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爱插手背后的心理需要

来源 :家庭之友·爱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ritasS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惠在儿子结婚后总是放心不下,有空就去儿子家帮忙打扫卫生。不过,每次母亲一来,儿子和媳妇就高度紧张了,因为母亲见到哪儿不合她的心意,都会数落一通。前一阵,两代人还为此吵架了。孩子们一气之下,就说不要母亲管了。
  然而,苏惠还是不甘心,又悄悄潜入儿子家里,一看,鞋子摆了一地,沙发上全是衣服,一锅饭都长毛了。她很生气,便摔门离去。“他俩把家弄这么脏还不让我管,真是把日子过烂了!”
  不过,孩子们也很委屈。媳婦就说了:“每年这个时候,账本多得审不过来。我俩最近基本处于一回家就躺床上睡着的状态。每天吃饭都是凑合,哪能顾得上家务?”
  遇到这种事情,很多人会一边打一板:劝老人要理解后辈,不要干涉他们的生活;劝后辈要忍让,平时多和他们说说话——这么劝也没错,但必须得法才行。
  因为,老人爱插手是有自身心理需要的,“插手”只是实现心理需要的工具。如果不管这种心理需要,光把工具夺走了,老人肯定浑身不舒服,或者没多久,就开始故态复萌了。
  同时,对于后辈来说,让他们忍让,也必须建立在“真正明白老人心理需要”的基础上。不然,他们也很难忍下去。毕竟,在繁忙的工作之后,回家还要挨老人一顿数落,换谁都会受不了。
  那么,老人非要管后辈,这种心理需要是怎么样的呢?
  首先,这种需要是一种“渴求融合”的心理状态,即:个体非要黏着另一个人,并压倒性地要求另一个人按照自己的意思去做,才能活得平衡。如果另一个人要独立出去,不听话了,个体就会失衡。
  渴求融合,往往提示着个体心理有些部分发展得不够好,有个“缺”,所以才需要另一个人“融合”进来,填上这个“缺”,帮助个体实现某些心理功能。
  比如,有些老人生长在严重轻视女性的家庭,自我价值感有个“缺”,不懂得如何自我肯定。结婚后,她们下意识拿孩子来填这个“缺”,照顾他,事事都插手,以此来感受到自己是有价值的、好的、被需要的、被肯定的、生活有方向的……在这个过程中,她们会活得比较平衡。
  然而,当孩子独立出去之后,老人的“缺”一下子空出来,她们会骤然发现,没人需要我肯定我了,心里好像缺了一块。而“我自己”呢?又没法自我肯定和感受自己的价值,这时,她们就会坐立不安,想方设法要回到孩子独立前的那种状态—通过管你,来感受“我”的价值。
  当然,这只是个例子,未必是苏惠老人插手孩子家庭的原因。事实上,每个渴求融合的老人,内心需要都不一样。孩子要通过谈话,关注到这些需要,并且最好协助她们找到更成熟理性的满足办法,这样,才能比较彻底地解决老人爱插手的问题。
其他文献
心理学家说每天照镜子超过七次是一种病,生活中过分自恋的人也常常遭人白眼。但最新的科研发现,自恋长期以来是大大地被冤枉了。实际上,健康、乐观、适可而止的自恋是一种对人有益的特质,满满的正能量就潜藏在看似拿腔作调的自恋行为里。  A 自恋是正常的:谁都经历过自我中心的阶段  每个人都是自恋的人,包括你我。  不信你看看你的孩子,他是不是期望得到父母和其他人持久的关注?他是不是缺乏对别人的感受感同身受的
目的:分析金银花的药用成分、药理作用及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4月~2016年4月我院收治的12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给予金银花治疗,观察临床治疗效果,同时分析其药用成分
古装剧《芈月传》里提到,嬴荡和葵姑被杀人蜂蜇伤后,命在旦夕,芈月派人连夜出宫寻找一种神奇的草——七叶一枝花,最后救了两人一命。那么七叶一枝花到底有没有如此救人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