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宜常梳抗衰老,百脉通畅不生病

来源 :家庭医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reck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梳发,是历代养生学家倡导的保健方法。古人常以指来梳头,称为“栉发”。唐代医家孙思邈将“发宜常梳”作为健身妙方,“梳头可以使身体愉泽,面色光辉,耳目精明,令人食美,气力强健,百病皆去。”北宋大文豪苏东坡常是“梳头百余下,散发卧,熟寝至天明”。南宋诗坛寿星陆游,常以梳理头发作为养生之道,到了晚年,他那稀落的白发中竟长出许多黑发来,高兴得顿生灵感,吟道:“客稀门每闭,意闷发重梳”“破裘寒旋补,残发短犹梳”“醒来忽觉天窗白,短发萧萧起自梳。”清慈禧太后每天起床后第一件事是让太监为她边梳发边按摩,使她到了古稀之年仍秀发飘逸。

梳发有3益


  健脑怡神抗衰老 中医认为,头为精明之府,诸阳所会,百脉相通。人体所有的阳经都汇聚于头部,上有百会、四神聪、上星、通天、眉冲、太阳、率谷、印堂、玉枕、风池、哑門、医明等近50个穴位;躯干四肢在头皮上的穴位分布呈“大字形”的形态规律。经常梳发,刺激头部穴位和经脉,可疏通经络,宣通气穴,振奋阳气,醒脑提神。研究表明,梳发时梳齿与头皮的频繁接触摩擦,头皮末梢神经受到刺激后可产生电感应,通过大脑皮层,使头部神经得到舒展和松弛,有利于中枢神经的调节,加速血液循环,脑细胞得到充足的血氧供应,有助消除大脑疲劳,增强脑功能,从而延缓大脑的衰老。人也会老而不衰,精神矍铄,思维敏捷,记忆力强。
  通畅百脉除病痛 明代养生家沈仕在《摄生要录》中说:“发多梳,去风明目,不死之道也。”俗话说:“梳头10分钟,预防脑中风。”这其中道理何在呢?梳发,可加强头皮经络系统与全身各器官部位之间的沟通,促使阳气升发,通畅百脉,调理脏腑,平衡阴阳,运行气血,清心醒目,开窍宁神,平肝熄风,对预防感冒、高血压、眩晕、脑动脉硬化、脑中风、顽固性失眠及老年性痴呆等病大有裨益,还能缓解和消除紧张性头痛、神经性头痛、偏头痛、三叉神经痛、高血压头痛、神经衰弱头痛等症。
  日梳百遍发稠密 中医认为,发为血之余,肾之华。《黄帝内经》中有“一日三篦,发须稠密”之名言。研究表明,头皮层下面有一个神奇的造发系统,每一层组织不断地吸取营养和氧气来支持头发的生长。梳发时对头皮的摩擦,通过神经反射作用,促进头部血液循环,头发得到血氧的滋养,有利于细胞新陈代谢,既能牢固发根,使头发变得乌黑光润,还能防止白发、黄发和脱发。

梳头方法有讲究


  一是要全头梳。以手指梳发,或用牛角、桃木梳子,都应从额头正中的发际开始,向头顶、枕部,一直梳到颈后的发根处,然后再从左耳的发际线梳到后发际线,再从右耳发际线梳到后发际线。二是养成天天梳头的好习惯。每天早晨、午后、傍晚各梳2~5次,每次梳百余下,动作缓慢柔和,用力适中,梳至头皮有微热,舒适为佳。
  需提醒的是,用的梳子要洁净,切忌在刚洗完发、饱食后梳头;忌用塑料梳子,以免与头发摩擦而产生静电,伤害毛发头皮;头部有炎症、创伤、头癣等病时,则不宜梳头。
其他文献
钱大伯在搬家时,将腰脊椎骨扭伤了,到中医院推拿科就诊,一位中医大夫用手摸了摸,建议他拍一个腰椎正侧位X线片看看。拿到片子后,中医大夫说他是“骨错缝”,要给予整脊手法治疗。他不明白什么是“骨错缝”,是不是骨头或关节脱位了?中医大夫给他“整脊”妥当吗?  “骨错缝”是中医骨伤科或推拿(按摩)科的特有名词或专用术语。它既是病名,又指骨及关节在受伤后的病机变化。正常情况下,骨与骨之间靠臼或缝隙相连,通过软
慢性脊柱源性疼痛(Chronic Spinal Pain,CSP)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疾病,反复发作且久治难愈,不仅痛苦,而且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研究显示,约有49%~61%的慢性头颈痛患者、30%~53%
入夏以来,李先生大腿根反复发痒,抹了好些药膏都没用。无奈之下来到医院检查,原来是股癣在作怪。股癣容易在温热潮湿的季节发生,如今正值夏季,不少人饱受股癣折磨。为此,笔者便仔细给大家讲讲股癣的防治。皮肤潮湿处股癣“找上门”  股癣是真菌感染性疾病,常由絮状表皮癣菌、须癣毛癣菌、红色毛癣菌等引起。常发生于阴囊对侧的大腿皮肤,一侧或双侧,多呈环状或半环状斑片。初于股上部内侧出现小片红斑,其上有脱屑,并逐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