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尚武精神的实质是一个国家和民族不甘落后、不屈不挠、奋发有为,敢于战胜困难,敢于战胜敌人的一种民族气质的外在体现。当前,我国大学生国防意识淡薄,尚武精神萎缩,重铸大学生的尚武精神是高校国防教育的迫切任务。高校可以通过开设军事理论课、加强军事技能训练和发展军事爱好者协会等途径铸造大学生的尚武精神。
关键词 尚武精神 国防教育 军事理论课
中图分类号:G414 文献标识码:A
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今天所有在地球上存在的民族,都是在历史上所经历过的战争中表现优秀的民族的后代,因为在战争中表现拙劣的民族早已消亡于历史的长河之中,这是人类历史的残酷事实。对于中华民族而言,当其他的三大古文明早已淹没于历史的长河中时,我们的古文明却能够延续并保留至今,这与我们的尚武精神传统有关。如今,和平与发展的世界时代主题依然没有改变,但威胁世界和平的因素从来没有消除过,目前我国国家安全所面临的挑战也极为严峻。因此,加强国防教育、弘扬中华民族的尚武精神传统,是关系到国家安危和民族存亡的大事。
本文通过对尚武精神的概念进行分析并对中华民族的尚武精神传统作简要梳理,提出了高校国防教育中铸造大学生尚武精神的紧迫性和途径,以期在高校国防教育研究领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 “尚武精神”概述
“尚武精神”作为一个概念,是在1919年精武体育会成立时孙中山最早提出来的。孙中山为精武体育会的会刊《精武本纪》题了“尚武精神”四个字并对其做如此概括:“以振起从来体育之技击术,为务于强种保国有莫大之关系。”①在这里,孙中山是从富国强兵的角度阐述中华之尚武精神的内涵。1991年出版的《辞源》则将“尚武”解释为:“崇尚武学、军事。”《现代汉语词典》中对“尚”字做这样的解释:“推崇,重视,崇尚。”对“尚武”词条的释文是:“推崇和重视武术及军事的风气:尚武精神。”②由此可见,“尚武精神”的基本意思和内涵就是推崇、重视武术和军事的风气,这里的 “武”我们可以看作是武术、军事、战备、战争等与国防相关的事,“尚武精神”可以解释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国防事业的重视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爱军习武的社会风气,其实质是一个国家和民族不甘落后、不屈不挠、奋发有为,敢于战胜困难,敢于战胜敌人的一种民族气质的表现。它好比人身上的钙,一个人一旦缺乏 “尚武精神”这种“钙”,就成为人们所说的“软骨头”;而一个民族缺乏“尚武精神”这种“钙”,就会一盘散沙,软弱可欺,任人宰割。
中华民族的尚武精神源远流长。远古蚩尤作乱,炎黄两帝联合战蚩尤,进而征讨四方,后经“五十二战而天下咸服”,这些记载说明了华夏民族是经过多次大的部落战争形成的。之后,成汤灭桀,武王伐纣,均被认为是和天意顺民心的军事行为。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他们的思想和主张虽各有不同,但对军备却都极为重视,如儒家“六艺”教育中的“射”、“御”思想;墨家虽倡“非攻”,但重视武备;道家主张“以正治国,以奇用兵”;法家则以富国强兵为其基本主张。尚武精神得到社会各阶层的崇尚。
秦之灭掉六国,在于其“农战”思想和“远交近攻”战略的成功运用。汉代的军事人才辈出,当时的匈奴兵锋虽曾多次逼近中原,余部在欧洲也所向披靡,但到了汉武帝时期,汉朝铁骑的征讨和追杀之下匈奴险遭灭族之后果。“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这是建立在军刀下的威严。
唐朝也有尚武之风气,唐太宗征西及平定高丽之乱而建功于域外,当时的中国成为世界的中心,对人类历史的进步发展有着巨大的贡献。
然而到了宋代,宋朝开国皇帝却“杯酒释兵权”,是“防内甚于防外”、“重文轻武”之始作俑者,导致的结果是上层人物和社会精英只沉溺于吟诗作对,民间街头巷尾盛行玩鸡斗狗,华夏子孙逐渐失去从军报国的热情,造成了两宋国防空前羸弱,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一败再败,最终,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也逃脱不了覆灭的命运。
明朝“防内甚于防外”思想更是发展到空前程度。与边防的战事相比,统治者更注重臣下的效忠和皇权的巩固,这造成的结果是明朝军队与满族骑兵之战连战连败,最终被满族的铁骑所击溃。
满清“文字狱”和奴化教育对中国传统的尚武精神造成恶劣的影响,到了清末,军中抽大烟、逛窑子成风,军事懈慢,尚武精神丧失殆尽,军队与西方侵略者较量中一败涂地,二次鸦片战争中,拥有四亿人口之国家竟然被人数不到两万的英法联军打败,国都沦陷,实乃中华民族之奇耻大辱也!
七·七事变,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萎缩了几百年的尚武精神终于被激发出来,八年抗战,粉碎了日本法西斯亡我中华之野心;而抗美援朝战争,毛泽东提出了“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不仅实现了“保家卫国”的战略目标,更主要的是在新中国的广大民众中重新铸造中华民族的尚武精神。
以上对历代尚武精神的分析和梳理在一定层面可以解释华夏民族兴衰的原因,也反衬尚武精神对一个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重要性。这对我们认识“尚武精神”在国防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2 铸造大学生尚武精神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中华民族的历史已经翻过了屈辱的那一页。中共十六大报告中提出:21世纪头二十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然而,目前及今后我国周边安全环境依然面临着极为严峻的挑战:西方敌对势力从来没有放弃分化中国和遏制中华民族崛起的企图;南中国海周边一些国家在西方大国挑唆丛恿之下蠢蠢欲动不断蚕食中国海洋之权益;日本政局右翼势力在钓鱼岛不断挑事;朝核问题是我们枕边的火药桶;中国藏南地区还有大片的国土被印度非法侵占;“台独”、“藏独”势力在国际敌对势力的操纵之下妄图分裂祖国,威胁着中华民族的核心利益……这些事实时刻提醒我们建立一个强大的国防是何等的重要!正如一位瑞士外交官所说的:“瑞士公民迈出右脚的时候,是一个公民,迈出左脚的时候,就是一个战士。如果要问我们为什么一百多年来没有打过仗,其主要原因是我们随时都在准备打仗。”中华民族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但我们的周边安全环境极为复杂,如果没有强大的国防实力为后盾,没有国民“随时都在准备打仗”的尚武精神为支撑,所有的和平愿望不过是一厢情愿的乌托邦。 如今,信息化战争正逐步取代机械化战争成为未来战争的主要形态,这对国防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其中最为主要的是对从事国防事业的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过去,我国的兵源大部分来自没能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农村青年,今后这种现象将会彻底改变,从事国防事业的人必须都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与信息化战争要求相适应的高素质的人才。毫无疑问,这样的人才将主要出自高校的大学生之中。因此,我国的高校是今后国防事业的人才库,高校大学生在国防方面的精神状态如何将会深刻影响我国国防事业的成败。然而,由于长期的和平环境以及很多高校的国防教育普遍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加上全球化、多元化背景之下,国际敌对势力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领域无孔不入的渗透,大学生思想健康教育、国防意识的培育受到严峻挑战。美国有位“中国通”的学者曾在《华盛顿邮报》发表文章宣称:中国军队正面临着“精神危机”,它的革命热情已经大不如从前,它不再是创造力强、目标明确的队伍;参军不过是考不上大学的农村孩子离开乡下进入城镇的捷径,更为严重的是军队很难吸引到它所需的人才,中国最著名的学府北大和清华的学生几乎无人愿意参军。这篇文章或许刻意夸大了问题问题的严重性,但也或多或少反映了当前我国国防存在的一些问题。想当年,抗日战争时期高校青年最向往的地方是延安,而今天,高校大学生最热衷的事则是考“托福”和GRE。这不能不令我们警醒。记得有一位伟人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当你失去了财产,你只失去了一点;当你失去了荣誉,你就丢掉了许多;当你失掉了勇敢,你把一切都丢掉了。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最可怕的不是经济上的衰落而是精神上的萎缩,尤其是尚武精神的萎缩。因此,培养当代大学生国防意识,铸造大学生的尚武精神,是当前高校国防教育的紧迫任务,也是高校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从事国防教育的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
3 铸造大学生的尚武精神的途径
3.1 军事理论课授课中培养学生的尚武精神
高校军事课是面向所有学生开设的国防教育课程,它既是军事课,又是政治课,以传授军事知识、进行国防教育为其突出特点,对大学生尚武精神的培育可以发挥独特的作用。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有意识地培养大学生的尚武精神:
一是通过对英雄人物事迹的讲授,培养大学生的尚武精神。英雄气质是尚武精神的内在要求,培养尚武精神一个重要方法是用英雄人物的英雄事迹去激励大学生。中华民族从古至今群星灿烂,英雄辈出。他们或大智大勇,关键时刻挽救国家民族于危亡之际;或效命疆场,奋勇杀敌,立下不朽功勋;或临危不惧,威武不屈,誓死不当叛徒和亡国奴……例如,在讲授“中国古代国防”的时候,可以讲一讲“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霍去病,坚贞不屈、不辱汉节的苏武,“精忠报国”的民族英雄岳飞,等等。在近代中国争取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的伟大斗争中,更是涌现出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这些都是我们培育尚武精神的宝贵资源和财富。
二是通过历史警示培养大学生的尚武精神。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通过中国国防兴衰的历史的讲授,可以引导大学生居安思危,强化忧患意识和国家利益至上的观念。当今世界,很多国家都十分重视国耻教育,利用国耻遗址和国耻纪念日对人民进行警示教育。以色列建立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纪念馆,专门展现希特勒屠杀犹太人的罪证,帮助国民反思犹太人经历的那场空前劫难。中国的圆明园遗址、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等等都是这方面最好的教育素材。教师可以通过带领学生现场参观或视频播放等各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忧患意识。
三是文化熏陶。尚武精神既是民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也受民族文化的影响和薰陶。一个民族千百年来形成的文化传统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中国历史中的重文轻武、阴柔退让的文化占整个中国文化很大的一部分,对尚武精神是一种毒害,我们必须对这部分文化进行批判和反思,抛弃那些不利于民族振兴的成份,倡导积极向上、富于开拓、充满朝气的新鲜文化元素并加以发扬光大,以此促进尚武精神的培养。
3.2 高校军训要围绕树立尚武精神来展开
高校的军事技能训练是高等院校学生接受国防教育的一种基本形式,是提升国防实力的有效措施。国家国防教育办公室印发的《2009年全民国防教育工作要点》指出,要切实抓好青少年学生国防教育,激发爱国热情和崇军尚武精神。因此,高校的国防教育要围绕树立尚武精神而展开,将尚武精神的培养贯穿于学生军训的整个过程。首先,要围绕树立忧患意识来推进学生军训工作。孟子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新中国刚建国的时候,国民忧患意识强烈;改革开放以来,由于长期处于和平环境之中,人们的忧患意识越来越淡漠。在学生军训过程中,军训教官和指导员要不断向学生介绍热点问题,更要讲清忧患的根源,让学生明白战争的危险并没有消除,而且随着形势的发展更加紧迫,需要警钟长鸣,从而使大学生树立强烈的忧患意识并把这种意识当成刻苦训练、自立自强的动力。其次,要围绕树立国家安全意识来推进学生军训工作。在信息时代,国防的范畴已扩展到整个社会的方方面面,影响国家安全的因素,除了领土争端等传统安全因素之外,又增加许多非传统安全的因素。主管国防教育的学校领导及军训教官要有意识地将非传统安全因素的知识纳入军训内容之中,使大学生对我国当前存在的新安全隐患有正确的认识,从而形成正确的国家安全观,树立信息时代的大国防意识,使大学生随时做好信息化条件下的军事斗争的思想准备。
3.3 以高校军事爱好者协会为载体培育学生的尚武精神
高校中的学生社团协会是广大青年学生学习文化知识、专业技能的第二课堂,也是大学生塑造个性、展现自我的舞台,对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军事爱好者协会是各种社团中有较高影响力和极富魅力的学生社团,该社团能很好发挥着高校国防教育的辅助作用,尤其在传播和培育尚武精神方面有着许多其他社团不具备的优越条件。首先,军事爱好者协会与武装部关系最为密切,其可以较为容易邀请到本校军事理论课教师给学生做一些国防方面的学术报告,或聘请武装部主管军训的教官作为协会的指导和顾问,从而有利于该协会的活动更加规范化和系统化。在场地和器材设施方面,军事爱好者协会可以直接利用武装部“三室一库”等硬件设施。我省国防教育评估团领导和专家曾多次强调要充分发挥高校武装部“三室一库”的功能,宁可把其用坏也不能放着当摆设。因此,武装部的领导和军事教师、教官可以通过军事爱好者协会使“三室一库”发挥更大的效果,其次,军事爱好者协会组织管理和活动方式自主而灵活。以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为例,该校军事爱好者协会与市天心区武装部和社区民兵组织保持紧密联系,多次积极组织会员和学员参与基层武装部门组织的活动,激发了学员们对国防知识和军事文化的兴趣。再次,军事爱好者协会在对其成员传授知识方面有较大的自由空间,不必局限于军事理论课的具体章节,也无需按照军训的具体内容训练,比如男生对枪支弹药比较感兴趣,协会可以充分发挥武装部的武器库的功能,聘请军训教官对各种枪支武器做现场讲解;而女生普遍喜爱的女子防身术,也可以聘请武装部的军训教官、退伍军人干部讲解这方面的知识。军事爱好者协会的这些得天独厚的优势使其成为传播国防知识和培育尚武精神的重要阵地。
4 结束语
拿破仑有句名言:“剑总是对精神俯首的。”尚武精神的不断萎缩,是近代中国屡屡遭受帝国主义欺凌的重要原因之一。若米尼曾指出:“如果政府不采取措施培养人民的尚武精神,那么它为建设军队而采取的一切最好的措施也都将是徒劳的。”③这里也用一句话作为本文的结束语:如果高校不采取有效措施培养大学生的尚武精神,那么高校国防教育方面所做的一切努力也可能是徒劳的。
注释
① 中国近代体育文选[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2:35.
② 温力.武术与武术文化[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9:53-54.
③ 于化民,胡哲峰.当代中国军事思想史[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1999:32.
关键词 尚武精神 国防教育 军事理论课
中图分类号:G414 文献标识码:A
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今天所有在地球上存在的民族,都是在历史上所经历过的战争中表现优秀的民族的后代,因为在战争中表现拙劣的民族早已消亡于历史的长河之中,这是人类历史的残酷事实。对于中华民族而言,当其他的三大古文明早已淹没于历史的长河中时,我们的古文明却能够延续并保留至今,这与我们的尚武精神传统有关。如今,和平与发展的世界时代主题依然没有改变,但威胁世界和平的因素从来没有消除过,目前我国国家安全所面临的挑战也极为严峻。因此,加强国防教育、弘扬中华民族的尚武精神传统,是关系到国家安危和民族存亡的大事。
本文通过对尚武精神的概念进行分析并对中华民族的尚武精神传统作简要梳理,提出了高校国防教育中铸造大学生尚武精神的紧迫性和途径,以期在高校国防教育研究领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 “尚武精神”概述
“尚武精神”作为一个概念,是在1919年精武体育会成立时孙中山最早提出来的。孙中山为精武体育会的会刊《精武本纪》题了“尚武精神”四个字并对其做如此概括:“以振起从来体育之技击术,为务于强种保国有莫大之关系。”①在这里,孙中山是从富国强兵的角度阐述中华之尚武精神的内涵。1991年出版的《辞源》则将“尚武”解释为:“崇尚武学、军事。”《现代汉语词典》中对“尚”字做这样的解释:“推崇,重视,崇尚。”对“尚武”词条的释文是:“推崇和重视武术及军事的风气:尚武精神。”②由此可见,“尚武精神”的基本意思和内涵就是推崇、重视武术和军事的风气,这里的 “武”我们可以看作是武术、军事、战备、战争等与国防相关的事,“尚武精神”可以解释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国防事业的重视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爱军习武的社会风气,其实质是一个国家和民族不甘落后、不屈不挠、奋发有为,敢于战胜困难,敢于战胜敌人的一种民族气质的表现。它好比人身上的钙,一个人一旦缺乏 “尚武精神”这种“钙”,就成为人们所说的“软骨头”;而一个民族缺乏“尚武精神”这种“钙”,就会一盘散沙,软弱可欺,任人宰割。
中华民族的尚武精神源远流长。远古蚩尤作乱,炎黄两帝联合战蚩尤,进而征讨四方,后经“五十二战而天下咸服”,这些记载说明了华夏民族是经过多次大的部落战争形成的。之后,成汤灭桀,武王伐纣,均被认为是和天意顺民心的军事行为。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他们的思想和主张虽各有不同,但对军备却都极为重视,如儒家“六艺”教育中的“射”、“御”思想;墨家虽倡“非攻”,但重视武备;道家主张“以正治国,以奇用兵”;法家则以富国强兵为其基本主张。尚武精神得到社会各阶层的崇尚。
秦之灭掉六国,在于其“农战”思想和“远交近攻”战略的成功运用。汉代的军事人才辈出,当时的匈奴兵锋虽曾多次逼近中原,余部在欧洲也所向披靡,但到了汉武帝时期,汉朝铁骑的征讨和追杀之下匈奴险遭灭族之后果。“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这是建立在军刀下的威严。
唐朝也有尚武之风气,唐太宗征西及平定高丽之乱而建功于域外,当时的中国成为世界的中心,对人类历史的进步发展有着巨大的贡献。
然而到了宋代,宋朝开国皇帝却“杯酒释兵权”,是“防内甚于防外”、“重文轻武”之始作俑者,导致的结果是上层人物和社会精英只沉溺于吟诗作对,民间街头巷尾盛行玩鸡斗狗,华夏子孙逐渐失去从军报国的热情,造成了两宋国防空前羸弱,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一败再败,最终,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也逃脱不了覆灭的命运。
明朝“防内甚于防外”思想更是发展到空前程度。与边防的战事相比,统治者更注重臣下的效忠和皇权的巩固,这造成的结果是明朝军队与满族骑兵之战连战连败,最终被满族的铁骑所击溃。
满清“文字狱”和奴化教育对中国传统的尚武精神造成恶劣的影响,到了清末,军中抽大烟、逛窑子成风,军事懈慢,尚武精神丧失殆尽,军队与西方侵略者较量中一败涂地,二次鸦片战争中,拥有四亿人口之国家竟然被人数不到两万的英法联军打败,国都沦陷,实乃中华民族之奇耻大辱也!
七·七事变,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萎缩了几百年的尚武精神终于被激发出来,八年抗战,粉碎了日本法西斯亡我中华之野心;而抗美援朝战争,毛泽东提出了“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不仅实现了“保家卫国”的战略目标,更主要的是在新中国的广大民众中重新铸造中华民族的尚武精神。
以上对历代尚武精神的分析和梳理在一定层面可以解释华夏民族兴衰的原因,也反衬尚武精神对一个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重要性。这对我们认识“尚武精神”在国防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2 铸造大学生尚武精神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中华民族的历史已经翻过了屈辱的那一页。中共十六大报告中提出:21世纪头二十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然而,目前及今后我国周边安全环境依然面临着极为严峻的挑战:西方敌对势力从来没有放弃分化中国和遏制中华民族崛起的企图;南中国海周边一些国家在西方大国挑唆丛恿之下蠢蠢欲动不断蚕食中国海洋之权益;日本政局右翼势力在钓鱼岛不断挑事;朝核问题是我们枕边的火药桶;中国藏南地区还有大片的国土被印度非法侵占;“台独”、“藏独”势力在国际敌对势力的操纵之下妄图分裂祖国,威胁着中华民族的核心利益……这些事实时刻提醒我们建立一个强大的国防是何等的重要!正如一位瑞士外交官所说的:“瑞士公民迈出右脚的时候,是一个公民,迈出左脚的时候,就是一个战士。如果要问我们为什么一百多年来没有打过仗,其主要原因是我们随时都在准备打仗。”中华民族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但我们的周边安全环境极为复杂,如果没有强大的国防实力为后盾,没有国民“随时都在准备打仗”的尚武精神为支撑,所有的和平愿望不过是一厢情愿的乌托邦。 如今,信息化战争正逐步取代机械化战争成为未来战争的主要形态,这对国防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其中最为主要的是对从事国防事业的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过去,我国的兵源大部分来自没能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农村青年,今后这种现象将会彻底改变,从事国防事业的人必须都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与信息化战争要求相适应的高素质的人才。毫无疑问,这样的人才将主要出自高校的大学生之中。因此,我国的高校是今后国防事业的人才库,高校大学生在国防方面的精神状态如何将会深刻影响我国国防事业的成败。然而,由于长期的和平环境以及很多高校的国防教育普遍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加上全球化、多元化背景之下,国际敌对势力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领域无孔不入的渗透,大学生思想健康教育、国防意识的培育受到严峻挑战。美国有位“中国通”的学者曾在《华盛顿邮报》发表文章宣称:中国军队正面临着“精神危机”,它的革命热情已经大不如从前,它不再是创造力强、目标明确的队伍;参军不过是考不上大学的农村孩子离开乡下进入城镇的捷径,更为严重的是军队很难吸引到它所需的人才,中国最著名的学府北大和清华的学生几乎无人愿意参军。这篇文章或许刻意夸大了问题问题的严重性,但也或多或少反映了当前我国国防存在的一些问题。想当年,抗日战争时期高校青年最向往的地方是延安,而今天,高校大学生最热衷的事则是考“托福”和GRE。这不能不令我们警醒。记得有一位伟人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当你失去了财产,你只失去了一点;当你失去了荣誉,你就丢掉了许多;当你失掉了勇敢,你把一切都丢掉了。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最可怕的不是经济上的衰落而是精神上的萎缩,尤其是尚武精神的萎缩。因此,培养当代大学生国防意识,铸造大学生的尚武精神,是当前高校国防教育的紧迫任务,也是高校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从事国防教育的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
3 铸造大学生的尚武精神的途径
3.1 军事理论课授课中培养学生的尚武精神
高校军事课是面向所有学生开设的国防教育课程,它既是军事课,又是政治课,以传授军事知识、进行国防教育为其突出特点,对大学生尚武精神的培育可以发挥独特的作用。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有意识地培养大学生的尚武精神:
一是通过对英雄人物事迹的讲授,培养大学生的尚武精神。英雄气质是尚武精神的内在要求,培养尚武精神一个重要方法是用英雄人物的英雄事迹去激励大学生。中华民族从古至今群星灿烂,英雄辈出。他们或大智大勇,关键时刻挽救国家民族于危亡之际;或效命疆场,奋勇杀敌,立下不朽功勋;或临危不惧,威武不屈,誓死不当叛徒和亡国奴……例如,在讲授“中国古代国防”的时候,可以讲一讲“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霍去病,坚贞不屈、不辱汉节的苏武,“精忠报国”的民族英雄岳飞,等等。在近代中国争取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的伟大斗争中,更是涌现出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这些都是我们培育尚武精神的宝贵资源和财富。
二是通过历史警示培养大学生的尚武精神。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通过中国国防兴衰的历史的讲授,可以引导大学生居安思危,强化忧患意识和国家利益至上的观念。当今世界,很多国家都十分重视国耻教育,利用国耻遗址和国耻纪念日对人民进行警示教育。以色列建立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纪念馆,专门展现希特勒屠杀犹太人的罪证,帮助国民反思犹太人经历的那场空前劫难。中国的圆明园遗址、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等等都是这方面最好的教育素材。教师可以通过带领学生现场参观或视频播放等各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忧患意识。
三是文化熏陶。尚武精神既是民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也受民族文化的影响和薰陶。一个民族千百年来形成的文化传统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中国历史中的重文轻武、阴柔退让的文化占整个中国文化很大的一部分,对尚武精神是一种毒害,我们必须对这部分文化进行批判和反思,抛弃那些不利于民族振兴的成份,倡导积极向上、富于开拓、充满朝气的新鲜文化元素并加以发扬光大,以此促进尚武精神的培养。
3.2 高校军训要围绕树立尚武精神来展开
高校的军事技能训练是高等院校学生接受国防教育的一种基本形式,是提升国防实力的有效措施。国家国防教育办公室印发的《2009年全民国防教育工作要点》指出,要切实抓好青少年学生国防教育,激发爱国热情和崇军尚武精神。因此,高校的国防教育要围绕树立尚武精神而展开,将尚武精神的培养贯穿于学生军训的整个过程。首先,要围绕树立忧患意识来推进学生军训工作。孟子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新中国刚建国的时候,国民忧患意识强烈;改革开放以来,由于长期处于和平环境之中,人们的忧患意识越来越淡漠。在学生军训过程中,军训教官和指导员要不断向学生介绍热点问题,更要讲清忧患的根源,让学生明白战争的危险并没有消除,而且随着形势的发展更加紧迫,需要警钟长鸣,从而使大学生树立强烈的忧患意识并把这种意识当成刻苦训练、自立自强的动力。其次,要围绕树立国家安全意识来推进学生军训工作。在信息时代,国防的范畴已扩展到整个社会的方方面面,影响国家安全的因素,除了领土争端等传统安全因素之外,又增加许多非传统安全的因素。主管国防教育的学校领导及军训教官要有意识地将非传统安全因素的知识纳入军训内容之中,使大学生对我国当前存在的新安全隐患有正确的认识,从而形成正确的国家安全观,树立信息时代的大国防意识,使大学生随时做好信息化条件下的军事斗争的思想准备。
3.3 以高校军事爱好者协会为载体培育学生的尚武精神
高校中的学生社团协会是广大青年学生学习文化知识、专业技能的第二课堂,也是大学生塑造个性、展现自我的舞台,对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军事爱好者协会是各种社团中有较高影响力和极富魅力的学生社团,该社团能很好发挥着高校国防教育的辅助作用,尤其在传播和培育尚武精神方面有着许多其他社团不具备的优越条件。首先,军事爱好者协会与武装部关系最为密切,其可以较为容易邀请到本校军事理论课教师给学生做一些国防方面的学术报告,或聘请武装部主管军训的教官作为协会的指导和顾问,从而有利于该协会的活动更加规范化和系统化。在场地和器材设施方面,军事爱好者协会可以直接利用武装部“三室一库”等硬件设施。我省国防教育评估团领导和专家曾多次强调要充分发挥高校武装部“三室一库”的功能,宁可把其用坏也不能放着当摆设。因此,武装部的领导和军事教师、教官可以通过军事爱好者协会使“三室一库”发挥更大的效果,其次,军事爱好者协会组织管理和活动方式自主而灵活。以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为例,该校军事爱好者协会与市天心区武装部和社区民兵组织保持紧密联系,多次积极组织会员和学员参与基层武装部门组织的活动,激发了学员们对国防知识和军事文化的兴趣。再次,军事爱好者协会在对其成员传授知识方面有较大的自由空间,不必局限于军事理论课的具体章节,也无需按照军训的具体内容训练,比如男生对枪支弹药比较感兴趣,协会可以充分发挥武装部的武器库的功能,聘请军训教官对各种枪支武器做现场讲解;而女生普遍喜爱的女子防身术,也可以聘请武装部的军训教官、退伍军人干部讲解这方面的知识。军事爱好者协会的这些得天独厚的优势使其成为传播国防知识和培育尚武精神的重要阵地。
4 结束语
拿破仑有句名言:“剑总是对精神俯首的。”尚武精神的不断萎缩,是近代中国屡屡遭受帝国主义欺凌的重要原因之一。若米尼曾指出:“如果政府不采取措施培养人民的尚武精神,那么它为建设军队而采取的一切最好的措施也都将是徒劳的。”③这里也用一句话作为本文的结束语:如果高校不采取有效措施培养大学生的尚武精神,那么高校国防教育方面所做的一切努力也可能是徒劳的。
注释
① 中国近代体育文选[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2:35.
② 温力.武术与武术文化[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9:53-54.
③ 于化民,胡哲峰.当代中国军事思想史[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199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