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创作:智性繁荣,理性发展

来源 :上海采风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oala012507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冯远
  曾任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国家文化部教育科技司及艺术司司长、中国美术馆馆长。现为中国文联副主席、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中国有全世界最大数量的画家、美术从业人员这样一支队伍。整体来说,美术创作数量上去了,美术创作的质量也在不断提升。
  
  今天我讲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个方面,谈谈如何看待处于历史以来最为活跃发展的当代文艺创作。
  上海有一位专家现在在国外做研究,他有这样一段表述:中国经济的总量在过去的三十年增长了18倍,他估计中国人在自己的生命周期中生活水平可能提高7倍,当然是以改革开放之前为基准的。如今上海是全国最为发达的改革开放前沿,社会现代化最有成就的国际大都市。外媒炒作九年以后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中国银行的易纲说,实际上我们的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二。此话一出,引来国际的一片哗然。当老二的日子不好过,实际上所有的发达国家,包括发展中国家,对中国的经济增长,持一个猜忌态度,从各个方面挤压竞争。但是历史就是这样发展的,中国可能在今后,预计还有一个30年的持续增长,这是非常令人振奋的结果。
  西方在研究,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在新中国建立以后的历史时期保持一个稳定的快速增长的局面,尤其改革开放。因为我们有高效政府,有辛劳善良的13亿中国人,我们有政府不断推出的理性措施、稳定策略、渐进改革和市场价格调控的手段,以民生为大这样一个发展的目标。这位专家说中国发展的模式也许是世界上最不坏的一个模式,换句话说是一个不错的好的模式,当然究竟好不好,今后的发展是否可持续,我们还是可以带着乐观的态度来判断。就是这样一个发展的背景,来依托中国当代文化建设,中国文艺创作发展繁荣。文化艺术的发展离不开经济作为一个基础和后盾,这是同行人都有体会的。
  接下来我想谈谈一些数字,我就从美术说起。中国有全世界最大数量的画家、美术从业人员这样一支队伍。整体来说,美术创作数量上去了,美术创作的质量也在不断提升。即使在新中国成立的10年时间当中,经济还不发达的10年时间,我们还保持了9所美术学院,这在西方也是不多见的。说明我们在经济并不强盛的时候,也有对文化建设的投入。每年7万从各个院校毕业的美术专业学生,这个数量是中国历史上发展到现在,有记载的历史当中没有的。美术馆建设在新中国建立以来进入一个最好的状态,美术展览馆的数量呈上升的趋势。在未来的三到五年中间,中国美术馆各种展览数量增长应该在200到300,这个增长的速度非常之快。我们还有全世界没有的画院系统,还有美协这样一个庞大的机构。进入新世纪的10年来,中国文化艺术的发展,从数量上足以证明文化艺术繁荣发展的基本趋势已经形成。
  再来看作品的风格多样性,我们在艺术发展中已经形成了百花齐放不同风格艺术样式公平竞争的状态。对外文化交流的渠道不断拓宽,中央一直号召中国文化要走出去,艺术家对外交流的活动始终没有停止过。境外的各种文化艺术基金会机构纷纷落户北京上海。中国在这样的发展历史进程中间,依托了经济的发展,文化艺术的繁荣发展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在这样的状况下,我们的媒体,新闻出版,也做得非常的红火。中国图书量的增长是相当惊人的,而且中国原来进口图书和出口图书有巨大的落差,现在正在缩小差距。还有就是艺术品市场,上海北京的拍卖行都非常活跃。在金融危机之前,大概在三到五年内,全国有2000多家大小不等的拍卖行,但是在金融危机后有很多拍卖行倒闭了,但一些资金力量雄厚的,由于资源充足,仍然保持强势的增长趋势。而且金融危机来了以后,对中国艺术品市场进行了淘洗,一大批真正好的作品仍然保持着强劲增长的趋势,而粗制滥造的作品被淘汰出局。中国书画艺术品在国际同类艺术品相比较过程中,还有一个相当宽的增长幅度,只要是优秀作品,市场就会关注。在未来的三到五年中间,我想中国美术的发展趋势是,质量会进一步提高,人们更加关注艺术品的质量,关注艺术家作品风格形式,以及他所具有的学术价值、艺术价值、市场价值。当然回过头来说,美术行业也存在不少问题。如何通过我们有效的规划进行整合,通过严肃的文艺批评,使得整个美术的发展更趋于理性和理智,这都是应该关注的问题。
  上海的评论家有这样一段描述:我们看到创意时尚文化和鲜活的传统文化的质感互为补充;精英文化的优雅和大众文化的亲和彼此和谐;民族文化的个性魅力和世界文化的万众风情相映成辉;主旋律意识作品比较娱乐,赢得了社会大众的青睐。这段话不但概括了上海的文化方向,全国也是如此。
  去年的戏剧界,110台优秀剧目400场,全国各地巡演,涌现出了一批描写革命历史题材和当代历史题材的大作品,涌现出了一批关注社会关注时代的优秀作品,涌现出了一批探讨人性剖析人生的优秀作品。当然反映农民的戏剧、大众戏剧,包括少数民族的戏剧、儿童戏剧的数量不够多。另外戏剧的评论还不够,戏剧作为语言类的艺术样式,在对外交流方面,确实遭遇到很多问题。我们也有学者认为,当代戏剧的豪华制作的趋势影响了中国古典戏剧当中精华的表演艺术的基本功力,偏离了戏剧的本体,甚至助长了戏剧舞台的腐败。但是不管怎么样,在过去一年中,戏剧在中国艺术发展中,仍然起到重要的积极的推动作用。有些评论家认为上海整个文学创作,处于一个平淡期,跟中国上海的现代化建设形成一个十分醒目的反差,甚至于兴起了张爱玲热,引发了怀旧情绪,有批评家认为,上海的艺术是否过于传统。传统和现代都应该是下工夫去做的。戏剧必须要跟市场见面,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碰撞中间,戏剧确实走得比较艰难,但是戏剧作为当代文化艺术的重要样式,它是必须要做的。即使像古典的经典戏剧,在今年,也需要重温也需要对传统的再认识。当然可能引起一些争论,但这些争论是正常的。上海海派清口非常火爆,上海的音乐剧领先全国各地音乐剧的创作,众多新剧种的表现形式,体现出上海文化艺术多元的面貌,提出了文化体制进一步深化,寻求突破的愿望。
  2009年的音乐,也是非常的热闹,交响乐、群众歌曲大家唱、红色歌曲大家唱等等,经常会在电视上看到实况转播。在全国优秀流行歌曲的创作大赛上,涌现出了25000首歌曲。歌曲趋同的发展趋势,演艺同质化的现象,受到了文艺界的批评。在音乐发展中,在充分利用现代媒体和大众进行对接沟通渠道的时候,要在巨大的数量中间脱颖而出,本身具有难度,这是不言而喻的。尤其是大众文化流行文化在繁荣发展的过程中,一方面我们是数量巨大的新产品,一方面流行的因素造成了相当多数量的作品传唱不开,是不是说明我们的东西不行,未必是这样。关于这一点,音乐界也一直有争论。还有假唱的问题,需要进行遏制甚至于严肃的批评,保证我们的音乐创作、音乐市场有序的繁荣,理性的发展。关于中国的歌剧,这些年也引来不同的评价,认为中国的歌剧缺乏中国特色,常常套用国外的经典名著来演绎中国的歌剧。这么多年来,由于中国普通民众对于音乐爱好、欣赏层次的不同,中国歌剧的发展确实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上海的音乐家可以提出自己的建议,如何发展中国当代的音乐。
  再说说这两年最受大家关注的电视。据不完全统计,电视文艺作品生产了11469部,比2008年少了3000多集,可是多了100部,中国电视剧现在是全世界产量最高的。国产的电视剧从数量竞争进入到品质竞争的阶段。过去一年带有献礼性质的电视剧取得了双效应。电视剧作为一个反映现实生活最为快捷、资金投入量相对要比电影便宜的艺术门类,在现当代作为文化艺术产品来说,是广受群众欢迎的。总的来说重大题材、主旋律题材可看性、丰富性在过去一年获得了非常好的口碑。当然也有一些问题,电视界的评论家认为,电视剧烧钱的多,赚钱的少,喜欢大制作,翻拍名著,一轮一轮在进行,引来各方面不同的评价,也有人认为电视剧出现了不好的跟风现象,对电视专栏的栏目表现出不认可,比如相亲节目,还有人认为电视剧乱像频生,崇拜金钱主义、享乐主义,忽视情感交流。生产力的提升,品质的提升,是我们任何艺术门类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艺术创作的最高目标。如何增强艺术创作的思想性的深度、宽度、高度,增强一些主题题材的深度,明确的指向,实在是需要电视文艺家们关注的。
  再来说说电影,过去一年的电影,应该说取得了非常好的业绩。从国际电影市场来说,去年的电影制作的总片数量已经达到了400片,仅次于美国,成为第二大生产大国。这样一个数量,观众选择性当然也就大大增强了。但是由于中国电影的院线基础,使得很多的片子无缘进入电影院线。电影产业化的推进使得电影人的市场意识在过去一年充分地觉醒,形成了激烈的竞争。这样一个生态环境使得去年的电影发生明显的变化,多元化伴随着主流影片的崛起,创新影片已经不是艺术的个性演出,脱离大众的演出。大多数的影片更加贴近观众的情感和观众的趣味诉求,贴近市场,贴近娱乐期待。一些电影在当代电影发展的进程中,已经体现出的中国大片的品相是完全可以跟好莱坞的片子一搏的。其实美术也好,戏剧也好,音乐也好,在同一个宽松的艺术创作的氛围中,什么样的作品最终能获得人民群众的认可,获得专家的认可,获得这个时代的认可,成为流传下去的艺术,不外乎这几点:民族特色,时代精神,现代的风格样式。也许我们跟人家比科技可能有差距,但是我们可以跟人家比拼道德高低嘛。中国艺术家关注当下中国人当代的生存,我们难道去跟人比拼好莱坞元素吗?中国的电影元素一点不输好莱坞的电影。当然中国的好片子不够多,电影也有问题,有各种各样的批评声,但这不妨碍文艺创作,尤其电影在这方面投入更大的精力、人力、财力、物力,尤其是我们的创新意识。
  
  第二个方面,谈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来指导文艺创作的发展,坚持以人为本,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推动文艺创作的进程。
  在进入新十年的今天,我国的文艺创作已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新时期。在谈及中国发展变化和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谈的更多的是经济发展。但是我们常常会不自觉地忽略一个重大的变化,中国人性的变化,价值观的变化。这30年来,我们看到的是高楼大厦,高速公路,各种琳琅满目的商品,但是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的变化,也就是说文化上的变化才是最为深刻的,最具有深远意义的。这种变化以我看来,上海是最早、最快、最大的,也最具有普遍性的,因为上海是一个最早开放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上海今天所取得的成就,很可能就是我们中原地区、西部欠发达地区的明天。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发展正经历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这也开启了广大文艺工作者的思维以及情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闸门。
  有句话说,在贫穷的时候,只有一个烦恼,能够吃上饭穿上衣服,但是什么都有了以后,会生出无数个烦恼,这个烦恼就是发展的烦恼,精神需求的烦恼。有一个统计说80后的网民对中国的高度认同达到了70%以上,这让很多西方人看不懂:像现在的独生子女,在触动中国人自尊心时,奥运圣火在国外受阻时,何以表现得如此团结一心?中国的网民们在参与国家大政方策的讨论中,在重大问题的讨论中,在社会发生重大事件时表现出的与党和政府的同心同德,与主旋律一致,令我们这代人也感动。所以应该说,我国的文学艺术与时代同步,与人民同心,所有这些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的精神生活,对提升国民素质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反过来文艺事业又对现实产生了能动的影响。30年来,全民族的文化水平不断提升,人们对文化的认识逐步提升到新的境界。我们究竟要追求一个什么样的社会,我们究竟期待一个什么样的世界,我想在奔小康路上的中国人民群众,他们的目标也许并不是很高远,但是在一步一步走向繁荣富强中,目标是在不断提升的。从事文艺创作,从事文化批评,从事文化建设的文化人,我们在期待什么样的社会,期待什么样的未来中国和世界,这些带有根本价值取向的问题,是永久的命题。中国当代的文艺工作者,理应是清醒、理智的,而且思想是明白、坚定的。活着,创作着,充满激情,这种文化的力量融于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中,成为这个社会蓬勃发展的推动力。
  科学分析文艺创作的现状和趋势,有助于我们用与时俱进的眼光,用发展的眼光来研究和认识我们面临的矛盾和问题。文艺创作具备以下几个元素——
  一个是认知。信息技术科学革命给认知领域带来巨大的变化,给传统技术注入了生机和活力,同时也打破了传统社会文化结构和文化心理的平衡,从而为新世纪文化发展更新创作提供基本的条件。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信息知识资讯呈现出一个爆炸性增长的状态,极大拓宽了人们的认知领域。随着我们网络信息,知识快速增长的趋势,今天要当一个饱学之士,成为一个通才,他所具备的知识信息的储备量是远远超出历史上各个时期的。同时对社会生产力的解放资讯,认知、观念、信息,对于解放生产力的积极影响,也强力冲击着人们的情感世界和伦理观念。信息技术也催生出全新的文化事业。在今天这个世界,社会和人们的内心出现某种问题,信息是人认识世界的基础和首要环节。但是信息不等于知识,知识不等于智慧,智慧不等于能力,能力不等于创意,信息只有通过有效的接受辨识、判断整合,才有可能成为知识,从而进入文化创作的过程。同时对文化建设来说,信息化给予我们重要的启示:科技的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增强人文关怀的精神,否则造福人类的科技也可能贻害人类自身。信息化不仅是技术,而且是一种普及的生活方式,它对于文化艺术创作影响的广泛性和深刻性正在日益显现,文学艺术的发展从内容形式到手段,都不可不考虑信息化及科技发展,最简单的一个例子,《阿凡达》给了我们一个很强的启示。
  第二是情感。在任何时期,文化作品都承载着文艺家的思想情感。在现代化建设高速发展的过程中,情感当然是文艺创作中需要关注的问题。经济的长足发展,社会的进步,确实增强了人们创造新生活的信心和进程,和谐社会的建设呼唤着人文关怀。作为社会转型和变革的历史时期,文化作为社会精神的一面旗帜,对社会有重要的引领作用。所以文学艺术作为产品,既有艺术形态,同时也有商品形态,对人的心理抚慰和精神的激励功能在这个时期仍然是突出的。上海现代化整个建设已成规模,整个社会经济发展处于一个良性增长的环节,但问题还是有的,在社会环境各个层面人员之间的情感问题,社会的矛盾本身,可能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冲突更加强烈,更加对立。文化现象固然复杂,对现实的隔膜,对于百姓情感的疏远,对人文关怀精神的缺失,不能不说是一些作品缺乏感染力的原因。当然我们说情感不会凭空而来,你没有切身的感受,你的作品就没有生命力,老百姓不接受。所以生活的体验和文化艺术的熏陶,对于艺术自身,对于艺术产品的受众,形成了一个最基本的要素。文学艺术作品在多大程度上表达大众的情感,并且给予这种情感以关怀和激励,也就是文学艺术作品价值的尺度。所以党和政府提出了三贴近,要感受时代脉搏,提倡民意人心,成为社会受众的良知。文学艺术工作者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个作品在你放下画笔的那一刻,它就有公众性,就会产生审美,就会产生社会效益,不管是大是小,产生的影响具有普遍性,所以文艺工作者所创作的作品,不仅仅是为个人抒写,为个人的名义书写。
  第三是信仰。人总是要有现实的精神鼓舞,需要现实的激励。物质条件的改善,生活条件的优异,使得我们可以静下心来从事艺术研究,艺术批评。但是作为文艺创作,持续终极关怀是文艺工作者的历史使命。信仰包括从宇宙观、人生观到价值观的一系列观念,这成为文艺创造的核心观念。一定的价值观,一定的思想内容,一定的思想深度、高度、宽度,它是通过文学艺术的样式表现出来的,通过不同形式、手法、途径和故事结构内容,来表现共同的价值观和内容。作为主流意识形态,坚持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人生观才能对世界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在今天,艺术、文化的多样化日益被广大民众接受的时候,在选择的多样性自主性增加的时候,文化消费的价值观始终是不可动摇的。但同时应该看到,理想信念在今天要重建,尤其是我们一再提倡的价值理念要重建,民族凝聚力的形成,核心价值的提出,也是需要付出长期和艰巨的努力的。想一想我们周边发生的问题,我们所出现的大量现代病的问题,也跟价值观、人生观和理想信仰重建和确定有关联。内心有科学价值观的支撑,远处才有理想之光的照耀,我们文艺创作才有意义。
  在认知、情感、信仰、价值观的基础上,文艺工作者进行了各种文学艺术创作。文艺批评是促进文艺创作生态健康发展的必要的先决条件。这30年来,有多少能够成为经典的,不好说。文艺产品既要老百姓喜闻乐见,同时又要有鲜明的价值观,要有一定的文化品位。但有的艺术家公开表示,他的创作目的主要是利润,不追求深层次内心需求。还有一些急功近利,金钱至上,追求成名,不择手段,在炒作和包装上寻找出路,用低级噱头甚至丧失道德底线的卖点来噱人眼球。最近文化部长蔡武先生在网上有一篇文章说到,近年来文艺创作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低俗化、娱乐化严重,据说现在全国每年创作歌曲有2万首以上,但是真正被传唱的能有多少?出版社一年出版物有30万种,但是留下的典籍是多少呢?部长把这些问题提出来,在今天文化艺术繁荣的发展状态下,怎么样产生更多的经典作品——是指这个而言。蔡部长批评了当前文艺创作在繁荣发展基础上出现的种种问题。产生这种低俗化的原因,第一个是市场导向负面化,第二个是受全球思潮的影响,第三个是文艺批评流于形式。我要说的就是第三点,文艺批评需要摆脱的几点:一是对优秀作品弘扬不够,宣传不够,我们在树立标杆这方面不力,造成了低俗化的作品缺乏比较。一个健全的民族一定会高举某些具有标杆性的理想价值观,通过经典作品引领整个文化艺术建设。二是对不良现象的抵制不利,对文艺发展的内在规律,对艺术品、艺术现状的研究讨论不够深入,对于未来发展的趋势缺乏一个研究和一个预测,这也是当前文艺批评的重要任务。我们提倡文艺的多样化发展,但是这种多样化发展不能各行其是。在坚定文艺发展的同时,必须抵制低俗文艺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侵蚀作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正确确立当代文艺批评科学的标准,摆脱文艺多样化道路上的无所适从的困境。首先必须站在历史发展的前列,发现并且把握进步文艺或者优秀文艺或者说精英文艺的积极意义,并且肯定它的价值。同时,我们在文艺批评中,还出现了不应该有的现象,有些文艺批评热衷于文艺批评家的动机,比如有些文艺批评比较尖锐,就可能会被指责这种批评是恶意的。有人认为当代文艺批评对同代作家过分挑剔和苛刻,在他看来,中国当代文学不是没有经典,当代的文学艺术呼唤出大师,我们的文艺批评家过于苛刻,不承认他们是当代的大师。这种制造批评家和文艺家之间对立的批评是典型的实用主义的做法,是一种浅薄庸俗的做法。文艺批评态度鲜明,方向正确,把握着引领和谐问题建设的关系,深刻揭示这个时代应有的价值观、人生观等等。在文艺批评的内部产生互相攻击的现象,有害于发挥文艺批评的作用。
  
  第三个方面,谈谈繁荣文艺创作的三个要素。
  要素之一,党委领导、政府助推是保证文学艺术繁荣的根本条件。要素之二,政府起引导作用,统筹规划,扶持重点,参与资助——政府要参与,要有资金保障。要素之三,推动与推广。这些年来,我们的作品从数量上看非常庞大,但是缺少真正能流传下来的经典作品,杰出的代表作品,这跟我们缺乏有效的挖掘、不断的完善修改和推动、进而推广,是有直接关系的。推动和推广需要政府在背后起作用,而文艺家是艺术创作生产的主体,如果说我们要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创作环境和社会环境,我想政府也好,各级人民团体也好,文艺家协会也好,要承担这三个要素。
  就文艺工作者的责任使命而言,第一个,作品质量要上来,作者要沉下去。第二个,文学艺术家要学习,我们不鼓励人人都成复合型人才,你做好本行业的学问尚且不容易,要做到通才更不容易,但不等于说我们只关注自己一个行业,我们还要关注历史的整体发展面貌,其他的专业。在今天要做到行行精通不容易,但是我们仍然要鼓励艺术家关注不同艺术门类的生产,借鉴不同艺术门类的经验,帮助自己行业的发展,促进自身的文艺创作活动。要学习,关注社会,而且不光是关注我们象牙之塔中的笔墨,不光关注我们行业内的东西,还要关注生活,关注艺术规律的研究,关注艺术创作生态,尤其不同艺术门类之间的跨界经验。我们整个文艺创作应该形成某种合作,这样对文艺生产一定会带来有效的帮助。我也想利用这个机会,呼吁艺术创作家们,尤其实践类的艺术家们,关注理论建设,只有这样,批评才能深之入骨,艺术创作才有深度,两者结合,文艺创造才能进入良性的循环。
  
  最后作为上海同行,我想说两句心里话。关于2009年上海整个美术状态,一位上海的评论家写了这样一段话,我很有同感。他说2009年的上海美术变化不大,尽管大大小小的展览不少,当代艺术落潮以后,显出了寂寞,希望上海有一次艺术振兴。当初海派的崛起是历史把上海推到中国变革的前沿,20世纪经济浪潮来后文艺浪潮必定相随而至。中国文艺复兴会在中国哪个城市率先开始,会是上海吗?我们有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知识储备和激情?我真希望有着光荣传统、丰厚文化积淀的上海人,能够在新一轮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中间,成为一个排头兵,能够不断推出优秀作品。20世纪30年代,新文化运动重镇在上海,30年代抗日救国的文化中心在上海,40年代国统区进步文艺的中心在上海,50年代新中国文化建设中心也在上海。上海向全国输出的很多艺术门类,北京的很多文化艺术部门是上海迁过去的。所以今天上海没有理由不继续扮演文化艺术创作中心的角色,一个文化建设新高潮的城市。海派文化,有优势,多样文化在上海成为一种创新意识。国际都市有它文化背景的社会优势,市民文化的消费优势,促成了文化生产和文化产品发展的优势。作为一个生活在北京的上海同行,我衷心希望能够在上海发生文化艺术领域的新浪潮。上海的政府多加担子,加大投入,推人推作品。我们要推上海的艺术家,向全国推,向世界推,谁也代替不了上海。上海的艺术家要立足上海,但是我希望上海的艺术家要走出上海,要放眼四海,要进驻天下。我希望上海的同行们有一点危机意识,优雅精致中间不失大气,聪明精明中间更需高明。
  (节选自上海市文联主办的“海上文化论坛”第四讲)
其他文献
据近年来我們与农技站工作同志的接触中,以及在农村进行小麦品种生态試驗和某些新技术的示范推广过程中发現,如果田間試驗采用随机区組法或其他更复杂的設計方法,似有一定困
我们单位有个老山东,阳谷县的,平时提起老家便有点豪气在胸,因为武松就在他们景阳冈醉拳打死老虎而一举成名,自己不说英雄传人,却也同门宗亲似地,血液里流淌着英雄的精气神。前两天我对他说,原来西门庆也是你老乡?他否认,说怎么可能,西门庆明明是清河县的,他只是来我们阳谷找潘金莲睡觉的,最后还死在狮子楼。我说,这不,这一觉睡成你们阳谷人了,你不肯认,你们老家的父母官都认他这个“倒插门”了,而且还奉为你们阳谷
通过系统梳理和考证史籍、医典和以往研究成果可以发现,古代汉族和藏族在医药典籍、医学理论、诊治技术、药物及养生理论等方面都有广泛而深入的交流与融合.这些医药典籍中的
《医方类聚》是李氏朝鲜王朝政府于15世纪组织编撰的一部大型医书,引用152部中国医书和1部朝鲜医书.全书存262卷,其中卷二百六至卷二三八是《妇人门》,考证其文献来源、编纂
中国现代诗歌新月派代表人物闻一多先生曾这样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美学追求:戴着脚镣跳舞。意指诗歌应符合格律,超越了格律限制和规范的诗更显其深厚的功力、艺术的张力。在《回
本文提出了分体式减振和双物光光路的全息干涉法,解决了大型火药柱(400×1650mm)包复层粘接质量的检测问题。 In this paper, a holographic interferometric method of spl
如若笼统地把上海称为“文化重镇”,应该算是靠谱的.掐算综合文化实力,上海这个海纳百川的大码头,总是显出举足轻重的地位.哪怕原创不足,只要出版业、演出业等等还有“展示优
通过对现藏于上海中医药博物馆的古代碑刻医方拓片“无际禅师换骨丹”进行考证.认为此碑刻文字撰写年代的上限约在南宋理宗宝庆年间(1225-1227),下限约在明代中晚期;刻碑立碑
收生作为稳婆的主要工作,在明清时期受到了包括男性医者和士人阶层在内的诸多诟病.稳婆与收生有关的负面形象受到了主流舆论的推动,逐渐成为时至今日人们仍在沿用的刻板印象,
江南何氏医学至今已传29世,治疗伤寒是其专长,从《伤寒辨类》一书可以探究何氏伤寒家学要义.《伤寒辨类》是何氏医学第22代传人何元长所著,是书融合伤寒和温病为大伤寒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