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观察是指在一定的目的和任务支配下,按照一定的计划进行的。观察的目标越明确,任务越具体,观察也就越有效果。并不是漫不经心地随便看看就能奏效的。而观察的目的,是通过有意注意来实现的,有意注意是进入观察的大门,一切客观事物都要通过有意注意这座大门,才能进入人的大脑。因此,我们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就必须针对每一次观察的目的来指导。要指导学生多次观察,长期坚持,并且要学生保持稳定、持久的有意注意。而中学生在学习化学时往往缺乏观察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只有培养较强的观察能力,才能学好化学。
怎样才能有目的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呢?我在教学中得到了一些启示,总结出了如下看法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注重观察目标,有目的的选择观察对象。
在观察过程中,人不可能同时对所有的事物感知,往往把感知的对象集中在少数事物上,也就是说知觉具有选择性。根据知觉的这一特性,必须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目的,让学生围绕目的,主动地选择感知的事物进行观察,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感受性,思维也才能清晰准确。
例如,在做“高锰酸钾制取氧气”这一实验,目的是要让学生知道加热固态高锰酸钾,会有气态的氧气生成这一化学变化,而化学变化的本质是有新的物质生成。因此,要引导学生把观察的重点放在:(1)加热前高锰酸钾的状态;(2)加热后的生成物的状态,从而使学生知道加热固态高锰酸钾,会有气态的氧气生成这一现象。
又如,我们在做二氧化碳性质的实验时,我们让学生分别观察,将二氧化碳气体通入纯净的水和澄清的石灰水中所发生的现象,学生通过仔细后发现:当二氧化碳气体通入纯净的水中时,看不见纯净的水溶液又什么变化,而当二氧化碳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澄清的石灰水溶液却变浑浊了。这些现象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学生通过观察发现了这些现象,使我们通过这些现象引导学生掌握二氧化碳的一些性质:二氧化碳气体通入纯净的水,生成了易溶于水的物质——碳酸,因为碳酸易溶于水,所以我们看不出溶液有什么变化;而二氧化碳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生成了不易溶于水的物质——碳酸钙,所以我们就看见溶液变浑浊了。所有这些,都是学生通过有目的的观察得到的结果。
二、注重观察程序,培养学生全面观察事物的目的。
观察的全面性是指通过观察能获得事物的全貌以及各部分之间的联系。这就必须根据观察的目的,遵循观察对象的内在规律,确定观察程序,有计划、有步骤地观察,若马虎粗心,随心所欲,所获得的知识就可能是局部的,支离破碎的。
对化学实验的观察一般按下列顺序进行:(1)观察装置图,选择所用的仪器,了解它们的用途和用法;(2)观察反应物的颜色、状态;(3)注意反应发生的条件,同时注意观察发生的现象;(4)观察反应后生成物的颜色、状态等。
注意,我们在观察时,要依次进行,不遗漏。实践证明,注重观察程序对培养学生观察的全面性确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三、抓住事物特征,培养学生观察的精确性。
事物的特征是事物本质的外部表现,善于抓住事物的特征是认识事物本质的关键。观察的精确性表现在,不只满足于了解事物的全貌,更重要的是精确地把握事物的特征,认识事物的本质。所以,揭示事物本质特征的过程,也就是培养学生观察精确性的过程。
比如,物质燃烧必须具备相应的条件,同时也表现出不同的特征,有的物体在空气中就能燃烧,有的物体却要有特定条件才可以燃烧;例如,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而在氧气中却迅速燃烧,这是什么原因呢?我们在指导学生做实验时,就要让学生认真的观察。最后使学生知道:之所以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却能在氧气中燃烧就是因为具备了下面的条件:(1)必须有充足和较纯净氧气,(2)必须与氧气充分接触,(3)必须达到一定的温度。而且,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时候反应特别剧烈,发生的现象是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热量,生成黑色固体。而碳在空气中就可以燃烧,只是燃烧时发出红光,它在氧气中燃烧非常剧烈,燃烧时发出耀眼的白光。这些都需要我们去认真观察,才能看到这些现象。
另外,在通常情况下,气体燃烧时产生火焰,固体燃烧时产生火星或火花。而硫在通常状况下是固体,可是,它在空气中燃烧时为什么产生火焰而不产生火星呢?我们只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硫燃烧的特征就能把握其中的奥妙。
原来燃烧时,固态硫先液化后气化,因此硫蒸气在空气中燃烧时产生淡蓝色火焰也就不足为奇了。
所以,我们在观察化学反应时,往往要注意观察反应时有无气体生成,有无沉淀生成或者有无什么气味等。
总之,在学习化学时,一定要认真、仔细、有目的进行的观察,才能更深刻的了解各物质之间的联系和变化,才能了解到化学反应时产生的现象和结果,才能学好化学。
怎样才能有目的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呢?我在教学中得到了一些启示,总结出了如下看法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注重观察目标,有目的的选择观察对象。
在观察过程中,人不可能同时对所有的事物感知,往往把感知的对象集中在少数事物上,也就是说知觉具有选择性。根据知觉的这一特性,必须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目的,让学生围绕目的,主动地选择感知的事物进行观察,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感受性,思维也才能清晰准确。
例如,在做“高锰酸钾制取氧气”这一实验,目的是要让学生知道加热固态高锰酸钾,会有气态的氧气生成这一化学变化,而化学变化的本质是有新的物质生成。因此,要引导学生把观察的重点放在:(1)加热前高锰酸钾的状态;(2)加热后的生成物的状态,从而使学生知道加热固态高锰酸钾,会有气态的氧气生成这一现象。
又如,我们在做二氧化碳性质的实验时,我们让学生分别观察,将二氧化碳气体通入纯净的水和澄清的石灰水中所发生的现象,学生通过仔细后发现:当二氧化碳气体通入纯净的水中时,看不见纯净的水溶液又什么变化,而当二氧化碳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澄清的石灰水溶液却变浑浊了。这些现象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学生通过观察发现了这些现象,使我们通过这些现象引导学生掌握二氧化碳的一些性质:二氧化碳气体通入纯净的水,生成了易溶于水的物质——碳酸,因为碳酸易溶于水,所以我们看不出溶液有什么变化;而二氧化碳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生成了不易溶于水的物质——碳酸钙,所以我们就看见溶液变浑浊了。所有这些,都是学生通过有目的的观察得到的结果。
二、注重观察程序,培养学生全面观察事物的目的。
观察的全面性是指通过观察能获得事物的全貌以及各部分之间的联系。这就必须根据观察的目的,遵循观察对象的内在规律,确定观察程序,有计划、有步骤地观察,若马虎粗心,随心所欲,所获得的知识就可能是局部的,支离破碎的。
对化学实验的观察一般按下列顺序进行:(1)观察装置图,选择所用的仪器,了解它们的用途和用法;(2)观察反应物的颜色、状态;(3)注意反应发生的条件,同时注意观察发生的现象;(4)观察反应后生成物的颜色、状态等。
注意,我们在观察时,要依次进行,不遗漏。实践证明,注重观察程序对培养学生观察的全面性确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三、抓住事物特征,培养学生观察的精确性。
事物的特征是事物本质的外部表现,善于抓住事物的特征是认识事物本质的关键。观察的精确性表现在,不只满足于了解事物的全貌,更重要的是精确地把握事物的特征,认识事物的本质。所以,揭示事物本质特征的过程,也就是培养学生观察精确性的过程。
比如,物质燃烧必须具备相应的条件,同时也表现出不同的特征,有的物体在空气中就能燃烧,有的物体却要有特定条件才可以燃烧;例如,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而在氧气中却迅速燃烧,这是什么原因呢?我们在指导学生做实验时,就要让学生认真的观察。最后使学生知道:之所以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却能在氧气中燃烧就是因为具备了下面的条件:(1)必须有充足和较纯净氧气,(2)必须与氧气充分接触,(3)必须达到一定的温度。而且,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时候反应特别剧烈,发生的现象是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热量,生成黑色固体。而碳在空气中就可以燃烧,只是燃烧时发出红光,它在氧气中燃烧非常剧烈,燃烧时发出耀眼的白光。这些都需要我们去认真观察,才能看到这些现象。
另外,在通常情况下,气体燃烧时产生火焰,固体燃烧时产生火星或火花。而硫在通常状况下是固体,可是,它在空气中燃烧时为什么产生火焰而不产生火星呢?我们只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硫燃烧的特征就能把握其中的奥妙。
原来燃烧时,固态硫先液化后气化,因此硫蒸气在空气中燃烧时产生淡蓝色火焰也就不足为奇了。
所以,我们在观察化学反应时,往往要注意观察反应时有无气体生成,有无沉淀生成或者有无什么气味等。
总之,在学习化学时,一定要认真、仔细、有目的进行的观察,才能更深刻的了解各物质之间的联系和变化,才能了解到化学反应时产生的现象和结果,才能学好化学。