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县域产业结构发展不平衡直接作用于国库收入的规模与结构。本文通过对望城县经济结构调整对国库收入影响的调研,结合投资结构变动,分析产业结构调整对国库收支带来的影响,并提出相关对策。
关键词:县域经济 产业结构调整 对策
一、县域基本情况
近年来,望城县紧紧抓住“两型社会”配套改革、坚持“融城强县”的发展战略和“工业兴县、园区兴工”的发展方针,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城乡一体化进程,工业经济稳步推进,食品加工、有色金属、能源化工等主导产业取得长足发展,砂石等传统产业得到振兴,工业园区逐渐壮大,农业农村加快发展,科普农业、休闲农业初具规模,古镇建设、观光旅游等第三产业蓬勃发展,取得了较好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促进了全县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2009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194亿元,同比增长15.5%;实现工业总产值276亿元,增长24%;实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77.5亿元,增长25%;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亿元,增长16.5%。实现财政收入15亿元,增长42.9%;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19075元和9339元。县域经济发展突飞猛进,运行良好,经济综合实力连续多年稳居全省三强,成功跻身中部十强、全国百强县行列。
二、国库收入增长特征
望城县国库收入从2006年的9.3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15亿元,国库收入显著增长,收入增长呈以下四方面的特征:
(一)国库收入增速超经济增长特征非常明显。2006-2009年,望城县GDP分别增长15.1%、16.7%、16.1%和16.1%,年均增长16%。2009年,剔除区划调整的乡镇后全县GDP仍达194亿元。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拉动下,望城县国库收入大幅增长。四年来,全县国库收入年均递增31.5%,比全县GDP平均增幅高出15个百分点(见图1:2006——2009年望城县GDP增长与国库收入增速对比)。通过进一步分析发现,国库收入增长中还有许多非经济因素,如税收体制、政策等因素,对国库收入增长的影响较大。而国库收入主要由税收和非税收入等收入构成,税收增长主要由税率、税基和税收征管情况共同决定,经济增长则主要是通过对税基的作用来影响税收增长,经济增长与国库收入增长之间虽不存在直接的数量对应关系,但县域经济增长是拉动国库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
(二)投资拉动型经济增长对国库收入增长十分突出。投资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力量,投资的规模、增速及结构变动,直接影响国民经济各产业、行业的发展,进而对国库收入产生多重影响。据调查,2006年到2009年望城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549亿元,年均投资总额137亿元,经济的快速增长主要源于投资的不断增长。投资可以带动生产要素集聚,形成新的生产能力,增强资金投向行业的综合实力,进而带动其税收收入增加。首先,从财政收入总量上看,随着全县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增长幅度的逐年攀升,财政收入的基数不断壮大,增长加快。2006年全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90.2亿元,财政总收入9.3亿元,到2009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到177.5亿元,财政总收入达到15亿元(见图2:2006-2009年财政收入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对比)。其次,从具体税种看,税收增长的投资拉动特征更加突出。以房地产行业税收为例,2009年建筑业营业税和房地产营业税两项收入总额为2.1亿元,比2006年增长91%,两项税收当年新增额为4000万元,占当年新增税收总量的61%,税收增幅高居国民经济各行业之首,是投资增长推动行业税收增长的一个典型例证,成为望城县财政收入跨越式增长的重要支撑。
(三)产业结构调整,第二产业成为县域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增长的主导力量。在国民经济的三次产业中,各产业所创税收收入不同,目前我国税收主要来源于第二、三产业。因此,第二、三产业增加值变动对税收收入总量及结构产生重要影响。望城县2006年到2009年三次产业结构数据显示,由2006年的16.7:57.1:26.2调整到2009年的10.2:65.4:24.4(见图3:望城县2006-2009年三次产业结构表)。四年中,一、三产业比重分别下降6.5和1.8个百分点,二产业比重上升8.3个百分点,在“工业兴县、园区兴工”发展方针的指导下,工业主导地位更加突出。2006-2009年,全县工业总产值分别增长36.9%、42%、35.7%和23.8%,年均增长33.9%。2009年,全县工业总产值达302亿元,其中规模工业产值216.6亿元。目前,望城县工业已初步形成了以食品医药、机械制造、有色金属、印刷包装、电力能源为主导的优势产业,2009年其产值分别为37.15、16.18、47.55、6.88和17.94亿元,几大支柱产业共实现财政收入为7.5亿元,工业成为县域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增长的主导力量。
(四) 经济增长对增值税的稳定增长非常明显。增值税是望城县的第一大税种,在税收总量中占比高达35%以上。增值税的税基大体相当于工业增加值和批发零售业增加值,增值税的税基与GDP直接相关,因此经济增长对增值税的影响最为明显和直接。在2006年到2009年的四年时间中,从调查中数据显示,望城县工业持续稳定地保持了两位数增长,随着工业经济的不断壮大,增值税税收逐年不断增加,既壮大了地方财政,又增大了地方经济发展对国家的贡献率。增值税收入规模从2006年的2.6亿元增加到2009年划出五个乡镇后的3.3亿元,按照分税制,四年来县级所得增值税分别为0.6、0.8、0.9、0.8亿元,上划增值税分别为1.9、2.3、2.6、2.5亿元,贡献率逐年增大,四年累计为国家贡献9.3亿元。因此,经济的快速增长对拉动增值税增长发挥了一定作用。
三、存在的不足
(一)经济结构不尽合理。2009年的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为9.3:68.7(其中工业增加值比重51.8): 22。第二产业比重较大,工业主导地位突出,但作为省会城郊县,第三产业比重偏低,以金融、贸易、服务、旅游、物流等为主的第三产业吸纳就业人数较多,对资金和技术要求较高,对环境和资源污染较小,本应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但四年来望城县发展缓慢,难以满足产业间协调的发展要求。“十二五”期间需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持别是现代服务业,迅速提高第三产业在整个县域经济中的比重。
(二)主导产业不够突出。虽然望城县形成了以食品医药、机械制造、有色金属为主导的优势产业,但主导地位还不十分突出,企业之间的关联度仍然不高,尚未形成上、中、下游相互配套的产业链条,产业集群度不高。同时,为工业配套的生产性服务发展也较为滞后。
(三)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大多数企业研发投入较少,研发能力薄弱,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不多,特别是拥有高新技术和核心技术的更少,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四、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的对策
增值税主要来源于二产业,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是推动工业增加值及增值税增长的主要因素。营业税主要来源于三产业,其中房地产业营业税发展相对较快,主要是房地产业投资快速增长所致。企业所得税来源于二、三产业,主要决定于各行业的利润水平,由于适当扩大投资规模可以降低成本,提高利润率,投资增长会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企业所得税的增长;同时因三产业各行业附加值和利润水平相对较高,在目前三产业占比相对较低、服务行业征税难度相对较大的情况下,其企业所得税增速及占比均已超越二产业,即较二产业而言,发展三产业对企业所得税增长的正面影响尤为显著。四年来望城县虽然二、三产业比例逐年提高,但仍以二产业为主导,第三产业发展缓慢(低于GDP平均增速),鉴于三产业大部分行业处于发展起步阶段、具有较大的增收潜力,对扩大税源、增加税收、提高税收增长率意义重大,政府财政应积极扩大对三产业的投资,加快发展第三产业,迈向新一轮的经济大发展。
(一)优化产业结构,明确投资导向。重点加强对食品、机械制造、印刷包装等主导产业、高新产业、现代服务业的财政扶持力度,着力优化完善财税扶持政策,充分发挥财政杠杆作用。激发企业意愿,提高企业分离发展服务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动与一二产业关联紧密、功能互补的现代服务业和商贸、旅游、住宿餐饮业等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全面提升金融保险服务业地位,充分发挥融资、租赁、理财、创业投资等各种综合性金融服务资源,大力开展金融创新,为地方经济提供广泛的金融支持,满足企业发展的资金需求。
(二)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推动农业产业化。继续加大对农业的政策、资金、技术支持力度,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国库部门要发挥自身优势,充分利用支付系统平台,积极开辟农业直补“绿色通道”,重点扶持生态农业、观光农业、体验农业等新型特色农业发展。完善农副产品加工和批发环节的建设,加大农业科技服务力度,根据市场化、规模化、产业化的要求,按照公司+农户的生产方式,促进自主承担市场风险的大型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通过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带动农民增收。
(三)推进产业结构升级,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自主创新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基石。政府相关工作部门要引导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从直接优惠为主转变为直接和间接优惠的综合运用,积极探索设立财政支持自主创新专项资金,出台创业投资风险补偿办法,充分利用财政担保和贷款贴息等有效手段,加大对科技创新、环境保护、节水节能以及促进资源综合利用的投入,积极推进科技和信息服务业发展,加快科技和专利技术在传统产业的成果转化,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四)转变招商引资思路,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地方政府应摈弃以减免税收优惠为吸收外资企业投资的思想,转而注重改善投资、生活环境,提高基础设施水平,以稳定透明的政策制度、公平法治的市场环境、底蕴深厚的城市文化和优秀充足的人才资源作为吸引外资的新优势、新亮点。
参考文献:
[1]夏艳婷“湖南县域经济现状与对策探讨”《现代商贸》2009第7期,82-83页。
[2]闫水延“县域经济调整与金融支持体系建设研究”《农村经济与科技》2009第8期,83-84页。
[3]张丽丽“产业创新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状大”《经济研究导刊》2008第8期,152-153页。
(课题组长:苏小鸽执笔:谭 亮)
关键词:县域经济 产业结构调整 对策
一、县域基本情况
近年来,望城县紧紧抓住“两型社会”配套改革、坚持“融城强县”的发展战略和“工业兴县、园区兴工”的发展方针,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城乡一体化进程,工业经济稳步推进,食品加工、有色金属、能源化工等主导产业取得长足发展,砂石等传统产业得到振兴,工业园区逐渐壮大,农业农村加快发展,科普农业、休闲农业初具规模,古镇建设、观光旅游等第三产业蓬勃发展,取得了较好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促进了全县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2009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194亿元,同比增长15.5%;实现工业总产值276亿元,增长24%;实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77.5亿元,增长25%;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亿元,增长16.5%。实现财政收入15亿元,增长42.9%;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19075元和9339元。县域经济发展突飞猛进,运行良好,经济综合实力连续多年稳居全省三强,成功跻身中部十强、全国百强县行列。
二、国库收入增长特征
望城县国库收入从2006年的9.3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15亿元,国库收入显著增长,收入增长呈以下四方面的特征:
(一)国库收入增速超经济增长特征非常明显。2006-2009年,望城县GDP分别增长15.1%、16.7%、16.1%和16.1%,年均增长16%。2009年,剔除区划调整的乡镇后全县GDP仍达194亿元。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拉动下,望城县国库收入大幅增长。四年来,全县国库收入年均递增31.5%,比全县GDP平均增幅高出15个百分点(见图1:2006——2009年望城县GDP增长与国库收入增速对比)。通过进一步分析发现,国库收入增长中还有许多非经济因素,如税收体制、政策等因素,对国库收入增长的影响较大。而国库收入主要由税收和非税收入等收入构成,税收增长主要由税率、税基和税收征管情况共同决定,经济增长则主要是通过对税基的作用来影响税收增长,经济增长与国库收入增长之间虽不存在直接的数量对应关系,但县域经济增长是拉动国库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
(二)投资拉动型经济增长对国库收入增长十分突出。投资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力量,投资的规模、增速及结构变动,直接影响国民经济各产业、行业的发展,进而对国库收入产生多重影响。据调查,2006年到2009年望城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549亿元,年均投资总额137亿元,经济的快速增长主要源于投资的不断增长。投资可以带动生产要素集聚,形成新的生产能力,增强资金投向行业的综合实力,进而带动其税收收入增加。首先,从财政收入总量上看,随着全县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增长幅度的逐年攀升,财政收入的基数不断壮大,增长加快。2006年全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90.2亿元,财政总收入9.3亿元,到2009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到177.5亿元,财政总收入达到15亿元(见图2:2006-2009年财政收入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对比)。其次,从具体税种看,税收增长的投资拉动特征更加突出。以房地产行业税收为例,2009年建筑业营业税和房地产营业税两项收入总额为2.1亿元,比2006年增长91%,两项税收当年新增额为4000万元,占当年新增税收总量的61%,税收增幅高居国民经济各行业之首,是投资增长推动行业税收增长的一个典型例证,成为望城县财政收入跨越式增长的重要支撑。
(三)产业结构调整,第二产业成为县域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增长的主导力量。在国民经济的三次产业中,各产业所创税收收入不同,目前我国税收主要来源于第二、三产业。因此,第二、三产业增加值变动对税收收入总量及结构产生重要影响。望城县2006年到2009年三次产业结构数据显示,由2006年的16.7:57.1:26.2调整到2009年的10.2:65.4:24.4(见图3:望城县2006-2009年三次产业结构表)。四年中,一、三产业比重分别下降6.5和1.8个百分点,二产业比重上升8.3个百分点,在“工业兴县、园区兴工”发展方针的指导下,工业主导地位更加突出。2006-2009年,全县工业总产值分别增长36.9%、42%、35.7%和23.8%,年均增长33.9%。2009年,全县工业总产值达302亿元,其中规模工业产值216.6亿元。目前,望城县工业已初步形成了以食品医药、机械制造、有色金属、印刷包装、电力能源为主导的优势产业,2009年其产值分别为37.15、16.18、47.55、6.88和17.94亿元,几大支柱产业共实现财政收入为7.5亿元,工业成为县域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增长的主导力量。
(四) 经济增长对增值税的稳定增长非常明显。增值税是望城县的第一大税种,在税收总量中占比高达35%以上。增值税的税基大体相当于工业增加值和批发零售业增加值,增值税的税基与GDP直接相关,因此经济增长对增值税的影响最为明显和直接。在2006年到2009年的四年时间中,从调查中数据显示,望城县工业持续稳定地保持了两位数增长,随着工业经济的不断壮大,增值税税收逐年不断增加,既壮大了地方财政,又增大了地方经济发展对国家的贡献率。增值税收入规模从2006年的2.6亿元增加到2009年划出五个乡镇后的3.3亿元,按照分税制,四年来县级所得增值税分别为0.6、0.8、0.9、0.8亿元,上划增值税分别为1.9、2.3、2.6、2.5亿元,贡献率逐年增大,四年累计为国家贡献9.3亿元。因此,经济的快速增长对拉动增值税增长发挥了一定作用。
三、存在的不足
(一)经济结构不尽合理。2009年的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为9.3:68.7(其中工业增加值比重51.8): 22。第二产业比重较大,工业主导地位突出,但作为省会城郊县,第三产业比重偏低,以金融、贸易、服务、旅游、物流等为主的第三产业吸纳就业人数较多,对资金和技术要求较高,对环境和资源污染较小,本应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但四年来望城县发展缓慢,难以满足产业间协调的发展要求。“十二五”期间需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持别是现代服务业,迅速提高第三产业在整个县域经济中的比重。
(二)主导产业不够突出。虽然望城县形成了以食品医药、机械制造、有色金属为主导的优势产业,但主导地位还不十分突出,企业之间的关联度仍然不高,尚未形成上、中、下游相互配套的产业链条,产业集群度不高。同时,为工业配套的生产性服务发展也较为滞后。
(三)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大多数企业研发投入较少,研发能力薄弱,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不多,特别是拥有高新技术和核心技术的更少,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四、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的对策
增值税主要来源于二产业,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是推动工业增加值及增值税增长的主要因素。营业税主要来源于三产业,其中房地产业营业税发展相对较快,主要是房地产业投资快速增长所致。企业所得税来源于二、三产业,主要决定于各行业的利润水平,由于适当扩大投资规模可以降低成本,提高利润率,投资增长会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企业所得税的增长;同时因三产业各行业附加值和利润水平相对较高,在目前三产业占比相对较低、服务行业征税难度相对较大的情况下,其企业所得税增速及占比均已超越二产业,即较二产业而言,发展三产业对企业所得税增长的正面影响尤为显著。四年来望城县虽然二、三产业比例逐年提高,但仍以二产业为主导,第三产业发展缓慢(低于GDP平均增速),鉴于三产业大部分行业处于发展起步阶段、具有较大的增收潜力,对扩大税源、增加税收、提高税收增长率意义重大,政府财政应积极扩大对三产业的投资,加快发展第三产业,迈向新一轮的经济大发展。
(一)优化产业结构,明确投资导向。重点加强对食品、机械制造、印刷包装等主导产业、高新产业、现代服务业的财政扶持力度,着力优化完善财税扶持政策,充分发挥财政杠杆作用。激发企业意愿,提高企业分离发展服务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动与一二产业关联紧密、功能互补的现代服务业和商贸、旅游、住宿餐饮业等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全面提升金融保险服务业地位,充分发挥融资、租赁、理财、创业投资等各种综合性金融服务资源,大力开展金融创新,为地方经济提供广泛的金融支持,满足企业发展的资金需求。
(二)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推动农业产业化。继续加大对农业的政策、资金、技术支持力度,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国库部门要发挥自身优势,充分利用支付系统平台,积极开辟农业直补“绿色通道”,重点扶持生态农业、观光农业、体验农业等新型特色农业发展。完善农副产品加工和批发环节的建设,加大农业科技服务力度,根据市场化、规模化、产业化的要求,按照公司+农户的生产方式,促进自主承担市场风险的大型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通过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带动农民增收。
(三)推进产业结构升级,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自主创新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基石。政府相关工作部门要引导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从直接优惠为主转变为直接和间接优惠的综合运用,积极探索设立财政支持自主创新专项资金,出台创业投资风险补偿办法,充分利用财政担保和贷款贴息等有效手段,加大对科技创新、环境保护、节水节能以及促进资源综合利用的投入,积极推进科技和信息服务业发展,加快科技和专利技术在传统产业的成果转化,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四)转变招商引资思路,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地方政府应摈弃以减免税收优惠为吸收外资企业投资的思想,转而注重改善投资、生活环境,提高基础设施水平,以稳定透明的政策制度、公平法治的市场环境、底蕴深厚的城市文化和优秀充足的人才资源作为吸引外资的新优势、新亮点。
参考文献:
[1]夏艳婷“湖南县域经济现状与对策探讨”《现代商贸》2009第7期,82-83页。
[2]闫水延“县域经济调整与金融支持体系建设研究”《农村经济与科技》2009第8期,83-84页。
[3]张丽丽“产业创新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状大”《经济研究导刊》2008第8期,152-153页。
(课题组长:苏小鸽执笔:谭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