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培养学生良好情感是新课程赋予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使命。要完成好这一使命,就要从引导学生品味文本中的情感、启发学生进行多维度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情感等几方面入手。
关键词:初中语文 情感教学 途径
《初中课程标准》与传统语文教学比较,一个重大的突破是重視基础功能的人文性,把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教学的重点之一:“培养学生高尚的美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因此,在实施新课程过程中,应该对情感教学给予足够的关注。
初中语文情感教学,应从引导学生品味文本中的情感、启发学生进行多维度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情感等几方面入手。
一、引导学生品味文本中的情感
情感是一种内心的感受,并非教师的概念性的阐释就可以让学生接受或者是让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所以,要引导学生品味文本中的情感,让学生共同探究情感领域中的问题。
1.创设相应的学习环境
教学环境是指课堂内各种因素的总和。课堂环境是由物质环境、课堂中的人际关系、课堂的气氛等因素构成的。课堂物质环境,如室内的空气质量、适宜的温度、柔和而充分的照明、和谐的色彩、师生的位置关系等,从表面上看似乎没有包含情感因素,但在施教者创设这些环境的时候总是带着一定的情感因素在里面的,而且这些因素也总能让人产生或积极或消极的情绪情感,从而对人的身心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2.用优美的语言来感染学生的情感
在这里应该明确的是:优美的语言来自于两个渠道,一是语文教材中的文本的语言;另一个就是教师自身优美的语言的感染和熏陶。现行的语文教材入选的文本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让学生读起来如含英咀华,虽然有的文章短小精悍,意简言赅,但是当我们浸润其中却余味无穷。解读这样的文本,学生从字里行间感受到的是生命的灵动、情感的激荡,人生的蓬勃和世态的冷暖。透过自然万物的形象表征,学生所能洞悉的是其深层的意蕴,这种深远的意蕴本身就是一种情感的熏染,启迪着学生的生命意识,激发着学生的情感的发展。
二、启发学生进行多维度的情感体验
所谓多维度,我想应该具有两层含义:一是要充分挖掘文本文意的多层性和内在的艺术张力;二是在情感体验的过程中,要求体验者能够多个角度去思考,并通过换位思考等方式,体验到自己不曾想过或是不曾接触过的情感世界。
1.引导学生深度挖掘文本的艺术张力
学生对文本的阅读活动首先是对文本意义的建构的活动。在这个建构的过程中学生的应该积极倡导发散性思维。文本的意义是需要读者去建构的。正如接受美学中说的:“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文本意义的建构就是这样的,有多少个学生就会有多少个文本的崭新的意义。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抛掉自我狭小的意识圈子,打开学生的思维站在更高高的境界,展望文本的情感世界,透视文本中的每一个人物的内心世界,思索文本中每一个情节的真实,力求让学生对人物、事件有更多的解读和体验。这是由于文本的开放性的特点,赋予了读者广阔的阅读的视野和宽广的心灵感受。
2.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的情感体验
如在《最后一课》中分析韩麦尔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时,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了“是一个可怜的人;是一个有较高教学水平的人;是一个不负责任的人;是一个严厉的人;是一个普通的人;是一个有勇气的人;是一个爱国的人;是一个留下了高大形象的人;是一个热爱教育事业的人……”教师如何结合文章的主题、作者的写作意图进行取舍、整合,由散到聚,既顾及学生的个性发展,多元理解,又将目标达成一致,趋于一定程度的统一,就需要教师要有充分的教学设计,且引导要得力,只有让众多个性中的共性得到充分显示,让矛盾的双方或诸多对立面不断转化,学生的学习心理过程在平衡与不平衡中不断地动态变化发展,让课堂呈现出“多元——集中——多元”的态势,课堂教学才会真正地充满生命力。
三、帮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情感
文本中的情感体验应该迁移到生活中去,这是语文情感教学的最终的归宿。这就要我们在文本与现实之间寻找共同点,激发学生情感体验。教师应该有文学生活的敏锐的洞察力,通过对文本的文意多维度的挖掘和张力的体验找到与生活中某种情感或是场景相似的点,通过课堂教学的积极引导让学生的情感发生迁移,最终回流到我们的生活现实中来,让学生从文本中感受到的情感、心灵的感悟及生命意识的唤醒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落脚点。这个过程还需要较适合学生情感的交流与回流的相结合才能够实现。
参考文献
[1]戴少丹《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吉林教育》,2008年 ,07期。
[2]语文课程标准[R].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
关键词:初中语文 情感教学 途径
《初中课程标准》与传统语文教学比较,一个重大的突破是重視基础功能的人文性,把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教学的重点之一:“培养学生高尚的美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因此,在实施新课程过程中,应该对情感教学给予足够的关注。
初中语文情感教学,应从引导学生品味文本中的情感、启发学生进行多维度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情感等几方面入手。
一、引导学生品味文本中的情感
情感是一种内心的感受,并非教师的概念性的阐释就可以让学生接受或者是让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所以,要引导学生品味文本中的情感,让学生共同探究情感领域中的问题。
1.创设相应的学习环境
教学环境是指课堂内各种因素的总和。课堂环境是由物质环境、课堂中的人际关系、课堂的气氛等因素构成的。课堂物质环境,如室内的空气质量、适宜的温度、柔和而充分的照明、和谐的色彩、师生的位置关系等,从表面上看似乎没有包含情感因素,但在施教者创设这些环境的时候总是带着一定的情感因素在里面的,而且这些因素也总能让人产生或积极或消极的情绪情感,从而对人的身心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2.用优美的语言来感染学生的情感
在这里应该明确的是:优美的语言来自于两个渠道,一是语文教材中的文本的语言;另一个就是教师自身优美的语言的感染和熏陶。现行的语文教材入选的文本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让学生读起来如含英咀华,虽然有的文章短小精悍,意简言赅,但是当我们浸润其中却余味无穷。解读这样的文本,学生从字里行间感受到的是生命的灵动、情感的激荡,人生的蓬勃和世态的冷暖。透过自然万物的形象表征,学生所能洞悉的是其深层的意蕴,这种深远的意蕴本身就是一种情感的熏染,启迪着学生的生命意识,激发着学生的情感的发展。
二、启发学生进行多维度的情感体验
所谓多维度,我想应该具有两层含义:一是要充分挖掘文本文意的多层性和内在的艺术张力;二是在情感体验的过程中,要求体验者能够多个角度去思考,并通过换位思考等方式,体验到自己不曾想过或是不曾接触过的情感世界。
1.引导学生深度挖掘文本的艺术张力
学生对文本的阅读活动首先是对文本意义的建构的活动。在这个建构的过程中学生的应该积极倡导发散性思维。文本的意义是需要读者去建构的。正如接受美学中说的:“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文本意义的建构就是这样的,有多少个学生就会有多少个文本的崭新的意义。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抛掉自我狭小的意识圈子,打开学生的思维站在更高高的境界,展望文本的情感世界,透视文本中的每一个人物的内心世界,思索文本中每一个情节的真实,力求让学生对人物、事件有更多的解读和体验。这是由于文本的开放性的特点,赋予了读者广阔的阅读的视野和宽广的心灵感受。
2.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的情感体验
如在《最后一课》中分析韩麦尔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时,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了“是一个可怜的人;是一个有较高教学水平的人;是一个不负责任的人;是一个严厉的人;是一个普通的人;是一个有勇气的人;是一个爱国的人;是一个留下了高大形象的人;是一个热爱教育事业的人……”教师如何结合文章的主题、作者的写作意图进行取舍、整合,由散到聚,既顾及学生的个性发展,多元理解,又将目标达成一致,趋于一定程度的统一,就需要教师要有充分的教学设计,且引导要得力,只有让众多个性中的共性得到充分显示,让矛盾的双方或诸多对立面不断转化,学生的学习心理过程在平衡与不平衡中不断地动态变化发展,让课堂呈现出“多元——集中——多元”的态势,课堂教学才会真正地充满生命力。
三、帮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情感
文本中的情感体验应该迁移到生活中去,这是语文情感教学的最终的归宿。这就要我们在文本与现实之间寻找共同点,激发学生情感体验。教师应该有文学生活的敏锐的洞察力,通过对文本的文意多维度的挖掘和张力的体验找到与生活中某种情感或是场景相似的点,通过课堂教学的积极引导让学生的情感发生迁移,最终回流到我们的生活现实中来,让学生从文本中感受到的情感、心灵的感悟及生命意识的唤醒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落脚点。这个过程还需要较适合学生情感的交流与回流的相结合才能够实现。
参考文献
[1]戴少丹《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吉林教育》,2008年 ,07期。
[2]语文课程标准[R].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