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有些学生学起来感觉很枯燥乏味。那么如何把枯燥的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把学生的生活经验课堂化,化抽象的数学为有趣、生动、易于理解的只是呢?下面本人就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谈几点认识。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策略
数学教学生活化是指数学课堂教学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联系,把数学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实际生活情境,在实际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的一种教学方式。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所熟悉的事物精心组织教学,把学生的生活经验课堂化,将抽象的数学问题转化为生动、有趣、易于理解的事物,贴近生活,这就迫切要求小学数学教学要贴近生活地去开展。
一、依托教材,促进学习材料生活化
小学数学教材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也是进行学习活动的基本线索。学习材料生活化可以依托现行教材,加强“书本世界”与学生“生活世界”的沟通,改变数学学习生活空洞乏味的状态。和许多教学同行观点一致的是,目前小学数学教材内容仍然缺乏时代气息和生活色彩,缺少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学习材料生活化就是要切合学生生活实际.将数学学习材料的呈现方式多样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合作交流,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建构属于学生自己的数学知识体系。
如:在教学“百分数”一般应用题时,我这样重组材料:一是收集信息。上课一开始就请学生描述学校周边道路环境状况。二是选择信息。在学生所列举的众多信息中选择出一条“为绿化道路环境,在校外公路栽种树木,一共栽了500棵,成活了490棵,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三是自主探究。学生提出问题中很多是学生已知领域,让学生自己解决。四是教师引导。告诉同学们“这批树木的成活率是98%。”从而提问“成活率”和“98%”的含义,让同学们先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讨论。一重组更加贴近了学生所关注的现实生活,学习材料来自师生的熟知信息,体现了生活数学的现实性。这样就很好地解决了“死知识”与“对话教学”之间的矛盾。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处理教材、调整教材。重组教材内容,给数学课本增加“营养”。让教学根植于生活,将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设计成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有价值的案例,从而适合学生发展的数学学习过程,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体验到学数学的乐趣。
二、创设生活情境
小学生正处成长与发育的初级阶段,爱玩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生活情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情感,可以激发学生探索规律的兴趣,调动学生主观积极能动性,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因此,我们要寓数学知识教学于游戏活动和生活情境之中,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学得有趣,学得愉快,学得轻松、学得主动、学得深刻。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有余数除法”一课时,我创设了这样的生活情境:明明家里来了客人,准备把9个苹果装在盘子里招待客人。要每个盘子放的个数同样多,你能帮她把苹果摆好吗?有几种摆法?学生通过实物的操作,很快地设计出了几种方案:①每盘放3个,9÷3=3(盘);②每盘放9个,9÷9=1(个);③每盘放2个,9÷2=4(盘)多1(个);④每盘放4个,9÷4=2(盘)多1(个);⑤每盘放5个,9÷5=1(盘)多4(个)。接下来,我引导学生观察上面五个除法式子,并提问:可分成几种情况?学生便很快地观察到:一类正好分完,另一类分完后还有剩余的。于是老师再画龙点睛地指出,正好分完的除法的除法算式,我们以前学过了,分了以后还剩余的算式,我们就把它叫做“有余数的除法”(板书)。也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并且告诉学生余下的数叫做“余数”,在横式里余数的表示方法:9÷4=2(盘)……1(个)。
三、挖掘生活素材
根据《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的精神,数学课堂教学应该将课堂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挖掘生活素材,让生活课堂化,让课堂生活化,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运用到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去体验感受,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欲望,达到数学课堂教学的效果。例如,教学“减法的一些简便计算”时,我并没有按照课本的例题进行教学,而是利用多媒体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问题情境:周末,小强的妈妈和姑姑去超市购物,超市里商品琳琅满目,妈妈看中了一双皮鞋,价值198元,她身边有323元。姑姑看中了一件上衣,价值397元,她身边有462元。她们该怎样付款呢?怎样付得更快?这里这一教学设计就赋予枯燥的数学以“生命”,把教材中缺少生活色彩的题材改编成学生感兴趣、活生生的题目,使学生真正认识到数学就在我们生活中间,“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轻松愉快的接受了新知识。
四、关注日常生活,捕捉学生的兴趣点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到处存在数学问题。数学的身影在生活中每个角落,数学的价值来自日常生活。数学教学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把数学问题与生活情景相结合,通过生活问题的解决达到巩固数学知识,提高数学技能、技巧的目的。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拓展学生认识数学,发现数学的空间,重视学生对数学体验的积累。例如,教学厘米、米等长度单位时,可以从比高矮实际事例入手使学生明白长度单位对于精确测量的意义,再让学生通过测量工具认识这些长度单位,然后动手测量图钉的长度、食指的宽度、书本长度、平伸两臂的长度、给爸爸妈妈测量坐高,黑板的长度、教室的长度等。这些知识是学生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在不知不觉中学习了数学,让学生深切的体会到了原来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身边就有数学,数学不再是抽象、枯燥的课本知识,而是充满魅力与灵性、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活动。
总而言之,数学教学一定要充分考虑数学发展进程中人类的活动轨迹,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充分挖掘生活资源,将数学教学生活化,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数学,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去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让日常生活课堂化,让课堂教学生活化,使课堂教学充满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满足,焕发出师生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冯利峰. 浅谈小学数学问题的生活化[J]. 学周刊,2014(2)
[2]高锦飞. 小学数学生活化的点滴体会[J]. 小学时代,2010(1)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策略
数学教学生活化是指数学课堂教学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联系,把数学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实际生活情境,在实际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的一种教学方式。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所熟悉的事物精心组织教学,把学生的生活经验课堂化,将抽象的数学问题转化为生动、有趣、易于理解的事物,贴近生活,这就迫切要求小学数学教学要贴近生活地去开展。
一、依托教材,促进学习材料生活化
小学数学教材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也是进行学习活动的基本线索。学习材料生活化可以依托现行教材,加强“书本世界”与学生“生活世界”的沟通,改变数学学习生活空洞乏味的状态。和许多教学同行观点一致的是,目前小学数学教材内容仍然缺乏时代气息和生活色彩,缺少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学习材料生活化就是要切合学生生活实际.将数学学习材料的呈现方式多样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合作交流,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建构属于学生自己的数学知识体系。
如:在教学“百分数”一般应用题时,我这样重组材料:一是收集信息。上课一开始就请学生描述学校周边道路环境状况。二是选择信息。在学生所列举的众多信息中选择出一条“为绿化道路环境,在校外公路栽种树木,一共栽了500棵,成活了490棵,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三是自主探究。学生提出问题中很多是学生已知领域,让学生自己解决。四是教师引导。告诉同学们“这批树木的成活率是98%。”从而提问“成活率”和“98%”的含义,让同学们先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讨论。一重组更加贴近了学生所关注的现实生活,学习材料来自师生的熟知信息,体现了生活数学的现实性。这样就很好地解决了“死知识”与“对话教学”之间的矛盾。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处理教材、调整教材。重组教材内容,给数学课本增加“营养”。让教学根植于生活,将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设计成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有价值的案例,从而适合学生发展的数学学习过程,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体验到学数学的乐趣。
二、创设生活情境
小学生正处成长与发育的初级阶段,爱玩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生活情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情感,可以激发学生探索规律的兴趣,调动学生主观积极能动性,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因此,我们要寓数学知识教学于游戏活动和生活情境之中,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学得有趣,学得愉快,学得轻松、学得主动、学得深刻。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有余数除法”一课时,我创设了这样的生活情境:明明家里来了客人,准备把9个苹果装在盘子里招待客人。要每个盘子放的个数同样多,你能帮她把苹果摆好吗?有几种摆法?学生通过实物的操作,很快地设计出了几种方案:①每盘放3个,9÷3=3(盘);②每盘放9个,9÷9=1(个);③每盘放2个,9÷2=4(盘)多1(个);④每盘放4个,9÷4=2(盘)多1(个);⑤每盘放5个,9÷5=1(盘)多4(个)。接下来,我引导学生观察上面五个除法式子,并提问:可分成几种情况?学生便很快地观察到:一类正好分完,另一类分完后还有剩余的。于是老师再画龙点睛地指出,正好分完的除法的除法算式,我们以前学过了,分了以后还剩余的算式,我们就把它叫做“有余数的除法”(板书)。也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并且告诉学生余下的数叫做“余数”,在横式里余数的表示方法:9÷4=2(盘)……1(个)。
三、挖掘生活素材
根据《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的精神,数学课堂教学应该将课堂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挖掘生活素材,让生活课堂化,让课堂生活化,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运用到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去体验感受,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欲望,达到数学课堂教学的效果。例如,教学“减法的一些简便计算”时,我并没有按照课本的例题进行教学,而是利用多媒体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问题情境:周末,小强的妈妈和姑姑去超市购物,超市里商品琳琅满目,妈妈看中了一双皮鞋,价值198元,她身边有323元。姑姑看中了一件上衣,价值397元,她身边有462元。她们该怎样付款呢?怎样付得更快?这里这一教学设计就赋予枯燥的数学以“生命”,把教材中缺少生活色彩的题材改编成学生感兴趣、活生生的题目,使学生真正认识到数学就在我们生活中间,“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轻松愉快的接受了新知识。
四、关注日常生活,捕捉学生的兴趣点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到处存在数学问题。数学的身影在生活中每个角落,数学的价值来自日常生活。数学教学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把数学问题与生活情景相结合,通过生活问题的解决达到巩固数学知识,提高数学技能、技巧的目的。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拓展学生认识数学,发现数学的空间,重视学生对数学体验的积累。例如,教学厘米、米等长度单位时,可以从比高矮实际事例入手使学生明白长度单位对于精确测量的意义,再让学生通过测量工具认识这些长度单位,然后动手测量图钉的长度、食指的宽度、书本长度、平伸两臂的长度、给爸爸妈妈测量坐高,黑板的长度、教室的长度等。这些知识是学生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在不知不觉中学习了数学,让学生深切的体会到了原来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身边就有数学,数学不再是抽象、枯燥的课本知识,而是充满魅力与灵性、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活动。
总而言之,数学教学一定要充分考虑数学发展进程中人类的活动轨迹,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充分挖掘生活资源,将数学教学生活化,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数学,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去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让日常生活课堂化,让课堂教学生活化,使课堂教学充满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满足,焕发出师生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冯利峰. 浅谈小学数学问题的生活化[J]. 学周刊,2014(2)
[2]高锦飞. 小学数学生活化的点滴体会[J]. 小学时代,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