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城怕是孤独了几百年了。
青城应该是有故事的,不论令人神往的传说,还是感喟不止的历史记载,千年了,就是一本万言书,也该写满了。
这是个偏居一隅的小镇,却有着煊赫的历史,它曾是古丝绸之路上的水旱码头和商贸中心,在1000年前的唐朝,就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青城不远,在甘肃榆中县北部,距离兰州城也只有90公里。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与其他古镇相比,青城显得简陋而又冷寂,它甚至没有一个门关,更别提什么显著的标志了。
顶着烈日,走在街巷窄窄、硬硬的石板路上,留不下一丝足迹,却隐约听见沉重的脚步声。沿着石板路刚走出几百米,在毛坯土墙的掩映下,一个挂着“重点保护民居”的四合院显露了出来。四合院大门的门楣和边框,是极其细致、精美的砖雕和木刻。推开了这扇记录历史信息的门,如同唤醒了一段远逝的记忆。迎面是一面2米多高、1.5米左右见宽的石雕照壁。照壁斑驳了,但是,石雕刻画的景物异常清晰。画面上,在古木、雕栏映衬下,有五个栩栩如生的人物,一个昂着头的教书先生、两个潜心学习的孩童,还有一个坐着太师椅怡然自得的老翁和一个侧目转向孩童的老妪。人物表情的刻画、服饰和胡须的雕琢,无不精细入神,让人称奇。从大门和照壁上,依稀可以看到主人家曾经的富庶和兴盛。
青城被誉为“中国水烟之乡”。水烟业的兴起、鼎盛,推动了古青城的发展。古青城曾经商贾云集,人才荟萃,教育发达,文化兴盛……
走在古镇里,徜徉在陈旧的古建筑中,意识似乎游离了,感觉恍若隔世。几百年,甚或上千年前,古镇究竟应该是个什么样子?我想,肯定离不开嘈杂的市井声,也少不了朗朗的读书声,还应该有商旅西去东来的驼铃声,更少不了士兵戎装待戈操练的声音……
据记载,青城又叫“一条城”,是古来军事要冲。唐朝时,在此筑有龙沟堡,始为旧城,为何以龙沟称之,恐不可考,但是,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后来,北宋年间,众所周知的西夏王李元昊叛乱,时任秦州刺史的宋朝大将狄青为防止西夏入侵,凭借黄河天险,在龙沟堡的基础上增筑了新城。
在我的印象里,宋朝是一个极为懦弱、萎靡不振、没有骨气的朝代,但是,却不乏有骨气和胆略的名将,狄青就是—个。狄青,字汉臣,北宋汾州西河人,出身贫寒,被誉为冷兵器时代的十大勇将。
就是这样一个国之栋梁,却被视为朝廷的眼中钉、肉中刺,最终含冤而死,让人嗟叹不已。
狄青生不逢时,若在鼎盛的汉武帝和唐太宗的年代,决不至于此。一个人的命运往往和时事的变迁、国家的命运、时代的发展密不可分,通过个人努力获得成功,离不开一个开明的时代,一整套公平、公正的机制。
青城得名跟狄青有关。因为狄青筑的新城东西长、南北狭,故称“一条城”,后来,为了纪念狄青,人们将“一条城”改名为“青城”。一代名将,生前不能享受到的礼遇,后世,老百姓给予了加倍补偿。在大是大非面前,历史的评判终将是公平、正义的。
历史的长河里,总会上演一出出悲喜剧,从辩证的角度来说,悲中可能蕴含着喜,喜往往跟悲密不可分,青城正是这样。随着历史的变迁,青城不可避免地衰落了。随着军事要冲地位的改变,青城逐渐落寞了。少了经济因素的支撑,人们选择了更加有利于自身和家族发展、更加有利于财富积累的地方。远离了财富中心,青城也就远离了许多人的视野。古城得以保护可能就在于此,少了车水马龙,少了人为的折腾,文化遗产也就幸存了下来,得以示人。
曾经落寞的青城,这颗古丝绸之路上的明珠,如今是丰腴的。在古镇,保存有高氏祠堂、青城书院、城隍庙、罗家大院等一批古建筑群。在高氏祠堂,挂有“进士”牌匾的高大宽敞的门厅里,隐约可见雕梁画栋的奢华,其规格和工艺让人叹为观止。更令人可喜的是,还有49处古民居四合院散落在古镇,如同颗颗明珠点缀着青城,散发着耀眼迷人的光芒。
青城有个特点,百姓们就住在古建筑旁,和这些“宝贝”们和谐相处着。设想一下,当你踱着方步迈出家门,一扭身就置身于大片古建筑群中,是多么美妙的一件事啊!
偶然间,我还发现了古镇路边的一个小菜铺,菜铺里除了摆有各式蔬菜外,最显眼的就是墙上挂满了主人绘制的水墨画。虽然镇里少见衣衫光鲜者,想必这里的人们并不富裕,但是,在精神上,他们是富足的。
参观青城书院时,我在墙壁上看见了残存的最高指示。工作人员说:“就因为这些语录,面临灭顶之灾的书院得以幸免。”这不由让人有种万幸之后而后怕的感覺。
和一段文字记述相比,一座建筑记载的内容要丰富和生动得多,悠久的历史,是需要这些建筑来支撑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真要感谢青城,感谢民风淳朴的青城人,给世人留下了如此珍贵无比的文化遗产。
一路走来,一路品味着。许多原以为不朽的东西速朽了,一些不被人关注的东西得到了永生,这就是青城带给我的感悟。
青城,—个令人神往的地方。
青城应该是有故事的,不论令人神往的传说,还是感喟不止的历史记载,千年了,就是一本万言书,也该写满了。
这是个偏居一隅的小镇,却有着煊赫的历史,它曾是古丝绸之路上的水旱码头和商贸中心,在1000年前的唐朝,就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青城不远,在甘肃榆中县北部,距离兰州城也只有90公里。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与其他古镇相比,青城显得简陋而又冷寂,它甚至没有一个门关,更别提什么显著的标志了。
顶着烈日,走在街巷窄窄、硬硬的石板路上,留不下一丝足迹,却隐约听见沉重的脚步声。沿着石板路刚走出几百米,在毛坯土墙的掩映下,一个挂着“重点保护民居”的四合院显露了出来。四合院大门的门楣和边框,是极其细致、精美的砖雕和木刻。推开了这扇记录历史信息的门,如同唤醒了一段远逝的记忆。迎面是一面2米多高、1.5米左右见宽的石雕照壁。照壁斑驳了,但是,石雕刻画的景物异常清晰。画面上,在古木、雕栏映衬下,有五个栩栩如生的人物,一个昂着头的教书先生、两个潜心学习的孩童,还有一个坐着太师椅怡然自得的老翁和一个侧目转向孩童的老妪。人物表情的刻画、服饰和胡须的雕琢,无不精细入神,让人称奇。从大门和照壁上,依稀可以看到主人家曾经的富庶和兴盛。
青城被誉为“中国水烟之乡”。水烟业的兴起、鼎盛,推动了古青城的发展。古青城曾经商贾云集,人才荟萃,教育发达,文化兴盛……
走在古镇里,徜徉在陈旧的古建筑中,意识似乎游离了,感觉恍若隔世。几百年,甚或上千年前,古镇究竟应该是个什么样子?我想,肯定离不开嘈杂的市井声,也少不了朗朗的读书声,还应该有商旅西去东来的驼铃声,更少不了士兵戎装待戈操练的声音……
据记载,青城又叫“一条城”,是古来军事要冲。唐朝时,在此筑有龙沟堡,始为旧城,为何以龙沟称之,恐不可考,但是,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后来,北宋年间,众所周知的西夏王李元昊叛乱,时任秦州刺史的宋朝大将狄青为防止西夏入侵,凭借黄河天险,在龙沟堡的基础上增筑了新城。
在我的印象里,宋朝是一个极为懦弱、萎靡不振、没有骨气的朝代,但是,却不乏有骨气和胆略的名将,狄青就是—个。狄青,字汉臣,北宋汾州西河人,出身贫寒,被誉为冷兵器时代的十大勇将。
就是这样一个国之栋梁,却被视为朝廷的眼中钉、肉中刺,最终含冤而死,让人嗟叹不已。
狄青生不逢时,若在鼎盛的汉武帝和唐太宗的年代,决不至于此。一个人的命运往往和时事的变迁、国家的命运、时代的发展密不可分,通过个人努力获得成功,离不开一个开明的时代,一整套公平、公正的机制。
青城得名跟狄青有关。因为狄青筑的新城东西长、南北狭,故称“一条城”,后来,为了纪念狄青,人们将“一条城”改名为“青城”。一代名将,生前不能享受到的礼遇,后世,老百姓给予了加倍补偿。在大是大非面前,历史的评判终将是公平、正义的。
历史的长河里,总会上演一出出悲喜剧,从辩证的角度来说,悲中可能蕴含着喜,喜往往跟悲密不可分,青城正是这样。随着历史的变迁,青城不可避免地衰落了。随着军事要冲地位的改变,青城逐渐落寞了。少了经济因素的支撑,人们选择了更加有利于自身和家族发展、更加有利于财富积累的地方。远离了财富中心,青城也就远离了许多人的视野。古城得以保护可能就在于此,少了车水马龙,少了人为的折腾,文化遗产也就幸存了下来,得以示人。
曾经落寞的青城,这颗古丝绸之路上的明珠,如今是丰腴的。在古镇,保存有高氏祠堂、青城书院、城隍庙、罗家大院等一批古建筑群。在高氏祠堂,挂有“进士”牌匾的高大宽敞的门厅里,隐约可见雕梁画栋的奢华,其规格和工艺让人叹为观止。更令人可喜的是,还有49处古民居四合院散落在古镇,如同颗颗明珠点缀着青城,散发着耀眼迷人的光芒。
青城有个特点,百姓们就住在古建筑旁,和这些“宝贝”们和谐相处着。设想一下,当你踱着方步迈出家门,一扭身就置身于大片古建筑群中,是多么美妙的一件事啊!
偶然间,我还发现了古镇路边的一个小菜铺,菜铺里除了摆有各式蔬菜外,最显眼的就是墙上挂满了主人绘制的水墨画。虽然镇里少见衣衫光鲜者,想必这里的人们并不富裕,但是,在精神上,他们是富足的。
参观青城书院时,我在墙壁上看见了残存的最高指示。工作人员说:“就因为这些语录,面临灭顶之灾的书院得以幸免。”这不由让人有种万幸之后而后怕的感覺。
和一段文字记述相比,一座建筑记载的内容要丰富和生动得多,悠久的历史,是需要这些建筑来支撑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真要感谢青城,感谢民风淳朴的青城人,给世人留下了如此珍贵无比的文化遗产。
一路走来,一路品味着。许多原以为不朽的东西速朽了,一些不被人关注的东西得到了永生,这就是青城带给我的感悟。
青城,—个令人神往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