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何谓一堂数学好课,虽然没有确切定义,但有学者与同行提出了许多自己的见解.像安淑华、吴仲和根据美国多种评价数学课的方法,得出应从相关性、联系性、平衡性、有序性、多元性、评价性、创新性、互动性、反思性、公平性、责任性和有效性等12个方面综合评价一堂数学课是否为好课.费玉林认为一堂好课应具有的四个特征:好课有德,好课有效,好课民主和好课求真[1].李宜华在《坚持“六度”标准,构筑理想课堂》一文中指出,构筑理想课堂要坚持课堂教学的整合度和参与度,力求优化教学目标;要坚持课堂教学自由度和亲和度,力求优化教学过程;要坚持课堂教学的练习度和延展度,力求优化教学效果[2].
在一次教研活动中,笔者聆听了几位老师的公开课,教学内容为新浙教版数学七年级(上)§41用字母表示数.同时,笔者结合自己对该课题的数次教学实践,深知作为一线教师要练就一堂好课,除有先进的教学理念和丰富的课堂教学经验外,还往往需要做深“点”上文章.
1 找准“切入点”
切入点就是教师引导学生理解知识的突破口.就一堂课而言,不同的执教者也有不同的切入点,但不同的切入方法就有可能带来不同的教学效果.因此,能否找准最佳的切入点,是一堂课成功与否的基础.
A老师在新课引入时,组织学生唱儿歌《青蛙》.
师:我先唱一遍——
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扑通”一声跳下水;
两只青蛙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扑通”“扑通”(二声)跳下水;
大家会接着往下唱吗?
生:三只青蛙三张嘴,六只眼睛十二条腿,“扑通”“扑通”“扑通”(三声)跳下水;
四只青蛙四张嘴,八只眼睛十六条腿,“扑通”“扑通”“扑通”“扑通”(四声)跳下水;
……
师:如果青蛙n只,那么这首儿歌又该怎么唱呢?
生:n只青蛙n张嘴,2n只眼睛4n条腿,“扑通”“扑通”…… “扑通”(n声)跳下水.(齐唱)
师:你知道这里隐含着什么数学道理吗?
……
唱一首儿歌《青蛙》,借助生活中的实例,寓教于乐,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有趣.这样的引入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更能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欲望,也降低了学生对字母表示数的难度,体会到用字母表示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建构主义教学论原则中明确指出:复杂的学习领域应针对学习者先前的经验和兴趣.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学习才可能是主动的[3].因此,教学中教师能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问题,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也可以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拓展学生的探究空间.
2 挖掘“着力点”
所谓着力点是指教学中需要下猛力的地方.诸如,教学难点如何突破它,处理好它.通常处理教学难点的根本办法是“对症下药”,针对学生学习感到困难的原因,采取适当的措施加以突破.
本节内容看似浅显、平淡,但由于学生由具体的数过渡到用字母表示数,它是学习数学的一个转折点,是认识上的一次飞跃.对于学生来说内容是很抽象的,也是显得较为枯燥的.笔者通过对该内容多次教学,深切体会到学生比较困惑的地方是:习惯看待具体的数那样看待字母,难以理解利用字母表示数时字母的取值范围或表示的不同意义.因此,在教学中,要在引导学生弄清用字母表示数的优越性、任意性、确定性和书写的规范性的基础上,用足够的时间强化新知,使学生形成对“用字母表示数”一节内容的正确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为此,笔者设计了如下习题:
1.下列表述中,字母各表示什么?
(1)买10件衬衣需10s元;
(2)一条高为4 cm的三角形的面积为2l cm2;
(3)底面积为50cm2的长方体的体积为100l cm3.
2.-a一定是负数吗?2a一定比a大吗?
3.你能利用字母表示数来表示下列数学规律(运算法则)吗?
(1)负数的绝对值等于它的相反数;
(2)如图1,a+b是正数,还是负数?
第3题的第(1)小题不少学生写出的答案是|a|=-a,再细读一遍题目,就容易发现错误之处了,原来忽视了a<0这一条件,其实本小题的正确解答应该是若a<0,则|a|=-a.做第(2)小题时,学生变得谨慎起来,慢慢有了处理这种问题的方法.笔者先引导学生重温异号两数相加的运算法则: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接着问a、b分别表示什么数?怎样比较|a|和|b|的大小呢?最后学生自主得出:若a<0,b>0,且|a|>|b|,则a+b<0.
教学中,教师积极引导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通过实践探究,引发学生认知冲突,这样学生获得的知识才印象深刻.
3 捕捉“生长点”
数学教学的根本就在于学生形成自主学习能力,实现不“教”的目的,抓住了这一点,就等于抓住了数学教学的生长点.现代教学论认为: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和策略,使学生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飞跃.
教师若直截了当通过举几个例子让学生感受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虽然学生也理解,但可能感受并不深刻.为加强新旧知识的对比与联系,加深学生对公式和运算律的认识,B老师在合作交流环节中给出如下习题:
1.你能用字母表示如图2所示各图形的面积吗?
2.图3中的字母分别表示什么?请用r,h表示图中罐头的体积(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3.你能利用字母表示数来表示下列数学规律吗?
(1)加法交换律: ;加法结合律: ;乘法交换律: ;乘法结合律: ;分配律: .
(2)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零: ; (3)负数的绝对值大于它本身: ;
(4)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
(5)除以一个数(不等于零),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 ;
(6)任何一个不为0的数与它的倒数的积等于1: .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认为“影响学习的惟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就此进行教学[4].”这就说明在教学中,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是教学成功的有效策略.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针对新的问题,为学生提供新的知识联系的线索和方法,激活原有知识.
4 激活“兴奋点”
所谓兴奋点是指设置在教学过程中那些富有激情,容易对学生产生较强刺激或引起高度重视,能产生强烈共鸣的知识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其经常处于一种探究和冲动之中,教师要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学习时空,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
为了使学生经历操作与思考、通过自己动手实践,用自己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用自己的探索去获取知识.笔者在知识拓展环节给出如下例子:
1.如图4,用棋子按下列方式摆图形,依照此规律,第n个图形比第(n-1)个图形多 枚棋子.
2.思考:你能说一个用下列式子表示结果的实际问题吗?
求棋子数,学生在小学可能接触过.如图5,第n个图形分割成n层,由内往外各层的棋子个数为1,1+3×1,1+3×2,1+3×3,1+3×4,…,1+3(n-1),因为第n个图形比第(n-1)个图形多出的棋子数(即第n个图形第n层的棋子数)为1+3(n-1)=3n-2.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去发现,比较、归纳,并结合图形进行讨论、交流.这样使学生在探索进程中更好地体会字母表示数带来的方便.
新课程倡导学生解决问题多样化,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因此,在教学中真正做到问题让学生去发现,过程让学生去感受,结论让学生自己去总结.只有让学生有效的参与,学生的思维才能活跃起来,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从而使学生更透彻地理解所学知识,切实提高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费玉林.我眼中的一堂好课[J].人民教育,2007,(6):26.
[2] 李宜华.坚持“六度”标准,构筑理想课堂[J].上海教育科研,2008,(9):76.
[3] 张明甡,关文信.新课程理念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施[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 奥苏贝尔等,余星南等译.教育心理学——认知观点[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4.
作者简介:徐骏,男,1978年生,浙江上虞人,中学一级教师,主要从事课堂有效教学和解题教学研究.近年来,发表论文70余篇.
在一次教研活动中,笔者聆听了几位老师的公开课,教学内容为新浙教版数学七年级(上)§41用字母表示数.同时,笔者结合自己对该课题的数次教学实践,深知作为一线教师要练就一堂好课,除有先进的教学理念和丰富的课堂教学经验外,还往往需要做深“点”上文章.
1 找准“切入点”
切入点就是教师引导学生理解知识的突破口.就一堂课而言,不同的执教者也有不同的切入点,但不同的切入方法就有可能带来不同的教学效果.因此,能否找准最佳的切入点,是一堂课成功与否的基础.
A老师在新课引入时,组织学生唱儿歌《青蛙》.
师:我先唱一遍——
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扑通”一声跳下水;
两只青蛙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扑通”“扑通”(二声)跳下水;
大家会接着往下唱吗?
生:三只青蛙三张嘴,六只眼睛十二条腿,“扑通”“扑通”“扑通”(三声)跳下水;
四只青蛙四张嘴,八只眼睛十六条腿,“扑通”“扑通”“扑通”“扑通”(四声)跳下水;
……
师:如果青蛙n只,那么这首儿歌又该怎么唱呢?
生:n只青蛙n张嘴,2n只眼睛4n条腿,“扑通”“扑通”…… “扑通”(n声)跳下水.(齐唱)
师:你知道这里隐含着什么数学道理吗?
……
唱一首儿歌《青蛙》,借助生活中的实例,寓教于乐,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有趣.这样的引入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更能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欲望,也降低了学生对字母表示数的难度,体会到用字母表示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建构主义教学论原则中明确指出:复杂的学习领域应针对学习者先前的经验和兴趣.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学习才可能是主动的[3].因此,教学中教师能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问题,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也可以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拓展学生的探究空间.
2 挖掘“着力点”
所谓着力点是指教学中需要下猛力的地方.诸如,教学难点如何突破它,处理好它.通常处理教学难点的根本办法是“对症下药”,针对学生学习感到困难的原因,采取适当的措施加以突破.
本节内容看似浅显、平淡,但由于学生由具体的数过渡到用字母表示数,它是学习数学的一个转折点,是认识上的一次飞跃.对于学生来说内容是很抽象的,也是显得较为枯燥的.笔者通过对该内容多次教学,深切体会到学生比较困惑的地方是:习惯看待具体的数那样看待字母,难以理解利用字母表示数时字母的取值范围或表示的不同意义.因此,在教学中,要在引导学生弄清用字母表示数的优越性、任意性、确定性和书写的规范性的基础上,用足够的时间强化新知,使学生形成对“用字母表示数”一节内容的正确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为此,笔者设计了如下习题:
1.下列表述中,字母各表示什么?
(1)买10件衬衣需10s元;
(2)一条高为4 cm的三角形的面积为2l cm2;
(3)底面积为50cm2的长方体的体积为100l cm3.
2.-a一定是负数吗?2a一定比a大吗?
3.你能利用字母表示数来表示下列数学规律(运算法则)吗?
(1)负数的绝对值等于它的相反数;
(2)如图1,a+b是正数,还是负数?
第3题的第(1)小题不少学生写出的答案是|a|=-a,再细读一遍题目,就容易发现错误之处了,原来忽视了a<0这一条件,其实本小题的正确解答应该是若a<0,则|a|=-a.做第(2)小题时,学生变得谨慎起来,慢慢有了处理这种问题的方法.笔者先引导学生重温异号两数相加的运算法则: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接着问a、b分别表示什么数?怎样比较|a|和|b|的大小呢?最后学生自主得出:若a<0,b>0,且|a|>|b|,则a+b<0.
教学中,教师积极引导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通过实践探究,引发学生认知冲突,这样学生获得的知识才印象深刻.
3 捕捉“生长点”
数学教学的根本就在于学生形成自主学习能力,实现不“教”的目的,抓住了这一点,就等于抓住了数学教学的生长点.现代教学论认为: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和策略,使学生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飞跃.
教师若直截了当通过举几个例子让学生感受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虽然学生也理解,但可能感受并不深刻.为加强新旧知识的对比与联系,加深学生对公式和运算律的认识,B老师在合作交流环节中给出如下习题:
1.你能用字母表示如图2所示各图形的面积吗?
2.图3中的字母分别表示什么?请用r,h表示图中罐头的体积(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3.你能利用字母表示数来表示下列数学规律吗?
(1)加法交换律: ;加法结合律: ;乘法交换律: ;乘法结合律: ;分配律: .
(2)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零: ; (3)负数的绝对值大于它本身: ;
(4)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
(5)除以一个数(不等于零),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 ;
(6)任何一个不为0的数与它的倒数的积等于1: .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认为“影响学习的惟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就此进行教学[4].”这就说明在教学中,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是教学成功的有效策略.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针对新的问题,为学生提供新的知识联系的线索和方法,激活原有知识.
4 激活“兴奋点”
所谓兴奋点是指设置在教学过程中那些富有激情,容易对学生产生较强刺激或引起高度重视,能产生强烈共鸣的知识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其经常处于一种探究和冲动之中,教师要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学习时空,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
为了使学生经历操作与思考、通过自己动手实践,用自己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用自己的探索去获取知识.笔者在知识拓展环节给出如下例子:
1.如图4,用棋子按下列方式摆图形,依照此规律,第n个图形比第(n-1)个图形多 枚棋子.
2.思考:你能说一个用下列式子表示结果的实际问题吗?
求棋子数,学生在小学可能接触过.如图5,第n个图形分割成n层,由内往外各层的棋子个数为1,1+3×1,1+3×2,1+3×3,1+3×4,…,1+3(n-1),因为第n个图形比第(n-1)个图形多出的棋子数(即第n个图形第n层的棋子数)为1+3(n-1)=3n-2.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去发现,比较、归纳,并结合图形进行讨论、交流.这样使学生在探索进程中更好地体会字母表示数带来的方便.
新课程倡导学生解决问题多样化,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因此,在教学中真正做到问题让学生去发现,过程让学生去感受,结论让学生自己去总结.只有让学生有效的参与,学生的思维才能活跃起来,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从而使学生更透彻地理解所学知识,切实提高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费玉林.我眼中的一堂好课[J].人民教育,2007,(6):26.
[2] 李宜华.坚持“六度”标准,构筑理想课堂[J].上海教育科研,2008,(9):76.
[3] 张明甡,关文信.新课程理念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施[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 奥苏贝尔等,余星南等译.教育心理学——认知观点[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4.
作者简介:徐骏,男,1978年生,浙江上虞人,中学一级教师,主要从事课堂有效教学和解题教学研究.近年来,发表论文7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