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布雷最后一次在庐山

来源 :档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d93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6年7月13日,原中国日报总编辑、中共“十三大”、“十四大”代表陈砾重返阔别半个世纪的庐山。
  陈砾凭着依稀的记忆,终于在鳞次栉比的别墅群中,找到了他少年时多次住过的别墅,他最喜欢坐在大门前台阶旁的长条石上往下滑,常把裤子磨破,没少挨母亲的责怪。至于父亲,根本没时间管他,他连父亲的面都很难见着。在蒋介石庐山官邸“美庐”别墅里,有为他父亲专门准备的一间房间,他父亲基本吃住在“美庐”别墅。陈砾父亲的名字叫陈布雷。
  自从1928年庐山成为南京政府的“夏都”,蒋介石常上庐山避暑,办公,每次都有一大批党政军要员和高级幕僚随同他一起上庐山,而只有陈布雷一人有资格住在“美庐”别墅,他是蒋介石不可须臾离开的“文胆”和智囊。陈布雷在庐山时常陷在极为忙碌的工作之中,不要说悠然地观赏风景,就是连相隔不远的临时住家也极少回。
  然而,1948年8月中下旬,陈布雷却在蒋介石离开庐山后,仍然在庐山住了6、7天。在这几天里,陈布雷总算有时间、有闲暇逛逛庐山的美景。可他却无法做到心旷神怡,反而是触景伤情,悲忧交集。他仔仔细细梳理了自己的一生,终于发出一声长叹:我一生最大的错误就是从政而又不懂政治,跟随蒋先生,以至无法自拔,于今悔之晚矣!晚矣!
  二个多月后的11月13日,陈布雷吞服了大量的安眠药,剪不断、理还乱的一切一切,都一了百了了。
  一
  炙热的阳光,经过层层绿叶的过滤,渗漏到山道上,已是十分温煦。江南八月,正是吴牛喘月、挥汗如雨的季节,而在避暑胜地庐山,仍是春天般的凉爽、宜人。
  在通往仙人洞的山道上,缓缓地走着两个人,正是陈布雷和夫人王允默。几名警卫在前后不远不近地跟随。陈布雷以前上庐山,哪有这般闲情逸志,单独和夫人一起信步游山玩水。而1948年8月的这次上庐山,陈布雷因失眠症太严重,已无法坚持工作。蒋介石8月18日离开庐山时,特叮嘱陈布雷在庐山静养一段时间,陈布雷这才有可能与夫人出来散散步,看看风景。他真想过几天安宁的日子,他太累了,不仅是身体累,更重要的是心累,他太需要好好休息了。
  两人走到仙人洞进口处的石圆门前,王允默饶有兴致地读着门旁的对联:“仙踪渺黄鹤”、“人事忆白莲”,不由问陈布雷:“先生,这对联里又是‘仙踪’、‘人迹’,又是‘黄鹤’、‘白莲’的,好像佛、道都说到了,是怎么回事?”
  陈布雷笑笑说:“你说的不错,这幅对联说的正是仙人洞几次演变的历史。最早是唐朝的吕洞宾在此修炼道术,这里是道教圣地。吕洞宾成仙后,一走了之,这里也断了香火。后来宋朝中期这里来了佛教徒,又热闹了起来,成了佛教圣地,香火延续了千余年。直到清朝末期,这里才又冷寂下来,香火又断了。后来又来了道士,重续香火,现在又变成了道教圣地。你看,陈布雷指着石圆门旁的一块大卧石,说道:“这里不是刻有‘佛手岩’三个大字吗?《庐山志》上记载,这里原来就叫‘佛手岩’,是佛教圣地,只是这几十年才慢慢改叫‘仙人洞’的。这石圆门、这对联也是民国初才修建撰刻的。”
  王允默点着头说:“这里既已成为了道教圣地,还把佛教的东西放在醒目处,倒也难得。”
  陈布雷也点着头说:“是啊,这就是庐山文化的宽容、包含,所以才能‘六教’同处一山,共谋发展。清朝的大文人李渔曾给庐山简寂观写了一幅名联,上联是‘天下名山僧占多,也该留一二奇峰,栖吾道友’,说得挺委屈的。这里原本是道教圣地,后来又长时期成为佛教圣地,现在不是又交还给了道教么?也算是给了李渔一点小小的安慰吧。”陈布雷说着,不由咧着嘴笑了。
  王允默看着陈布雷难得的笑容,心里很是开心。此前,陈布雷在别墅休息了3天,看看书,写写字,总是心神不宁、寻寻觅觅的样子。她劝夫君多出来走走,努力挑着话题引夫君开心,就是想让夫君乐和乐和,释放一些心中的愁苦,放松一下总是绷得紧紧、时刻都会断裂的神经。只有她最清楚,陈布雷内心深处的压力有多大,内心深处的矛盾有多深,而她又无法为夫君分担一点,只能空自着急、担忧!她深知夫君的性格,根本无法做到看淡、看空一切,只能苦自己!能过几天轻松的日子就过几天吧,好好珍惜。
  陈布雷和王允默走过石圆门,沿台阶下行百余米,便来到了仙人洞。仙人洞为石壁间一个天然洞穴,高达7米,深为14米。洞穴顶部前端的石块参差不齐,陈布雷叫王允默仔细看仙人洞顶部,看像不像伸展的五指。王允默反复端详了一会儿,猛然抚掌道:“像,果然是像!有长有短,有粗有细,还真像人的五指。”陈布雷笑着说“这就是‘佛手岩’的由来。”接着,他便摇头晃脑地吟着明代诗人吴国伦吟此地的诗:“佛手从空覆翠微,参差峰色竞相辉。僧巢石屋云为卧,客过崖泉雪满衣。”
  两人在洞内留连了一会儿,走出洞外,沿着石径小道,继续往前走。路旁有很多摩崖石刻,陈布雷边走边观赏,“游目骋怀”、“拄笏而观”、“仙径”、“仙源无二”、“贤者乐此”、“颐性养寿”等都引得他点头赞许。
  走着,走着,来到“访仙亭”,这里云集了大量摩崖石刻。陈布雷看着,看着,脸上的笑容慢慢消失,脸色变得越来越凝重,话语也越来越少了。终于,陈布雷的脚步停在刻在一起的“同舟共济”、“一呼众应”、“天下为公”、“智仁勇”等几处石刻前,再也不动了。
  他久久地凝视着这几处石刻,嘴角在微微地颤动,目光时而激奋,时而迷茫。王允默注视着陈布雷的表情,轻轻叹了口气,她知道,夫君一定又有什么心事被触动,胸中又在翻江倒海,波卷浪翻,刚才的轻松、愉悦又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王允默的猜测没有错,陈布雷凝视着“同舟共济”、“一呼众应”、“天下为公”等石刻,心中又掀起了波澜。
  这几处摩崖石刻都产生于1935年前后。它们与仙人洞一带的风景并无关联,很显然,它们表达、反映出的是当时民众的强烈意愿和情绪。
  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略军公然发动了侵华战争,东四省(当时还有热河省)随即沦陷。中国人民义愤填膺,强烈要求国民政府对日宣战,收复失地,将日军赶出领土。作为国民政府“夏都”的庐山,当然也失去了往日的宁静。爱国将领上山慷慨请战,知名人士上山疾呼请愿,热血青年上山泣血请缨,将庐山搅得沸沸扬扬,喧闹翻腾。人们用各种各样的形式表达时代呼唤、民族心声。在达官贵人时常光顾、游客极为集中的仙人洞景区,出现“天下为公”、“同舟共济”、“一呼众应”等石刻,也就是十分自然的了。这些石刻集中反映出当时国人强烈要求停止内战,各党各派以天下为公、以民族利益为重,同心同德,共同抵御外侮的意愿。   1937年6月9日,陈布雷陪同初上庐山进行国共第二次合作谈判的中共代表周恩来游览仙人洞。周恩来注视着这几处石刻,深沉地对陈布雷说道:“这都是人民的心声啊!近百年来,我中华民族屡遭外国列强的欺凌蹂躏,泱泱大国,竟贫弱衰败至此,每个炎黄子孙都不能不痛彻心脾!中国又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各党各派都应抛弃一切恩恩怨怨,顺应时代潮流,携起手来,同心同德,共同抵御外侮,洗雪百年耻辱,重振中华民族。”
  十几年前的情景还历历在目,陈布雷是多么留恋和羡慕当年那举国上下同仇敌忾的情景和氛围。八年血战,中国终于取得了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这是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第一次完完全全打败外国侵略者,彻底洗雪了百年耻辱。陈布雷十分清楚,取得抗战胜利的最重要原因之一,是各党各派、尤其是国共两党之间抛弃旧怨组成统一战线,枪口一致对外,这是中国现代以来难得的团结一致的现象。
  而现在呢?现在再也看不到这种令人振奋的情景了。那么强大的日军都可以打败,原以为用不了多长时间,装备精良的420万国民党军队就可以在三个月内一举击溃小米加步枪的120万中共军队。谁知打了两年多,国军竟是一败涂地,党国大厦已是摇摇欲坠。陈布雷心里很清楚,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除了国民党种种方针政策的失误,还与国民党党内、军内争权夺利、勾心斗角,全不顾大局利益,宁肯分崩离析,也要保全小集团利益有密切关系。
  “为什么不能再‘天下为公’?为什么不能再‘同舟共济’?为什么不能再‘一呼众应’?呜呼,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陈布雷徘徊在仙人洞山道旁这几处石刻前,重重地叹了一口气。
  站在一旁静静等待的王允默看着陈布雷脸色越来越阴郁,不由走近陈布雷,轻声说道:“先生,我们走吧,你不是说还要陪我去大天池看看吗?”
  陈布雷看了夫人几眼,点头说道:“好的,好的,我们走,去大天池。”
  二
  大天池离仙人洞很近,不过几百米路程,陈布雷和王允默沿着山道,慢慢走去。
  走不多远,就看见路旁有一座圆形尖顶的佛殿,佛殿依次开有5门,每座门内塑有一尊佛像,这便是圆佛殿,亦称五佛门。
  王允默端详着造型独特、别具一格的圆佛殿,极感兴趣。陈布雷告诉她,这是唐生智将军1933年专为母亲所建,以了母亲虔诚信佛的心愿。王允默不禁点点头说道:“唐将军真的是很有孝心,为远在湖南的老母亲在庐山建佛殿。”
  陈布雷也点点头,说道:“唐将军确实孝心可嘉,可他对国家却不能说是‘尽忠’呀。一个堂堂的上将,戎马一生,骁勇善战,正是年富力强、精明强干之时,值此国家多难之秋,却不挺身而出,为蒋先生分忧,反而退隐湖南老家,只谋家小平安,岂是大丈夫所为,实实令人惋惜和遗憾啊!”陈布雷说完,不由摇了摇头。
  王允默马上接着说道:“先生,你不要责怪唐将军。唐将军这样做,自然有他的道理。你不是也早有退隐之心吗?我就盼着你能早日告老还乡。我们在杭州范庄买的那块地已闲置了多年,我们去盖几间草堂,你可以教几个村童,闲时写点想写的文章,能解决温饱就可以了,过几天安安稳稳、舒舒心心的日子。先生,你答应过我的,我就盼着这一天早点到来。”王允默说着,不禁拉住了夫君的手,用恳切的目光看着他。
  “是的,默君,我是说过的,我没有骗你,可是蒋先生他不会放我走呀!蒋先生对我如此厚爱,我又如何忍心弃他而去!只是苦了你,苦了你呀!”陈布雷不由拉起老妻的手,用另一只手在老妻的手背上轻轻拍了拍,眼中竟有泪花在闪闪烁烁。
  陈布雷的确觉得愧对妻子。自从1927年5月跟定蒋介石,尤其是1935年任蒋介石侍从室第二处主任后,陈布雷便谢绝一切应酬,摒绝一切家事,戒掉一切个人爱好,将全部时间,自清早至午夜,全部归蒋介石支配,焚膏继晷、废寝忘食地处理蒋介石交办的一切。所有家务,全由王允默打理,他连家都极少回,只有疲倦到了实在无法支撑或患重病时,才回家休养几天。身体稍感恢复,便又回到蒋介石身边。陈布雷和前妻杨品仙(后因产子患病而死)及王允默共生育七子二女,全由王允默独自承担抚养重任。陈布雷又极清廉,除了工资,除了按规定应享受的工作、生活待遇,他分文不取非分之财,更不会以权谋私、假公济私,故王允默常感手头拮据,调度困难。但她从不对陈布雷说及这些家事,她更担心的是陈布雷的身体和心情。她知道陈布雷时常处在极为矛盾、极为烦恼、极为焦虑之中,这对他的身体是极大的摧残,她不能不为他深深担忧,盼他能早日解脱。
  王允默听着陈布雷的话,看见他眼中闪烁的泪花,不由心一酸,拉开夫君的手,故作镇静地说道:“先生,我知道你不会骗我,你是实在脱不了身。是我错了,不该惹你伤心。”
  “不,不!默君,明年我就60岁了,我一定告老还乡,让你过几年安稳日子。你再等等吧,我决不会失言的!”陈布雷望着王允默,真切地说道。
  “我信,我信!我能等,能等!这么多年都熬过来了,不在乎这一年、两年的。先生,你不必太介意。我们走吧,走吧。”王允默说着,搀起陈布雷,两人离开了圆佛殿,登上天池峰山道。
  在天池峰山道上走了一会儿,前方便出现了一个极为精致的六角飞檐石亭。走近一看,亭中有一块巨大天然卧石,石上刻有一首诗。看来,建造这么精美的石亭,就是为了保护卧石上的这首诗,这首诗应是很有些不凡和来历。
  陈布雷站在石前,一字一句读着石上的刻诗:“昨夜月明峰顶宿,隐隐雷声在山麓。晓来却问山下人,风雨三更卷茅屋。”陈布雷不由“哦”了一声,说:“王阳明的诗原来就刻在这里。”他再看边款,果然是“阳明山人王守仁伯安书”。
  陈布雷告诉王允默,他早就从《庐山志》上读到过王阳明的这首诗和其它写庐山的诗文,很喜欢。他说汪兆铭(汪精卫)也很喜欢王阳明,听说他专门为王阳明的一首诗刻盖了一座石亭加以保护,应该就是这座了。这座亭子果然用料精致,做工细腻。
  王允默听了,又仔细读了一遍王阳明的刻诗,有些不解地说:“王阳明的这首诗好像并不难懂,写大自然的奇妙景象,同一天晚上,山上山下截然不同的境遇,写得很神奇,很生动,但要说有什么深刻的含义,我倒一时没有看出。王阳明是大理学家,很善于‘格物致知’,他这首诗也暗寓了什么哲理么?”王允默是宁波的“才女”,对王阳明这位老乡并不陌生。   陈布雷不由笑了笑,说道:“默君,你说得不错,这首诗不但包含了一定的哲理,更暗寓了王阳明满腔的幽愤和不平。你了解了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自然也就明白了。”
  陈布雷告诉王允默,这首诗是王阳明在明朝正德十五年(公元1520年)四月写于庐山,当时他正在九江、庐山一带“待命”,接受皇帝的审查。明正德十四年(公元1519年)六月,明王朝宗室、宁王朱宸濠在南昌起兵反叛朝廷,时任右佥都御史、巡抚赣南的王阳明接受皇帝朱武宗(厚照)的圣命,指挥江西一带的讨逆大军,与朱宸濠大战于鄱阳湖一带,击败叛军,生俘朱宸濠,向武宗报捷。然而,武宗的宠臣张永、江彬、许泰等人对王阳明嫉恨已久,他们接到王阳明平定叛乱的捷报后,对武宗说宁王叛乱前曾与王阳明联系过,王阳明却胆敢密而不报,极有可能亦存反心,看哪边得势就往那边靠,因此对王阳明需加提防。武宗一听,十分恼怒,明知叛乱已平,还是亲率大军前来“平叛”。此行如发现王阳明果有异常举动,可随时处置,以免再留下隐患。
  王阳明探知内情,惊恐不安,只好将自己的“战利品”朱宸濠交给武宗大军的先行官张永,把“首功”让给他,希望他在皇帝面前说点好话。同时,王阳明向皇上重新报捷,将平叛擒王的“功劳”归于“天子”,并一再表明对皇上的忠诚。武宗命王阳明在九江一带待命,等事情完全搞清楚后再做处理。王阳明正是在这种愤愤不平又忧虑不安的心境中上的庐山。
  四月的庐山,正是一年中最美的季节。如诗如画的美景并未撩起王阳明的诗兴,倒是他夜宿天池峰寺庙时遇见的一种自然现象触动了他的思绪:山上月明星稀、风平林静,山下却是风雨大作、电闪雷鸣。同顶一面天,同处一块地,只因高低位置不同,区别竟是如此之大,身处两地之人又如何能明晓彼此的处境、心态。王阳明由此而联想到,自己本是对皇上一片忠诚,拼着身家性命浴血彊场;而皇帝高高在上,哪能明察自己的处境和真情!又不派人下来调查,反而听信周围那帮小人的谗言。自己不但无功,反而要获罪,焉能不令人愤愤难平!
  正是这种感慨,促动王阳明写下了这首明是描绘自然现象、实是暗寓心中幽愤的诗作。
  陈布雷介绍完了之后,王允默这才点头说道:“看来这首诗还真的不简单,表面看起来通俗易懂,细细分析起来,里面的确还包含了很多道理。不要说王阳明这样蒙冤含悲,对皇帝不辨真情的不满,就是在一般生活中,彼此生活在一起的人,因地位高低不同、因各人经历不同,彼此之间的境遇、心情也会大为不同,彼此之间也难以真正地相互了解、相互理解。”
  陈布雷赞许地点点头,说道:“你说得不错。汪兆铭也品出了王阳明诗中的寓意,引起了共鸣。汪兆铭的资历比蒋先生深得多,以前的声望和权力也比蒋先生大得多。他从权力的顶峰下落后,别看他仍然风流倜傥,谈笑风生,可不处他那个位置,没有他那番经历,谁又能知晓他心中的酸楚、他心中时常的风雨大作。大自然有奇观,人世间更奥妙,谁解其中味,谁解其中味啊!”陈布雷说着,不由又长叹了一声。
  王允默看了夫君几眼,没有再做声。她知道夫君心中又不平静了。别看夫君平时沉默寡言,总是一副平静的模样,喜怒不形于色。但她深深知道,夫君的内心深处时常风雨大作,摇天撼地,剧烈的内心冲突时常把他折磨得苦不堪言,筋疲力尽。这世上,千苦万苦,最苦的是心苦,最最苦的是心中再苦,却无法向人述说,只能由自己默默地硬扛,不知要扛到什么时候,最终不在沉默中爆发,就会在沉默中死亡。
  王允默的猜测没有错,陈布雷的心事又被王阳明的诗所触动。
  陈布雷1890年出生于浙江慈溪富裕人家,1911年毕业于浙江高等学校(现浙江大学),学业超群,知识渊博。此后一段时间内,他教过书,后转入新闻界。从辛亥革命到北伐战争,陈布雷在《天锋报》、《商报》等报刊上,发表了大量文章。为了反满清、建民国、驱列强、倒军阀,他无所畏惧,锋芒毕露,在报坛纵横捭阖,激扬风云,一时威镇江南、名传遐迩,也引起了政界新星蒋介石的高度注意,将陈布雷收于麾下。
  陈布雷自1927年步入政坛、铁心追随蒋介石之后,一直受着从“道”还是从“势”的困惑和折磨。自古以来,中国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知识分子,心中都有一种崇高的信念“道”,即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最高理想便是“为生民请命,为天地立心,为圣往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然而,中国长期以来都是一个政教合一的封建王国,统治思想就是统治者、亦即“权势”的思想,一切思想、意识、舆论宣传都要无条件地服从于统治者思想,亦即服从“势”的统治、管辖。知识分子为了宣扬“道”,为了实现“道”,就必须依附于、寄托于“势”。而当“道”和“势”发生矛盾时,知识分子便陷入两难境地:要么坚持自己的信念,决不向权势低头,哪怕是历经磨难,甚至是粉身碎骨也在所不惜;要么是向权势低头,“识时务者为俊杰”,一切以统治者的需求为自己的言行准则,至于是否符合客观真理,都大可置之不理。
  陈布雷也很快陷入了两难的境地。陈布雷本是勤于思索、善于思索、极有主见的人,然而,当他的思想、观点与蒋介石的思想、观点发生矛盾、冲突时,他又感到十分为难。一方面,他并不愿轻易放弃自己的主见;另一方面,他又深受中国传统的“忠君”、“报恩”思想的影响,他一旦认定蒋介石,便死心塌地地为他“效忠”,蒋介石对他又是绝对地信任,连他的女儿、女婿参加共产党,也丝毫不怀疑他对党国的忠诚,“士为知己者死”,焉能不肝脑塗地,竭尽所能!因此,当他的思想、观点与蒋介石的思想、观点发生冲突时,他总是说服自己要认真理解、赞同、拥护领袖的思想和观点,并时常换位思考,站在领袖的角度,努力为领袖的思想、观点辩解,强迫自己服从。但陈布雷并非凡夫俗子、赳赳武夫,他博古通今,知微见著,不愿盲信盲从。当他为领袖辩解不能说服自己时,正、反两方面的激烈争斗,如同在来回拉着利锯,将他的心锯得支离破碎、鲜血淋漓。他有时气得折断毛笔,有时气得摔碎砚台,但最后,他还是不得不强迫自己,为蒋介石撰写各种连自己都无法信服的报告、讲话,还得努力写得理直气壮,还得努力写得神采飞扬,还得让听众和读者认为这是发自肺腑的恳切之意。痛苦啊,痛苦!人世间,还有比这更令人倍受折磨、自我摧残的事吗?这种煎熬何时方能得到解脱!在别人看来,陈布雷形影不离地跟随在蒋介石左右,蒋介石每有大事,首先要和他商量,这是何等的荣耀和风光。多少飞扬跋扈的将军、多少呼风唤雨的封疆大吏、多少机关算尽的党政要员,见了陈布雷都恭恭敬敬,一口一个“先生”。又有几人知晓,陈布雷内心深处时常的“风雨大作”!   陈布雷在王阳明刻诗前默立了很久,游兴全无,不想再去大天池和龙首崖了。王允默也不多说什么,轻轻挽起夫君的手臂,两人掉头,沿来路慢慢往回走。
  三
  吃过晚饭,陈布雷来到凉台,在藤椅上坐一会儿。
  庐山的天气变化无常,此时,飘洒的雨点打在肥硕的梧桐树叶上,发出轻微的“噗噗”声,和着长冲河的泉流声,给清静的山谷增添了几分热闹。
  陈布雷停立在别墅的凉台上,眺望着逶迤苍翠的长冲河谷,河谷的密林中时隐时现出鲜红的屋顶、天蓝的门窗,那是一栋栋精美的别墅,如同珍珠般点缀在峰谷之中,共同组成一幅天人合一、相互增辉的美丽画卷。
  王允默拿着一件中山装外衣走到凉台,披在陈布雷身上,边说:“注意点身体,这里可不比南京。”
  陈布雷点点头说:“是啊,庐山不愧是避暑胜地,人间天堂。古人诗云:‘竹梢露重书犹湿,松里云深夏亦寒’,果不欺吾也。只可叹这么一块宝地,却不为国人所识、所开发。庐山出名已有几千年,而山上一直是荒草森林,只有几座庙宇,而西人只用了几十年,就把它变成了世外桃源,人间天堂。你不得不承认和佩服西人的眼光和先进的科学技术,把云中山城建得这么美妙,没有哪座名山能与之相比!”陈布雷说着,不由重重地叹一口气,说道:“我们是落后了,大大地落后了,不能不承认呀!要想赶上西方列强,实属不易!八年抗战,已耗尽国力;两年内战,再遭重创!前途如何,实在渺茫啊!”
  天色渐渐昏暗,眼前的景色慢慢模糊起来。陈布雷站起身,踱进书房,拿起一本《庐山志》,漫不经心地看起来。看着看着,不由看进去了。
  陈布雷看了很长一段时间,才感到有些倦意,便走出书房,进到卧室,王允默已响起了轻微的鼾声。
  陈布雷上了床,合上眼,静下心来,听着窗外的风声,林涛声,泉流声,希望自己也能尽快入睡。
  陈布雷迷迷糊糊地不知过了多久,桌头的电话忽然响了起来,电话铃声在寂静的夜晚显得格外刺耳。
  陈布雷猛地从床上坐了起来,心剧烈地跳动,谁会在这时来电话呢?是蒋先生吗?蒋先生临走时说得很明确,除非是天塌了,地陷了,否则决不打搅他,让他好好休息。莫非京城又有什么大事发生?
  王允默也惊醒了,从床上坐了起来。夫妻俩对看了一眼,陈布雷转过身,有些颤抖地抓起了电话,问道:“喂,是谁?是钧座吗?”
  “啊,是我,布公,我是君章。”电话里传来陈布雷的秘书蒋君章的声音。
  “哦!是君章呀!有什么事吗?”陈布雷如释重负,马上又急切地问道。
  “唔,是这样。布公,本不应该现在打扰您,我知道您睡眠不好,可是,可是……”蒋君章有些吞吞吐吐起来。
  “君章,有什么事尽管说,快说。”陈布雷催促道。
  “哦,布公,是陈砾来南京了,您不在,就由我代管。”蒋君章说道。
  “那一定是砾儿又犯了什么事了,你说清楚,到底是怎么回事?”陈布雷心里明白,一定又是陈砾犯了什么事,不然蒋君章决不会这么晚打电话来。
  “也没什么事,布公,真的没什么事。我已与陈砾谈了一天,我发现他的思想好像不太稳定,我有些担心,怕他又给您惹什么麻烦。我反复考虑,陈砾在南京只住三天就要回北平,我想如果您能和他亲自谈谈,一定比我谈有作用。所以我打电话问问您,我想明天派人送陈砾上庐山,不知您的意见如何?”
  “唔,君章,我明白你的意思了,你是为我考虑,为我好。”陈布雷思索了一下,看了看王允默,又说道:“这样吧,你不用派人送砾儿来庐山,我明天就回去。请你把砾儿管紧点,别出去乱跑乱说,等我回来。”王允默连连点头。
  “布公,您,您不用急着回来。委座既然特许您休养一段时间,您就安心在庐山多住些日子。这里有什么事我会处理,处理不了的,自然会向您禀报。”
  “不了,已住了几日,我感觉好多了,本来就想回去了。现在砾儿既到了南京,我就更想回去了。你不用再劝了,把需要我办理的公务准备好,我明天一早就回去。”陈布雷说着,径自放下了电话。
  陈布雷再无丝毫睡意,起身下床,披上一件外衣,走进书房,灯也不开,呆坐在书桌前。他心里很清楚,他最小的儿子陈砾决不是像蒋君章所说的那样“思想有点不稳定”,不然,蒋君章也不会苦口婆心劝他一天,也不会深夜给他打电话,要送陈砾来庐山。难道除了女儿陈莲之外,陈家竟然又出了一个被“赤化”的逆子!陈莲已弄得他无颜面对钧座,现在居然又冒出来了一个让他难堪的儿子。这究竟是怎么回事,怎么回事?
  陈莲为陈布雷前妻杨品仙所生,杨品仙因生陈莲而得了子癎症,又因误医而不幸去世。悲痛万分的陈布雷竟迁怒于女婴,先是抱住女婴往马桶里塞,被家人死死拉住,他又将女婴抛出窗外,幸被天井里的篾棚挡住,方捡得一条小命。陈布雷清醒过来后,深感内疚,为女婴取名“怜儿”,后改陈莲。陈莲1939年在西南联大读书时,与同在联大读书、任中共西南联大党支部书记的学兄袁永熙相识,并很快也加入了党组织,后与袁永熙结为夫妇。
  1947年9月,中共北平地下党组织遭到破坏,袁永熙与陈莲一道被捕,朝野震惊,陈布雷尴尬万分,难以自辩。幸得蒋介石对陈布雷的忠诚毫不怀疑,也坚信儿女的事与他无关,但他仍有“疏于管教”、致使党国蒙羞的不当之处。蒋介石亲自叫人把陈莲、袁永熙保释出来,交由陈布雷“严加管束”。
  此波尚未平息,未料最小的儿子陈砾又出了问题。陈砾1946年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很快就在中共的宣传影响下,接受了马列思想,义无反顾地投身于中共所领导的爱国学生运动,并成为骨干分子。在1946年底、1947年初爆发的抗议美国大兵光天化日之下公然强奸北京大学学生沈崇的风潮中,参加示威游行的陈砾被军警打得头破血流。当陈布雷责怪陈砾不该受中共的蛊惑煽动,参加学运时,陈砾理直气壮地反驳道:难道要眼睁睁地看着美国兵在光天化日之下强奸女同胞而置之不理?那中国人的尊严何在?泱泱大国的国威何在?全国各地城市纷纷响应北京的抗议活动,可见此举顺应民心,符合时代潮流,为什么堂堂执政党不出来主持正义,反而要镇压民众的抗议活动?国民党不是天天在高喊要顺从民意、顺应民心,而实际行动却背道而驰,怎能不令国人愤恨填膺呢?国民党与共产党相比,谁更能顺从民意、顺应民心,不是昭然若揭,还用得着中共来所谓“蛊惑煽动”吗?   陈布雷哑口无言。更令他担忧的是,近两年来,陈砾的“叛经离道”越来越明显,陈布雷深感对儿子的“管教”越来越乏力,父子俩常常不欢而散。
  陈布雷不能不感到彻骨的悲凉和摧心的悲哀!作为一个执政党主管舆论宣传工作的最高官员,却连自己的儿女都无法说服,岂不是莫大的讽刺。不能怪舆论宣传战线上的同仁不努力,不能怪掌控舆论宣传工具的措施不得力,陈布雷曾斗胆对指责他“宣传不力”的蒋介石委婉地说道:“实际情形与宣传不应有很大的距离,竭诚盼望许多实际问题应有改善,宣传自当取信于人。”然而,政治腐败,军事失利,经济崩溃,这些“实际问题”又岂是陈布雷所能“改善”得了的?
  陈布雷不知在幽暗的书房里默坐了多久,他怎么也理不清杂乱的思绪。庐山是不可能再待下去了,还是早点回南京吧,明天就回。
  四
  静静的别墅,静静的庭园,几片早落的梧桐树叶,在初秋晨风的吹拂下相互追逐、嬉闹,穿过庭园中的泉水汩汩地流淌,不时发出娇嗔的脆响。几天前,这里还处在极为繁忙躁乱之中,而现在,这里真幽静呀,静得让人难以适应,静得让人有恍若隔世之感。
  陈布雷在离开庐山的前夕,特意独自来到蒋介石的官邸,他想在这里待一会儿。他心里很清楚,也许此后,恐怕再难来庐山了。
  陈布雷凝视着眼前的别墅,自从1933年8月8日他随同蒋介石夫妇住进这栋别墅后,除去抗战8年,几乎每年他都要在这栋别墅里住上一段时间,蒋介石非常喜欢这栋别墅,颇重风水的他认为这栋别墅的位置极好,它背倚的大月山呈弧形,恰似藤椅的靠背,别墅正好坐落在靠背之中,这在风水上来说就叫有“靠山”,坐得稳固。
  陈布雷太熟悉这栋典雅精美的英式别墅了。如果说这里还有什么他不熟悉的,那就是蒋介石几天前题写的“美庐”石刻了。陈布雷停在庭园中刻有“美庐”二字的大石前,久久地端详着这两个瘦金体的题字。这两个字可以理解为“美丽的庐山”,也可以理解为“美丽的别墅”(“庐”即为屋舍的意思),还可以笼统理解为“美丽庐山的美丽别墅”,究竟哪种理解更符合蒋的原意呢?从1933年到现在,蒋介石在这里住了多年,常常一住就是几个月,一直没有题字,而这次蒋介石只住了9天,就在这极为繁忙的9天里,蒋介石居然还有心思题字,并命人刻于石上。莫非蒋介石心中也有什么预感,恐怕以后难再上庐山,而以此向庐山、向心爱的别墅诀别么?8月9日上庐山的蒋介石在这里度过极为不安的9天。此时东北战场的形势极为严峻:解放军70万大军已将国民党48万部队紧紧包围在长春、沈阳、锦州3个城市,准备进行战略决战;军事重镇济南又正处于解放军的猛攻之下,王耀武告急的电报一封接一封向庐山飞来;南方各大城市物价飞涨,民不聊生,罢工罢商罢学的浪潮汹涌澎湃,此起彼伏。庐山的风依然是这么清凉,却无法拂去蒋介石心中的燥热,9天后他就匆匆赶回南京。
  陈布雷踯躅在冷冷清清的庭园中,心中感到无限的悲凉。苏东坡有诗云:“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那是因为他在庐山的时间短,未及做全面的观察和论证,时间长了,是有可能识得庐山真面目的。当局者迷,只是迷在一时,时间久了,终会有所觉察和醒悟。
  对于国民党的败势和主要原因,陈布雷如果还处在“迷”的阶段,可能他会过得轻松一些,可他不但不“迷”,比旁观者还要“清”,这就使他不能不深陷于矛盾和痛苦之中而无法“自”拔,事到如今,恐怕也指望不了什么“他”拔了。1927年6月2日,国学大师、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之一的王国维自沉颐和园昆明湖而死。陈布雷在震惊、痛惜之余,又不免深感疑惑:王国维之学术地位、社会声望均已达到当时之顶峰,纵不愿兼济天下,亦可独善其身,何以非要死不可呢?后来他读到同样是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之一的陈寅恪所撰的《王观堂先生挽留词序》中的话:“凡一种文化值衰落之时,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苦痛,其表现此文化之程度愈宏,则其所受之苦痛亦愈甚;盖今日之赤县神州值数千年未有之巨劫奇变,则此文化精神所凝聚之人,安能不与之共命而同尽。”陈布雷当时对这段话的理解也不是很深。直到20多年后的今天,他才真正理解了王国维何以要自尽的真正原因和陈寅恪这段话的深刻内涵。王国维的一生已与中国传统文化水乳般地交融在一起,他活着就是为传承和发扬光大传统文化,当中国的传统文化要被时代的潮流所冲毁、所抛弃时,他活着还有什么价值、什么意义?“安能不与之共命而同尽”?20多年来,陈布雷把自己所有的精力和智慧全部托付给了国民党,托付给了蒋介石,他的身心,他奋斗的全部价值和意义都和国民党、和蒋介石的兴衰浮沉融合在了一起。而今,当他清醒地看到国民党因自身的腐败、堕落、大政方针的错误而已是“大势所去”,他拥护和追求的“三民主义”,他所希望、憧憬的中华崛起、中华振兴全部轰然倒塌,化为泡影。他再这样活下去已毫无前途,毫无价值和意义了!
  庐山仍旧是满眼青翠,风情依然,而人,却再也不是20年前的人了!
  别了,庐山!
  两个多月后的11月13日,59岁的陈布雷在南京寓所吞食了大量的安眠药与世长辞。一颗疲惫不堪的心终于得到了平息,只留下一个任由后人评说的身影在近代的史册中,在庐山的山水之间……
其他文献
央视将出台考核新指标,收视率不再是唯一标准。在新的综合评价体系标准中,除收视率外,还将新增引导力、影响力、传播力和专业性四个指标。有人预言,此举对国内电视界将是一种革命
《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近日推出了一个名为beta620的公开测试网站.用以测试新的web实验项目,其中一些项目最终将成为《纽约时报》的成熟产品。该网站已经推出了7个实验项
当前,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轨道建设越来越多。轨道交通列车的动力来自于牵引供电系统,它担负着为电动列车和各种运营设备提供电能的重要任务,电力牵引供电系统的安全可靠供电,是城
2017年4月6日,由湖北省高校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读者服务专业委员会组织的数字阅读推广研讨会暨云舟专题创作大赛启动会议在武汉市湖滨花园酒店顺利召开,来自全省高校图书馆的15
文章叙述了电极自动夹具及其自动机构的运动、工作原理,夹具受力分析及安全系数计算,确保了夹具具有足够的夹持力,为夹具可靠地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有力保障。
在建党初期,曾为党的事业,做出过重要贡献的革命先驱施荣庆先生(1898-1934),日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几乎湮没无闻!我的忘年交、著名作家曹聚仁先生胞弟、早期革命家曹艺将军,在上个
在新闻学理论中,人们足将评论作为区别于所有新闻表现形式的一种独市文体来认识的,可见,评论在媒体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几年来,在避免新闻同质化的竞争中,各媒体不断提升评论
介绍了图书馆协同服务的概念以及国内外图书馆协同服务的现状,概述了微信的功能及其在纺织类高校图书馆中的应用现状、特点及问题,分析探讨了纺织类高校图书馆协同服务的微信
一、引言  唐山燃气集团是原唐山市燃气总公司与北京燃气集团合资成立的股份制企业。近年来,伴随着唐山市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唐山燃气在唐山市委、市政府、市住建局的正确领导下,紧密围绕“抓安全、降气损、定制度、谋发展”的工作思路,统一思想、创新举措、凝心聚力、扎实工作,企业规模不断壮大,营业收入连年攀升,职工待遇稳步提高,项目发展后劲十足,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目前,唐山燃气集团拥有24个分子公司,民用户5
随着民生新闻形式的兴起,民生新闻形态的深人人心,民生新闻的传播媒介不断增多,诸如网络、手机、广播、报纸等。特别是网络的普及使电视新闻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因为网络的传播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