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字阐释引出的思考

来源 :美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bc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八月份在扬州举办“第七届汉语言文字学高级研讨班”,承蒙北师大诸先生邀请,我去讲了讲汉字阐释的问题。所见场面实实在在是“盛况空前”,讲台是扬州大学的剧场,场下坐着三四百听众,聚精会神。在中文学科中,语言文字理论性强,趣味性少,一向偏冷,怎么突然火爆了呢?经询问,其实并不突然,只是因为我少见多怪。据主办方王立军先生说,这几年学员一直很多,不断上升。清华大学文科规模太小,中文系一届就二十人上下,开课时常常有一半还在海外交换留学,所以“必修”的人很有限,加上外系选修,能有三四十人选课就是挺大的规模了。见到这个阵势,才真切感受到这个学科的繁荣昌盛。当然,最重要的原因是北师大与扬州大学策划组织得好,配合得好!
  我以《老子》中“绝巧弃利,盗贼无有”几个字为例,讲了汉字阐释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学员很有兴趣,最后半个小时自由提问,问题成堆,其中有两位学员对“有”的阐释还有疑问,本可以把问题引向深入,可惜当时没有太多时间做详细的解释。
  “有”见于《说文》,我当时为了少牵涉不必要的纠缠,没有引用全文。告诉学员,《说文》的“有,不宜有也。从月又声”的阐释有问题,是根据讹变字形所做的錯误阐释。战国文字中“肉”与“月”形体相近,但有区别。“肉”字四笔,作:(包山楚简255号);“月”字三笔,作:(包山楚简41号)。

“有”字古文字作:


  (金文,大盂鼎,集成2837) (金文,免簋,集成4240)
  (郭店简·成之闻之·简7) (清华简·越公其事·简75)
  所以“有”字是从又从肉,又亦声。也就是说,一手持肉表示富有。《小雅·鱼丽》:“鱼丽于罶,鰋鲤,君子有酒,旨且有。”又是鱼又是酒,确实“有”!
  从文字构形学上说,这是一个早已解决了的问题;从文字的发展来看,许慎确实说错了。对此,有学员还有所质疑:《说文》所说“有”为“不宜有”是有所依据的,古书中有例证。这个问题算不得一个好问题,但有其价值。从负面来说,把简单问题复杂化了;从正面来说,这就把汉字阐释问题引向了深入。
  所谓文献证据,确实有,许慎自己就用到了:
  ,不宜有也。《春秋传》曰:“日月有食之。”从月又声。
  许慎等经师认为有日食等天象是不宜有的现象,“日月有食之”中的“有”就是“不宜有”,这显然是望文生训。《公羊传》就不这么认为,说“有”表达的是有所疑、不确定之类的意思,同样也没有什么证据。动词前面加“有”,没有实际意义,我们今天还常说“有劳”“有请”,如果按照《说文》的说法,“有请”岂不成了不宜请?对这类虚词的理解,我们不能相信两千多年前经师们的随文释义、自我表达,最好是多听听语法学家们的意见。
  “肉”字还有更古老的写法,与“夕”也发生了类似的纠缠,可以作为“有”字阐释的旁证。
  (肉,合18250) (膏,合15062)
  (夕,合34361) (夙,合15357)
  甲骨文的“多”字作:(合16)、(合16013),显然是摞起来的两块肉。农耕时代的主食是谷物,肉食是奢侈品,“有”与“多”本义都是富有,以肉表达,很合乎实际。
  《说文》对“多”的解释是:
  ,重也。从重夕。夕者,相绎也,故为多。重夕为多,重日为叠。,古文多。
  因为把“肉”当作了“夕”,所以就弄出了如此莫名其妙的阐释,与“有”的阐释一样,令人一头雾水,不过,所列古文保留了古老的构形,还是很有价值。
  甲骨文中确实有“重夕”的字:
  (合22093):丙午,卜,侑岁于父丁羊。
  从用法上看,与“多”不会是同一个字。
  以上对于搞文字研究的学者来说都是常识,似乎是“毋庸置疑”,但问题也不能如此简单化处理。汉字阐释本来就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如下几个方面我们都得关注到。
  第一,我们要理解古人的难处。
  许慎虽然比起我们来,算是去古未远,但比起文字的起源来,去古实在太远!他没有见过甲骨文,所见西周金文也极其有限,材料受到很大的限制。其理论就是前人概括的六书,在当时可以说是很了不起,但毕竟有其系统性缺陷。用我们今天所见的材料和理论来审视两千多年前许慎的成果,必然会发现很多“错误”!
  历史上的《说文》研究分为两极:一种是奉其为圭臬,种种矛盾龃龉,设法弥合;一种是利用新材料证谬,把《说文》说得一无是处。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学问,《说文》立在那个时代文字研究的最高颠,统治学坛两千多年,影响至今,何其伟大。今人思考的应该是如何做出这个时代的学问,我们既不能故步自封,也不能以比许慎“高明”而沾沾自喜,得意扬扬。
  第二,对新造理据要包容。
  不论是什么样的阐释,都是文化表达,从思想史上看,都有其价值。
  许慎说“有”是“不宜有”,从文字学与语言学上看都不对,但对于汉代思想文化的表达,恰到好处。天人感应,日食是天在警告,君德有亏。君德有亏,当然不宜有。在专制专权的时代,没人能管得了天子,弄出个他的老子“天”来吓唬吓唬,是一种有效的约束。
  鬼神是虚构的,那么多人相信;文学是虚构的,那么多人享受。历史都“戏说”了,为什么文字就不能虚构阐释,旧瓶新酒,借尸还魂,供大家一乐呢?如果我们的定位就是戏说汉字,与学术无关,这么做确实无可厚非。事实上,这种非学术的汉字阐释比学术研究要早得多!我们不能把汉字中的一切都“学术化”,只需分清学术与戏说的界限,大道朝天,各走两边!
  第三,汉字阐释本身有其不确定性。
  汉字阐释的核心是字形与意义之间的联系,说到底,就是依托一定的证据,逆推古人的思维过程。时代遥远,证据有限;联系复杂,途径多端;古人已死,不能起而问之。这就注定简单的谁都懂,复杂的谁都说不定,这也就是为什么严谨的学者远离汉字阐释的原因。一个“天”字,王国维说 、 是象形字, 是指事字, 是会意字。大师如王国维,文字简单如“天”,尚且如此纷繁,何况其他。
  第四,文字阐释理论的贫乏。
  古文字考释已经形成一套学科规矩,汉字学也有其理论体系,汉字阐释的理论建设相对贫乏。入门的门槛很低,造出来的很多是假冒伪劣,连个质监局都没有,混乱是必然。在这种混乱中,劣币驱逐良币,谁说得越不靠谱越能引发人们的好奇,学术哪里比得过“戏说”的“钱途”!在这种环境下,让没有受过充分学术训练的人判断“有”字阐释的是非,确实不易。
  我们该怎么做?我们有包容“戏说”的心胸,但也有坚持学术的底线。
  这学期面向人文、社科、新闻三个学院新生开设“汉字与中国文化”课,也盛况了,八十人的课容量不够了,换教室了。我深感责任重大,但愿给予同学们的不仅仅是一番东拉西扯的热闹,而是学理的思考与学术的引导。我努力!
其他文献
多少个春秋在这一派山水中流转?又有多少的心事在这一派山水中安放?岁月是一坯一坯积下的土,凝成满山的清幽。山水在风云变化里变得深沉,默默如愚者无言。  年幼的我初入愚山,带着登顶的希望。任何一个热血的少年走进一座山,就如闯入一幅春山水墨图,眼里只有山顶,却不曾顾及画中暗藏的漫漫山路。山里的世界不同于父母伙伴围绕的温暖人间。没有尽头的青石小路,只有依靠自己的双脚走过。春光恣意地倾洒,两旁的花草在阳光里
期刊
我喜欢你,205的老太太。老太太中最热衷歌舞并且最爱组织活动的就是她了。在她的鼓励之下,我曾经参加过五次大小不同的比赛和演出,获得了一些奖杯、奖牌和荣誉证书。  可是,我讨厌你。活动总是被印度人和越南人拔得头筹。我们最好的成绩也只是第二名,实在有点遗憾。也许我搬出“友谊第一,比赛第二”这句话显得俗套,可是事实就是这样。不过,能在舞台上展示自己的同时也看到他人的风采,也是一件美事。  我喜欢你,11
期刊
孤独之前是迷茫,孤独之后是成长。  ——题记  路灯下,她满眼泪水,肆意无声地流淌,声势浩荡,几乎将它淹没。冷风吹啊吹,拂过她苍白的脸庞和晶莹的泪痕。她摸索着前方的道路,多少尘封的悲伤藏在了黑夜里。月光中,女孩空洞的双眼写满了痛苦与茫然。她那孤独的背影渐行渐远,只留下模糊的痕迹。    “看,又是那个女生!”“就是那个天天去跑步的女生?”“对!我还看见她六点就回教室学习了。”“那么勤奋啊……”每次
期刊
“我有血肉吗  我拥有烟花吗  你想看看我的骨头吗  你的头发也是草莓味的吗  我也能天马行空在大海里不眨眼睛吗  我可以活在你的世界里吗?”  凌晨两点的夜晚,我一个人坐在冰凉的阳台地板上,将两条腿悬挂在栏杆之外。面对深邃静谧的夜空,轻声吟诵这首当初你写给我的告白情诗。  现在回想起来,你仍是那副文绉绉的样子,总是抱着一本诗集,张口闭口都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那时的你每天都会在没有横线的白纸
期刊
我要讲一个故事,一个没有开头,也没有结局的故事。  极花,类似于青海的冬虫夏草,也就是一种虫子,长得和青虫一个模样,但颜色是褐色,有十六只腿。它们叫毛拉。毛拉一到冬天就钻进土里休眠,开春后,别的休眠虫子脱皮为蛹,破蛹成蛾,毛拉却身上长了草。草抽出茎四五指高,绣一个蕾苞,形状像小儿的拳头,先是紫颜色,开放后变成蓝色。它们叫拳芽花,是这个村子里最重要的物产。随着人们疯狂挖采极花的风潮不断蔓延开来,本就
期刊
茱萸,生于1987年。诗人,哲学博士,兼事批评与随笔写作。出版《花神引》《炉端谐律》《仪式的焦唇》《浆果与流转之诗》《千朵集》等作品、论著及编选约十种,发表诗学研究论文多篇。曾赴日本东京大学文学部访学。诗作被译为英、日、俄、法等多国语言,并取得美国亨利·鲁斯基金会华语诗歌创作及翻译奖金。获全国青年作家年度表现奖、江苏省紫金山文学奖、《星星》年度诗人奖等文学奖项,参加《诗刊》社第三十一届“青春诗会”
期刊
我出生在南方的一个小镇上。  小镇不大,空闲时骑上自行车,四十分钟就能绕上一圈了。我最喜欢在天边一片残阳之时,骑着自行车,漫无目的地乱窜。至于去哪儿,管它呢!迎着微醺的晚风,把沿途的旖旎风光都纳入眼里。对了,忘了说,这里是一个温柔的水乡,无论是这里的人还是景,甚至是语言,无不流露出丝丝江南特有的婉约美。  小镇上有许多小巷,我从小便在这些小巷中穿梭。众多小巷看似错综复杂,其实条条相通。小时候因为孩
期刊
历史上有四位馆陶公主,三位馆陶王, 除去刘嫖有“名气”,其他几人加在一起,在资料中不过区区几行字。所以当地人甚是引以为荣,他们用骄傲的口气说,没有馆陶公主(刘嫖),就没有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刘彻,此话一出,引起同行的年轻作家一阵唏嘘,唯我一人不以为然。身为古赵之子民,我不愿意提“金屋藏娇”和“纸上谈兵”,虽然没有曲周之地不唱《苏三起解》、山东不喊“大哥”那样的禁忌,可毕竟刘嫖助推刘彻坐上龙椅的手段令人
期刊
爷爷是一名老木匠,不过那是以前的事了。现在,爷爷在老街上经营一家竹伞店。  店面不大,十来平米,散着淡淡的竹香。门口总是撑着一把细骨绢布竹伞,不管晴雨。隔几天,伞面换个颜色花样,但总脱不了水墨画的影子。店里虽请了伙计帮忙,但爷爷制伞却总是亲力亲为。每次我前去拜访,总看他不是在辟竹批篾,就是在烘熏裱糊,亦或是坐在窗前,细细地扎着伞架。  去的次数多了,虽不曾刻意了解,但也渐渐熟知了竹伞制作的繁琐过程
期刊
一张户口页  眼前这个长着一张红扑扑苹果形圆脸的女孩二十岁出头,她是亲密无间地挽着她的如意郎君来找我这个户籍民警的。最近几天,她一直纏着我,央求我给她出主意,因为她要上民政部门登记结婚,而在登记之前,需要提供户口簿等资料。但那个要命的有着烫金字体封面的泥巴色户口簿却被她母亲藏了起来——这等于扼杀了这个女孩想要尽快结婚的念头——她母亲坚决反对她跟这个穷小子的这桩婚事!  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居然还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