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其实,好多话已经憋了很久——关于如何去爱地震中的孩子。
很多人并没有机会去四川,所以,当震区的孩子被接到各地救治后,人们狂涌到医院,爱心前所未有地高涨:鲜花、高级玩具、漂亮衣服……
有人担心:这样会不会把孩子给宠坏了?
更多的人说起孩子的不是:“那些小孩真不懂事啊!怎么一开口就问人家要笔记本电脑?”
是孩子的错吗?
专门研究儿童心理的山东大学齐鲁儿童医院的医生杨良政,因为曾给过度热情的人们“泼过冷水”而被批评为冷血。可杨医生仍坚持自己的看法:不能以爱的名义去伤害孩子。
现在说这些,虽然有点“马后炮”的味道,但在我们的狂热渐渐消退的时候做这样的提醒,仍然是很有必要的。
★请把漂亮的鲜花拿走吧
说实话,作为一名医生,我真被某些市民过分的热情给吓傻了。他们的出发点是好的,他们并没有什么商业目的要去做秀,有的甚至连自己的生活都不富裕还要帮助那些孩子,挺让人感动的。
可是,他们买来的100多块钱一束的鲜花摆满了病房,扔都扔不及——要知道,有些鲜花的花粉容易导致过敏,香气太浓也对呼吸不利;花朵没几天就会凋零,这会让一些天性敏感的孩子联想到生命的逝去,让病中的他们更感忧郁。
更重要的是,有些孩子知道了这些花的价格后,会产生极大的心理落差。因为在他们的家乡,100多块钱可能是一个月的生活费,而城里人却拿这么多钱买这么“没意思”的东西,他们可能会产生心理不平衡,对贫富差距、城乡差距的观念更加加深,十分不利于孩子的心理成长。
孩子需要的爱,意义大于形式,如果人们没买鲜花,而是带着真诚和爱心来看孩子,这样或许更好。
★他要相机,你给他买;他要星星,你肯定摘不到
“阿姨,你的相机真好……”躺在病床上的小雪眼巴巴地跟一个前来探望她,要求跟她合影的阿姨说。
“喜欢吗?阿姨下午就给你买一个!”
医生提醒她这样做不合适,阿姨愤怒了:“人家孩子多可怜啊!爹妈震没了,她自己也截了一条腿,如果买个相机能让她高兴,我一天给她买一台!”
医生毫不客气地把她请出病房。她的话语是有伤害性的,说“多可怜、爹妈震没了、截肢……”这是拿刀在孩子的伤口上戳。就好像有些去灾区的志愿者,T恤衫上印什么字不好,偏要印“5·12”这几个数字,这不是勾起人家伤痛的记忆吗?想以俯视的姿态去抚慰别人的心灵,是绝对不可能的。
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是绝对不合适的,这会让孩子滋生不劳而获的观念,长此以往,孩子会变得懒惰、没有上进心,他们会以为这个世界就是这样的,因为自己是弱者就理应得到社会的救助,从而丧失了自身成长的能力。当他们回到家乡,得不到这样的待遇,巨大的心理落差又有谁去弥补呢?
小雪在得到了相机之后,当又有人问她想要什么礼物的时候,她脱口而出:“给我一台笔记本电脑吧!要惠普的!”
探望者眼中掠过一丝迟疑,小雪指着邻床的另一个小朋友说:“她都有人送这个,我为什么就没有?”
大灾之后人们的爱心达到顶峰,为了孩子,我们恨不能扒心扒肺。但是,总有一天孩子们一定要再次走入常态的生活,那时,被宠坏了而又得不到援助的孩子该如何面对自己?如何面对这个世界?
★做不到的承诺不要乱说
“孩子,你就把我当成你的妈妈,我每天都会来看你,好吗?”刘女士眼里满是泪水,紧紧握着鹏鹏的小手,直到孩子眼中消除了陌生跟戒备。
一个星期的爱心守护,刘女士和鹏鹏已经很亲了。可是,有一天,刘女士没能来看孩子,鹏鹏坚信刘女士一定会来,让护士帮他打电话。电话没人接,尽管护士一再说阿姨看到未接来电一定会打过来,但孩子等了一下午,也没有刘女士的消息。
接下来的几天,依旧没有刘女士的音信,孩子变得非常沉默,失望、烦躁,这样的情绪一直缠绕着他,还动不动就莫明其妙地大哭。
后来,刘女士终于来到医院,原来是她这阵子工作太忙,心情烦躁“顾不得孩子了”,所以没来探望鹏鹏。
两片嘴唇上下一碰,诺言就轻易地脱口而出,但如果这种承诺不能兑现,会让已经受过伤害的孩子脆弱的心对社会,对人失去信心。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帮助别人时每个人也在帮助自己,通过爱的施予,可以获得幸福感,前提是你得有能力,这个能力包括自我认知,包括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
也请不要说“让我来做你妈妈”这样的话,这会让孩子感到自己抛弃、背叛了生养了自己的妈妈,当他有一天离开“妈妈”去面对自己的生活时,他会有负罪感。
★对孩子的爱心至少要持续3年
震后,奉献爱心成为一种时尚,谁也不愿意落伍。可是,又有几人能坚持下去?
比如说,各大媒体把孩子们拉到晚会上在镜头面前哭诉,主持人抱着他们说要坚强,可是,不知道有几家媒体能在晚会结束后给他们持续的关怀,是不是利用完孩子们就作鸟兽散?孩子们在晚会上故作坚强,其实谁都明白,这坚强的下面,埋藏了多少眼泪。
从心理学角度来讲,一个人的心理世界重建至少需要3年以上的时间,孩子的心理更脆弱,尤其要有持续性。
作为一名医生,我希望帮助孩子们的人要把脚步放慢一点,不要一下子被“同情、怜悯”占有了所有情绪,我们需要更多、更实际和更漫长的工作。
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立的生命,必须受到尊重,得到平等对待——对他过好也是另一种不平等,也是一种不尊重。
孩子就像清澈的水,你用碗去装它,它就是圆的;你用盒子去盛它,它就是方的。所有在孩子身上的问题,其实都是大人的问题,不要再去责怪无辜的孩子,重要的是,我们成年人要好好反思自己,完善自己。
[email protected]
(编辑:张文静)
很多人并没有机会去四川,所以,当震区的孩子被接到各地救治后,人们狂涌到医院,爱心前所未有地高涨:鲜花、高级玩具、漂亮衣服……
有人担心:这样会不会把孩子给宠坏了?
更多的人说起孩子的不是:“那些小孩真不懂事啊!怎么一开口就问人家要笔记本电脑?”
是孩子的错吗?
专门研究儿童心理的山东大学齐鲁儿童医院的医生杨良政,因为曾给过度热情的人们“泼过冷水”而被批评为冷血。可杨医生仍坚持自己的看法:不能以爱的名义去伤害孩子。
现在说这些,虽然有点“马后炮”的味道,但在我们的狂热渐渐消退的时候做这样的提醒,仍然是很有必要的。
★请把漂亮的鲜花拿走吧
说实话,作为一名医生,我真被某些市民过分的热情给吓傻了。他们的出发点是好的,他们并没有什么商业目的要去做秀,有的甚至连自己的生活都不富裕还要帮助那些孩子,挺让人感动的。
可是,他们买来的100多块钱一束的鲜花摆满了病房,扔都扔不及——要知道,有些鲜花的花粉容易导致过敏,香气太浓也对呼吸不利;花朵没几天就会凋零,这会让一些天性敏感的孩子联想到生命的逝去,让病中的他们更感忧郁。
更重要的是,有些孩子知道了这些花的价格后,会产生极大的心理落差。因为在他们的家乡,100多块钱可能是一个月的生活费,而城里人却拿这么多钱买这么“没意思”的东西,他们可能会产生心理不平衡,对贫富差距、城乡差距的观念更加加深,十分不利于孩子的心理成长。
孩子需要的爱,意义大于形式,如果人们没买鲜花,而是带着真诚和爱心来看孩子,这样或许更好。
★他要相机,你给他买;他要星星,你肯定摘不到
“阿姨,你的相机真好……”躺在病床上的小雪眼巴巴地跟一个前来探望她,要求跟她合影的阿姨说。
“喜欢吗?阿姨下午就给你买一个!”
医生提醒她这样做不合适,阿姨愤怒了:“人家孩子多可怜啊!爹妈震没了,她自己也截了一条腿,如果买个相机能让她高兴,我一天给她买一台!”
医生毫不客气地把她请出病房。她的话语是有伤害性的,说“多可怜、爹妈震没了、截肢……”这是拿刀在孩子的伤口上戳。就好像有些去灾区的志愿者,T恤衫上印什么字不好,偏要印“5·12”这几个数字,这不是勾起人家伤痛的记忆吗?想以俯视的姿态去抚慰别人的心灵,是绝对不可能的。
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是绝对不合适的,这会让孩子滋生不劳而获的观念,长此以往,孩子会变得懒惰、没有上进心,他们会以为这个世界就是这样的,因为自己是弱者就理应得到社会的救助,从而丧失了自身成长的能力。当他们回到家乡,得不到这样的待遇,巨大的心理落差又有谁去弥补呢?
小雪在得到了相机之后,当又有人问她想要什么礼物的时候,她脱口而出:“给我一台笔记本电脑吧!要惠普的!”
探望者眼中掠过一丝迟疑,小雪指着邻床的另一个小朋友说:“她都有人送这个,我为什么就没有?”
大灾之后人们的爱心达到顶峰,为了孩子,我们恨不能扒心扒肺。但是,总有一天孩子们一定要再次走入常态的生活,那时,被宠坏了而又得不到援助的孩子该如何面对自己?如何面对这个世界?
★做不到的承诺不要乱说
“孩子,你就把我当成你的妈妈,我每天都会来看你,好吗?”刘女士眼里满是泪水,紧紧握着鹏鹏的小手,直到孩子眼中消除了陌生跟戒备。
一个星期的爱心守护,刘女士和鹏鹏已经很亲了。可是,有一天,刘女士没能来看孩子,鹏鹏坚信刘女士一定会来,让护士帮他打电话。电话没人接,尽管护士一再说阿姨看到未接来电一定会打过来,但孩子等了一下午,也没有刘女士的消息。
接下来的几天,依旧没有刘女士的音信,孩子变得非常沉默,失望、烦躁,这样的情绪一直缠绕着他,还动不动就莫明其妙地大哭。
后来,刘女士终于来到医院,原来是她这阵子工作太忙,心情烦躁“顾不得孩子了”,所以没来探望鹏鹏。
两片嘴唇上下一碰,诺言就轻易地脱口而出,但如果这种承诺不能兑现,会让已经受过伤害的孩子脆弱的心对社会,对人失去信心。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帮助别人时每个人也在帮助自己,通过爱的施予,可以获得幸福感,前提是你得有能力,这个能力包括自我认知,包括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
也请不要说“让我来做你妈妈”这样的话,这会让孩子感到自己抛弃、背叛了生养了自己的妈妈,当他有一天离开“妈妈”去面对自己的生活时,他会有负罪感。
★对孩子的爱心至少要持续3年
震后,奉献爱心成为一种时尚,谁也不愿意落伍。可是,又有几人能坚持下去?
比如说,各大媒体把孩子们拉到晚会上在镜头面前哭诉,主持人抱着他们说要坚强,可是,不知道有几家媒体能在晚会结束后给他们持续的关怀,是不是利用完孩子们就作鸟兽散?孩子们在晚会上故作坚强,其实谁都明白,这坚强的下面,埋藏了多少眼泪。
从心理学角度来讲,一个人的心理世界重建至少需要3年以上的时间,孩子的心理更脆弱,尤其要有持续性。
作为一名医生,我希望帮助孩子们的人要把脚步放慢一点,不要一下子被“同情、怜悯”占有了所有情绪,我们需要更多、更实际和更漫长的工作。
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立的生命,必须受到尊重,得到平等对待——对他过好也是另一种不平等,也是一种不尊重。
孩子就像清澈的水,你用碗去装它,它就是圆的;你用盒子去盛它,它就是方的。所有在孩子身上的问题,其实都是大人的问题,不要再去责怪无辜的孩子,重要的是,我们成年人要好好反思自己,完善自己。
[email protected]
(编辑:张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