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概念是数学建筑的基础,是数学思想方法的载体,学好数学概念是提高学生素质的前提和关键。纵观数学概念的教学实践,笔者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数学概念课堂教学。
一、引入概念,体验概念的形成
新课程提出:让学生经历数学的形成与应用过程,由于受教材篇幅和结构体系的制约,有些数学教学内容往往省略形成的过程,使学生对概念有神秘的感觉,得到的也只是死结论。因此教师在概念教学时,应尽量弄清概念产生的背景以及“历史使命”,从而创设数学家引入概念的教学情境,充分让学生经历概念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使学生自觉主动地接受概念,学习过程处于亢奋状态,真正实现生命教育的意义。
数学家引入概念目的往往是由于需要,生产实践的需要,生产实践中的有些问题,在解决的过程中与原有知识冲突,需引进一个新概念方能解决。如引进负数概念时,教师可让学生尝试着用算术数表示两个相反意义的量,当学生无法表示时引进负数的概念,或从数学内在需要的角度分析,算术数的减法运算规定减数小于被减数,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引进一种新数——负数。这样设计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数学概念的实际内容,还经历了概念的发现过程,搞清楚每个概念是从什么问题提出来的,又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的,使学生认识到“需要是数学发展的源泉”。有的概念是具体事物的抽象,如数轴的教学,让学生从体温计抽象出代数学图形,分析图形的特征得出其概念。这样使学生懂得数学概念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数学家头脑里固有的,它是从实践中来的。有的概念是旧概念的发展,如在分式方程教学时,先让学生列一个分式方程,让学生确信生活存在这样的方程需要解决,然后引导学生比较已学过的方程(整式方程)的差异,自然地引出分式方程的概念。这样既有利于新概念的理解,又有利于新旧知识的联系:“旧知识是新知识的基础,新知识是旧知识的发展与延伸”,也有利于分式方程的解决——消除差异,转化为整式方程。这样设计,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数学要以已有的生活为背景。
二、分析概念,注重概念的实质
概念引入后,学生初步理解了概念,并不等于形成了概念,还要通过分析、比较、综合、归纳、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由特殊到一般,由数到形或由形到数地从具体形象中抽象出概念本质属性,归纳出非本质性,使学生对概念有全面深刻的理解。基于此认识,这一教学过程主要注意以下几点:
1.抓住要点,逐字推敲。有的概念用式子表示,比较抽象,不易理解,有的概念叙述简练,概括性强,含义深刻。为此,引出概念后,教师还必须抓住概念的关键字、词、句进行细致的分析,深刻揭示每个字、词、句的真正含义及结构。如无理数定义中,必须抓住“无限”“不循环”“小数”的真实含义,以及三者缺一不可,防止仅从形式上理解。
2.揭示本质,逐层剖析。如函数概念,第一层说明变量的存在性,第二层说明两个变量的依存关系,第三层说明自变量的取值范围,第四层说明有唯一的对应规律。从剖析过程中能逐步熟悉和理解函数概念的本质是对应。
3.分析联系,融会贯通。 “每一个概念都处在和其他概念的一定联系之中。”为此,教师要注意把新给出的个别概念放在概念的联系之中教学,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概念本质。如“一元一次方程”的教学,着重抓住“元”“次”“方程”,学生就能抓住“一元一次方程”的实质,并为以后学习“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 “一次函数”等概念打下基础。
4.比较鉴别,区别异同。“有比较才有鉴别。”有些概念从表面上看好像差不多,容易混淆,要把这类概念对比着讲。如弦切角、圆周角、圆心角可从三方面进行比较着填写。
三、运用概念,注意练习的层次性
“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运动,如果到了理性位置,那还说到问题的一半,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说,还只说到非十分重要的一半”(实践论)。学习数学概念也是这样,由于引进分析后的数学概念,在学生大脑中还很不牢固,还应回到实践中去,让学生在实践运用概念,在运用中更加巩固深化概念。巩固新知识的练习,一般以基础知识为主,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解题中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但简单重复同一水平的题目求解,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而转移注意力,所以布置练习要注意以下几点:
1.题目要有层次性。鉴于中学生的年龄特点,认识事物往往不能一次完成,需要一个逐步深化和提高的过程,需要遵循“低起点、小坡度、密台阶”的原则,逐步加深练习难度,循序渐进。
2.练习的形式不拘一格。如口答、板演、比赛、书面练习、讨论、学生改题、编题。题型也要灵活多样:如变式练习、开放练习、判断练习等,充分发挥不同形式练习的作用,既做到全面训练,又抓住关键,突出重点,防止出现“题海战”“重复练”等不良做法。
3.练习的讲评要有针对性。教师要针对学生在练习中所暴露出来的问题,觅错纠错,引以为戒,同时还要培养学生解题前做估计,解题后总结规律和进行联想的良好习惯。
以上笔者陈述了概念教学的三个环节,在概念教学中,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各个方式,夯实学习数学的基础。
一、引入概念,体验概念的形成
新课程提出:让学生经历数学的形成与应用过程,由于受教材篇幅和结构体系的制约,有些数学教学内容往往省略形成的过程,使学生对概念有神秘的感觉,得到的也只是死结论。因此教师在概念教学时,应尽量弄清概念产生的背景以及“历史使命”,从而创设数学家引入概念的教学情境,充分让学生经历概念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使学生自觉主动地接受概念,学习过程处于亢奋状态,真正实现生命教育的意义。
数学家引入概念目的往往是由于需要,生产实践的需要,生产实践中的有些问题,在解决的过程中与原有知识冲突,需引进一个新概念方能解决。如引进负数概念时,教师可让学生尝试着用算术数表示两个相反意义的量,当学生无法表示时引进负数的概念,或从数学内在需要的角度分析,算术数的减法运算规定减数小于被减数,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引进一种新数——负数。这样设计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数学概念的实际内容,还经历了概念的发现过程,搞清楚每个概念是从什么问题提出来的,又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的,使学生认识到“需要是数学发展的源泉”。有的概念是具体事物的抽象,如数轴的教学,让学生从体温计抽象出代数学图形,分析图形的特征得出其概念。这样使学生懂得数学概念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数学家头脑里固有的,它是从实践中来的。有的概念是旧概念的发展,如在分式方程教学时,先让学生列一个分式方程,让学生确信生活存在这样的方程需要解决,然后引导学生比较已学过的方程(整式方程)的差异,自然地引出分式方程的概念。这样既有利于新概念的理解,又有利于新旧知识的联系:“旧知识是新知识的基础,新知识是旧知识的发展与延伸”,也有利于分式方程的解决——消除差异,转化为整式方程。这样设计,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数学要以已有的生活为背景。
二、分析概念,注重概念的实质
概念引入后,学生初步理解了概念,并不等于形成了概念,还要通过分析、比较、综合、归纳、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由特殊到一般,由数到形或由形到数地从具体形象中抽象出概念本质属性,归纳出非本质性,使学生对概念有全面深刻的理解。基于此认识,这一教学过程主要注意以下几点:
1.抓住要点,逐字推敲。有的概念用式子表示,比较抽象,不易理解,有的概念叙述简练,概括性强,含义深刻。为此,引出概念后,教师还必须抓住概念的关键字、词、句进行细致的分析,深刻揭示每个字、词、句的真正含义及结构。如无理数定义中,必须抓住“无限”“不循环”“小数”的真实含义,以及三者缺一不可,防止仅从形式上理解。
2.揭示本质,逐层剖析。如函数概念,第一层说明变量的存在性,第二层说明两个变量的依存关系,第三层说明自变量的取值范围,第四层说明有唯一的对应规律。从剖析过程中能逐步熟悉和理解函数概念的本质是对应。
3.分析联系,融会贯通。 “每一个概念都处在和其他概念的一定联系之中。”为此,教师要注意把新给出的个别概念放在概念的联系之中教学,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概念本质。如“一元一次方程”的教学,着重抓住“元”“次”“方程”,学生就能抓住“一元一次方程”的实质,并为以后学习“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 “一次函数”等概念打下基础。
4.比较鉴别,区别异同。“有比较才有鉴别。”有些概念从表面上看好像差不多,容易混淆,要把这类概念对比着讲。如弦切角、圆周角、圆心角可从三方面进行比较着填写。
三、运用概念,注意练习的层次性
“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运动,如果到了理性位置,那还说到问题的一半,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说,还只说到非十分重要的一半”(实践论)。学习数学概念也是这样,由于引进分析后的数学概念,在学生大脑中还很不牢固,还应回到实践中去,让学生在实践运用概念,在运用中更加巩固深化概念。巩固新知识的练习,一般以基础知识为主,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解题中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但简单重复同一水平的题目求解,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而转移注意力,所以布置练习要注意以下几点:
1.题目要有层次性。鉴于中学生的年龄特点,认识事物往往不能一次完成,需要一个逐步深化和提高的过程,需要遵循“低起点、小坡度、密台阶”的原则,逐步加深练习难度,循序渐进。
2.练习的形式不拘一格。如口答、板演、比赛、书面练习、讨论、学生改题、编题。题型也要灵活多样:如变式练习、开放练习、判断练习等,充分发挥不同形式练习的作用,既做到全面训练,又抓住关键,突出重点,防止出现“题海战”“重复练”等不良做法。
3.练习的讲评要有针对性。教师要针对学生在练习中所暴露出来的问题,觅错纠错,引以为戒,同时还要培养学生解题前做估计,解题后总结规律和进行联想的良好习惯。
以上笔者陈述了概念教学的三个环节,在概念教学中,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各个方式,夯实学习数学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