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阐述了利用课堂5分钟“回头看”辅助文言文教学,帮助学生丰富积累,夯实基础,并对学生进行方法指导,培养他们整理归纳、融会贯通、学以致用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科学地设计学段目标,让学生在力所能及的状态下高效地学习,成功应对中考。
关键词:中考变革;课改;回头看;文言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11-054-1
所谓“回头看”,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回头复习,课堂上不仅复习前一节课的内容,更在于系统的不断温习前一阶段相关的已学内容。在平江中学课改的形势下,每节课利用5分钟,坚持不断回头看已成为常态。那么如何运用“回头看”,为文言文教学助力。
一、利用“回头看”的5分钟,丰富积累,夯实基础
苏教版语文课本中文言文篇目的难度由浅入深。再看2011年中考的课外文言文语段,你会发现这篇文言文短小,不到一百字,而且是叙事性的文章。从难度来说,远远低于九上、九下语文课本中的文言文。仔细看题目,是两句翻译。“或曰:‘食菱须去壳’”,这句中的关键字“或”,其他字的意思与现代汉语中的意思基本相同,“或”在初中阶段学生共学过三种义项:①有人,例句:“或以为死,或以为亡”(《陈涉世家》);②有时,例句:“或王命急宣”(《三峡》);③或许,例句:“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如果课内文言基础扎实的话,学生就能从这三种义项中选择最恰当地一种,这句中的“或”应解释为“有人”,知道了“或”字意思,整句句子的翻译也就迎刃而解了。
再看各地中考试卷,我们就会发现,课外文言文的考查,无论是实词虚词、特殊句式、文句理解,还是翻译语段、默写名篇,无一不是源自于课内,几乎历年的考点设置都可以从课本中找到相关联的知识点。由此可见,学好课本,巩固基础知识,是关键。没有量的积累,就没有质的飞跃,不能有三隅在胸,便不能以一隅反之,只有基础扎实,才能触类旁通。根据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规律,如果学了之后不及时复习巩固的话,人是会很快遗忘的。每册语文书上有一个文言文单元,所以笔者充分利用每节课的前5分钟,对已学的文言文的重点实词、虚词进行复习,对一词多义进行整理,使学生的短时记忆升华为长效记忆,切实地夯实了基础,为学生形成迁移能力奠定基石。
二、利用“回头看”的5分钟,指导方法,培养能力
丰富积累的目的是为了得到迁移知识的运用能力。这种能力具备与否,或者说能不能有效地发挥出来,最终体现在对试题的解答上。所以,面对中考,夯实基础的同时,还应注重加强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着重于能力的提高。因此,笔者在每节课5分钟的“回头看”时间里,指导一些常用的方法。
1.整理归纳。俗话说“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至江海”,文言文基础扎实与否,重在积累。平时要注重指导学生整理归纳,找到精髓所在,让学生把书从厚读到薄,把他们从厚重的书本中解放出来。因此,笔者尝试在学生中推行建立文言档案,就是把每一篇文言文集中在一本厚的笔记本上。每上完一篇文言文,笔者总在下一节语文课上,利用“回头导入”的5分钟时间,让学生总结每篇篇文章中的重点词句,并进行交流。每一文言文单元结束后,进行单元小结,整理汇总,坚持三年,学生的文言档案就成了他们最大的宝库,比字典还管用。复习的时候也能让学生有针对性,不会觉得多得无从下手。同时在不断的反复过程中,学生对一些常用的实词、虚词就加深了印象,丰富了积累,也培养了他们整理归纳的能力,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融会贯通。学生不喜欢文言文,最主要的原因是对文言字词的畏惧,如果我们能让学生学会用已知的知识去扫清字词障碍,问题就解决了大半。在夯实了积累后,还要能融会贯通,所以,教授文言文时利用“回头看”,要不断回头打通知识的联系,引领学生把知识串联起来。现代汉语是从古代汉语发展而来的,那么,现代汉语完全可以作为我们领会古汉语精髓的桥梁。我们可以利用成语来打通现代汉语与文言文的联系,理解文言字词的语义。如“是”字在“实事求是”中是“对的”的意思,“是古非今”中“是”是“认为正确”,“由是可知”中“是”是“这”,这样一来,积累了这些不同的词义,就有助于在以后的文言文学习中迁移理解。另外,语言也是相通的,也可借用英语中的知识点来解决文言文教学中的难题,比如文言文中比较典型的“状语后置”现象,就可以借鉴英语中通常的表达形式(状语一般都放在句子的末尾,例如 There is an apple on the desk.)来对照讲解这样的训练会缩短学生与文言文的距离,让学生认识到文言知识并不是遥不可及的。
3.学以致用。中考文言文考查的变革,除了检验学生的积累,更检验得心应手迁移知识的运用能力。所以,面对中考,夯实基础之后,就需要解决学以致用的问题。因此我们教师要集中训练学生,使学生能够有效地把课本知识运用起来,游刃有余地去解决问题。为了使对学生的训练更有效,笔者分析了2011年苏州中考课外文言文,发现考试篇目与初二上学期学的文言文难度相当,文体属叙事类,只考两句翻译。一般学生完成也只需5分钟左右,所以笔者精选了一些难度相当的课外文言文,利用5分钟“回头看”时间,让学生当堂练习,尤其是在初三复习阶段。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读得懂,做得快,准确率高。
当然,利用“回头看”辅助文言文教学时,教师也应该以学生为本,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科学地设计学段教学目标,避免出现初一、初二教学初三化的现象。初一文言文“回头看”重在重点实、虚词的积累,初二文言文“回头看”强化积累的同时,初涉句型,让学生初步认识倒装等特殊句型,初三文言文“回头看”重在打通联系,融会贯通,着重训练应试技巧。
立足于短小的5分钟,坚持不断“回头看”,让学生告别反应冷淡、气氛沉闷、令人昏昏欲睡的课堂,告别只重积累忽视能力的学习方式,告别用背诵解决一切问题的应试方法,提高学生的能力,加深了他们的文化素养,让课改的春风造就一批会学、善思、的“善读者”。
[参考文献]
[1]赵国忠.有效教学最需要什么.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09).
[2]吕勤.课堂大问题.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09).
关键词:中考变革;课改;回头看;文言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11-054-1
所谓“回头看”,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回头复习,课堂上不仅复习前一节课的内容,更在于系统的不断温习前一阶段相关的已学内容。在平江中学课改的形势下,每节课利用5分钟,坚持不断回头看已成为常态。那么如何运用“回头看”,为文言文教学助力。
一、利用“回头看”的5分钟,丰富积累,夯实基础
苏教版语文课本中文言文篇目的难度由浅入深。再看2011年中考的课外文言文语段,你会发现这篇文言文短小,不到一百字,而且是叙事性的文章。从难度来说,远远低于九上、九下语文课本中的文言文。仔细看题目,是两句翻译。“或曰:‘食菱须去壳’”,这句中的关键字“或”,其他字的意思与现代汉语中的意思基本相同,“或”在初中阶段学生共学过三种义项:①有人,例句:“或以为死,或以为亡”(《陈涉世家》);②有时,例句:“或王命急宣”(《三峡》);③或许,例句:“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如果课内文言基础扎实的话,学生就能从这三种义项中选择最恰当地一种,这句中的“或”应解释为“有人”,知道了“或”字意思,整句句子的翻译也就迎刃而解了。
再看各地中考试卷,我们就会发现,课外文言文的考查,无论是实词虚词、特殊句式、文句理解,还是翻译语段、默写名篇,无一不是源自于课内,几乎历年的考点设置都可以从课本中找到相关联的知识点。由此可见,学好课本,巩固基础知识,是关键。没有量的积累,就没有质的飞跃,不能有三隅在胸,便不能以一隅反之,只有基础扎实,才能触类旁通。根据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规律,如果学了之后不及时复习巩固的话,人是会很快遗忘的。每册语文书上有一个文言文单元,所以笔者充分利用每节课的前5分钟,对已学的文言文的重点实词、虚词进行复习,对一词多义进行整理,使学生的短时记忆升华为长效记忆,切实地夯实了基础,为学生形成迁移能力奠定基石。
二、利用“回头看”的5分钟,指导方法,培养能力
丰富积累的目的是为了得到迁移知识的运用能力。这种能力具备与否,或者说能不能有效地发挥出来,最终体现在对试题的解答上。所以,面对中考,夯实基础的同时,还应注重加强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着重于能力的提高。因此,笔者在每节课5分钟的“回头看”时间里,指导一些常用的方法。
1.整理归纳。俗话说“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至江海”,文言文基础扎实与否,重在积累。平时要注重指导学生整理归纳,找到精髓所在,让学生把书从厚读到薄,把他们从厚重的书本中解放出来。因此,笔者尝试在学生中推行建立文言档案,就是把每一篇文言文集中在一本厚的笔记本上。每上完一篇文言文,笔者总在下一节语文课上,利用“回头导入”的5分钟时间,让学生总结每篇篇文章中的重点词句,并进行交流。每一文言文单元结束后,进行单元小结,整理汇总,坚持三年,学生的文言档案就成了他们最大的宝库,比字典还管用。复习的时候也能让学生有针对性,不会觉得多得无从下手。同时在不断的反复过程中,学生对一些常用的实词、虚词就加深了印象,丰富了积累,也培养了他们整理归纳的能力,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融会贯通。学生不喜欢文言文,最主要的原因是对文言字词的畏惧,如果我们能让学生学会用已知的知识去扫清字词障碍,问题就解决了大半。在夯实了积累后,还要能融会贯通,所以,教授文言文时利用“回头看”,要不断回头打通知识的联系,引领学生把知识串联起来。现代汉语是从古代汉语发展而来的,那么,现代汉语完全可以作为我们领会古汉语精髓的桥梁。我们可以利用成语来打通现代汉语与文言文的联系,理解文言字词的语义。如“是”字在“实事求是”中是“对的”的意思,“是古非今”中“是”是“认为正确”,“由是可知”中“是”是“这”,这样一来,积累了这些不同的词义,就有助于在以后的文言文学习中迁移理解。另外,语言也是相通的,也可借用英语中的知识点来解决文言文教学中的难题,比如文言文中比较典型的“状语后置”现象,就可以借鉴英语中通常的表达形式(状语一般都放在句子的末尾,例如 There is an apple on the desk.)来对照讲解这样的训练会缩短学生与文言文的距离,让学生认识到文言知识并不是遥不可及的。
3.学以致用。中考文言文考查的变革,除了检验学生的积累,更检验得心应手迁移知识的运用能力。所以,面对中考,夯实基础之后,就需要解决学以致用的问题。因此我们教师要集中训练学生,使学生能够有效地把课本知识运用起来,游刃有余地去解决问题。为了使对学生的训练更有效,笔者分析了2011年苏州中考课外文言文,发现考试篇目与初二上学期学的文言文难度相当,文体属叙事类,只考两句翻译。一般学生完成也只需5分钟左右,所以笔者精选了一些难度相当的课外文言文,利用5分钟“回头看”时间,让学生当堂练习,尤其是在初三复习阶段。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读得懂,做得快,准确率高。
当然,利用“回头看”辅助文言文教学时,教师也应该以学生为本,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科学地设计学段教学目标,避免出现初一、初二教学初三化的现象。初一文言文“回头看”重在重点实、虚词的积累,初二文言文“回头看”强化积累的同时,初涉句型,让学生初步认识倒装等特殊句型,初三文言文“回头看”重在打通联系,融会贯通,着重训练应试技巧。
立足于短小的5分钟,坚持不断“回头看”,让学生告别反应冷淡、气氛沉闷、令人昏昏欲睡的课堂,告别只重积累忽视能力的学习方式,告别用背诵解决一切问题的应试方法,提高学生的能力,加深了他们的文化素养,让课改的春风造就一批会学、善思、的“善读者”。
[参考文献]
[1]赵国忠.有效教学最需要什么.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09).
[2]吕勤.课堂大问题.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