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初中学生升入高中后,总感到高中语文尤其是文言文学习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如云里雾中,无规律可循,难以掌握,很难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茫然不知所学。传统文化学习处于被动状态,究其原因就是没有掌握初高中语文的衔接规律。为了能更好地使学生完成这一过渡,尽快适应高中语文文言文和传统文化的学习,就需要语文教师多注意初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衔接工作。
关键词:传统;文化;语文;教学
导言: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人文素养包涵以下内容:“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民族精神的精华。在中华民族五千年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它一直熠熠生辉,流芳百世。然而,当今社会,浅文化、俗文化、网络文化充斥人们的生活,传统文化在学生中的地位越来越低,他们对传统文化知之甚少。针对这种现状,《新课标》指出了注重利用传统文化培育学生人文素质是当今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因此语文教学必须渗透传统文化,这具有十分重要的传承意义。
1 语文教学渗透传统文化相结合
高中生由于课业负担和升学的压力,传统文化仅限于文言文浅显学习和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层面,而学生学习又带有很大的片面性和功利性。很少能从中得到传统文化的深刻的教育意义和博大的智慧,只是就考论题,没有欣赏,没有愉悦身心的感觉,更没有为中华民族的瑰宝而感到自豪。相对来说,有的只是枯燥,只是难于理解。教师的教学也因之受制。新课改实施之后,新课标对于传统文化的具体要求,促使教育理念,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都发生了质的变化。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结合被渗透到日常教学的方方面面。应该具体从以下几个层次来更好的做到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结合。
首先,把教材课程资源,日常学习与考试灵活结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积极性,不断提升学生的传统文化修养。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使学生感受中化民族的优秀文化,激发热爱祖国文化瑰寶的情感,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在教会学生熟悉和灵活运用古典文学知识保证考试需要的基础上,能够使学生具有一定的传统文化阅读与写作的能力,能理解、鉴赏文学作品。能阅读浅易文言文,具有一定的语言和文化经典名著名篇的积累和文化底蕴。
其次,要发挥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语文教师必须首先悉心学习古典文化。代表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与灿烂的文学史的经典文化著作《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老子》、《庄子》、《菜根潭》应成为每个语文教师枕头、案边常备必读之书。教师要挖掘教材所蕴涵的传统文化因素。教材所选课文,有古代精典作品,有富有时代气息的新作,传统文化寓于其中。把握教材相关的信息,对学生进行教育,就能达到弘扬传统文化的目的。
第三,广大青年学生是传承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传统文化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使人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养性灵。因为书中有着广阔的世界,书中有着永世不朽的精神,虽然沧海桑田,物换星移,但传统文化的魅力远是新的。所以,要热爱传统文化,阅读撼人心弦的高贵作品,亲灸伟大性灵的教化,吸收超越生老病死的智慧精华,让目光投向更广阔的时空,让心灵沟通过去和未来,已知和未知。
2 培养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热爱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如何培养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热爱传统文化并能够学以致用,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一名语文教师责无旁贷的义务。如何做好这一工作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是深入调查,了解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掌握程度。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我们首先要摸清学生对于中化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熟悉底数,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在小学初中阶段学过国学的学生掌握的程度好一些,而只限于教材上文言文学习的学生存在着诸多的不足。一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够,对此积累性特点认识不够。初中时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和态度明显跟不上高中语文的学习步伐。
二是没有主动探索过自己对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的学习方法。教学是教与学的组合体,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不妨改变一下学生在初中语文学习中的被动地位,来突出一下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参与进来。教师设计一些传统文化学习的主题,如《红楼梦》中的诗词,放手让学生们分组去探讨、去研读、去背诵,去追寻诗语背后的故事,学生会很感兴趣的去做这件事情,一段时间过后,让学生把自己的研究性学习成果在班级晨读中展示出来,并且适当的也可以开一个辩论会。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学习的参与性和积极性,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同时还可以给教师提供一些新的与初中不同的而且是全新的传统文化教学思路和观点。做到了这一点,在高中语文传统文化教学中就可以使得和初中的教和学互相渗透,互为依托,巧妙结合,相得益彰。
再就是学生要养成传统文化学习的习惯,转变语文学习的方式。叶圣陶先生指出“阅读教学之目的,我以为首在使学生养成读书之良好习惯。”但是,有些语文老师还是喜欢逐句讲解文言文的教法,促成了学生被动接受、怠读不思的坏习惯;有些语文老师放不下的“话语霸权”,又滋长了学生盲目接受的坏习惯。因而,语文教师要切实转变传统文化和文言文的教学方式,学生也要切实转变学习方式势在必行。
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的多样教学方法
针对当前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教学的形势及传统文化教育要求,语文教师必须围绕部编教材、新课标、新高考的阅读要求,从教材变化、课标变化、高考试题变化、高一学生变化等方面做好梳理与比较,注意研究我们接收的高一学生的古文阅读达到了什么水平,认真分析达到了我们该怎么办,达不到我们怎么办。只有清楚了学情,传统文化阅读教学才能进行更专业地有效指导。培养学生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热情和情怀,名著导读是必不可少的途径,语文教师要先从整体上梳理了高一高二年级需要阅读的整本书书目,然后以《论语》《诗经》《红楼梦》《三国演义》的阅读为例,给学生们介绍整本书阅读的具体做法。比如《诗经》和《红楼梦》可以以学唱歌曲的方式激学生兴趣;比如《论语》《三国演义》可以以阅读竞赛的方式考查学生掌握情况。“名著导读”的教学应该将课内与课外、必读与选读、精度与略读、阅读与写作、教学与评价相结合,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提高学生名著导读的效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展示出的多样的教学方法,匠心的教学设计一定会使学生对传统文化赞叹不已。
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能使学生尽情遨游传统文化知识的海洋,向书山攀登。要在学好课本知识后,博览群书,在书中读李白的潇洒,读苏轼的豪放,思索鲁迅的冷峻深邃,感味冰心的意切情长。历经苦难的高尔基说:“书籍使我变成了一个幸福的人。”传统文化带给我们最隽永的乐趣,最恒久的动力;带给我们心灵的和平,精神的慰籍。夏夜里,与李白坐在凉席上,听着旷野的风声,追忆着唐朝的月亮。冬夜中,窗外飘着大雪,拥被而坐,倾听着文学大师们忧郁的诉说,倾听过去,触摸现在,叩响未知。
4 结论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结合能够更好的促进教学。就让广大的教师和学生一同畅饮这“源头活水”, 在语文教学中弘扬民族文化,传承民族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全面而深刻地把握好传统文化之根,使学生精神受到圣哲前贤思想的滋养,让学生既学文化,又学做人,语文教学之舟才能在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海洋上吮吸着鲜活的时代气息扬帆远航!
关键词:传统;文化;语文;教学
导言: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人文素养包涵以下内容:“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民族精神的精华。在中华民族五千年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它一直熠熠生辉,流芳百世。然而,当今社会,浅文化、俗文化、网络文化充斥人们的生活,传统文化在学生中的地位越来越低,他们对传统文化知之甚少。针对这种现状,《新课标》指出了注重利用传统文化培育学生人文素质是当今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因此语文教学必须渗透传统文化,这具有十分重要的传承意义。
1 语文教学渗透传统文化相结合
高中生由于课业负担和升学的压力,传统文化仅限于文言文浅显学习和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层面,而学生学习又带有很大的片面性和功利性。很少能从中得到传统文化的深刻的教育意义和博大的智慧,只是就考论题,没有欣赏,没有愉悦身心的感觉,更没有为中华民族的瑰宝而感到自豪。相对来说,有的只是枯燥,只是难于理解。教师的教学也因之受制。新课改实施之后,新课标对于传统文化的具体要求,促使教育理念,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都发生了质的变化。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结合被渗透到日常教学的方方面面。应该具体从以下几个层次来更好的做到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结合。
首先,把教材课程资源,日常学习与考试灵活结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积极性,不断提升学生的传统文化修养。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使学生感受中化民族的优秀文化,激发热爱祖国文化瑰寶的情感,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在教会学生熟悉和灵活运用古典文学知识保证考试需要的基础上,能够使学生具有一定的传统文化阅读与写作的能力,能理解、鉴赏文学作品。能阅读浅易文言文,具有一定的语言和文化经典名著名篇的积累和文化底蕴。
其次,要发挥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语文教师必须首先悉心学习古典文化。代表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与灿烂的文学史的经典文化著作《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老子》、《庄子》、《菜根潭》应成为每个语文教师枕头、案边常备必读之书。教师要挖掘教材所蕴涵的传统文化因素。教材所选课文,有古代精典作品,有富有时代气息的新作,传统文化寓于其中。把握教材相关的信息,对学生进行教育,就能达到弘扬传统文化的目的。
第三,广大青年学生是传承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传统文化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使人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养性灵。因为书中有着广阔的世界,书中有着永世不朽的精神,虽然沧海桑田,物换星移,但传统文化的魅力远是新的。所以,要热爱传统文化,阅读撼人心弦的高贵作品,亲灸伟大性灵的教化,吸收超越生老病死的智慧精华,让目光投向更广阔的时空,让心灵沟通过去和未来,已知和未知。
2 培养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热爱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如何培养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热爱传统文化并能够学以致用,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一名语文教师责无旁贷的义务。如何做好这一工作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是深入调查,了解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掌握程度。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我们首先要摸清学生对于中化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熟悉底数,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在小学初中阶段学过国学的学生掌握的程度好一些,而只限于教材上文言文学习的学生存在着诸多的不足。一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够,对此积累性特点认识不够。初中时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和态度明显跟不上高中语文的学习步伐。
二是没有主动探索过自己对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的学习方法。教学是教与学的组合体,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不妨改变一下学生在初中语文学习中的被动地位,来突出一下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参与进来。教师设计一些传统文化学习的主题,如《红楼梦》中的诗词,放手让学生们分组去探讨、去研读、去背诵,去追寻诗语背后的故事,学生会很感兴趣的去做这件事情,一段时间过后,让学生把自己的研究性学习成果在班级晨读中展示出来,并且适当的也可以开一个辩论会。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学习的参与性和积极性,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同时还可以给教师提供一些新的与初中不同的而且是全新的传统文化教学思路和观点。做到了这一点,在高中语文传统文化教学中就可以使得和初中的教和学互相渗透,互为依托,巧妙结合,相得益彰。
再就是学生要养成传统文化学习的习惯,转变语文学习的方式。叶圣陶先生指出“阅读教学之目的,我以为首在使学生养成读书之良好习惯。”但是,有些语文老师还是喜欢逐句讲解文言文的教法,促成了学生被动接受、怠读不思的坏习惯;有些语文老师放不下的“话语霸权”,又滋长了学生盲目接受的坏习惯。因而,语文教师要切实转变传统文化和文言文的教学方式,学生也要切实转变学习方式势在必行。
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的多样教学方法
针对当前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教学的形势及传统文化教育要求,语文教师必须围绕部编教材、新课标、新高考的阅读要求,从教材变化、课标变化、高考试题变化、高一学生变化等方面做好梳理与比较,注意研究我们接收的高一学生的古文阅读达到了什么水平,认真分析达到了我们该怎么办,达不到我们怎么办。只有清楚了学情,传统文化阅读教学才能进行更专业地有效指导。培养学生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热情和情怀,名著导读是必不可少的途径,语文教师要先从整体上梳理了高一高二年级需要阅读的整本书书目,然后以《论语》《诗经》《红楼梦》《三国演义》的阅读为例,给学生们介绍整本书阅读的具体做法。比如《诗经》和《红楼梦》可以以学唱歌曲的方式激学生兴趣;比如《论语》《三国演义》可以以阅读竞赛的方式考查学生掌握情况。“名著导读”的教学应该将课内与课外、必读与选读、精度与略读、阅读与写作、教学与评价相结合,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提高学生名著导读的效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展示出的多样的教学方法,匠心的教学设计一定会使学生对传统文化赞叹不已。
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能使学生尽情遨游传统文化知识的海洋,向书山攀登。要在学好课本知识后,博览群书,在书中读李白的潇洒,读苏轼的豪放,思索鲁迅的冷峻深邃,感味冰心的意切情长。历经苦难的高尔基说:“书籍使我变成了一个幸福的人。”传统文化带给我们最隽永的乐趣,最恒久的动力;带给我们心灵的和平,精神的慰籍。夏夜里,与李白坐在凉席上,听着旷野的风声,追忆着唐朝的月亮。冬夜中,窗外飘着大雪,拥被而坐,倾听着文学大师们忧郁的诉说,倾听过去,触摸现在,叩响未知。
4 结论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结合能够更好的促进教学。就让广大的教师和学生一同畅饮这“源头活水”, 在语文教学中弘扬民族文化,传承民族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全面而深刻地把握好传统文化之根,使学生精神受到圣哲前贤思想的滋养,让学生既学文化,又学做人,语文教学之舟才能在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海洋上吮吸着鲜活的时代气息扬帆远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