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有效性,始终是课堂教学的生命线。在小学数学课改实施过程中,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往的“填鸭式”变成了“自主探索”,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教学气氛活跃。然而,我们不难看出,华丽的“外衣”、热闹的“学习活动”掩饰不了形似神离的痕迹,放任而浮躁,也折射出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创造宽松、和谐且便于学生思考、乐于探究的优质课堂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打造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更是关键。怎样才能实现课堂的高效呢?
一、准确解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逻辑性都很强的学科,各部分知识之间的纵横联系十分紧密。教师解读教材要做到“瞻前顾后”,既要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也应关注相关知识的后续学习任务及要求。同时,解读教材要做到“入木三分”,如果没有对教材的深入解读,也就不可能有对教材的正确解读、准确把握,留下的只是对教材的“背离”和“误读”。因此,唯有以审慎的态度解读教材,并从教材“出发”,对其进行合理的加工、重组、改造,才能真正做到超越教材,实现科学、有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课堂教学更有效率。
二、创设情境,让学生的学习过程充满活力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在教学中如果无法使学生产生高昂情绪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而只是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教学情境对学生而言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容易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进而促使其思维处于异常活跃的状况,更重要的是要在情境中产生数学问题,让学生在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让学生在理解情境的情节与内容的基础上通过联想与识别,在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教师应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涉境体味,使学生乐此不疲地致力于学习。
1.生活情境中“ 找”数学
新课程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教学目标中增加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仅要求选材必须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而且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2.游戏情境中“玩”数学
小学生都喜欢做游戏,在教学中创设一些与学生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游戏情境,能够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自主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策略去体验和理解知识,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探索,使学习活动生动有效、事半功倍。如二年级大数的比较“比一比”, 先组织学生玩猜数游戏,让学生注意提示语“大了些、太大了”、“小了些、太小了”,直到学生猜对为止, 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说”的热情,培养了学生“听”的习惯,接着创设了抽卡片组数比一比的游戏环节,对于游戏学生主动参与性高,学生在有趣的游戏情景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同时获得数的比较知识,更培养了学生各方面的综合能力,挖掘了大脑的潜能。
3.在问题情境中“思”数学
“研究开始于问题,问题产生于情境。”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師要注重创设引人入胜的问题情境,从而唤醒学生“研究”的需要,激活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勤于思考,开拓学生的思维,体现了解决问题的多样性,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研究性学习”打下基础。如五年级中位数与众数的认识,创设了“到哪家公司应聘”的教学情景,引出中位数及众数的认识,在这一教学情景中,使学生对平均数,中位数,众数这三个统计量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4.在实践情境中“用”数学
数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理解掌握数学知识,培养数学能力,而且应该尽量让学生在学习中了解数学知识的来源与用途。所以,教师要设法让学生的所学能够在生活中得以运用。如在教学“百分数的应用——利息” 以后, 设计了一项小调查实践作业:到银行调查利率,当好妈妈的小助手,怎样存钱合算?这样教学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尽可能地把数学知识用到实践之中,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提高了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改变学习方式,使学生经历体验学习的过程
著名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是一种活动”,《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师要着眼于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获得的学习方式的选择和运用,在课堂教学中应给学生提供充分参与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实现有效学习,让学生学得轻松、自然。
此外,优化教学手段,适时、合理利用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能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学中课件的应用选准时机,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从被动构建变主动构建,促进学生的发展,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还有,教师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理论素养,能适时捕捉课堂上生成的资源。教学中,再精心的预设也无法预料教学活动中的全部细节。课堂上,学生往往会冒出许多出人意料的“奇想”,这些都是学生积极思维闪现出的灵感。尽管有些想法似乎与所学内容关系不甚密切,但是教师如能做到善于倾听,及时发现,就会从中捕捉到一些有价值的资源。对于这些课堂上生成的资源,适时捕捉好好地利用,这样课上才会出彩,课堂教学才会有效。因为生成的不仅仅是更有价值的知识,更多的生成是新的探究过程,为学生有效学习起到“推波助澜”。
总之,我们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想学——会学——学会,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必然途径,也是新课改之路上一个不断追求的目标。
一、准确解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逻辑性都很强的学科,各部分知识之间的纵横联系十分紧密。教师解读教材要做到“瞻前顾后”,既要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也应关注相关知识的后续学习任务及要求。同时,解读教材要做到“入木三分”,如果没有对教材的深入解读,也就不可能有对教材的正确解读、准确把握,留下的只是对教材的“背离”和“误读”。因此,唯有以审慎的态度解读教材,并从教材“出发”,对其进行合理的加工、重组、改造,才能真正做到超越教材,实现科学、有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课堂教学更有效率。
二、创设情境,让学生的学习过程充满活力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在教学中如果无法使学生产生高昂情绪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而只是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教学情境对学生而言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容易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进而促使其思维处于异常活跃的状况,更重要的是要在情境中产生数学问题,让学生在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让学生在理解情境的情节与内容的基础上通过联想与识别,在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教师应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涉境体味,使学生乐此不疲地致力于学习。
1.生活情境中“ 找”数学
新课程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教学目标中增加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仅要求选材必须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而且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2.游戏情境中“玩”数学
小学生都喜欢做游戏,在教学中创设一些与学生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游戏情境,能够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自主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策略去体验和理解知识,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探索,使学习活动生动有效、事半功倍。如二年级大数的比较“比一比”, 先组织学生玩猜数游戏,让学生注意提示语“大了些、太大了”、“小了些、太小了”,直到学生猜对为止, 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说”的热情,培养了学生“听”的习惯,接着创设了抽卡片组数比一比的游戏环节,对于游戏学生主动参与性高,学生在有趣的游戏情景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同时获得数的比较知识,更培养了学生各方面的综合能力,挖掘了大脑的潜能。
3.在问题情境中“思”数学
“研究开始于问题,问题产生于情境。”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師要注重创设引人入胜的问题情境,从而唤醒学生“研究”的需要,激活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勤于思考,开拓学生的思维,体现了解决问题的多样性,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研究性学习”打下基础。如五年级中位数与众数的认识,创设了“到哪家公司应聘”的教学情景,引出中位数及众数的认识,在这一教学情景中,使学生对平均数,中位数,众数这三个统计量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4.在实践情境中“用”数学
数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理解掌握数学知识,培养数学能力,而且应该尽量让学生在学习中了解数学知识的来源与用途。所以,教师要设法让学生的所学能够在生活中得以运用。如在教学“百分数的应用——利息” 以后, 设计了一项小调查实践作业:到银行调查利率,当好妈妈的小助手,怎样存钱合算?这样教学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尽可能地把数学知识用到实践之中,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提高了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改变学习方式,使学生经历体验学习的过程
著名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是一种活动”,《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师要着眼于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获得的学习方式的选择和运用,在课堂教学中应给学生提供充分参与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实现有效学习,让学生学得轻松、自然。
此外,优化教学手段,适时、合理利用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能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学中课件的应用选准时机,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从被动构建变主动构建,促进学生的发展,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还有,教师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理论素养,能适时捕捉课堂上生成的资源。教学中,再精心的预设也无法预料教学活动中的全部细节。课堂上,学生往往会冒出许多出人意料的“奇想”,这些都是学生积极思维闪现出的灵感。尽管有些想法似乎与所学内容关系不甚密切,但是教师如能做到善于倾听,及时发现,就会从中捕捉到一些有价值的资源。对于这些课堂上生成的资源,适时捕捉好好地利用,这样课上才会出彩,课堂教学才会有效。因为生成的不仅仅是更有价值的知识,更多的生成是新的探究过程,为学生有效学习起到“推波助澜”。
总之,我们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想学——会学——学会,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必然途径,也是新课改之路上一个不断追求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