效果直接体现在学生身上。
(2)怎样“校正”——探究问题根源,高考大纲指引,解题方法指导。
(3)“校正”程度——获取正确信息,确立应考意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三)注重细节,提高效率。
复习备考课堂教学,教师的板书提示,普通话发音的规范严整,突出示范性和准确性。讲授内容应直击目标,快速切入,如需导入,也应言简意赅,简洁明晰,提高课堂学习时间的利用率。关注学生课堂学习的状态,及时调控课堂进程,科学辩证的理解复课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开放”和“监控”的关系,既要大胆放手,更要科学监控,特别应加强对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的及时有效监控,绝不能“闭着眼睛讲课”。
三、辩证处理语文学科复习备考中“知识与文化”、“薄与厚”的关系
(一)知识与文化
课标卷高考语文试题充分体现了新课改理念。可以说,每一个考点都是知识点,但又不仅仅是知识,它更是文化并承载着文化。真正的高考不仅仅是考语文知识,更是考语文能力;科学的高考不仅仅是考答题技巧,更是考文化素养。仔细研究课标卷两年来的试题,我们可以深切感受到洋溢在字里行间的浓郁的文化气息。“新”高考试题重视选取文化类素材,体现了对语文内涵的深刻理解。这就要求我们在复课中注重对文化现象的解读和对文化意味的体会,让语文复课的氛围中萦绕浓郁的文化气息,让语文课堂变得厚重而引人入胜。
(二)薄与厚
高考的指挥棒作用无论是在“旧”高考过去,还是在“新”高考的现在,都是不会受到怀疑的。面对“新”高考的诸多创新,在高考复课中往往出现两种普遍性的倾向:一种是考什么就学什么,厚此薄彼;另一种是以不变应万变,厚积薄发。在理论上后一种做法是正确的、可取的,但在实际教学中,前一种做法却受到了亲睐。这种厚此薄彼、削足适履、投机高考的做法是错误的。
稳妥的、实事求是的做法应该是认真落实《语文考试说明》的各个考点,把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做为第一要务;不要过早放弃课本,扎扎实实打基础;研究往年的高考试题,有针对性的进行必要的训练。注重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与探究式学习的意识,关注和鼓励学生在感兴趣、有潜能的方面选修更多的课程,拓宽知识面,掌握更大的选择主动权,拥有更大的空间和自由。譬如,加强“文化论著研读”选修模块的学习,对提高学生社科文阅读大有裨益等等。在超量给题、增设选做题的背景下,要积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和阅读质量,不断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创新思维能力,鼓励学生写出富有创意的好文章。
2013年的高考已经尘埃落定了,新的挑战又迫在眉睫。读书破万卷,方可下笔如有神,语文的高考复习备考还是应该取道厚积薄发的路子上来。
【关键词】高考命题;语文复习;高效备考
又一年的高考迫在眉睫,为了更进一步认识新高考、接近新高考、把握新高考,从而成功应对新高考,针对语文学科提出以下策略,希望对备考有所帮助。
一、以考纲为备考行动指南,科学预测高考趋势,准确把握高考语文命题特点,使语文备考具有针对性和高效性
从高考大纲中,不仅可以知道高考语文要考察哪些知识点,还能知道各个知识点要求掌握的程度是怎样,比如有些知识点是要求识记,记住了会默写,会辨认是否出错就好;有些知识点是要求运用,这就要求高三生要掌握相关的方法,用以解相关的题。
(1)新课标中强调现代文(社科文)阅读,重在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筛选整合信息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2)文言文选文大多在二十四史范围内,主要考查实词、文本理解及文言句子翻译。
(3)诗歌鉴赏命题方向重在名家的非代表作品,或非著名作家的代表作品。重在考查:一是考查学生对诗人思想感情的把握,一是艺术手法的考查;且难度降低,学生容易把握。
(4)语言运用部分,选择题主要是成语、句病和语序考查,表述题句式变换、仿句的考查。这部分虽难度不大,但学生很不容易把握,成语和句病出错较多。
(5)作文部分,“文章合为时而著”,强调关注现实社会生活。新课程标准卷高考作文,在命题的价值取向方面与现实社会关联,对于倡导中学生关注国家命运、民族前途等具有导向作用,以契合了新课改的精神。
二、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稳扎稳打,提高复习备考效率
(一)回归课本的一轮复习备考,课堂教学应注重“变式”训练。
如社科文阅读和文言文阅读是高考的重点和难点,在回归课本的复习中师生普遍感到无处下手,无从着力。一般采用“逐篇目讲析、全方位提示、大面积回炉”的方式进行,类似讲授课文,费时费力,效果不佳。鉴于此,在复习文艺理论、科技类文章和文言文篇目的时候,可以考虑借鉴高考相应版块模式命制一课一练的检测试题,通过“变式”训练,以强化刺激,引导学生接近高考,增强高考适应性和实战力,提高复课效果。检测题的命制,可以发挥集体备课的优势,做到资源共享,协助共赢。
(二)训练选题贴近高考卷型和考点,试题讲评注重“校正”环节。
训练选题很重要,这些选题除了要具备训练的作用之外,还应该具有典型性、导向性和实战性,达到举一反三、贴近高考的目的。所以,训练选题要依照高考卷型,瞄准高考考点。
在试题讲评过程中要注重“反馈——校正”环节,真正提高复课有效性。现代认知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过程应包括“训练——反馈——校正——提高”四个环节。教师在复课中,往往进行高强度、大容量的训练,反复考练,题海战术,但效果欠佳。其中的问题主要是忽视了“训练”之后的学生训练情况的“反馈”和有针对性的“校正”环节。
(1)谁来“校正”——以学生为主校正,让复课效果直接体现在学生身上。
(2)怎样“校正”——探究问题根源,高考大纲指引,解题方法指导。
(3)“校正”程度——获取正确信息,确立应考意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三)注重细节,提高效率。
复习备考课堂教学,教师的板书提示,普通话发音的规范严整,突出示范性和准确性。讲授内容应直击目标,快速切入,如需导入,也应言简意赅,简洁明晰,提高课堂学习时间的利用率。关注学生课堂学习的状态,及时调控课堂进程,科学辩证的理解复课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开放”和“监控”的关系,既要大胆放手,更要科学监控,特别应加强对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的及时有效监控,绝不能“闭着眼睛讲课”。
三、辩证处理语文学科复习备考中“知识与文化”、“薄与厚”的关系
(一)知识与文化
课标卷高考语文试题充分体现了新课改理念。可以说,每一个考点都是知识点,但又不仅仅是知识,它更是文化并承载着文化。真正的高考不仅仅是考语文知识,更是考语文能力;科学的高考不仅仅是考答题技巧,更是考文化素养。仔细研究课标卷两年来的试题,我们可以深切感受到洋溢在字里行间的浓郁的文化气息。“新”高考试题重视选取文化类素材,体现了对语文内涵的深刻理解。这就要求我们在复课中注重对文化现象的解读和对文化意味的体会,让语文复课的氛围中萦绕浓郁的文化气息,让语文课堂变得厚重而引人入胜。
(二)薄与厚
高考的指挥棒作用无论是在“旧”高考过去,还是在“新”高考的现在,都是不会受到怀疑的。面对“新”高考的诸多创新,在高考复课中往往出现两种普遍性的倾向:一种是考什么就学什么,厚此薄彼;另一种是以不变应万变,厚积薄发。在理论上后一种做法是正确的、可取的,但在实际教学中,前一种做法却受到了亲睐。这种厚此薄彼、削足适履、投机高考的做法是错误的。
稳妥的、实事求是的做法应该是认真落实《语文考试说明》的各个考点,把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做为第一要务;不要过早放弃课本,扎扎实实打基础;研究往年的高考试题,有针对性的进行必要的训练。注重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与探究式学习的意识,关注和鼓励学生在感兴趣、有潜能的方面选修更多的课程,拓宽知识面,掌握更大的选择主动权,拥有更大的空间和自由。譬如,加强“文化论著研读”选修模块的学习,对提高学生社科文阅读大有裨益等等。在超量给题、增设选做题的背景下,要积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和阅读质量,不断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创新思维能力,鼓励学生写出富有创意的好文章。
2013年的高考已经尘埃落定了,新的挑战又迫在眉睫。读书破万卷,方可下笔如有神,语文的高考复习备考还是应该取道厚积薄发的路子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