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第一奇联之我见

来源 :寻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3278962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重庆市江津区的四面山上有一座道观,叫朝源观。朝源观祖师殿的东山门上有这样一副对联:
  上联:善茅长长长长长长长长
  下联:习三乘乘乘乘乘乘乘乘
  横批:荡荡自清
  有关介绍中说,该联撰写于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但一直无人能够解读,成为中国联坛上的一桩“悬案”,被喻为对联界的“哥德巴赫猜想”。1988年,中国楹联学会会长魏传统就朝源观题诗云:“满目丛林四面山,瀑飞千尺映云天。长乘胜迹联何解,留待通家过此关。”表达了希望有人能破解此联的愿望。《中国旅游报》1994年6月9日刊登该报社社长李先辉的文章《天下第一长联和天下第一奇联》,文中说:“朝源观这副对联与孟姜女庙的对联‘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类似,千余年来,不知难倒了多少文人雅士和宗教界人士,故有‘天下第一奇联’之称。”1998年,重庆师范学院的黄中模教授悬赏一千元,征求对此联的破解(见《江津报》1998年9月1日《千金悬赏解奇联》一文),虽有众多应征者,但没有一种破解得到认可。2007年4月,重庆市江津区旅游局在媒体上发布公告,悬赏一万元征求对此联的破解,征求工作从2007年5月1日起至7月31日止。此举受到海内外人士和众多媒体的广泛关注,共收到来自国内各地以及美国、法国、澳大利亚、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的“答卷”1723份。奇联评委会评出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优秀奖11名,荣誉奖8名,而大家关注的一等奖空缺,意味着在评委会看来此联仍未破解。从理论上来讲,无论是怎样的破解,都很难视为唯一的“终极答案”,正如同一首诗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一样。我国古代很早就有“诗无达诂”之说(董仲舒《春秋繁露》卷三《精华》),佛经中有“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之语(《维摩诘所说经·佛国品第一》),西方也有“一千个观众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名言,对联的解读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这种文字本身存在多音多义、组合上又存在多种可能的叠字联,那就更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了。因此,所谓破解也只能是持之有故、言之成理的一家之言而已。评委会主任黄中模教授说,破解此联应从儒、释、道三教合一方面去想,其中应以道教为主。这也只是黄教授自己的一种解读而已,未必人人首肯。从这一意义上来讲,如果我们执著于“唯一正确”的答案的话,一等奖恐怕永远是空缺的。
  笔者是“万元悬赏”的二等奖的获得者,虽然至今未收到一分钱的奖金,但关心此事的人不时来信问询破解结果,所以,在此将我的破解结果公之于众,聊作引玉之砖云尔。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我并不认同这副奇联撰写于唐代的说法。且不说该山门的风化程度丝毫没有经历1200多年风雨剥蚀的迹象,就门联发展的历史来看,唐代也不可能出现这样的奇联。流行的观点认为,门联最早出现在五代时期,后蜀皇帝孟昶的“新年纳馀庆,佳节号长春”被视为天下第一联。虽然这种观点不是很准确,敦煌卷子S.0610的背面已发现唐代的春联,但传世文献中唐代的门联确实不见记载,至于风景名胜的建筑上题联更是无迹可求。
  创作叠字奇联是明清时期流行的风气。现知最早的叠字联是四川省长宁县朝云庙的一副对联,据说是明代徐渭(1521~1593年)撰写的。对联是这样的:
  朝云朝朝朝朝朝朝朝退
  长水长长长长长长长流
  此联一出,生吞活剥者不乏其人。如江西赣南梅江畔古庙门联:
  河水长长长长长长流
  神庙朝朝朝朝朝朝应
  江西乐安县牛田镇五王庙门联:
  庙宇朝朝朝朝朝朝灵
  河水长长长长长长流
  温州江心寺门联:
  云朝朝朝朝朝朝朝朝散
  潮长长长长长长长长消
  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河北秦皇岛市山海关孟姜女庙的门联:
  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
  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
  这些叠字联大都是在徐渭门联的基础上略加改动而已。朝源观的奇联也是沿用了重叠“长”的做法,应该也是明清时期的作品。
  其实,朝源观祖师殿后面的经堂里立着一方《玄元造化碑》,碑记的落款是:“皇明嘉靖肆拾年,岁次辛酉,仲夏吉日,洪都新淦县咸阳里修真童子杨复庵书。”这是朝源观里能找到的最早的有明确纪年的题记,嘉靖四十年即1561年,由此来看,现存的朝源观建筑不可能早于明代。这也可以佐证我们上面朝源观奇联产生于明清时期的推断。
  关于温州江心寺的门联,这里还得多说几句。这副门联旁署“宋状元梅溪王十朋书题”,许多人信以为真,其实是靠不住的。王十朋是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诗人,他撰写的这样一副颇具匠心的奇联怎么在明代以前的文献中不见任何记载呢?清代学者早就指出此联的题署属于后人伪托。楹联学家梁章钜在《浪迹续谈》卷二《江心寺门联》中说:
  孙雨人学博《永嘉闻见录》云:“江心寺外门旧有联云:‘云朝朝朝朝朝朝朝朝散,潮长长长长长长长长消。’旁署‘宋状元梅溪王十朋书题’。余谓此等似巧实拙,断非梅溪手笔。即如联意,亦止须云朝朝朝散,潮长长长消,何烦重迭至八字耶?”并引蔡葵圃之言曰:“题曰宋、曰状元,本人断无此款式,其为好事者假托无疑。”忆余四十三年前到此,亦曾目击此联,以其费解,笑置之。旋里后乃知闽县乌龙江之东山上罗星塔旧有七字联,不知何人所撰,其句云:“朝朝朝朝朝朝夕,长长长长长长消。”过客皆不知所谓,相传康熙中有一道人到此,读而喜之。众请其说,道人笑曰:“此山为海潮来往之区,此联出语第一第二朝字上平声,第三朝字下平声,通作潮字,第四朝字下平声,第五朝字上平声,第六朝字又下平声,凡下平声者皆应作潮字读。对语第一第二长字平声,第三长字上声,第四长字平声,第五长字上声,第六长字又是平声。如此读之,自不烦言而解,不过是言潮汐长消而已。”言讫,道人遂不见,或以为纯阳现身也。按此塔联与寺联字句互异,其为仙笔与否不可知,而塔联似较简明,有意趣,故余曾录入《楹联续话》中。学博言道光壬辰,风痴大作此联,吹入江中,不知飘流何处。而余今冬重游,则寺门仍有此联,却无前款,后题“章安蔡朝珂重录”。
  有些人认为孟姜女庙的门联抄袭了江心寺门联(游修龄:《两副对联的命运》),殊不知江心寺门联不但是仿造,而且还伪托古人,混淆是非,性质更劣。
  下面我们再来看朝源观奇联该怎样解读。
  我们先从容易解决的“三乘”一词来切入。“三乘”既是个佛教术语,也是个道教术语。佛教的“三乘”指超度众生度越生死、到达涅彼岸的三种法门,一般指小乘(声闻乘)、中乘(缘觉乘)和大乘(菩萨乘)。佛教把这三种法门比喻为快慢不同的三种交通工具。“乘”是梵语的意译。“乘”在古代汉语中有车子的意思,故称三种法门为“三乘”。这一意义的“乘”应该读shèng 。《魏书·释老志》:“初根人为小乘,行四谛法;中根人为中乘,受十二因缘;上根人为大乘,则修六度。虽阶三乘,而要由修进万行,拯度亿流,弥历长远,乃可登佛境矣。”道教的“三乘”是从佛教借用来的,指道教修炼的三种法门,以元始天尊所传为大乘上法,属洞真部;以灵宝天尊所传为中乘中法,属洞玄部;以道德天尊所传为小乘初法,属洞神部。宋张君房《云笈七签》卷一《原序》:“精研三乘,详观四辅。”该对联题写于道观山门,自然应按道教的意义来理解。
  弄清了“三乘”的含义,那么,把“习三乘”作为一个句读应该是无可争议的。“习三乘”是说习练三乘。明徐象梅《两浙名贤录》外录卷八:“怀信,字孚中,姓姜氏,明之奉化人……十五出家法华院,受具于五台寺,习三乘十观之旨。”这是“习三乘”的用例。“习三乘”既为一个句读,根据对联的特点,上联的“善茅长”也必然是一个句读。“善”不能理解为善于、精通,而应理解为领悟、弄通,因为“善茅长”跟“习三乘”相对,两者都是对道教徒日常修炼活动的描述和要求,如果理解为“精通”,那就变成了自吹自擂,文意不通了。《汉语大字典》“善”下有“领悟、熟悉”的义项。举例有《礼记·学记》:“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孔颖达疏:“善,犹解也。”“相观而善”是说通过观听而领悟。
  “茅长”是什么?这个词是解读这副对联的瓶颈所在,前修时贤之所以不能破解此联,主要是被这个词所挡驾。我们知道,道教有个茅山派,茅山派的创始人相传是西汉时期的茅盈。据晋代葛洪《神仙传》等典籍记载,茅盈为咸阳(今属陕西)人,18岁弃家入恒山修道,后隐于句曲山(在今江苏省句容县境内),修炼服气、辟谷术,并采集药物,为人治病,被太上老君封为太元真人东岳上卿司命真君,成为茅山上清派的祖师。后来他的弟弟茅固、茅衷也追随他到句曲山修道,也得道成仙。后世尊称茅氏三兄弟为“三茅真君”,句曲山也被称为三茅山或茅山。由于茅盈是老大,所以后世称为“茅长君”。如唐代郑畋《唐故上都龙兴观三洞经赐紫法师邓先生墓志铭》(《全唐文》卷七六七):“太元真人茅长君乘云龙白日上升。”元李孝光《读陶隐居九锡文录呈赵虚一真士》:“题诗未倚李太白,学道愿从茅长君。”对联中的“茅长”就是指茅长君,这里是借代的用法,指茅长君传授的道术,亦即世间盛传的茅山道术。茅山道术以善于治鬼除魔而闻名,南北朝以来习练者甚众。《太平广记》卷四十五引唐代卢肇《逸史·瞿道士》:“黄尊师修道于茅山,法绝高,灵应非一。”宋代洪迈《夷坚支志》庚卷六《谭法师》:“里中谭法师者,俗人也,能行茅山法。”至今茅山道术仍在流行。“善茅长”是说体悟、弄通茅山道术。
  下面来看“长长长长长长长”这七个“长”字该怎么理解。七个“长”字可以读为“长长/长长/长长/长”。第一、第三组“长长”可理解为“常常、经常”。“长长”一词在古汉语中有“经常”的意思。如唐张籍《晚春过崔驸马东园》:“早早诗名远,长长酒性同。”“长”又有养育、培育的意思。如《左传·昭公十四年》:“长孤幼,养老疾。”动词重叠有强调动作持续不断的功用。如《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因此,第二组“长长”可以理解为不断培育、修养。最后一个“长”字可理解为长进。整个上联的意思是:认真体悟茅山道术,经常修养修炼,道术就能不断长进。
  下联的七个“乘”字自然应该读为“乘乘/乘乘/乘乘/乘”,这样才能跟七个“长”字相对。第一、第三组“乘乘”可理解为“三乘”之“乘”的重叠,指道教的每一种修炼法门。晋释僧肇《肇论·会异》:“如是三乘众生俱越妄想之樊,同适无为之境。无为虽同,而乘乘各异。”此“乘乘”叠用之例。“乘”有守卫的意思。《广韵·蒸韵》:“乘,守也。”《史记·高祖本纪》:“兴关内卒乘塞。”裴《集解》引李奇曰:“乘,守也。”因此,第二组“乘乘”可理解为不断持守、不断坚守。最后一个“乘”可理解为“升仙、登仙”。“乘”有“登升”的意思。《汉书·陈汤传》:“夜过半,木城穿,中人却入土城,乘城呼。”唐颜师古注:“乘,登也。”古代把升天成仙称为“乘仙”。如唐代李峤《鹿》:“道士乘仙日,先生折角时。”李白《暖酒》:“拨却白云见青天,掇头里许便乘仙。”这样整个下联可理解为:习练三乘法门,持守每一种法门,每一种法门都可引导习练者达到升天成仙的目的。
  下面来看横批“荡荡自清”的含义。“荡荡”有“空无所有”的意思(见《汉语大词典》)。汉荀悦《汉纪·成帝纪三》:“及言世有仙人,服食不终之药……听其辞,洋洋满耳,若将可遇;求之荡荡,若系风捕影不可得。” 今天还有“空荡荡”的说法。道教主张清静无为,认为清静是得道的前提。而要达到清静的境界,必须无欲无求,空无所有。茅山派的重要经典《黄庭经》中主张“扶养性命守虚无,恬淡无为何思虑”。唐代道教典籍《清静妙经》中更是对此作了深入的阐发:“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无,唯见于空。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静矣。如此清静,渐入真道。”横批“荡荡自清”正是道教这种思想的反映,意思是说心中空无所有,自然就能清静。
  从对联的意思可以看出,朝源观应该是个茅山派的道观。茅山派在唐代影响很大,受到唐王朝的尊崇,是当时全国地位最高的道派,当时就有“茅山为天下道学之所宗”的说法(见唐颜真卿《颜鲁公文集》卷九《茅山玄靖先生广陵李君碑铭》)。茅山派修炼,主张思神、通经、修功德,兼修辟谷、导引和斋醮。这副对联是他们对修炼方法及所达目标的表白,体现了虽宗茅山但并不排外的思想。对联虽然算不上十分工整(如“三乘”对“茅长”,平仄不谐),但用字还是颇具匠心,每联叠用八个重字而仍能曲尽其意,可以说是因难见巧,以奇取胜。
  最后,我们给这副对联的同形字注上现代读音,以便大家诵读玩味:
  善茅长(zhǎng),长(cháng)长(cháng)长(zhǎng)长(zhǎng)长(cháng)长(cháng)长(zhǎng)
  习三乘(shèng),乘(shèng)乘(shèng)乘(chéng)乘(chéng) 乘(shèng)乘(shèng)乘(chéng)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文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新世纪中国社会进入了转型的新时期,社会出现了全面的变革。学校作为开放的系统,只有不断改进和发展,才能与时俱进。在这种情况下对当前学校改进中的价值取向进行反思尤为重要。当前学校改进中存在着市场主义、外控的管理主义、孤立化主义等价值取向。  【关键词】学校改进 价值定位 学生主体  【中图分类号】G4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41-0078-01  改进一
目的分析嵌顿性腹股沟疝临床诊疗中的特点,总结个体化治疗方案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收治的65例嵌顿性腹股沟疝病人的临床资料。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